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气质联用仪对笋秀夜蛾雌蛾性腺体粗提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比对,通过触角电位(EAG)试验研究了笋秀夜蛾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反应,以Y形嗅觉仪进行了室内和林间的行为生测.结果表明: 雌蛾性腺体粗提物中顺11-十六碳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笋秀夜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性腺粗提物、两种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激发雄蛾明显的EAG反应,且EAG反应值随性信息素组分浓度增加而增加.Z11-16:Ac和Z11-16:OH按57∶43配置成的二元混合物所激发的EAG反应强于同等剂量下的单一组分.室内的行为生测和林间诱捕试验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Z11-16:Ac+Z11-16:OH(57∶43)混合物对雄蛾引诱力最强,在林间单诱捕器(诱芯浓度为104ng·μL-1)的平均诱捕量达到(48.5±6.7)头.  相似文献   

2.
甜菜夜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其田间诱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国庆  罗礼智  江幸福 《生态学报》2006,26(9):3035-3040
人工合成的甜菜夜蛾性信息素两组分(顺,反)-9,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和(顺)-9-十四碳烯醇(Z9-14:OH)按不同配比制成诱芯,在风洞中均能引起雄蛾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及接近诱芯的行为反应.不同配比和剂量的诱芯诱虫效果差异显著(p<0.05).Z9,E12-14:Ac和Z9-14:OH按7:3配比,诱虫活性最高,表现在风洞中,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和接近诱芯的蛾数最高,与处女蛾的引诱效果相当.以此配比制成的性诱剂在田间诱捕的虫量最多,与风洞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诱芯剂量在0.05~0.5mg范围内均有显著的诱虫效果,但剂量过低或过高均导致诱捕率下降.同一配比诱芯在风洞中引起雄蛾接近诱芯的蛾量与田间诱蛾量呈显著相关(R1=0.968,R2=0.961).并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田间性诱剂防治应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大螟雄蛾触角对性外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生理试验显示出: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雄蛾触角对Z11-16:Ac(A)oZ11-16:OH(B)激起强烈的触角电位(EAG)反应,Z11-16:ALD?,E11-16:Ac(D),Z9-14:Ac(E)和Z7-12:Ac(F)四种化合物也能激起较强的EAG反应;A化合物的刺激阈比B高,此两种化合物5:5比例时,激起的反应最强烈。电生理的试验推测,雄蛾触角对A和B两种化合物的感受,是通过触角内两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器。A和B不同比例混合后,田间诱蛾试验证明:在9:1,8:2,5:5的比例时,其诱蛾量远远超过单独的A化合物;E加入A与B的混合物中,起抑制诱蛾的效果,上述试验表明,Z11-16:OH是大螟的性诱剂。  相似文献   

4.
淡剑袭夜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田间诱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Wei H  Du 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730-732
提取和鉴定了淡剑袭夜蛾(Sidemia depravata)的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并进行了田问试验.结果表明,雌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29-14:Ac)和顺-9,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在这2种化合物配制的二元组份诱芯中,以Z9-14:Ac/Z9E12-14:Ac=5/5和6/4比例配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田间诱蛾量显著高于以1:9、2:8和3:7比例配制的诱芯。  相似文献   

5.
