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实验室饲养的重口裂腹鱼眼在胚胎和早期仔鱼阶段的发生和形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眼的发生开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眼原基经过分化和内陷形成双层视杯,最终发育形成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来源于外胚层细胞,晶状体发育主要经历晶体板时期;角膜的发育时间较视网膜和晶状体晚,始于角膜上皮的形成。出膜后3 d仔鱼视网膜发育基本完成,眼色素沉积明显,基本具备眼的功能结构。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重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为苗种培育等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细胞发生发育的模式,采用Wright’s、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方法对齐口裂腹鱼的头肾、中肾、脾和肝组织印片进行染色,了解其发生的具体组织和发育的一般过程。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其他细胞,且这些细胞系的发育均经过3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通过观察和统计不同阶段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比例及染色特征,发现原始阶段的血细胞体积较大,其中原始单核细胞最大,大小为(18.90±1.59)μm×(16.32±0.70)μm,在4种组织中原始阶段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头肾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0.64%和0.59%,原粒细胞和原淋巴细胞分别在中肾和脾中比例最大,在肝中少量存在,此外在各组织印片中均发现血栓细胞的存在,在肝中发现巨噬细胞。因此头肾、中肾和脾是齐口裂腹鱼的主要造血组织,少量细胞在肝中产生。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除原始粒细胞PAS染色阴性外,其他阶段均呈阳性,且阳性随不断成熟逐渐增强;单核细胞从原单核细胞到成熟的单核细胞,PAS阳性逐渐增强;而SBB染色发现,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均呈阳性,未成熟的细胞染色程度不一致,成熟的细胞阳性染色最为强烈。在红细胞系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过程,而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仅出现由大变小的过程,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还出现了染色质固缩和血红蛋白增加。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的受精卵,观察了实验室孵化培育条件下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11.86℃(9.0~16.0℃)下胚胎历时9 d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1.65 mm±0.27 mm,鳃弓、口凹和肛门原基明显,眼色素和胸鳍原基出现,肌节43对(12+20+11),心跳140~160次/min。出膜9 d,仔鱼肠道贯通,鳔雏形和背鳍原基出现。臀鳍原基出现和尾鳍分叉分别于出膜后13 d和16 d发生。出膜19 d,腹鳍原基出现,此时背鳍鳍条4~6枚,臀鳍鳍条2~4枚。出膜32 d,鱼体全长22.99 mm±0.65 mm,除存在少量鳍褶外,基本具备成鱼的形态特征。仔鱼卵黄于出膜第12天吸收完全,卵黄囊体积与出膜后天数呈显著的多项式相关(P0.01)。体长、全长、头长和肛后长的生长均呈明显的二项式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早期发育生物学资料,为人工养殖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骨唇黄河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和轮纹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由出膜时的圆形发育到稳定时的箭矢状。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其中心核位置随发育明显偏移。星耳石形状不规则,从出现时的心形发育成为星芒状。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前后轴方向上后区的生长快于前区(P0.05);在背腹轴方向上,微耳石腹区的生长快于背区(P0.05),矢耳石背区的生长快于腹区(P0.05),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1个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新增的轮纹数(微耳石IL,矢耳石IS)与出膜后的天数(D)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方程分别为:IL=0.9911D?1.0008(R2=0.9971,n=220,P0.001)和IS=0.9925D?0.10873(R2=0.9919,n=161,P0.001),方程的斜率与1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对耳石轮纹沉积均呈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研究结果丰富了骨唇黄河鱼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可为研究其自然种群早期生活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2015年和2016年在孟屯河上游捕获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 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 观察了耳石形态特征、确证了耳石轮纹沉积规律, 并基于耳石日轮技术对其孵化期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 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 采集仔稚鱼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在松潘裸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 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 矢耳石由锲形发育为箭矢状。采用温度标记处理松潘裸鲤仔稚鱼, 确定耳石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 生长轮为日轮。依据耳石日轮数, 结合采样时间及耳石轮纹沉积规律, 并采用大多数裂腹鱼类日龄为日轮数N+1的关系, 推算出2015年松潘裸鲤样本的孵化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15日, 2016年样本孵化时间为7月13日至8月18日, 这些结果为研究松潘裸鲤野生种群繁殖期及其资源保护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成熟卵淡黄色,卵径较小(直径0.94-1.10mm),遇水后产生强黏性。在水温9.0-12.8℃下,胚盘在受精后4h20min开始分裂,在19h50min和27h40min时达到囊胚期和原肠期,64h40min胚孔封闭,287h时部分胚胎开始出膜,405h30min全部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32±0.23)mm,肌节36-38对,眼和躯干部黑色素细胞明显,胸鳍原基发育良好。出膜后第5天仔鱼体侧和头部出现浓密的感觉芽。到第8天时全长(6.05±0.41)mm,卵黄吸收完全。仔鱼鳔一室和鳔二室分别于出膜后第30天和第50天形成。第55天的仔鱼全长(14.05±1.01)mm,肌节52-53对,体侧出现7-8条黑色素带,各鳍鳍条数目与成鱼基本一致,但仍有少量鳍褶存在。仔鱼的卵黄囊体积减小速度为0.027mm3/d,鱼体长度生长、鱼体长度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其中,肛后长/全长比例随胚后发育逐渐增加,由初出膜时的31%增加到最后的42%左右。  相似文献   
7.
