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菌根食用菌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杰  高巍  黄晨阳 《菌物学报》2021,40(8):1938-1957
菌根食用菌是一个未被合理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类群。通过文献和数据调研,本名录共收录532个中国菌根食用菌分类单元,它们隶属于28科62属,包括子囊菌门的39个分类单元以及担子菌门的493个分类单元。其中红菇科和牛肝菌科种类最丰富,红菇属、乳菇属、枝瑚菌属、蜡伞属、乳牛肝菌属、口蘑属、块菌属、牛肝菌属、鹅膏菌属和丝膜菌属是我国菌根食用菌的代表属。本研究揭示了我国菌根食用菌的多样性,并对我国菌根食用菌持续发展给予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安徽黄山属于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2018-2020年对该区的大型真菌展开了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子实体形态特征检索比较对获得的标本进行鉴定,并对该区的物种组成、属级地理区系成分、经济真菌和特有成分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地区共发现大型真菌421种,隶属于9纲19目72科200属,其中包含食用菌68种,药用菌31种,毒菌39种,特有种66种。优势科有牛肝菌科Bolet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光茸菌科Omphalo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和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10科,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乳菇属Lactarius、蘑菇属Agaricus、金牛肝菌属Aureoboletus、红菇属Russula、粉褶菌属Entoloma、小皮伞属Marasmius、小菇属Mycena、裸脚伞属Gymnopus、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栓孔菌属Trametes、丝膜菌属Cortinarius、灵芝属Ganoderma和多汁乳菇属Lactifluus 14属。对黄山大型真菌属级地理成分分析发现该区大型真菌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9类,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66.5%),其次是北温带成分(15.5%)和泛热带成分(10.5%)。本研究表明黄山的大型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其中食用菌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为世界广布成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化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共有233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大型真菌,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16目48科94属,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小菇科(Mycen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陀螺菌科(Gomphaceae)和鹅膏科(Amanitaceae)7个优势科的种数较多,分别含37、22、18、17、16、11和10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中包括药用菌59种、食用菌97种和毒菌35种;根据生态类型划分,有虫生菌1种、木生菌52种、土生菌39种、外生菌根菌141种.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分布与温湿度、林下光照及林龄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具体表现在不同月份、郁闭度和林型条件下,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优势类群都出现不同的分布特点.6月份木生菌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8月份和9月份外生菌根菌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在郁闭度60%~70%条件下,以多孔菌科和小菇科种类为主;在郁闭度70%~80%的条件下,以红菇科、丝膜菌科和多孔菌科种类为主;在郁闭度80%~90%条件下,以红菇科、丝膜菌科和牛肝菌科种类为主.在中龄林中大型真菌的种数多于幼龄林,其中,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和陀螺菌科种类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均有分布;鹅膏科种类只分布在中龄林中.根据调查结果,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林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随着野生食用菌的商业化采收规模急剧扩大,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下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野生贸易真菌的种类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作者于2000-2004年夏,对滇中及其邻近地区云南松林下野生食用菌的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作者共采集、鉴定标本457号,并对他人采自云南松林下的152号馆藏标本也进行了重新鉴定,共统计野生食用菌27科39属147种(含变种、变型);同时对市场上出售的采自云南松林下的野生食用菌类群也进行了调查统计,共收集、鉴定标本167号,计21科33属97种(含变种、变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记录云南松林产野生食用菌共计27科43属211种(含变种、变型),野生贸易真菌有23科35属111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的种数最多,包括红菇属(Russula)32种,乳菇属(Lactarius)1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5.17%和8.06%;牛肝菌科(Boletaceae)占第二位,有41种,占总种数的19.43%。其次是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17种,占总种数的8.06%。丛枝瑚菌科(Ramariaceae)有11种,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11种,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9种,三者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21%、5.21%和4.27%。在这些类群当中,红菇属、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乳牛肝菌属(Suillus)、枝瑚菌属(Ramaria)、口蘑属(Tricholoma)、鸡油菌属(Cantharellus)和革菌属(Thelephora)的30余种真菌为云南市场上最为常见的野生贸易类群,约占云南优势野生贸易真菌种数的47.50%。