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罗氏沼虾胚胎发育的研究:Ⅰ.胚胎外部结构形态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氏沼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准确地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状幼体期和状幼体期七个时期。在28℃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约需480小时。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及新孵幼体体长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在育卵囊内完成,约需要8d(176-188h).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细分为7个时期.以胚胎脱膜和蜕皮情况将胚胎发育划分:卵期、无眼幼体期和有眼幼体期3阶段,其中卵期阶段包括:受精卵期、囊胚期、原肠期和前无节幼体期;无眼幼体期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期和后无节幼体期;有眼幼体期阶段即为眼柄期.卵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1.2%(40h);无眼幼体期是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48.9%(92h),其中肠、触角的分叉、心跳、眼点色素、腹部分节等都发生在此期;有眼幼体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7.6%(52h).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和新孵幼体体长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不仅为丰富糠虾基础生物学内容提供理论资料,而且还可为糠虾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冰杨  那杰  刘岩 《昆虫知识》2008,45(3):441-444
为了从组织胚胎学角度探究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以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的卵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记录蟋蟀胚胎每一天的形态变化并使用显微摄影方法记录胚胎发育过程,对蟋蟀卵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根据胚胎形态的发育特点,可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无节幼体期Ⅰ、无节幼体期Ⅱ、无节幼体期Ⅲ、无节幼体期Ⅳ。经历14天,蟋蟀的头部、触角、3对足、尾部、腹部及背部都发育完全,整个胚胎发育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25~26℃、盐度30和pH 7.8~8.4条件下,观察远海梭子蟹胚胎发育全过程,其结果发现,远海梭子蟹胚胎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无节幼体、后无节幼体和原溞状幼体等六个阶段.远海梭子蟹卵排出约28h开始表面卵裂,约40h,形成囊胚,约60h,预定内胚层细胞出现,并与集中在其周围的细胞一起内陷,形成原肠胚.约90h,3对附肢的无节幼体出现,约110h,5对附肢的后无节幼体出现,约140h,7对附肢的原溞状幼体出现.复眼、心跳、色素形成均在原潘状幼体阶段完成.原溞状幼体孵出时(约300h),颚足长出羽状刚毛,变为溞状幼体.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300h.  相似文献   

5.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的研究:Ⅱ.消化系统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 ,研究了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红螯螯虾的消化系统由前肠、中肠和后肠 3部分组成 ,前肠和后肠由外胚层形成 ,而中肠源自原肠期由胚胎表面向囊胚内迁移的中内胚层细胞团。前无节幼体期前肠开始发生 ,至后无节幼体期先后形成口道、食道和胃等结构 ;中肠起始于后无节幼体期的次级卵黄锥 ,包括管状中肠和 1对囊状消化腺 -中肠腺 ;后肠端部是前无节幼体期形成的肛道 ,肛道不断向胚胎前端延伸逐渐形成后肠  相似文献   

6.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红螯螯虾的消化系统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组成,前肠和后肠由外胚层形成,而中肠源自原肠期由胚胎表面向囊胚内迁移的中内胚层细胞团,前无节幼体期前肠开始发生,至后无节幼体期先后形成口道,食道和胃等结构,中肠起始于后无节幼体期的次级卵黄锥,包括管状中肠和1对囊状消化腺-中肠腺;后肠端部是无节幼体期形成的肛道,肛道不断向胚胎前端延伸逐渐形成后肠。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内幼体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俊增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报》2001,47(4):447-452
三疣梭子蟹胚台发育过程中,卵内幼体共经历2期卵内无节幼体和3期卵内tao状幼体,各幼体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1期卵内无节幼体具小触角,大触角和大颚3对附肢,第2期卵内无节幼体除草1期的3对附肢外,2对小颚开始出现,腹部前端分节,第1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复眼先为棒状,继而变成月牙状,附肢5对,腹部分为6节,第2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2对颚足出现,复眼发育完全,卵黄蝶状,心脏开始跳动,到此阶段末期,附肢分节和分叉,第3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各器官进一步发育,肌肉明显。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俊增 《动物学研究》2005,26(2):184-189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光学显微镜下镜检切片,在第二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开始观察到脑;第二期卵内状幼体阶段,前脑由视神经层、侧原脑和中央原脑组成,与位于食道两侧的中脑和后脑形成完整的脑。三疣梭子蟹胚胎期腹神经链由1对大颚、2对小颚和2对颚足所对应的神经节以及腹部神经链组成。光镜下大颚神经节可于第二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观察到,2对小颚和2对颚足神经节则在第二期卵内状幼体阶段观察到;腹部神经链则在第三期卵内状幼体阶段观察到。三疣梭子蟹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链组成,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组成,脑位于背部,通过2条围食道神经与腹神经链相连。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的形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三疣梭子蟹胚胎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和肝胰腺的发生与卵黄物质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胚胎的卵黄岛和卵黄囊结构分别出现在原肠期和无节幼体期,胚胎从原肠期至卵内第一期溞状幼体期,始终存在卵黄岛结构,且卵黄岛中的卵黄物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 (2)卵内第二期溞状幼体后,卵黄囊分为两个区域,卵黄囊壁中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此时肝胰腺前体已开始形成,卵黄岛开始融合. (3)卵内第三期溞状幼体阶段,卵黄囊发育成一双肝胰腺,由于肝胰腺中的卵黄物质互相融合,卵黄岛结构消失。