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巧识金鱼     
金鱼的祖先为鲫,属于鲤形目鲤科鲫属,是野生鲫经过近1000年的人工养殖和选择,培育出的观赏鱼品种,因此金鱼的主要习性和遗传基础都与鲫相似。  相似文献   

2.
金鱼总色素及色素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色谱和光谱两种方法对金鱼总色素和色素组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鲫、草金鱼和红龙睛等红色金鱼总色素光谱在可见光区(472nm附近)有一个吸收峰,黑鲫和黑龙睛等黑色金鱼在可见光区(450nm和472nm附近)有两个吸收峰出现,且红色金鱼所含色素组分以红色(虾青素)为主,黑色金鱼所含色素组分以杏黄色和橙色为主,其他色素组分为辅。金鱼黑色色斑形成是由于黑色素存在时,其他各色素组分的颜色被掩盖的结果;金鱼其他各种色斑的形成则是由于其体内各色素组分以不同比例相互搭配组合的结果。亲缘关系越近的金鱼其总色素组成就越相似,红鲫和黑鲫均含有四种近乎相同的色素组分,红龙睛和黑龙睛均含有六种近乎相同的色素组分,草金鱼虽也含有四种与红鲫和黑鲫相近的色素组分,但Rf值略有差异。据此推测,红鲫和黑鲫、红龙睛和黑龙睛可能分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草金鱼则可能是介于黑鲫和龙睛鱼之间,且与黑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有望为金鱼增色饵料的研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使金鱼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金鱼和鲫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品种金鱼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PCR技术扩增了金鱼的7个代表品种红龙睛(Red dragongoldfish)、红帽子(Red cap goldfish)、虎头(Tiger head goldfish)、琉金(Gold plating goldfish)、墨龙睛(Black dragongoldfish)、水泡眼(Water vesicle goldfish)、珍珠(Genuine pearl goldfish)的线粒体DNA上细胞色素b的部分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97 bp.结合GenBank中红鲫、野鲫、日本白鲫、银鲫、鲤鱼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7个金鱼品种之间的同源性都很高,在99.5%~100%之间;7种金鱼和红鲫的同源性也很高,为99.5%~99.8%,与野鲫的同源性在96.8%~97.2%,与日本白鲫、银鲫的同源性为93.1%~94.3%,与鲤鱼的同源性相对较低,为88.3%~88.6%.利用DNAstar软件构建了不同品种金鱼和鲫鱼的分子系统树,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了金鱼起源于野鲫.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动物性饲料对鱼类的营养有重大意义,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成长及繁殖。某些饲养鱼类(如鲤、鲫等)在鱼苗、鱼种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所卵孵出21天以后,鱼苗体长达2厘米以上时,食性转变为以底栖动物及植物种子等为主,因此,在人工投饵时,早期多饲豆浆、粪汁等物,目的在于提高鱼池中浮游动物量,此后即需加投或逐步改投他种人工饵料。主要饵  相似文献   

5.
利用PCR-RFLP技术对鲫鱼6个不同品系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鲫鱼不同品系mtDNA ND3/ND4L/ND4基因片段,对野鲫、异育银鲫、红鲫、白鲫、彩鲫及金鱼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RESearch-version1.0软件对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位点进行分析,最终选择MvaⅠ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同时引入鲤鱼作为外类群,构建了系统树.酶切结果分析表明,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能快速而准确地区分鲫鱼的4个不同品系,首次提出异育银鲫和浙江地区野鲫(河鲫鱼)在mtDNAND3/ND4L/ND4基因上的分子鉴定法,为物种鉴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野鲫、金鱼、彩鲫的基因序列两两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相似度接近100%,用酶切软件(RESearch-version1.0)进行分析后未能找到区别三者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这一结果也验证了关于金鱼、彩鲫起源于野鲫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银鲫与彩鲫卵母细胞cDNA文库构建及周期蛋白A1的cDNA克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分别取行天然雌核发育繁殖的银鲫和两性生殖的彩鲫的卵母细胞为材料,提取总RNA,分离mRNA,进而反转录合成cDNA并定向插入λgtll Sfi-Not克隆载体,经体外包装构建了银鲫与彩鲫卵母细胞的表达型cDNA文库。