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粘虫性信息素一直为人重视。Takahashi等(1979)及Sato等(1980)报道粘虫Leucania separata性信息素为: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Z11-16:Ac),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比例为8:1;McDonnough等(1980)和Hill等(1980)报道粘虫Pseudaletta unipuncta性信息素组分也为Z11-16:Ac和Z11-16:OH,但比例不同(比例为500:1)。我所等单位根据文献报道,先后曾合成过这种粘虫的信息化合物,1980—1982年连续进行过多次田间诱蛾活性试验,都没有诱到粘虫。为进一步探索粘虫的性引诱剂,1983年进行了更广泛的田司筛选试验,发现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对粘虫雄蛾具有较佳的引诱活性,并在华东、东北、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大害虫。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中,昆虫信息素技术因其安全无污染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市售性诱剂在不同蔬菜种植区的诱蛾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开展珠江三角洲区域针对性小菜蛾引诱剂研制及田间诱集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与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均能引起小菜蛾雄成虫触角产生电生理反应。田间诱集效应试验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Z11-16:Ac和Z11-16:OH在诱芯中比例为30∶70∶0.1,剂量为100.1μg时的田间诱蛾效果最好,与已报道性诱剂配方50∶50以及70∶30∶1相比较,诱蛾效果增加了28%-38.1%和65.1%-66.9%,明显提高了小菜蛾引诱剂的田间诱蛾效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小菜蛾引诱剂的研制与应用,有望在小菜蛾地区针对性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的烟青虫(Helicover Pa asslta Cucn(?)e)的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经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及GC MS分析,鉴定了6种组分.这6种组分为:十六醛(16:Ald)、顺 9—十六烯醛(Z9—16:Ald)、顺11—十六烯醛(Zll 16:Ald)、顺9—十六烯醇(Z9-16:OH)、顺11—十六烯醇(Zll-16:OH)、顺9—十六烯基乙酸酯(Z9 16:OAc),比例为10.9:58.7:3.9:14.7:1.1:10.7.田间试验表明,只有16:Ald、Z9 16:Ald和Zll 16:Ald(比例为15.3:79.2:5.5)组成的三组分诱芯和Z9—16:Ald和Zll—16:Ald(比例为93.4:6.6)组成的两组分诱芯对于雄蛾有强烈的引诱活性.在3种醛为组分的诱芯中加入Z9 16:OH明显地降低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交配和温度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性信息素通讯的影响,为田间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草地贪夜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提取物中的组分进行化学鉴定;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分析雌蛾腺体中各组分的含量;利用触角电位(EAG)技术测定雄蛾对腺体各组分及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电生理反应。在不同温度(20-35)℃下饲养草地贪夜蛾,以研究温度对其性信息素通讯的影响。【结果】GC-MS分析发现,草地贪夜蛾雌蛾腺体内含有Z7-12:Ac等7种组分。交配实验表明,雌蛾在1个暗期内只交配1次,在羽化后7 d内可交配多次,其中交配2次及以上的占44%(单对放置)和67%(30对放置)。交配显著抑制雌蛾在次日暗期(交配后第1个暗期)的求偶活动,但在交配后第2个暗期基本恢复正常;在交配后第1个暗期,雌蛾腺体中主要组分Z9-14:Ac的含量和比例较对照雌蛾显著升高,其他组分无显著变化。在20-35℃的饲养温度范围内,雌蛾腺体内16:Ac的含量在35℃时最高,在20℃时未能检测出;各测试温度下Z11-16:Ac的含量相差不显著;其余5种组分均在25℃时最高;主要活性组分Z7-12:Ac和Z9-14:Ac在35℃时显著降低。饲养温度对腺体内各组分的相对比例也有较大影响,12:Ac、Z11-14:Ac、Z11-16:Ac和16:Ac所占比例均在30-35℃时较高,而Z9-14:Ac则在20-25℃时较高。