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壳色福寿螺在免疫学上的差异,通过瑞士染色法,比较了不同壳色螺的血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数目和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壳色福寿螺的血细胞均可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根据其嗜性又将颗粒细胞分为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且黑壳福寿螺的细胞核及细胞形态较黄壳福寿螺更为多样;黑壳和黄壳福寿螺的血细胞总数(THC)分别为(1.31±0.29)×106个/mL和(1.37±0.28)×106个/mL,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细胞的比例大小均为嗜碱性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但黑壳福寿螺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比例显著比黄壳福寿螺低3.08%(P<0.05);由此可以推测,黑壳福寿螺较黄壳福寿螺分布数量差异的免疫学上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其血细胞核形态及比例的差异造成其免疫力强弱和存活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华南地区已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将福寿螺按照壳高(H)分为小螺(5 mm≤H<15 mm)、中螺(15 mm≤H<25 mm)、大螺(25 mm≤H<35 mm)和超大螺(35 mm≤H<45 mm),通过室内毒性试验,探讨了化学肥料石灰氮(氰氨化钙)对不同体型福寿螺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石灰氮对不同大小福寿螺毒性效应显著,尤其是对中小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石灰氮处理7 d后,最低浓度0.2 g·L-1处理造成71%死亡率,其他处理死亡率均在95%以上,其中3.0和5.0 g·L-1处理中福寿螺全部死亡;石灰氮对不同大小福寿螺的半抑制浓度(24 h)和半致死浓度(96 h)大小顺序均为小螺<中螺<大螺<超大螺;石灰氮对福寿螺的抑制效应显著,其对福寿螺的平均半抑制浓度为0.08~0.39 g·L-1;1.0和5.0 g·L-1浓度的石灰氮处理24 h后,福寿螺鳃组织SOD酶活性呈极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的41%和60%.本研究表明,石灰氮在入侵生物福寿螺的防治方面有一定应用潜力,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杀螺肥料".  相似文献   

3.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入侵种,对农业生产和淡水生态系统危害严重。而有关福寿螺种群结构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不足。以亚热带桂江流域为例,基于2021—2022年枯平丰的野外调查,系统评估了福寿螺种群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探索福寿螺种群结构变化的关键过程和驱动机制。结果显示:桂江流域福寿螺年均密度((2.21±2.35)个/m2),时空变化不明显;螺重、壳高、壳宽、壳口宽和壳口长时空差异极显著,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和上游>中游>下游的趋势;年龄结构以中螺(壳高30—50 mm)为主,表明桂江流域福寿螺种群处于稳定期;雄雌比0.36±0.40,时空变化不明显。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福寿螺种群结构的关键环境和空间因子在不同季度间存在差异。pH、海拔、溶氧和盐度等是关键环境因素,PCNM2、PCNM5、PCNM8和PCNM9等是关键空间因素。变差分解显示:环境和空间因子共同决定桂江流域福寿螺种群结构,但两者的相对作用因季度而异。除枯水期外,其它季度的环境因子解释率均大于空间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有效的福寿...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 TDG)过饱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早期生活史的影响, 以长江鲟受精卵和仔稚鱼为实验对象, 进行不同TDG饱和度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 在不同饱和度的TDG过饱和水体中, 发育至神经胚阶段的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 对照组中的受精卵孵化率为(79±3)%, 140%组的孵化率((78±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110%组、120%组130%组的孵化率分别为(84±0)%、(92±2)%和(91±1)%,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出膜1—2d的仔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度水体中暴露96h, 除对照组外, 各实验组均有仔鱼死亡, 但死亡率均未达到7%。其中130%组的死亡率最高, 为(5.59±1.86)%; 110%和120%组死亡率次之, 分别为(3.45±0.12)%和(3.45±0.00)%; 140%组的死亡率最低, 为(1.15±1.99)%。130%组仔鱼死亡率显著高于140%组(P<0.05), 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将50日龄的长江鲟稚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水体中暴露96h, 除对照组外, 各实验组均有稚鱼死亡, 且各组死亡率均在50%以上, 140%组死亡率达100%。除110%组和12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且随着TDG饱和度增加, 死亡率增大。各实验组之间的半致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且呈现出TDG饱和度增加, 半致死时间呈减少趋势。总体来看, TDG饱和度为110%、120%和130%的水体对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140%的水体对其孵化率无影响。不同TDG饱和度的过饱和水体均可导致长江鲟仔稚鱼死亡, 但对仔鱼影响程度较小, 且死亡率与TDG饱和度之间无显著关联; 对稚鱼影响程度较大, 在研究范围内, 影响程度随饱和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温度(29±1)℃、盐度28.5±0.5条件下,研究了卤虫、蟹类、虾类、贝类4种饵料单独及混合投喂20d后对方斑东风螺稚螺(壳高1.5~2.0 mm)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投喂卤虫组(62.65%)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卤虫+贝类组(40.09%)存活率高于单独投喂贝类组(34.36%),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独投喂卤虫组壳高、壳宽最低,单独投喂贝类组壳宽、壳高特定生长率最高(6.02%/d,6.67%/d),但与卤虫+贝类组差异不显著。卤虫组壳高、壳宽变异系数低于其它各组,其中壳高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壳宽变异系数与其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说明投喂卤虫有利于提高方斑东风螺稚螺存活率及个体大小整齐度。  相似文献   

6.