测试结果表明库容量分别达到3.1×106(银鲫)和1.6×106(彩鲫)。进一步人工合成Cyclin A1保守引物,采用PCR扩增文库的方法,克隆了银鲫(1616bp)与彩鲫(1626bp)的Cyclin A1全长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编码区长度均为1173bp,起始于一个包含在脊椎动物起始密码子ANNATG基元内ATG的单一开放读码框,编码391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长度也同为70bp,3-'端非编码区长度略有不同,银鲫为373bp,而彩鲫则为383bp;二者3'-端均带有AATAAA的Poly(A)加尾信号以及24bp(银鲫)和27bp(彩鲫)的Poly(A)尾巴。比较银鲫、彩鲫和金鱼与人、爪蟾Cyclin A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的结果表明,Cyclin A1在人、爪蟾与鱼类之间具有较高同源性;而在银鲫、彩鲫和金鱼之间,Cyclin A1仅在周期蛋白框外存在5个氨基酸的差异,且这些差异均是由个别碱基的变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垂直平板淀粉胶电泳方法,对西吉彩鲫、红高头金鱼胚胎发育不同时期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游动期以前,各个发育阶段的LDH同工酶谱带基本相似。而在游动期以后,随着肝组织的形成,LDH同工酶谱带开始增加,出现了偏向负极的显示肝组织特征的谱带。这表明,细胞分化期间,LDH同工酶的特异性在一种或多种细胞类群中存在。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某些基因的活动有关。西吉彩鲫、红高头金鱼在胚胎发育时期LDH同工酶谱带差异不明显,从整个发育时期LDH同工酶发展趋势上看十分相似。这也为金鱼起源于野生的红、黄色金鲫提供了直接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金鱼发源于中国,到如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每逢国家安定、太平盛世,饲养金鱼往往成为时尚;而当乱世,金鱼首先遭殃。但不管如伺盛衰兴替,千余年来金鱼总算由野生红鲫开始一步步抒写它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画出一条大致清晰的路线:由野生归于信徒,由信徒放生于佛寺,由佛寺迈进宫廷,由宫廷走向府第,由府第散向民间,然后被引进到全世界。伴随着人类的友鱼行为普及化,金鱼从它的元祖野生鲫渐渐生化出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的珍奇品种来。  相似文献   

9.
银鲫与彩鲫卵母细胞cDNA文库构建及周期蛋白A_1的cDNA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取行天然雌核发育繁殖的银鲫和两性生殖的彩鲫的卵母细胞为材料 ,提取总RNA ,分离mRNA ,进而反转录合成cDNA并定向插入λgtllSfi Not克隆载体 ,经体外包装构建了银鲫与彩鲫卵母细胞的表达型cDNA文库。测试结果表明库容量分别达到 3 1× 1 0 6(银鲫 )和 1 6× 1 0 6(彩鲫 )。进一步人工合成CyclinA1 保守引物 ,采用PCR扩增文库的方法 ,克隆了银鲫 (1 61 6bp)与彩鲫 (1 62 6bp)的CyclinA1 全长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鱼编码区长度均为 1 1 73bp ,起始于一个包含在脊椎动物起始密码子ANNATG基元内ATG的单一开放读码框 ,编码 391个氨基酸 ;5’ -端非编码区长度也同为 70bp ,3-’端非编码区长度略有不同 ,银鲫为 373bp ,而彩鲫则为 383bp ;二者 3’ -端均带有AATAAA的Poly(A)加尾信号以及 2 4bp(银鲫 )和 2 7bp(彩鲫 )的Poly(A)尾巴。比较银鲫、彩鲫和金鱼与人、爪蟾CyclinA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的结果表明 ,CyclinA1 在人、爪蟾与鱼类之间具有较高同源性 ;而在银鲫、彩鲫和金鱼之间 ,CyclinA1 仅在周期蛋白框外存在 5个氨基酸的差异 ,且这些差异均是由个别碱基的变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肉白水晶彩鲫和红鲫杂交的遗传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肉白水晶彩鲫(Carassius auratustransparent colored var.)和红鲫(C.a.red var.),以及后代不同杂交组合的体色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肉白水晶彩鲫和红鲫杂交、肉白水晶彩鲫自交,子代全部为水晶彩鲫型;红白水晶彩鲫自交,子代表现为水晶彩鲫型和红鲫型;红鲫自交,子代全部为红鲫型。初步推断肉白水晶彩鲫是体表鸟粪素缺失型的纯合体(-/-),红鲫是体表鸟粪素完全型的纯合体( / ),红白水晶彩鲫是杂合体( /-)。鸟粪素缺失型相对完全型是显性,但它们的杂交遗传不完全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孟德尔分离规律。对照经典遗传学中金鱼的透明和正常遗传实验,发现透明鱼与肉白水晶彩鲫相似,五花鱼与红白水晶彩鲫相似,正常鱼与红鲫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经典遗传学依据体表将水晶彩鲫分为透明鱼和五花鱼,本研究依据体色将水晶彩鲫分为肉白色、红白色和其他色,由于分类角度的不同,一些观点和结论就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11.