此阶段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利用加快, 卵黄物质中存在许多空泡状结构;(4)胚胎发育进入孵化前期后,肝胰腺腔内的卵黄物质极少,而初孵溞状幼体肝胰腺腔内卵黄物质已完全消失,肝胰腺为一对囊状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从原肠期到孵化前的过程中,卵黄岛和肝胰腺细胞对于卵黄物质分解和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薛俊增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研究》2001,22(5):T001-T002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进行连续组织切片,以揭示其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结果显示前肠,中肠和后肠皆发生于原肠胚期,前肠在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胃与食道,胃开口于卵黄囊,后肠肠上皮细胞在第1,2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尚未形成有序排列,至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时始形成后肠腔,到第2期卵蚤状幼体时与中有肠连接,中肠在第2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杯状结构,孵化前与前肠贯通,形成完整的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11.
孵育温度对锯缘青蟹幼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小明  李少菁  金建锋 《生态学报》2002,22(10):1629-1634
研究了锯缘青蟹抱卵蟹培育和胚胎发育及孵化温度对刚孵化第 1期状幼体 ( Z1)干重 ( DW)和比能值 ( EC,J/mg)以及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发育随孵育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但孵育温度与刚孵化幼体的干重和能量 ( E,J/ind)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而抱卵蟹培育和胚胎发育期间孵育温度的日温差对刚孵化青蟹幼体的干重和能量有明显的影响 ,并对幼体的存活和进一步发育产生影响。当孵育温度日温差≥ 2℃时 ,胚胎发育不整齐 ,孵化不同步 ,死卵或孵出原状幼体的比例高 ;孵化出的第 1期状幼体一般都无法蜕皮进入第 2期。孵育温度日温差与刚孵化幼体的干重或能量的相关性不确定 ,但当孵育温度日温差≥ 2℃时 ,刚孵化的状幼体的个体干重和能量的乘积 ( DW× E) <0 .74 6的几率显著增加 ,幼体可养活的几率极小 ,( DW× E)可作为判断刚孵化的第 1期状幼体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研究Ⅰ.胚胎外部结构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详细研究了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的外部形态发育过程。在水温28℃的条件下,整个发育过程约需39d,顺次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及孵化准备期。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似。  相似文献   

13.
狭额绒螯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8—20℃、盐度18‰—20‰、光照度200~600Ix的条件下,狭颚绒鳌蟹幼体发育经5个溞状幼体和1个大眼幼体期。从幼体出膜到大眼幼体出现历时15d、到仔蟹出现需23d。狭颚绒鳌蟹和中华绒鳌蟹的第一期溞状幼体可从第2触角的外肢、腹部侧刺数加以区别;两大眼幼体可从额角形状、第2—4胸足指节、腹肢外肢刚毛数及尾节刚毛着生情况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出现的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与中华绒螯蟹幼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都严重地影响Ⅰ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其密度越大,Ⅰ期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就越低(P<0.01); Ⅲ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可捕食桡足类无节幼体,且捕食量随着无节幼体密度增加而变大(P<0.01);Ⅴ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容易捕食到近亲真宽水蚤而很难捕食到细巧华哲水蚤;蟹苗池中大眼幼体的产量与育苗初期池塘中桡足类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桡足类密度下大眼幼体收获量差异极显著(P<0.01).提出了控制和利用蟹苗池中桡足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海洋动物对Cu,Zn,Cr和SLS的敏感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鸿娟 《生态科学》1997,16(1):56-58
采用ARC-test方法,测出Cu,Zn,Cr和表面活性剂对卤虫Ⅱ-Ⅲ期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并用相同的方法,测出了这4种毒物对斑节对虾无节幼体、罗氏沼虾蚤状幼体的毒性,进而比较了这3种海洋动物的敏感性大小.表明一些海洋动物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可以从卤虫的数据中得到反映,揭示卤虫可以作为其它海洋测试生物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华绒螯蟹(Erlocheir sinensis)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及流产胚胎的6种同工酶(乳酸脱氢酶、醇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酯酶、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乳酸脱氢酶、醇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酯酶及淀粉酶酶谱表现出一定差异。受精卵中未检测到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卵裂期和囊胚期出现4条酶带,无节幼体及溞状幼体期只有2条酶带;醇脱氢酶同工酶在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各阶段均有表达,但表达的酶带数和活性有区别;在受精卵和溞状幼体期无苹果酸脱氢酶酶带显示,卵裂期酶带数最多,酶活性相对也最强,以后随着发育的进行,酶带数和酶活性都有减弱的现象;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较为复杂,特别是囊胚期,酯酶酶带突然全部消失;淀粉酶有两种类型:α-淀粉酶和R-淀粉酶。从受精卵发育到幼体其酶带数不增反减。不同发育阶段均检测不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第二次抱卵胚胎的酶活性和酶带数低于或有别于第一次抱卵的卵裂期胚胎。流产胚胎中醇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淀粉酶与第一次抱卵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酶谱相比略有变化,而苹果酸脱氢酶、酯酶酶带数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17.