于2012年3—10月每月定期采集四川雅安地区3种生境(水库、稻田、沟渠)福寿螺卵块,采用野外采卵和室内繁殖的方法研究了福寿螺的繁殖力。结果表明:野外福寿螺卵块单块卵粒数差异较大,在33~621粒·块-1,平均为233粒·块-1,变异系数(CV)55.0%,卵粒直径差异较小,在2.17~3.20 mm,平均为2.60 mm,变异系数(CV)8.95%。福寿螺卵块重与卵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福寿螺5月绝对繁殖力最高,为403.1粒·块-1,与其他月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生境中,水库生境福寿螺绝对繁殖力最高,与稻田和沟渠两种生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采集自成都、雅安、资阳三地水库中福寿螺,应用单对交配的方法进行室内繁殖研究其相对繁殖力,3个地区福寿螺的相对体重繁殖力分别为12.33、9.58和10.54粒·g-1,相对壳高繁殖力分别为4.55、3.92、3.54粒·mm-1,3地区间相对繁殖力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初步弄清了四川地区福寿螺的繁殖规律,为福寿螺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齐口裂腹鱼稚鱼鳞片的发生和覆盖过程。结果表明,稚鱼体长为30.7—32.3 mm时,鳞片最先出现在鳃盖后缘侧线处;体长为45.3—47.9 mm时,鳞片覆盖完毕,体长和日龄对鳞片覆盖均有显著影响。在鳞片覆盖过程中出现6个鳞片发生起始位置,依次是鳃盖后缘侧线处、尾柄部侧线处、臀鳍基部、腹鳍基部、背鳍基部和峡部。此外,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鳞片发育主要经历了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分化晚期和折叠期五个阶段。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齐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将有助于了解其在系统学和功能形态学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宽口光唇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涪江下游宽口光唇鱼的产卵时间为4—5月,自然产卵水温为17℃—23℃。产卵场位于底质为卵石和砾石的浅水滩,分散产卵,卵弱粘性,金黄色,沉性,卵径1.55—2.11mm,卵膜外径2.27-2.55mm。在水温19.5—21.2℃条件下,胚胎从受精到孵化出膜共历时56h30min,初孵仔鱼全长6.0-6.2mm,肛后长/全长=24.14%,卵黄囊前部为膨大的球形,后部为均匀的棒状。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利用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确证了耳石生长轮沉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生长轮与年轮关系,推算了第一年轮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仔鱼微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二天形成,在实验条件下,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成鱼轮纹沉积具有年周期性,生长轮每年增加1轮。基于耳石日轮技术推算养殖和野生软刺裸裂尻鱼第一年轮形成时间分别为2021年1月28日至3月13日(n=40)和2017年3月8日至5月10日(n=75)。养殖和野生样本耳石轮纹数年际间的分析结果发现,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数和耳石年生长宽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耳石年生长面积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加。这些结果揭示了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有助于增加年龄鉴定的准确性,进而为种群动态研究和渔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