鲫两种不同生长激素cDNA的分子克隆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鲫脑垂体组织提取总RNA ,采用 3′RACE PCR的方法 ,从单一垂体总RNA中扩增出编码两种不同类型鲫生长激素的cDNA :生长激素Ⅰ (GrowthhormoneⅠ ,GHⅠ )和生长激素Ⅱ (GrowthhormoneⅡ ,GHⅡ )。将两种类型的鲫GHcDNA分别克隆到pGEM TEasyVector上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克隆的鲫GHⅠ和GHⅡcDNA均包括编码 188个氨基酸残基的GH成熟肽序列和 3′端的非翻译区 ,但不含信号肽序列和 5′端非编码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鲫GHⅠ的碱基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外已经发表的金鱼GHⅠ的同源性分别为 98 7%和 97 9% ;GHⅡ的碱基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金鱼GHⅡ的同源性分别为 99 1%和 99 5% ,虽然同源性较高 ,但仍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3种放养(单养三角帆蚌,蚌与鲢、鳙混养,蚌与银鲫混养)和2种管理(施肥、投饵兼施肥)模式下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围隔内浮游植物主要为<20 μm粒级的种类,其中蓝藻、绿藻和裸藻占优势,硅藻、隐藻、黄藻和甲藻的数量和质量较低;实验期间,围隔内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5×109~1.26×109 ind·L-1和32~86 mg·L-1,其中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的围隔内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较高,蓝藻和硅藻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围隔;围隔内浮游动物数量以原生动物最多,其质量则以轮虫占优势,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的数量较少;单养蚌的围隔内浮游动物质量最高;与混养围隔相比,单养蚌的围隔内轮虫质量在浮游动物中的比例较低,桡足类的比例相对较高;蚌与鲢、鳙混养围隔内浮游动物数量最多,原生动物数量在浮游动物中的比例分别高于单养蚌和蚌、银鲫混养的围隔,而轮虫的比例低于后者;实验期间,围隔内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4.11~5.45 g O2·m-2·d-1,水呼吸为2.39~4.12 g O2·m-2·d-1,初级生产力与水呼吸的比值为1.25~1.99;单养蚌的围隔内初级生产力最高,蚌、银鲫混养的围隔内初级生产力最低.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均表现出小型化的趋势;较高的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较高的硅藻数量和质量,可能是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围隔内二龄蚌生长较好的原因之一;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较初级生产力对蚌生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三倍体鲫鱼--异源四倍体鲫鲤(♂)×金鱼(♀)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雄性四倍体鲫鲤与雌性二倍体红色双尾金鱼交配 ,制备了 1种新型三倍体鲫鱼 ,并对Ⅰ龄三倍体鲫鱼染色体数目和组型、性腺指数和性腺结构、外形、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三倍体鲫鱼染色体数目为 3n =15 0 ,核型公式为 33m 5 1sm 33st 33t;在繁殖季节 ,三倍体鲫鱼卵巢和精巢指数明显低于作为对照的红鲫卵巢和精巢指数 ;组织学切片表明三倍体鲫鱼的卵巢和精巢不能产生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证明它们是不育的。三倍体鲫鱼体色为青灰色 ,单尾 ,具有一些介于其父母本———异源四倍体鲫鲤和红色双尾金鱼之间的外形特征 ,如具有 1对肉眼不易观察到的短须 ,侧线鳞式为 31 6 7,背鳍为 18,体高 体长之比为 0 5 ,比湘云鲫的体高 体长之比 (0 4 1)有明显的增加。经过约 8个月的饲养 ,该三倍体鲫鱼平均重量为 35 0g,最大个体达 5 5 0g。在Ⅰ龄鱼中 ,雌性三倍体鲫鱼的个体生长速度快于雄性个体。与三倍体湘云鲫相比 ,该三倍体鲫鱼保留了生长速度快、不育等优点 ,同时新添了体高 体长比值更高、肉质更甜美的特点 ,为 1种有推广前途的新型三倍体鲫鱼  相似文献   

14.