海洋酸化对马氏珠母贝胚胎和早期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当前预测2100年海洋将达到的酸化程度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胚胎和早期幼虫发育的影响.人工受精卵置于pH=7.70的CO2酸化海水(酸化组)和pH=8.10的对照海水(对照组)中进行胚胎和幼虫发育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受精8 h后,酸化组和对照组胚胎在各发育时期的数量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24 h后,酸化组16.6%±12.0%发育至D型幼虫,且畸形个体百分比为48.2%±9.1%;而对照组44.8%±7.4%发育至D型幼虫,畸形个体百分比仅为18.6%±11.5%.48 h后,酸化组D型幼虫百分比23.0%±9.6%.畸形个体比例高达63.2%±14.1%;对照组D型幼虫59.4%±13.0%,畸形个体百分比仅为26.6%±14.5%;与对照组相比,酸化组中D型幼虫壳长和壳高明显偏小,而且壳长增长缓慢.试验表明,将来马氏珠母贝这类发生生物钙化的典型热带海洋贝类生物,其幼虫发育将会受到海洋酸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福寿螺是IUCN认定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华南地区已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福寿螺属于热带软体动物,采用万用电表联接热敏电阻法研究了福寿螺在低温胁迫下的过冷却点,并探讨了不同个体福寿螺在过冷却发生后的死亡率和体内组织损伤。结果表明: 1)各种螺高的福寿螺冷却点均值为-6.96 ℃,范围在-6.21--7.32 ℃之间,恢复最高体温均值为-4.07 ℃,范围在-3.07--4.93 ℃之间,过冷却后维持时间均值为45.97 min,范围在18.60-75.34 min;2)福寿螺的过冷却点大小受螺高影响,螺高35 mm≤H<45 mm的福寿螺过冷却点显著高于5 mm≤H<15 mm、15 mm≤H<25 mm、25 mm≤H<35 mm体型的福寿螺,5-35 mm螺高的福寿螺过冷却点变化稳定;3)福寿螺在发生过冷却阶段的死亡率在23.33%-36.67%之间,不同体型的福寿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4)过冷却后福寿螺死亡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提高,0到15 min内由20.9%提高到100%,过冷却后暴露时间对福寿螺死亡率影响较大;5)发生过冷却15 min后取出的福寿螺,染色后其外套膜有少量红色出现,而肾部和消化腺部未呈现明显红色,低温胁迫已经对福寿螺组织造成了显著损伤。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索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扩散北界及福寿螺的越冬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前后和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及其变异性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收集并对比随访期内生存及死亡患者的自然信息及临床资料,评估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血压及其变异程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有269例患者纳入研究,经过4年随访共死亡83(30.86%)例。死亡组年龄显著大于存活组(64.92±13.24岁比49.89±12.86岁,P=0.000),而透析年限显著短于存活组(2.60±2.56年比7.25±4.14年,P=0.000)。死亡组透析前SBP(P=0.001)、DBP(P=0.000)、MAP(P=0.000)均显著高于存活组。两组间透析后SBP、DBP、MAP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死亡组△SBP(P=0.026)、△DBP(P=0.001)、△MAP(P=0.001)幅度显著大于存活组。死亡组透析前SBP变异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1);死亡组透析后SBP变异率(P=0.000)、DBP变异率(P=0.014)、MAP变异率(P=0.005)均高于存活组。死亡组每次透析前各时间点间SBP变异率(0.12±0.04 mm Hg比0.09±0.03 mm Hg,P=0.000)与MAP变异率(0.10±0.03mm Hg比0.09±0.03 mm Hg,P=0.001)显著高于非死亡组。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血压、透析前后血压改变幅度、透析前后血压变异率、每次透析各时间点间血压变异率等与全因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9.