不同饲养温度所得雄蛾对腺体主要组分的触角电位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交配显著抑制草地贪夜蛾雌蛾在次日的求偶行为;25℃饲养条件最适宜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等组分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黄皮潜叶蛾是黄皮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合成性引诱剂顺,顺-7,11-十六碳二烯醛(Z,Z-7,11-16∶A1)对其具有强烈引诱作用。类似物Z,Z-7,11-16∶Ac和Z,Z-7,11-16∶OH对其无任何引诱作用。含量为1毫克的天然橡胶诱蕊有效期达20天以上,引诱距离至少有200米,这有利于用作测报工具。柑桔潜叶蛾对Z,Z-7,11-16∶A1的反应远不及黄皮潜叶蛾,说明两者不是同一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Walker)信息素通讯系统。【方法】在风洞中观察了榆木蠹蛾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不同组分及其不同比例及剂量混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单组分试验结果表明,仅有Z7-14:Ac能够引起少量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接触诱芯并出现预交尾的全部行为反应,其余4个单组分(E3-14:Ac,Z3E5-14:Ac,E3-14:OH和Z3-14:OH)只能引起雄蛾兴奋,均不能引起雄蛾向性信息素源定向飞行。二元混合物(Z7-14:Ac+E3-14:Ac)明显增加雄蛾完整的性行为反应比例,三元混合物(Z7-14:Ac+E3-14:Ac+Z3E5-14:Ac)比例为10∶4∶4,剂量为1 300μg时有71.7%雄蛾发生预交尾,剂量为1 000μg时有70.3%雄蛾发生预交尾,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榆木蠹蛾风洞行为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其性信息素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性信息素对榆木蠹蛾进行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凡  胡隐月  杜家纬 《昆虫学报》2002,45(3):404-407
采用单雌腺体微量分析技术,对斜纹夜蛾(中国种群)雌蛾腺体的组份进行鉴定,并研究了各组份的个体差异及释放规律,测试了雄蛾对各组份及其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雌蛾腺体内含有4个组份:Z9, E11-14∶Ac(A)、Z9, E12-14∶Ac(B)、Z9-14∶Ac© 和E11-14∶Ac(D),其比例为100∶27∶20∶27。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主要借助于性信息素通讯完成雌雄识别,实现交配和种群繁衍。关于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化学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重心,研究结果有助于开发和改进棉铃虫防治的性引诱剂。本文将对棉铃虫雄虫感受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棉铃虫及其他相关昆虫的性信息素感受的分子和神经机理提供参考。棉铃虫雌虫性信息素腺体合成和释放多种长链、饱和或非饱和的脂肪醛和醇等化合物,其中Z11-16:Ald为主要性信息素成分,Z9-16∶Ald和Z9-14∶Ald为次要性信息素成分,不同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明显增强对雄性棉铃虫的引诱效果,而化合物Z11-16∶OH和高剂量的Z9-14∶Ald对性信息素引诱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相应地,雄性棉铃虫触角上A, B和C 3种类型的毛形感器能够感受这些信息化合物。A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受体OR13感受Z11-16∶Ald,B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OR14b感受Z9-14∶Ald,C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OR6和OR16感受Z9-16∶Ald, Z9-14∶Ald, Z11-16:Ac和Z11-16∶OH。受体的表达位置和功能与不同类型毛形感器的电生理反应特性相一致。钙离子成像证明在棉铃虫触角叶内的3个扩大型神经纤维球接受这些气味信息,其中神经纤维球云状体接受Z11-16∶Ald,背中间后侧纤维球接受Z9-16∶Ald,背中间前侧纤维球接受Z9-14∶Ald, Z11-16∶Ac和Z11-16∶OH。这些研究成果在感器、受体和脑中枢水平上揭示了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的机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需要深入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1)进一步鉴定相关性信息素受体的功能和定位;(2)深入研究脑内嗅觉高级中枢对性信息素信息的处理和整合神经机制;(3)明确棉铃虫性信息素感受受到寄主植物、光周期、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及机制。  相似文献   

13.