作者呼吁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并加强研究,以期达到持续利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2002—2009年夏,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东县及其周边地区野生食用菌的物种多样性、用途或特性以及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鉴定标本593份,并对采于该区的214份馆藏标本进行了统计,野生食用菌共计35科61属134种(含变种、变型)。同时对该区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贸易类群也进行了调查统计,有28科39属95种(含变种、变型)。迄今普洱共计有野生食用菌38科67属155种(含变种、变型),其中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所含种数最多,有17种,占总种数的10.97%;红菇科(Russul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皆为16种,共占总种数的20.65%,灵芝菌科(Ganodermataceae)有11种,占总种数7.1%。在这些类群当中,木耳属(Auriculari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枝瑚菌属(Ramaria)、红菇属(Russula)、蚁巢菌属(Termitomyces)和革菌属(Thelephora)等属的42种真菌为普洱市场上最常见的野生贸易类群,约占云南优势野生贸易真菌总种数的52.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野生食用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其商业化采收规模急剧扩大,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丧失,从而使普洱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野生贸易类群的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以期达到持续利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程度与优先保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型真菌多样性及保育的研究报道。山东省为经济真菌资源大省,但是对于大型真菌濒危物种评价与保育研究的研究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市场调查、民间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山东省共发现大型真菌64科166属435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野生食药用真菌182种,隶属于39科,80属,其中食用菌123种,占总种数的28.28%,药用菌90种,占总种数的20.69%,其中野生贸易真菌有60种,占总种数的13.79%,占食用菌总数的48.78%,如:白林地蘑菇Agaricus silvicola、林地蘑菇Agaricus silvaticus、灵芝Ganoderma lingzhi、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亚绒白乳菇Lactarius subvellereus、多脂鳞伞Pholiota adiposa、白蜡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fraxinea、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黏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ellus chrysenteron、长根干蘑Xerula radicata等。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大型真菌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建立了山东省大型真菌物种濒危评价和优先保育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个评价层次的目标权重。对分布在该地区的175种物种的濒危程度和优先保育物种进行了评价,最终获得了山东省大型真菌珍稀物种的濒危等级(V1≥0.650,濒危种;0.650≥V1≥0.550,为脆危种;0.550≥V1≥0.440,敏感种;0.440≥V1,安全种)和优先保护级别评价标准(V1≥1.900,一级保护;1.900≥V1≥1.700,二级保护;1.700≥V1≥1.600,三级保护;1.600≥V1暂缓保护),结果发现该地有濒危种4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0.92%,灵芝Ganoderma lingzhi、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橙黄红菇Russula aurea、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脆危种34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7.82%;敏感种74种,种该区大型真菌总数的17.01%;安全种63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数的14.48%。一级保护物种有7种,占该区总种数的1.61%,其中灵芝Ganoderma lingzhi、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橙黄红菇Russula aurea等4个种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药用菌,其中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橙黄红菇Russula aurea、是外生菌根菌,尚不能够人工栽培;淡玫瑰红鹅膏Amanita pallidorosea、淡紫鸡油菌Cantharellus amethysteu、中国十字孢Crucispora sinensis、山东粉褶菌Entoloma shandongense是中国特有种和该地区特有种;二级保护物种有25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75%;三级保护物种有33种,占该区大型真菌物种总种数的7.59%;暂缓保护物种有110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25.29%。通过此项研究了解了该地区大型真菌物种的生存状态,对大型真菌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南岭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型真菌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种类最多的科是多孔菌科共有62种(占总种数的18.7%);第二为口蘑科共有42种(占总种数的12.7%) ; 第三是红菇科共28种(占总种数的8.6%).含10种或以上依次为牛肝菌科(20种)、伞菌科 (19种)、鹅膏科(15种)、炭角菌科(15种)、麦角菌科(13种)、粉褶蕈科(12种)和丝膜菌科(11种).种数(包括种下单位)10种以上的属有6属(占总属数的4.4%)共有种类77种(占全部种数的23.3%),它们依次是红菇属Russula(18种)、鹅膏属Amanita (14 种)、虫草属Cordyceps(13种)、炭角菌属Xylaria(11种)、粉褶蕈属Entoloma(11种) 、乳菇属Lactarius(10种);种数(包括种下单位)2~9种的属有54属(占总属数的39.7 % );仅含1个种的属有76属(占了总属数的55.9%).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分为:①广布成分(62.5%)、②泛热带成分(16.2%)、③热带亚洲-热带美洲成分(2.2%)、④热带亚洲 -热带非洲成分(0.7%)、⑤北温带成分(15.4%)、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成分(1. 5% )、⑦东亚-北美洲成分(1.5%).表明了南岭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属是以广布成分为主(62.5%),其中热带成分与北温带成分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8.