赵朝阳  殷缘  邴旭文  周鑫 《生物学通报》2010,45(11):7-9,F0003
介绍了国内有关金鱼品种培育研究的现状,并对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人工雌核发育和转基因育种等手段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改造传统养殖业,将传统的金鱼育种研究技术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并对金鱼遗传改良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金鱼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鲫鱼和金鱼为材料,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体系作为基因标志,从检测同工酶的多重组合形式来研究基因的加倍与演化。对彩鲫与金鱼G6PD和LDH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与四倍体鱼类相应的谱带。因而说明了金鱼的G6PD和LDH同工酶基因座位的加倍与染色体的多倍性有关,为金鱼是四倍体的假说提供了证据。而对MDH同工酶的分析却得到了与二倍体鱼类相同的谱带数。这可能与加倍基因发生突变而不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金鱼     
正金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是鲤科(Cyprinidae)鲫属(Carassius)的一个亚种,又称金鲫鱼,是由野生红黄色鲫鱼演化而来。金鱼作为世界著名三大观赏鱼类之一,发源于中国,远在中国晋朝就有"赤鳞鱼"一金鱼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的国粹。金鱼体态优美、品种繁多,其体色有红、黄、蓝、紫、黑、白、双色、三色、五花色等,其体形有狮头、高头、水泡、龙睛、绒球、珍珠鳞、蝶尾、虎头等。其适宜生长的水温在18℃~26℃,喜欢偏弱碱性的水,水体的pH值在7.5~8.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鲫属鱼类DNA条码及种与亚种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鲫属(Carassius)鱼类由于表型变异大,分布范围广,分类一直不完善。该属常被分为三个种:黑鲫(C.carassius)、白鲫(C.cuvieri)和鲫(C.auratus)。鲫又可分为多个亚种(包括金鱼),其中银鲫(C.auratus gibelio)亚种有时被视作一个独立的种。该文研究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5’端651bp的片段在这些种和亚种(共计128尾标本)中的变异。结果表明,C.carassius、C.cuvieri和C.auratus均为有效种,同时欧亚大陆的与日本列岛的C.auratus有明显分化;而C.auratusgibelio和C.auratusauratus有一些共享的单倍型,C.auratus gibelio应被视为C.auratus的一个亚种,而不是一个有效物种。由于C.auratus auratus和C.auratus gibelio等类群中同时存在二倍体和三倍体,因此,倍性不宜作为种或亚种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8.
稀有Ju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报道稀有Ju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敏感性。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用GCHV人工感染1-6月龄的稀有Ju鲫,在水温22-32℃时能导致稀有Ju鲫出现出血病症状。在水温28℃时,病鱼在1d内死亡,潜伏期为5d,发病高峰期在感染后第6-8d。GCHV能在稀有Ju鲫体内传代,并诱导80%以上的稀有Ju鲫患病死亡。将人工感染GCHV的稀有Ju鲫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肠道,脾脏,肾脏等组织  相似文献   

19.
稀有鮈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稀有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的敏感性。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用GCHV人工感好1-6月龄的稀有鲫,在水温22-32℃时能导致稀有鲫出现出血病症状。在水温28℃时,病鱼在ld内死亡,潜伏期为5d,发病高峰期在感染后第6-8d。GCHV能在稀有鲫体内传代,并诱导80%以上的稀行鲫患病死亡。将人工感染GCHV的稀有鲫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肠道、脾脏、肾脏等组织中存在大小与形态和GCHV相似的病毒颗粒。从稀有鲫出血病病鱼组织中纯化病毒,免疫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能被GCHV的特异性抗体聚集成团。由上可知,稀有鲫出血病是由GCHV感染所致,稀有鲫对GCHV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草鱼抗出血病育种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由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2, CyHV-2)引起的疱疹病毒性造血坏死病在鲫和金鱼中的暴发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的】开发一种快速、现场检测鲫是否感染过CyHV-2和监测鲫CyHV-2IgM抗体水平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方法】将CyHV-2与胶体金结合作为金标抗原、Protein A作为检测线、兔源rORF66多克隆抗体进行划线作为质控线,分析胶体金试纸条最佳制备及组装条件,确定胶体金标记最适pH、金标抗原最适浓度,以及检测线(test line, T线)、质控线(control line, C线)最适划线浓度等。【结果】本研究制备的CyHV-2抗体胶体金试纸条可以使用全血测试,与常见的其他鱼类抗体血清无交叉反应,如草鱼呼肠孤病毒抗体阳性血清、鳜虹彩病毒抗体阳性血清等。试纸条最低限度可以检测到1:100稀释的阳性血清抗体,由试纸条检测线的深浅可以初步判断鱼体中抗体水平。试纸条通过对10条鲫鱼血清样品检测并和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检测方法(GB/T 36194—2018)进行Kappa分析,Kappa值为0.80,表明二者有较高的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