戴灵鹏  罗蔚华  王万贤 《生态学报》2011,31(7):1918-1824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夹竹桃皂甙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及其对水稻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寿螺的致死率随着皂甙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其中50mg/L 浓度皂甙处理48h的致死率达100%,与0.156g/L氯硝柳胺水溶液的灭螺效果相当。皂甙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与福寿螺的大小有关。皂甙对壳高h<10 mm的福寿螺的杀螺效果最好, 而对20≤h<30 mm的杀螺效果最差。水稻幼苗的存活率随着皂甙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低浓度皂甙处理24h也具有较高的值。此外,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皂甙对水稻幼苗鲜重的影响。高浓度(≥40 mg/L)的皂甙处理7d显著地抑制了水稻幼苗根部和地上部分的鲜重,其中对根部的影响大于地上部分。当处理时间延长到14d时,皂甙对水稻幼苗鲜重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仅50mg/L 皂甙处理对根部鲜重有显著地抑制。而在氯硝柳胺水溶液处理下,水稻幼苗停止生长。综合结果表明夹竹桃皂甙是一种环境友好且能高效防治福寿螺的灭螺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常规、大便常规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P=0.014)。观察组血常规白细胞增多1例(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20.51%)(P=0.029)。大便常规白细胞、脓细胞及红细胞转阴率分别为97.44%、94.87%、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79.49%、79.49%(P=0.007;P=0.042;P=0.029)。腹泻[(13.41±4.78)h vs(28.74±5.69)h]、腹痛[(10.25±3.56)h vs(19.88±4.82)h]、发热[(6.03±1.13)h vs(9.34±1.97)h]及呕吐[(5.48±1.37)h vs(10.70±2.79)h]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01;P0.001)。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7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结果分2组:正常冠脉组(65例)及冠心病冠脉病变组(≥1支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50%)(102例)。同期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EAT厚度,并依据CAG图像计算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结果:冠脉正常组和冠心病病变组EAT厚度分别为(3.89±0.2 mm)、(6.19±1.19 mm),冠心病病变组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01)。进一步分析EAT的厚度分别为5 mm、5-7 mm和7 mm时,Gensini评分分别为:7.21±7.73,37.80±29.55和62.77±27.26;Syntax评分分别为:7.13±7.70,19.71±7.27和24.95±4.31。EAT的厚度与Gensini评分(r=0.621;P0.001)、Syntax评分(r=0.689;P0.001)呈正相关。结论: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复杂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影响漠斑牙鲆稚鱼的自残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稚鱼阶段,自残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以漠斑牙鲆稚鱼为实验对象,选取全长10.1—40.9mm的漠斑牙鲆进行试验观察。研究了密度、浑浊度、饥饿、个体大小差异对该幼鱼自残的影响程度。(1)密度、投饲量、个体大小差异对漠斑牙鲆稚鱼的自残行为影响极显著;高密度组的比低密度组自残现象严重;饱食组的自残率较1/3饱食投饲量组别的轻;个体大小差异是引起自残最重要的因子,当投喂不充足时,(10.1±0.4)—(20.3±0.3)mm组的自残现象最为严重自残死亡率为53%。(2)饥饿对自残行为影响显著,饥饿24h后自残死亡率为20%((15.0±0.4)mm组)。(3)浑浊度、饵料种类对自残行为影响不显著,在密度为20尾/L时,无浑浊度组稚鱼自残死亡率为8%,浑浊度组5%。    相似文献   

13.
