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解答2     
问 :人为什么会落枕 ?答 :落枕是对颈部突然发生疼痛、颈部部分活动障碍的常见疾患的通俗叫法。一般可不治自愈。落枕的发生机制包括 :颈部软组织损伤、颈椎关节扭伤或两者兼有之。由于病症在不同患者的表现程度各不相同 ,再由于对病症认识上的差异 ,故临床上诊断也不尽相同。如 :失枕、颈肌筋膜炎、急性斜颈、颈部急性扭伤、颈椎关节紊乱等。落枕的病因 ,一般说来其病理应以关节为主 ,其软组织可有损伤 ,或无损伤 ,如无软组织损伤 ,其疼痛可能由于反射因素等所致。颈部关节容易受损的原因有二 :其一、颈椎关节结构较平坦 ,关节囊松驰 ,关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刮痧艾灸结合易化牵伸训练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落枕患者先采用刮痧刮拭双侧颈部,再进行灸法治疗,同时进行颈部易化牵伸训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3天治疗,40例患者中,1天内治愈14例,2天内治愈18例,3天内治愈4例,3天以上者4例。1-3天内治愈率达90%。结论刮痧艾灸结合易化牵伸训练治疗落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1年2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5例颈内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有颈部包块,1例发生Lemierre综合症(L.S),1例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另外1例发生游走性血栓静脉炎.依不同病因分别给予抗炎、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为临床少见病症,应该警觉对有该病诱因存在的颈部有包块的患者,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是治愈此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在西京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5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98例,以DSA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对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内动脉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为74.6%,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96.4%,漏诊率为25.4%,误诊率为O.56%.对轻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颈部血管彩超与DSA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对于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两种方法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广泛用于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状腺微小癌(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分析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7年6月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TMC患者19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60例为转移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137例为非转移组,观察其超声图像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97例TMC患者共224个病灶,术后病理证实60例(67个病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37例(157个病灶)无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16.67%(10/60),特异性为94.89%(130/137),准确性为71.07%为(140/197),阳性预测值为58.82%(10/17),阴性预测值为72.22%(130/180)。单因素分析显示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形态、钙化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肿瘤形态不规则、微钙化是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诊断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低,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形态和钙化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护理方法进行探索和总结。结果:16例并发吻合口瘘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15例患者瘘口在8~20天愈合,1例患者因营养状况较差,身体消瘦,吻合口瘘在45天愈合。结论:术后密切观察,早期诊断,吻合口瘘发生后积极的宣教,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方式的瘘口护理、基础护理、营养护理和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颈部吻合口瘘的早期愈合和术后身体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2017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PTMC患者共1524例,按其术前、术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显性淋巴结转移、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三组,比较各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男性)、年龄、肿瘤大小、双叶、多灶、侵犯包膜、合并桥本病、术前TSH水平等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男性患者比例、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累及双叶、多灶比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发病年龄较低(P0.05),合并桥本病的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显性淋巴结转移相比,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合并多灶及合并病理桥本病的转移率较后者低(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以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大小、多灶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525,1.033,0.169,0.562);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相比,合并桥本病的患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而发病年龄较前者大(OR值分别为0.370,0.979)。结论:男性、肿瘤累及双叶、多灶者为PTMC早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合并桥本病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但没有发现桥本病与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近交系小鼠同种异品系颈部心脏移植模型.方法:用袖套法进行小鼠颈部心脏移植,选BALB/c小鼠(供体)和用C57小鼠(受体),进行同种异品系移植25例.结果:供心热缺血2~5 min,冷缺血20~25 min,手术总时间为60~70 min,手术成功率为96%.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期为(8.44±1.25)d,n=12.结论:运用改进的套管技术建立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是一种成功率高而且可靠的方法,可用于移植免疫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17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的危险因素。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5.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淋巴结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年龄更小、癌结节更大(P0.05),两组比较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0.5 cm癌结节≤1 cm组较癌结节≤0.5 cm组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5),年龄大于45岁、癌结节≤0.5 cm的患者,9.6%发生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癌结节大小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癌结节大小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小、癌结节越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越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啄木鸟(Picidae)能够高速有力地啄木而不发生颈部损伤,相比之下,人在汽车碰撞事故引起的头颈部后仰与前屈运动中易引发挥鞭样损伤.本文利用组织学解剖和椎骨逆向建模等方法对啄木鸟头颈部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绘制出啄木鸟头颈部主要肌肉解剖图谱,从头颈部软组织解剖结构和椎骨形态角度将其与戴胜鸟以及人类进行对比,分析其特殊解剖结构所发挥的抗震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啄木鸟的头腹直肌跨度较戴胜鸟更小,头侧直肌为一整片肌肉不与头半棘肌分开,颈前没有连接上节腹突与下节侧突的斜向肌肉,这些均导致啄木鸟的头颈部旋转活动度小于戴胜鸟,这表明啄木鸟颈部损失了一定的头颈部活动度以增强稳定性,进而避免啄木过程中的颈部损伤.此外,啄木鸟的头夹肌连接颅骨与上段颈椎起到增加颅颈连接稳定性的作用,颈椎间没有椎间盘颈部旋转活动度相对较小,这些可能是其较人类更不易发生颈部损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野蜂螫伤是野外工作中一种较常见的外伤.