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幼莲  高扬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09,52(12):1290-1297
为提高现有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活性,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探索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信息素(顺9, 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顺9, 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10∶1)的协同作用机制。从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和花的气味化合物中, 选择9种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并以一定剂量分别加入到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中, 在田间测试对雄蛾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 在测试的9种植源性化合物中, 发现一定剂量(每个诱芯加入0.4 mg)的苯乙醛(PAA), 具有显著提高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 而高剂量的苯乙醛则强烈抑制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 此外, 其他各种浓度的测试化合物或混合物对性信息素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剂量的苯乙醛单个化合物及各种植物气味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对斜纹夜蛾也有微弱的引诱作用。苯乙醛必须要与性信息素的完整组分(以10∶1比例混合的顺9, 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 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混合才能起作用, 缺少顺9, 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则没有引诱活性。本研究证明, 苯乙醛作为理想的性信息素诱芯增效剂, 可应用于建立更理想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对性诱害虫防治和测报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月秋  池树友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15,58(10):1081-1090
【目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黄杨绢野Diaphania perspectalis 的雌蛾性信息素组成及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黄杨绢野螟正常型性成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反-11-十六碳烯醛(E11-16:Ald) 、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顺-9-十六碳烯醛(Z-9-16:Ald)、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等物质进行触角的电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Z-11-16:Ald为中国黄杨绢野螟正常型性信息素主要组分,E-11-16:Ald的含量极低,Z-11-16:OH未检测到。正常型雄性黄杨绢野螟触角对Z-11-16:Ald, E-11-16:Ald, Z-9-16:Ald和Z-11-16:OH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并随着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而对Z-11-16:Ac和E-11-16:Ac的嗅觉反应较弱,低于对植物绿叶气味顺3-己烯乙酸酯(Z-3-6:Ac)的反应。单一Z-1-16:Ald对正常型雄性黄杨绢野螟具有强烈的诱集效果,加入E-11-16:Ald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但在统计上则不显著。单一Z-11-16:Ald组分对黑化型雄性黄杨绢野螟无引诱活性,必需加入一定比例的E-11-16:Ald才显示诱蛾活性。Z-11-16:Ald:E-11-16:Ald的比例为250 μg:250 μg时诱集到的黑化型雄性黄杨绢野螟数量最多,而Z-11-16:Ald:E-11-16:Ald的比例为429 μg:71 μg时则诱集到的正常型雄性黄杨绢野螟数量最多。同时,单一Z-11-16:Ald也可引诱大量雄性粘虫Mythimna separata,但E-11-16:Ald抑制其活性。【结论】中国黄杨绢野螟的性信息素主成分是Z-11-16:Ald,单一组分即可在田间强烈引诱雄蛾,E-11-16:Ald的功能只起到微弱的增效作用,但也可能起种的专一性的作用。正常型与黑化型黄杨绢野螟对性信息素的嗅觉反应存在差异,黑化型黄杨绢野螟的性信息素接近日本种,即性信息素组成为Z-11-16:Ald和E-11-16:Ald 的混合物,其比例为1:1,且E-11-16:Ald为必需。  相似文献   

15.
自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雌娥尾端抽提物中检出十四碳醇乙酸酯(14:Ac,Ⅰ),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12-14:Ac,Ⅱ) 及顺-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12-14:Ac,Ⅲ).Ⅱ/Ⅲ为53/47,Ⅰ/(Ⅱ+Ⅲ)为180/100。田间诱捕试验表明,单组份的Ⅱ具有弱的性引诱活性,而单组份的Ⅰ或Ⅲ均不显活性。(Ⅱ+Ⅲ)混合物中,以按天然比例配制的性诱剂活性最高,其平均诱捕量均远高于3头活处女雌蛾。比例偏离天然比的性引诱活性显著下降,天然比的(Ⅱ+Ⅲ)混合物在1×10-7-1×10-5克/诱捕器范围内诱捕活性最高,在此剂量范围内未能发现平均诱捕量对剂量的依赖关系。偏离此剂量范围的,诱捕活性急剧下降。剂量高于1×10-4克/诱捕器时,几乎完全诱不到雄娥。在按天然比配制的(Ⅱ+Ⅲ)混合物中加入少量(5%)的1,平均诱捕量显著下降。随着加入Ⅰ量的增加,平均诱捕量下降愈甚。此外,诱捕率和最高诱捕量均依类似的规律下降。可见Ⅰ虽共存于雌娥性信息素腺体附近的组织中,它实为一种性引诱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16.