1.从非洲鲫鱼的鱼体上和对成熟卵囊的短期培养,获得了东方鱼虱的幼虫和成虫的各期标本,共发现无节幼体二期,桡足幼体一期,附着幼体五期,以后即为成虫期。 2.第一无节幼体有三对附肢和一对尾叉,三对附肢除第一对为单肢型外,其余均为双肢型。后期无节幼体身体增长,体内已孕育着下一期幼体的分节和一些附肢。 3.桡足幼体这期出现了变态,身体分节,可分头胸、胸、腹三部分,呈剑水蚤型。头胸部有下列几对附肢: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第二颚足和第一对游泳足。胸部有三个自由胸节,前二节各着生一对附肢,即第二、三对游泳足。第一、二对游泳足为双肢型,第三对游泳足为一突起具1长1短二根刚毛。额丝盘曲在头胸部腹面前部。腹部一节,尾叉一对,尾刚毛5根。 4.附着幼体期,是虫体放出额丝营吸附生活的时期。头胸甲逐渐扩大,胸部的第一自由胸节,逐渐与头胸甲愈合,第二自由胸节逐渐缩小,第三自由胸节逐渐膨大成为生殖节。第四期附着幼体,即出现了雌雄性的区别。雄性的生殖器官要比雌性的成熟得早,第五期 附着幼体,雄性已成熟,而雌性尚未完全成熟,交配是在第五期附着幼体蜕皮后,这时的雌雄性,均可营寄生生活或作短期自由游泳。雌雄两性的主要区别,在第二触角、第二小颚、第二颚足、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日本沼虾(M.japonicus)成熟卵细胞和胚胎发育时期可溶蛋白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2种沼虾的可溶蛋白在组成和含量上体现了较高的相似特性。可溶蛋白的含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降低;在成熟卵细胞和胚胎期,可溶蛋白在组成上以89 ku和100 ku的卵黄磷蛋白(Vitellin,Vn)为主,同时还存在243 ku1、81 ku6、7 ku5、4 ku和31 ku等其他一些蛋白亚基。40 ku蛋白亚基仅出现在成熟卵细胞中,推测可能参与执行了特定的生殖功能。可溶蛋白随着胚胎的发育呈现出蛋白亚基经水解逐渐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的趋势。前状幼体期和状幼体期出现的74 ku蛋白亚基可能与其在胚胎后期发育的功能有关。可溶蛋白在不同物种胚胎发育时期不同的变化,显示了每个物种在卵黄蛋白的组成、利用以及组织结构蛋白的形成中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虾蟹育苗的藻饵料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和蟹,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是人们所喜爱的海珍品。我国对虾养殖面积达100多万亩。对虾属我国有10余种,人工养殖的种类主要有:东方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及长毛对虾等。虾生长较快,寿命短,正龄便开始繁殖后代。从受精卵孵化形成的幼体到初具虾形的仔虾要经过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和糠虾游体等几个发育阶段。无节幼体是不摄食的,靠卵黄营养自已,到蚤状幼体才开始摄食微小的藻类植物。蟹如以人工养殖的锯缘青蟹为例,它的发育过程没有对虾那么复杂,受精的卵孵化成蚤状幼体时,离开母体在水中浮游生活,经过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海蜇幼体与对虾幼体相食关系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于1992年和1993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莱州市对虾育苗增殖场对海蜇幼体与对虾幼体的相食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对虾各期幼体均不摄食海蜇各期幼体。海蜇各期幼体摄食对虾各期幼体的能力不同,其中以伞径10-20mm的后期碟状幼体摄食对虾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的比率最高,摄食糠虾幼体和仔虾的比率较低;而伞径20mm以上的幼蜇不能吃掉仔虾。文中还对今后合理放流增殖海蜇和对虾资源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