菌物分类学家通常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和显微观察特征的分析把鸡油菌类真菌(cantharelloidfungi)置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中或在非褶菌目和其他真正的伞菌之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有关其进化历史及其在担子菌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等方面的关系等的各种假设,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本文从分子系统学角度出发,对鸡油菌Cantharelluscibarius的255rD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另外10目的13个担子菌代表种和一个接合菌代表种的255r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以接合菌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为外类群构建出这些担子菌的系统树图,探讨鸡油菌与其他担子菌的关系及其系统学上的意义。从所构建的100多个进化树图来看,鸡油菌几乎总是在树图中最远的分枝的末端,与同担子菌中的各类肉质的伞菌目Agaricales和牛肝菌目Boletales的类群(乳菇属Lactarius、褶孔菌属Phylloporus、鹅膏属Amanita和口蘑属Tricholoma)最接近,其次是同担子菌中的非褶菌目的类群(侧耳属Pleurotus和灵芝属Ganoderma),然后才是木耳Auricularia等有隔担子菌的类群。用于比较的鸡油菌DNA片段长度最长,有258个碱基,而其他类群则只有214至此241个碱基。本文认为鸡油菌与其他各肉质的伞菌类群的关系相对较密切,但它应该有其相?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报道树木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红菇(Russula delica)对树木、农作物、及人体的12种病原菌拮抗作用的试验结果。经平皿筛选测试表明,美味红菇对所测病原菌株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关于美味红菇的拮抗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初步抗菌筛选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待测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美味红菇(Russula delica);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us);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831菌。  相似文献   

10.
秦岭药用真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积累秦岭山区药用真菌资源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该地区野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前提。此次研究采用野外踏查、室内查对标本和校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秦岭山区药用真菌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秦岭共有药用真菌196种,其中隶属于39科90属,含10种以上的科有4科,共107种,占全部种数的54.59%,分别为多孔菌科、红菇科、口蘑科和马勃科;含5种及5以上的属有8属,共5 9种,占总种数的30.09%,依次为红菇属、乳菇属、栓菌属、木层孔菌属、鬼伞属、马勃属、粘盖牛肝菌属、秃马勃属;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划分为广布成分(67.78%)、泛热带成分(4.44%)、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1.59%)和北温带成分(26.67%)4个分布型,其中以广布成分为主,表现典型温带区系特征。从其药理作用上分析,主要有抗癌、抗菌消炎、舒筋活络、止血、调节免疫力、养胃、补益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迦巴瓦峰地区的大型真菌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载了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的各类大型真菌292种,隶属于120属,42科。其中食用真菌166种,药用真菌109种,有毒真菌5D种,菌根菌68种,树木腐朽菌41种。另有点柄铦囊蘑(Melanoleuca verrucipes)、南牛肝菌(Austroboletus gracilis)、簇生小管菌(Filoboletus manipularis)、多鳞口蘑(Tricholoma squarrulosum)等21种为我国新记录。西藏地区的新记录76种。新种将另文发表。目前认为重要的或经济用途比较大的百种以上,如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茯苓(Poria cocos)、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鸡零售(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白毒伞(Amanita verna)、半卵圆斑褶伞(Anellaria semiovata)等。南峰地区真菌资源丰富,研究利用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2.
