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红螯螯虾的消化系统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组成,前肠和后肠由外胚层形成,而中肠源自原肠期由胚胎表面向囊胚内迁移的中内胚层细胞团,前无节幼体期前肠开始发生,至后无节幼体期先后形成口道,食道和胃等结构,中肠起始于后无节幼体期的次级卵黄锥,包括管状中肠和1对囊状消化腺-中肠腺;后肠端部是无节幼体期形成的肛道,肛道不断向胚胎前端延伸逐渐形成后肠。  相似文献   

2.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研究Ⅰ.胚胎外部结构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详细研究了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的外部形态发育过程。在水温28℃的条件下,整个发育过程约需39d,顺次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及孵化准备期。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似。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对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及仔虾发育过程中的卵黄磷蛋白含量及其亚基组分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对卵黄磷蛋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有效检测范围为31.25~250 ng/ml。结果表明,在发育初期胚胎先降解分子量比卵黄磷蛋白大的蛋白;亚基中,分子量较大和较小的亚基都先被消耗;胚胎内卵黄磷蛋白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在卵裂囊胚阶段后略有上升(3.19%),至后无节幼体期卵黄磷蛋白含量达最高(4.67%),之后不断下降,到仔虾离开母体独立生活时,含量只剩下卵裂期的1/4。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薛俊增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研究》2001,22(5):T001-T002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进行连续组织切片,以揭示其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结果显示前肠,中肠和后肠皆发生于原肠胚期,前肠在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胃与食道,胃开口于卵黄囊,后肠肠上皮细胞在第1,2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尚未形成有序排列,至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时始形成后肠腔,到第2期卵蚤状幼体时与中有肠连接,中肠在第2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杯状结构,孵化前与前肠贯通,形成完整的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5.
红螯螯虾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红螯螯虾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性成熟的雌虾通常经过生殖蜕皮后交配、产卵,受精卵粘附于腹肢的刚毛上;在水温28℃左右的条件下,幼体孵出的约需39天,性成熟雌虾能多次产卵。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源克隆策略和RACE技术, 从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细胞中克隆得到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共2951 bp, 开放读码框为1995 bp, 编码665个氨基酸. 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5.7 kD和6.23. 酚氧化酶原含有两个推测的tyrosinase copper-binding motifs (带有六个组氨酸残基)和一个thiol-ester-like motif, 这些特征和其他甲壳动物的酚氧化酶原特征相同. 红螯螯虾酚氧化酶原氨基酸序列与通讯螯虾Pacifastacus leniusculus、欧洲龙虾Homarus gammarus、美洲龙虾Homarus americanus 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酚氧化酶原的相似率分别为68%、63%、63%和59%. 酚氧化酶原基因双酶切后连接入pET-28a原核表达载体, 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后重组表达酚氧化酶原蛋白. 在重组蛋白纯化后, 免疫新西兰大耳兔制备得到的酚氧化酶原多克隆抗体, 其效价大于1:12800. 红螯螯虾血淋巴、肝和鳃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原mRNA表达和酚氧化酶活性较高, 而神经、心、肠和肌肉中较低.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嗜水气单胞菌免疫红螯螯虾后, 血淋巴细胞、肝和鳃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原和酚氧化酶活性在免疫后的不同时间均出现了显著性的增加, 此结果表明酚氧化酶原和酚氧化酶在红螯螯虾对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免疫作用. 此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酚氧化酶原基因和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Wright-Geimsa染色法和电镜技术对人工感染的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WSS)血液病理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病螯虾血细胞总数、透明细胞(AH)数量极显著减少(P<0.01),大颗粒细胞(LGH)极显著增加(P<0.01);病毒感染后3种血细胞大小均有增加趋势,透明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的核质比(NP)较感染病毒前极显著下降(P<0.01)。显微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涂片中血细胞明显减少,病变、破损或解体的细胞增多,至濒死期螯虾血液呈典型的溶血状态。超微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血细胞受到了损伤。