枣镰翅小卷蛾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风洞中观察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 sativa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不同组分(E9-12∶Ac和Z9-12∶Ac)的行为反应。E9-12∶Ac组分能够引起少量雄蛾(8-3%)完成从兴奋到接触诱芯并呈现交配企图的全部行为反应,而雄蛾对Z9-12∶Ac组分无反应。E9-12∶Ac+Z9-12∶Ac混合物中前者占60%~65%效果最好,能使71.7%~76.7%雄蛾到达诱芯并呈现交配企图。E9-12∶Ac与Z9-12∶Ac为6.5∶3.5时,200 ng~2 000 ng的剂量效果最好,有76.7%~81.7%雄蛾到达诱芯。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新成分:化学结构鉴定和田间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性外激素由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 Z5,E7-12:Ac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Pr)构成。为了确定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系统是否含有其它成分,我们对外激素腺体提取物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通过田间诱蛾试验发现了某些增加诱蛾活性的新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大螟Sesamia inferens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的合成和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及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的关系。【方法】通过溶剂浸提和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分析大螟雌蛾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的滴度,结合行为观测和多地田间实时性信息素诱捕数据,调查大螟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结果】大螟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含量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前1 h,暗期后4 h快速增加,暗期8 h为第1次高峰,但光期1h又一次高峰,光期5 h还可以被显著检测到。分泌至腺体外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后6 h,高峰期在暗期后10 h,光期后1 h性信息素Z11-16∶Ac滴度达到96.9±20.9 ng/雌。采用溶剂浸提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2.8±1.9,在光期平均为2.5±0.9,统计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而SPME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8.5±1.2,在光期平均为5.7±0.6,统计上二者差异显著。产卵器伸出时间发生在暗期6-8 h,产卵器伸出持续时间平均为80.8±4.4 min。大螟的交配发生在暗期4-10 h,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83.4±5.0 min。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四省性诱自动计数的田间每日每小时实时计数数据显示,越冬代诱蛾比较集中,之后的世代则比较分散,田间雄蛾的性诱昼夜节律受地理环境、季节和世代等因子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发现大螟交配和性信息素释放的昼夜节律在时间上不一致,交配时间在暗期较早时段。雌蛾性信息素有效的释放时间范围比雄蛾对性信息素反应的要小。产卵器伸展与雌蛾性信息素化合物的释放速率加快和扩散 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触角电位记录(EAG)技术,测定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雄蛾对性信息素标准化合物Z7-12:Ac(A)、Z9-14:Ac(B)、Z11-16:Ac(C)、Z5-10:Ac(D)和Z8-12:Ac(E)的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标准化合物均能引起EAG反应,其中组分A(Z7-12:Ac)引起的反应最强,为5.65 mV,组分B(Z9-14:Ac)和C(Z11-16:Ac)居中; 组分D(Z5-10:Ac)的EAG反应值最小,为2.50 mV。二元混合物、三元混合物、四元混合物和全组分的EAG反应较高,其EAG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单组分的反应值。三元混合物ABC的反应值最高,与5头雌蛾腺体的正己烷浸提液的EAG值相当。在使用剂量为0.01 ng~100 μg反应内,小地老虎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及其混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从不同日龄雄蛾对标准化合物的反应中,发现在羽化后第3天达到最高值,之后则随日龄增加EAG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20.
斜纹夜蛾在风洞中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田间诱捕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凡  杜家纬  陈庭华 《昆虫学报》2003,46(1):126-130
雌蛾腺体内含量最高的组份9,11-14∶Ac(A)在风洞中能引起雄蛾从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到撒开味刷企图交尾连续的行为反应,而雌蛾腺体内其它组份单独使用时均不能引起雄蛾上述行为反应。一定量的Z9,E12-14∶Ac(B)对A的活性有增效作用,诱芯中B数量过多,不但失去对A的活性增效作用,还对雄蛾接近诱芯和企图交尾有强烈的抑制作用。9-14∶Ac(C)与11-14∶Ac (D)对雄蛾的定向行为无影响,诱芯中含有50%的C时,反而对雄蛾接近诱芯和企图交尾有抑制作用。A与B在滤纸诱芯中的含量比例与诱芯释放的挥发物比例明显不同,从9∶1(A∶B)诱芯释放的挥发物比例更接近于雌蛾腺体内的天然比例。田间诱捕试验中两组份诱芯的诱捕量随两组份比例不同而变化, 9∶1(A∶B)诱芯的诱捕量最大,1∶1(A∶B)诱芯的诱捕量低于单一的A组份诱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