于2012年3—10月每月定期采集四川雅安地区3种生境(水库、稻田、沟渠)福寿螺卵块,采用野外采卵和室内繁殖的方法研究了福寿螺的繁殖力。结果表明:野外福寿螺卵块单块卵粒数差异较大,在33~621粒·块-1,平均为233粒·块-1,变异系数(CV)55.0%,卵粒直径差异较小,在2.17~3.20 mm,平均为2.60 mm,变异系数(CV)8.95%。福寿螺卵块重与卵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福寿螺5月绝对繁殖力最高,为403.1粒·块-1,与其他月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生境中,水库生境福寿螺绝对繁殖力最高,与稻田和沟渠两种生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采集自成都、雅安、资阳三地水库中福寿螺,应用单对交配的方法进行室内繁殖研究其相对繁殖力,3个地区福寿螺的相对体重繁殖力分别为12.33、9.58和10.54粒·g-1,相对壳高繁殖力分别为4.55、3.92、3.54粒·mm-1,3地区间相对繁殖力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初步弄清了四川地区福寿螺的繁殖规律,为福寿螺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pH、食物和光周期对福寿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5 g左右的成年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为对象,研究p H值(2.5—11.5)、光周期(24 h光照、12 h光照和无光照)和食物(喂食和不喂食)三因子的联合作用下对福寿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光照和饥饿条件下,福寿螺在酸性p H值4.5和p H值3.5试验的第24天均达到50%致死率,在碱性p H值10.5试验的第21天死亡率达到53.3%;试验第27天,无光照和饥饿条件下,p H值2.5和p H值11.5的死亡率则分别达到最大为66.7%和80%,产卵量均仅为20粒,孵化率分别低至6.06%和5.97%;24 h光照和喂食条件下,p H值7.5试验的第27天福寿螺体重增长率最高,为17.78%(而12 h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则分别仅为7.03%和5.47%),但此时产卵量只有180粒,孵化率仅为8.23%,延长孵化历时到16.6 d,而此酸度下12 h光照(最接近于自然节律),最终产卵量达到1600粒,且卵的孵化率高达84.66%,孵化历时为13.53 d。以上结果说明,福寿螺具有较强的耐酸碱和抗饥饿能力,但过酸(p H值≤3.5)和过碱(p H值≥10.5)的环境,也会严重抑制福寿螺的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别是在福寿螺缺乏足够食物条件下,抑制作用更强;光周期对福寿螺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较大,连续24 h光照会极大地刺激福寿螺的体重增长,但同时会干扰福寿螺繁殖,减少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延长孵化历时;而12 h光照在3种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福寿螺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完全黑暗则会严重抑制福寿螺的生长发育及降低其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度烧伤的应用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重度烧伤患者4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结果:对照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均低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血红蛋白水平为(95.57±11.41)g/L,低于实验组的(137.91±14.29)g/L(t=3.726,P0.001);对照组术后2周血红蛋白水平为(80.89±11.38)g/L,低于实验组的(131.28±13.47)g/L(t=3.917,P0.001);实验组术后1周总蛋白水平为(61.47±5.19)g/L,高于对照组的(39.18±2.76)g/L(t=3.927,P0.001);实验组术后2周总蛋白水平为(55.78±6.38)g/L,高于对照组的(36.81±5.17)g/L(t=3.847,P0.001)。实验组术后24h的TNF-α和IL-6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2周的TNF-α、IL-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术后2周的TNF-α、IL-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住院时长为(47.82±7.46)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36±8.10)天(t=4.275,P0.001);观察组的供皮区、植皮区、深Ⅱ度痂下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h GH对重度烧伤的疗效非常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蓖麻籽提取液对福寿螺毒杀效果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浸泡法, 以草本植物蓖麻籽提取液制备植物源毒杀剂, 研究不同提取液浓度(0、0.5、1.5、3.0、4.5、6.0 g/L)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毒杀作用效果, 并通过福寿螺在亚致死浓度1.58(LC25)、3.82(LC50)和6.05 g/L(LC75) 处理条件下的肝脏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及其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其毒杀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在提取液处理48h后, 福寿螺死亡率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且各浓度处理下福寿螺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福寿螺在亚致死浓度处理48h后, 其肝胰腺组织中蛋白质含量(TP)、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蓖麻籽提取液通过影响福寿螺肝脏组织中蛋白质含量(TP)和丙二醛(MDA)含量, 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导致螺肝脏组织损伤, 机体代谢紊乱, 从而达到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含1%氟虫腈、植物淀粉、引诱物质及粘附剂等自制的红蚁净(Pyragne)粉剂,在室内测定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各虫态的毒力。