高尔基体变形、线粒体结构模糊破损;核膜变形核固缩、细胞核高度异染色质化;濒临死亡的螯虾血细胞细胞器和染色质溶解,胞浆水肿,细胞溶解坏死。在患病螯虾的血细胞核中清晰可见WSSV粒子。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华绒螯蟹(Erlocheir sinensis)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及流产胚胎的6种同工酶(乳酸脱氢酶、醇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酯酶、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乳酸脱氢酶、醇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酯酶及淀粉酶酶谱表现出一定差异。受精卵中未检测到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卵裂期和囊胚期出现4条酶带,无节幼体及溞状幼体期只有2条酶带;醇脱氢酶同工酶在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各阶段均有表达,但表达的酶带数和活性有区别;在受精卵和溞状幼体期无苹果酸脱氢酶酶带显示,卵裂期酶带数最多,酶活性相对也最强,以后随着发育的进行,酶带数和酶活性都有减弱的现象;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较为复杂,特别是囊胚期,酯酶酶带突然全部消失;淀粉酶有两种类型:α-淀粉酶和R-淀粉酶。从受精卵发育到幼体其酶带数不增反减。不同发育阶段均检测不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第二次抱卵胚胎的酶活性和酶带数低于或有别于第一次抱卵的卵裂期胚胎。流产胚胎中醇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淀粉酶与第一次抱卵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酶谱相比略有变化,而苹果酸脱氢酶、酯酶酶带数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各发育期APUD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12种哺乳类、鱼类、昆虫激素为抗原制备的抗哺乳类血清,应用链要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中华绒螯蟹1-5期Sou状细民体、大眼幼体、幼蟹体内及成蟹消化系统的APUD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在1-5期Sou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幼蟹体内未见到典型的免疫活性阳性细胞;在成蟹消化系统中见到神经丝蛋白(NFP)、胰岛素(Ins)、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Cal)、五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生长激素(GH)、钙调素(CaM及蜕皮激素(MH)等9种免疫活性在其除了后肠以外的不同部位有各自的阳性反应表现,而物质(SP)、胰高血糖素(Glu)、神经特异烯醇酶(NSE)等3种抗血清在中华绒螯蟹成蟹消化系统中却未见其免疫活性阳性反应痕迹。本文着重描述以上9种免疫活性阳性反应在成蟹消化系统中分布情况及其阳性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方式对红螯螯虾同步产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螯螯虾采取雌雄分养和烫伤雌虾单侧眼柄两种方法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红螯螯虾卵巢发育和产卵率的影响,进而判断对同步产卵的影响。结果显示,雌雄分开放养对雌虾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其性腺指数显著高于幼虾刚离体的雌虾和试验结束时未产卵的雌虾,而肝胰腺指数低于试验初的雌虾,但14 d的单放时间偏长;单养14 d组和烫伤单侧眼柄组的产卵率分别为35%和50%,小于对照组(75%);雌虾交配前不需要蜕壳;幼虾离体的雌虾不再次交配也可以产卵,但不一定能孵出苗。研究表明,雌雄分养和烫伤雌虾单侧眼柄对于刚理出的产空雌虾的同步产卵促进作用不明显,生产上对于幼虾离体后的雌虾应立即雌雄配组。  相似文献   

11.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期主要消化酶和同工酶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发育各期主要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及主要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酯酶)的活力。结果显示,5种消化酶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比活力早期均逐渐上升,到发育后期胃蛋白酶出现快速下降,而胰蛋白酶却仍保持较高水平;淀粉酶比活力呈“V”字型变化趋势,晚期活性较高;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则均较低。4种同工酶酶谱随胚胎的发育渐趋复杂,酶活性也随之增强。结果表明,消化酶和同工酶活力的高低均受其基因的调控,并随胚胎发育适时表达,为胚胎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成以及未来仔虾的开口摄食提供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2.
罗氏沼虾胚胎发育的研究:Ⅰ.胚胎外部结构形态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氏沼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准确地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状幼体期和状幼体期七个时期。在28℃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约需480小时。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胚胎发育的研究:I.胚胎外部结构形态发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云龙  王群 《动物学报》1998,44(3):249-256
罗氏沼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准确地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Sao状幼体期和Sao状幼体期七个时期。在28℃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约需480小时。  相似文献   

14.