四川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四川大型真菌资源348种,包括药用真菌163种、食用真菌123种、有毒真菌41种、菌根真菌101种等。全国新记录26种。其中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凉山虫草(c.liangshanensi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猴头(Hericium erinaceus)、鸡(土从)(Termitomyces albuminosus)、木耳(Auricuiaria auricula)、灵芝(Ganoderma lucidum)等尤为著名。并对四川大型真菌中部分重要种类的分布、资源及用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及有关教学科研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3.
Horton TR 《Mycologia》2006,98(2):233-238
The production of even a limited number of heterokaryotic spores would be advantageous for establishing new individuals after long distance dispersal. While Suillus and Laccaria species are known to produce binucleate, heterokaryotic spores, this condition is poorly studied for most ectomycorrhizal fungi. To begin addressing this matter the number of nuclei in basidiospores was recorded from 142 sporocarps in 63 species and 20 genera of ectomycorrhizal (EM) fungi. The mean proportion of binucleate basidiospores produced by sporocarps within a species ranged from 0.00 to 1.00, with most genera within a family showing similar patterns. Basidiospores from fungi in Amanita, Cortinariaceae and Laccaria were primarily binucleate but were likely still homokaryotic. Basidiospores from fungi in Boletaceae, Cantharellus, Rhizopogonaceae, Russulaceae, Thelephorales and Tricholoma were primarily uninucleate, but binucleate basidiospores were observed in many genera and in high levels in Boletu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relate basidiospore nuclear number to reproductive potential in ectomycorrhizal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云南野生贸易真菌资源调查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野生贸易真菌即市场上出售的野生真菌,云南的野生贸易真菌资源十分丰富且长期以来受到关注。但以往对于这一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研究较为缺乏。本项目通过市场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自1997-2001年连续4年对云南野生贸易真菌从种类、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基于贸易量的优势度评价和经济价值5方面进行研究。云南野生贸易真菌已知共64属207种(含变种、变型),以担子菌中的牛肝菌属(Boletus)、口蘑属(Tricholoma)、鸡Chong菌属(Termitomyces)、革菌属(Thelephora)、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丛枝瑚属(Ramaria)为主,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较强的地区特有性。尽管具有人为选择的因素,但云南野生贸易真菌仍表现出较强的地理分布特异性:滇南地区包含较多的热带种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而滇西北则具有较强的温带高山、亚高山性质,滇中、滇西南等地表现出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特征。以上各地区既有各自的代表种类,又通过某些过渡类群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各个种贸易量的相对大小即优势度将贸易真菌分为4个等级,其中的优势Ⅰ级和优势Ⅱ级为主导种类。云南贸易真菌中约近90%的种类为食用菌,5%为药用菌,另有约7%为有毒种类。对每一种贸易真菌的经济价值给予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块菌属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国报道的块菌属(Tuber)有35个名称,其中21个具有标本引证的支持、有3个缺乏明确的标本引证、3个与国际上已有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1、个鉴定时使用的是暂定名而有待进一步查证、还有2个名称已被证明为异名、5个名称为不合格发表而不应再继续使用。作者对我国的块菌属研究概况进行了概述,并对有关种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分布进行了介绍,同时也整理和修订了这些种的汉语学名。  相似文献   

16.