结果显示:红蚁净粉剂对红火蚁工蚁LT50=20.106h、LT90=23.78h,对有翅繁殖蚁LT50=20.951h、LT90=25.64h;工蚁能将红蚁净传递给蛹和卵引起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UC患者资料,根据Mayo评分系统将UC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50)和缓解期组(n=48)。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血清MCP-1、HMGB1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5.34±0.87)、(5.81±0.83)CFU/g]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8.07±0.86)、(8.35±0.88)CFU/g;(8.13±0.91)、(8.46±0.95)CFU/g](F=12.035,P0.001;F=10.472,P0.001),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含量[(11.75±1.24)、(7.91±0.92)、(5.26±0.62)CFU/g]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7.92±1.09)、(4.94±0.61)、(3.30±0.52)CFU/g;(7.64±1.02)、(4.83±0.56)、(3.14±0.47)CFU/g](F=10.815,P0.001;F=9.796,P0.001;F=9.713,P0.001),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188.15±20.73)、(6.28±1.3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38±15.92)、(2.13±0.41)ng/mL](F=84.163,P0.001;F=25.386,P0.001);活动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188.15±20.73)、(6.28±1.38)ng/mL](t=17.676、39.641,均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1、HMGB1与UC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呈负相关(r=-0.715、-0.659,r=-0.703、-0.614,均P0.001),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含量呈正相关(r=0.783、0.702,r=0.762、0.735,r=0.653、0.612,均P0.001)。结论 MCP-1、HMGB1作为促炎因子可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引起UC患者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对评价小儿脓毒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价值。方法:入选90例小儿脓毒性休克患儿,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动态监测研究0 h、6 h的血乳酸,计算6 h乳酸清除率。按PCIS评分分为≥70分组(n=41)、60~70分组(n=40)、60分组(n=9);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62)与死亡组(n=28);按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n=57)与低乳酸清除率组(n=33),对各组PCIS评分、0 h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70分组、60~70分组、60分组0 h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70分组明显低于60~70分组及60分组,60~70分组明显低于60分组(P均0.05);存活组PCIS评分及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0 h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PCIS评分显著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CIS评分与0 h血乳酸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19,P0.05),与乳酸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r=-0.702,P0.05)。结论:在评价小儿脓毒性休克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早期血乳酸清除率比单次血乳酸浓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野生滞育幼虫耐寒能力和耐寒性策略,利用比较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SCP)和低温存活率的方法,对东北地区7个地理种群(佳木斯、德惠、公主岭、沈阳、瓦房店、普兰店和旅顺)亚洲玉米螟野生滞育幼虫的耐寒能力和耐寒性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虫SCP介于-6.18-29.98℃间,7种群SCP均值介于-13.95-29.98℃间,7种群SCP均值介于-13.95-25.85℃间,种群间差异显著(P<0.05),但种群SCP高低与其纬度分布无关;7种群12 h低温暴露死亡率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差异显著(P<0.05),其致死中温(LT50)介于-52.19-25.85℃间,种群间差异显著(P<0.05),但种群SCP高低与其纬度分布无关;7种群12 h低温暴露死亡率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差异显著(P<0.05),其致死中温(LT50)介于-52.19-68.19℃间,LT50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种群间差异显著(P<0.05);试虫-30℃以上低温暴露12h无死亡,-30℃以下处理后死亡率随温度降低而升高,-80℃冷冻处理12 h后仍有部分能够复苏,表明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耐寒能力极强,以耐结冰的耐寒性策略越冬,SCP不能评价其耐寒性强弱,低温存活率和LT50可以作为界定其耐寒性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