现将广西排雷队在两年中发生的野蜂螫技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野峰螫伤者,均系男性,年龄19岁~22岁.局部表现:伤部麻木、酸胀16例.红肿、热痛11例;螫伤处发生溃烂,有分泌物7例,全身微痒17例.头晕、头痛7例,发热7例.全身被蜂伤一处5例,两处8例,两处以上5例.头面部受伤1例.颈部受伤4例,上肢受伤4例,躯干受伤1例.野蜂种类:一般是野黄蜂,另外是黑蜂(土蜂).1.2 发病特点 均是在雷场作业时发生,一般每次发生两例以上,大部分以局部症状为主.如:局部麻木、剧痛.红肿.小部分仅表现为局部疼痛.一般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于行颈椎牵引有不良反应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尝试使用仰卧位颈部手法牵引进行治疗,以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颈椎牵引有不良反应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理疗,颈部制动和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则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仰卧位颈部手法牵引,由专人对每位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和记录.结果:经过30次治疗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位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75%和35%,无效率分别为10%和35%.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增加仰卧位颈部手法牵引可以提高颈椎牵引有不良反应的惠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像后处理技术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150例患者进行颈部CTA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对颈部血管进行分析。结果: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够发现更多的血管病变(钙斑、非钙化斑块)。结论:多种后处理技术综合使用,对于颈部血管病变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特别为颈部血管狭窄原因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06年6月-2011年11月年收治的8例SPTP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的情况,其中小儿2例,成人6例.结果:有7例女性病人,1例男性病人,有腹痛或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CT检查.肿瘤位于胰腺头部1例,胰腺颈部2例,位于胰体尾5例.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腺颈部节段性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切除术(保留脾脏),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4-56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肿瘤,多发于年青女性.CT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并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流固耦合分析方法运用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本文运用ANSYS和CFX对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进行流固耦合模拟分析,以便获得动脉瘤的血流速度和瘤壁的应力分布,判断易破裂危险区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例的腹部主动脉瘤应力峰值位于瘤体颈部.结论:流动和壁面切应力分布揭示动脉瘤颈部为破裂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观察面颈部吸脂结合脂肪移植在瘢痕整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8月到2020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面颈部瘢痕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面颈部吸脂治疗,联合组给予面颈部吸脂结合脂肪移植治疗,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联合组治疗后瘢痕部位的疼痛分级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美容权重评分与瘢痕基底深度都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82.1%(P<0.05)。联合组治疗期间的感染、栓塞、出血、神经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1%,低于对照组的28.2%(P<0.05)。结论:面颈部吸脂结合脂肪移植在瘢痕整形中的临床应用并不会增加患者的疼痛,还能降低瘢痕基底深度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美容度与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部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咽异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咽异感症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断所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X线片检查,观察组54例在其基础上行颈部CT扫描与多平面重建,比较两组诊断准确情况及两种检查方法在各颈部病变中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6.30%显著比对照组63.64%高(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颈部囊肿(肿瘤)、颈椎病(颈部外伤)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在颈部感染、甲状腺病变中的检出率均比X线片检出率高(P0.05)。结论:颈部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在咽异感症诊断中具较高应用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且诊断更为细致,可检出各种颈部病变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4月~2009年脑梗死患者103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本院同期住院非脑梗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显示颈部动脉:经总动脉远端: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动脉分叉处,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及管腔是否狭窄狭窄程度.结果:①两组患者内膜增厚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斑块形成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斑块发生在颈总动脉膨大部,占43.8%;发生在颈总动脉主干,占30.1%;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13.6%;发生在颈内动脉主干,占6.8%;发生在椎动脉,占5.4%;③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轻度狭窄发生率、中度狭窄发生率、重度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是预测脑梗死风险的重要指标,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同期选择来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志愿者4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对比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软斑、扁平斑、溃疡斑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斑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显著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恢复良好24例,恢复不良16例,恢复良好组治疗前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显著低于恢复不良组(P0.05),且两组血清Hcy和hs-CR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恢复良好组治疗后IMT、血清Hcy和hs-CRP显著低于恢复不良组(P0.05)。结论:颈部血管内的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定期对患者颈部血管的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查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明确颈部包块与周围血管关系的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6 4层螺旋CT对25例颈部包块患者行颈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DW4.3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选择容积重建(VR),诊断采用VR与轴位图像相结合的方式。结果:淋巴性病变10例,包括淋巴结结核2例、淋巴结转移4例、淋巴瘤4例,非淋巴性病变15例,包括淋巴管瘤1例、腮腺混合瘤2例、甲状腺癌4例、甲状腺腺瘤3例、孤立性纤维瘤1例、蔓状血管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咽旁脓肿1例。包块位于气管两侧6例,左侧15例,右侧4例;位于甲状腺内7例,腮腺内2例,颈动脉间隙11例,1例位于咽旁,其余4例位于颈部表浅组织内;颈部包块致毗邻血管移位、变形9例,其中动脉7例、静脉2例;颈部包块侵袭及包绕血管3例,包括动脉1例、静脉2例,其中1例静脉内血栓形成;颈部包块与血管关系密切2例;颈动脉发出分支供应颈部包块1例;其余10例与颈部血管无明显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A容积重建结合轴位图像,可较准确地明确颈部包块与血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