冬虫夏草无性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蒋毅  姚一建 《菌物学报》2003,22(1):161-176
文献调查结果表明与冬虫夏草有关的无性型菌种已报道有22个学名,涉及13个属。针对这些名称上存在的命名问题本文展开了讨论,并评述了不同名称与冬虫夏草的关系及其有关菌种的研究进展。在已报道的分离菌种中,作为新种正式描述的名称有8个,其中6个为合格发表,其余2个未能满足名称合格发表的条件;还有4个名称在文献中作为新种提到,但没有合格发表的出处,也有一例只提到名称而无其他要素;另有5个名称则只有属名,尚未鉴定到种的水平。中国被毛孢为多个独立的研究证明为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还有3个无性型名称已被证明不可能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其他无性型名称与冬虫夏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文中对与冬虫夏草有关的菌种定名、无性型分离和验证方法、复无性型现象,以及有关学名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王科  蔡磊 《菌物学报》2023,42(1):50-62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去,一共有2 214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5 62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 3个新纲、27个新目及亚目、117个新科及亚科、769个新属及亚属、11 100个新种、322个新种下单元和3 288个新组合。在全球已知的菌物物种中,自中国发现的新物种有10 233种,隶属于 3界13门44纲174目572科2 379属,占全球已知物种多样性的6.84%,居世界第二位。地理分布上,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台湾、广东)发现的新物种最多。根据每年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数量趋势和命名作者的构成,可将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外人在华采菌及研究(1750s-1929)、中国菌物分类学起步(1930-1949)、新中国菌物分类学早期发展(1950-1977)、全国性菌物标本采集与研究(1978-2010)、走进世界前列(2011至今)。本研究对每个发展时期的分类学概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综述性研究,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菌物分类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概况,为学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口蘑属种类名录(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 ,汇总了口蘑属 (Tricholoma)在中国的 91个名称记录 ,并对其研究现状和分布进行了简述。文献调查结果表明 ,口蘑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 2 7个省区 ,其中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西藏 ,青海、甘肃、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报道较多 ,其他地区如台湾、香港、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新疆 ,浙江也有一些报道。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 ,作者订正了中文文献中的一些拉丁和汉语学名 ,同时对形态描述和鉴定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在已报道的口蘑属名称记录中 ,能够得到承认的本属名称有 43个种和 3个变种 ,属内其他种类名称的异名有 8个 ,而已经转移到其他属的有 3 0个 ,在命名法上模糊不清名称有 3个 ,错拼名称有 2个 ,另有未定名种 2个。目前能够承认的名称是酸涩口蘑 (T .acerbum)、白棕口蘑 (T .albobrunneum)、白口蘑(T .album)、银盖口蘑 (T .argyraceum)、黑鳞口蘑 (T .atrosquamosum)、橙柄口蘑 (T.aurantiipes)、金黄褶口蘑 (T .auratum)、傻松口蘑 (T .bakamatsutake)、欧洲口蘑 (T .caligatum)、灰环口蘑 (T.cingulatum)、银白口蘑 (T .colum betta)、油口蘑 (T .  相似文献   

19.
官前鑫  赵长林 《菌物学报》2021,40(3):447-461
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描述了产自中国云南省的丝皮革菌属2个新种,即中国丝皮革菌Hyphoderma sinense和棉絮丝皮革菌H. floccosum。中国丝皮革菌以光滑子实层体表面、被结晶和念珠状的囊状体及圆柱形至腊肠状的担孢子(8-11.5×3-5μm)为主要识别特征。棉絮丝皮革菌具有棉絮状至粉状子实层体表面、管状和分隔状囊状体及椭圆形至腊肠状担孢子。对新种的ITS和nLSU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对研究样本的ITS+nLSU n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新种隶属于丝皮革菌属,其中,中国丝皮革菌与变形丝皮革菌聚在一起;棉絮丝皮革菌与松生丝皮革菌、丝皮革菌和拟丝皮革菌聚为一类。本研究提供了两新种的详细描述、线条图、生态照片及与相似种的区别,同时编写了我国丝皮革菌属23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Chen J  Guo SX  Liu PG 《PloS one》2011,6(1):e14625
Morphological delimitation of Asian black truffles, including Tuber himalayense, T. indicum, T. sinense, T. pseudohimalayense, T. formosanum and T. pseudoexcavatum, has remained problematic and even phylogenetic analyses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we combined five year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n China with morphological study and DNA sequences analyses (ITS, LSU and β-tubulin) of 131 Tuber specimens to show that T. pseudohimalayense and T. pseudoexcavatum are the same species. T. formosanum is a separate species based on its host plants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minor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from T. indicum. T. sinense should be treated as a synonym of T. indicum.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t T. indicum, a single described morphological species, should include at least two separate phylogenetic species. These findings are of high importance for truffle taxonomy and reveal and preserve the richness of truffle d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