氨氮和亚硝酸盐对红螯螯虾幼虾和亚成虾的急性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近年来,红螯螯虾养殖面积越来越广泛,明确不同规格的红螯螯虾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耐受力,有利于提高其养成率,促进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方法】在水温24~25℃、p H 7.9~8.0的条件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红螯螯虾幼虾和亚成虾的急性毒性,分析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结果】总氨氮对红螯螯虾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88.0、136.15、104.67和88.00 mg·L~(-1),SC为8.80 mg·L~(-1);总氨氮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344.01、270.46、205.15和167.68 mg·L~(-1),SC为16.77 mg·L~(-1);非离子氨对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0.16、7.35、5.65和4.75 mg·L~(-1),SC为0.48 mg·L~(-1);非离子氨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8.58、14.60、11.08和9.05 mg·L~(-1),SC为0.91 mg·L~(-1);亚硝酸盐对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46.76、33.88、27.97和22.81 mg·L~(-1),SC为2.28 mg·L~(-1);亚硝酸盐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77.56、59.33、45.41和37.48 mg·L~(-1),SC为3.75 mg·L~(-1)。【结论】红螯螯虾对氨氮的耐受力高于亚硝酸盐,亚成虾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耐受力高于幼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业的发展,附着于红螯螯虾体表的切头涡虫及其危害已引起养殖业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切头涡虫的分类地位和分布,详细描述了切头涡虫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并对切头涡虫的共生特性、食性、生活史、运动方式等生物学特点进行了概述,对切头涡虫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本综述可为红螯螯虾的养殖、切头涡虫病的了解与防治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红螯螯虾感光器中Gq蛋白的鉴定及光波长对其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蛋白质常规提取方法分别提取红螯螯虾复眼视网膜的可溶性和膜结合蛋白质,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进行G蛋白的分离和鉴定;在经光、暗适应及红、绿、蓝、黄4种波长光照处理后,对其感光器中G蛋白分别进行SDS-PAGE分析.暗适应、自然光及4种波长光适应的感光器可溶性蛋白、膜结合蛋白条带数量和分子量大小基本相同,在42?kD处都出现一条清晰的蛋白条带.兔抗Gαq-11多克隆抗体能识别这一蛋白条带.表明红螯螯虾感光器中存在可溶性和膜结合Gq蛋白α亚基,分子量为42?kD.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感光器中可溶性和膜结合Gqα亚基的含量有差异.可溶性Gqα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含量依次为:日光(7.71%)>黄光(7.32%)>红光(7.06%)>暗适应(6.94%)>蓝光(6.46%)>绿光(5.74%);除暗适应与红光之间差异不显著外,红光与黄光差异显著,其余差异极显著.而膜结合Gqα亚基的百分含量则相反,依次为:绿光(13.94%)>蓝光(10.56%)>暗适应(10.25%)>红光(10.14%)>黄光(9.76%)>日光(9.44%);除暗适应与红光差异不显著外,红光与黄光差异显著,其余差异极显著.推测红螯螯虾感光器中Gq蛋白的激活与光照刺激的波长有关,其感光器对不同波长光刺激的敏感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饥饿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刚孵化的中华绒螯蟹第一期的蚤状幼体经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投喂,发现饥饿可以明显降低幼体的存活率和延长幼体的发育期。实验表明:对中华绒螯蟹第一期的蚤状幼体的饥饿时间(t)和发育期长(D)呈线性关系(D=4.6303+1.3226t r=0.970p<0.01)。对于中华绒螯蟹第一期的蚤状幼体,当起始饥饿时间超过了4d,再予以投饵,幼体均不能恢复正常的发育和蜕皮功能,得出中华绒螯蟹的不可恢复点(the point of no-return,PNR)大约为4d。通常以产生50%的幼体死亡的饥饿期即PNR50,来表明幼体对饥饿的抵抗能力,实验得出中华绒螯蟹第一期的蚤状幼体的PNR50大约为48h。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生长和生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初始体长为10 cm左右的雄虾投喂胆固醇添加量分别为对照组(0%)、实验1组(0.25%)、实验2组(0.50%)、实验3组(0.75%)、实验4组(1.00%)的人工配合饲料10周后,测定各组实验虾...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我国,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外来入侵水生生物,已经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方法】在Y形水迷宫中,研究有经验和无经验的幼体及亚成体克氏原螯虾对中华鳖的趋避行为。【结果】幼虾无论是否有经验都会显著回避中华鳖,降低外倾性;而亚成体虾对中华鳖的反应不及幼虾灵敏。【结论与意义】2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外来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均会回避土著物种中华鳖,为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和动物行为学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郭晓鸣  朱松泉 《动物学报》1997,43(4):372-381
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克氏原螯虾的幼体发育。详细描述了第一至第三龄幼体发育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