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为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在中转停歇地松嫩平原的停歇生境为湿地, 近年来却出现多数个体迁离湿地转移到玉米(Zea mays)地取食停歇的现象。为探究迁徙白鹤在中转停歇地取食生境利用变化的原因, 我们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对该区域白鹤种群数量和取食生境等进行观测, 并对食物资源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在农田生境取食的白鹤个体数量占比达72.7%, 是湿地生境的2.66倍。农田已成为迁徙白鹤在中转停歇地的主要取食生境之一。(2)根据不同的收割方式, 农田可提供的总能量是湿地的1.24-2.79倍; 白鹤在农田的日摄入能量约为湿地的1.56倍。(3)在农田白鹤的每日取食时间约占总活动时长的53.5%, 是湿地的1.67倍, 取食成功率是湿地的1.56倍。白鹤取食生境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水位变化、食物资源变化、取食难易度不同和人为干扰等综合作用导致。为有效保护和管理白鹤生境, 建议合理进行湿地生态补水调控并恢复白鹤主要食源植物, 开展农业用地保护计划并设置自然保护小区。  相似文献   

2.
受伤和体弱白鹤的救护及放归是白鹤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2014—2016年间,先后对8只救护白鹤和2只野生白鹤进行环志并安装卫星跟踪器,根据所获得的卫星跟踪数据来分析比较救护白鹤与野生白鹤在秋季迁徙路线和在重要中途停歇地的最大日活动距离、活动区分布和面积、生境类型等方面的异同。结果显示,救护白鹤放归当年与放归次年以及救护白鹤放归当年与野生白鹤的秋季迁徙路线和活动规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救护白鹤放归次年与野生白鹤之间差异不明显。(1)放归当年,4只救护白鹤在农田和水塘停歇1个月左右,停歇时长明显高于野生白鹤和放归次年的救护白鹤。(2)救护白鹤放归当年在跨海方式、登陆地点、停歇地点以及登陆后的迁徙方向上表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其中部分个体在迁徙过程中有停顿徘徊、迷失迁徙方向的现象,且跨越渤海和大别山的距离大于放归次年的救护白鹤和野生白鹤。(3)救护白鹤放归后4天内每日最大活动距离小,而后高低分化明显,无明显规律,而救护白鹤放归次年的每日最大活动距离规律变化与野生白鹤较一致。(4)与救护白鹤放归次年以及野生白鹤的活动规律相比,救护白鹤放归当年的栖息地位点变化频繁,具体表现为生境类型选择的多样化,且无明显规律,同时活动区面积较小。探索救护白鹤放归野外后与野生白鹤迁徙路线和活动规律的差异,对救护白鹤的科学放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鹤湖作为莫莫格湿地保护区内的代表性湖泊, 正面临着盐碱化和富营养化的风险, 现存沉水植物种类稀少, 为了减缓白鹤湖盐碱化趋势, 为当地沉水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化存续提供研究依据, 以在白鹤湖生物量相对大的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对象, 研究了其在不同碱度(0、7、10、17 mmol/L)和混合盐碱(盐度0.3、0.6、1、2、4 g/L, 相应碱度1.9、3.8、6.3、12.6、25.2 mmol/L)条件下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 盐度在1.5 g/L以下时, 碱度变化没有对金鱼藻造成影响, 在实验设置的碱度梯度范围内, 金鱼藻均能正常生长, 尽管金鱼藻过氧化物酶(POD)、脯氨酸等均显示出梯度变化, 但依旧能够耐受17 mmol/L以下的碱度条件。随着混合盐碱浓度的升高, 金鱼藻长势呈现由盛至衰败的趋势, 在盐度0.6 g/L、碱度3.8 mmol/L的条件下, 金鱼藻长势最好, 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效应。随着盐度升高至2 g/L、碱度12.6 mmol/L, 金鱼藻能耐受胁迫并存活一部分, 尽管此时碱度<17 mmol/L, 也有部分金鱼藻死亡, POD含量急剧升高且植株间差异较大; 当盐度升高到4 g/L、碱度达到25.2 mmol/L时, 金鱼藻21天后全部死亡。在对水培液水质的检测中发现, 混合盐碱的浓度越高, 水中氮磷的去除率越低,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盐碱化湖泊的沉水植被恢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琼  钱法文 《生态学报》2015,35(21):7236-7243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秋季和春季迁徙停歇的以及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幼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鹤取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23.0%增加到越冬晚期时的82.7%,但春季迁徙期减少为61.9%;幼鹤乞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58.2%减少至春季迁徙时的1.2%;幼鹤警戒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1.0%增加至春季迁徙时的7.1%。幼鹤在春季迁徙期的理羽及静栖行为显著高于越冬期,这种行为的差异可能与食物的丰富度相关。环境因子中,风速对幼鹤静栖行为有显著影响,幼鹤取食及警戒行为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秋季迁徙及越冬晚期,幼鹤行为日节律在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期,而春季迁徙期时则推后1小时。整个观察期间,幼鹤从雄鹤和雌鹤获得食物频次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时间段幼鹤从雄、雌成鹤处获得食物频次差异是显著的。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白鹤幼鹤的生长过程及不同性别成鹤对幼鹤生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0年,该研究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在鄱阳湖区64个湖泊开展了越冬白鹤种群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越冬白鹤种群,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108±849)只,2002年冬季达到最大值4004只;从2003年开始鄱阳湖区越冬白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共有46个湖泊被记录到有白鹤活动。其中,达到全球白鹤种群数量1%标准以上的湖泊达25个;白鹤数量接近或超过全球白鹤种群数量的40%,即1280只个体以上的湖泊包括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汊池、蚌湖和蚕豆湖,以及保护区外的南湖。自然保护区涵盖了越冬白鹤的主要聚集湖泊。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总数量的(66±27.3)%。保护区外分布的白鹤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江西鄱阳湖区白鹤越冬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白鹤越冬习性调查,始于1981年冬。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白鹤在越冬地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白鹤在越冬地多集群活动,群体大小不等,起大风的天,可集成上千只以上的大群;觅食和过夜分别在浅水湖和深水湖两地,食物为嫩水草根及软体动物;常与白枕鹤、白头鹤、雁、鸭类混在一起活动,但迁徙时间则不相同。白鹤亦常以家族群活动,家族群多为成年的一雌一雄鹤与一只当年幼鹤,少有二只幼鹤的家族群。白鹤迁来鄱阳湖的时间为11月上旬,大批迁离的时间在次年3月20日之前,个别家族中幼鹤体弱,迁走时间稍晚,但最晚迁走时间不超过3月底。  相似文献   

7.
扁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和三江藨草(S.nipponicus)的球茎是迁徙白鹤(Grus leucogeranus)在莫莫格中途停歇地的主要食物。2010年9月15~25日,对莫莫格白鹤集中停歇地鹅头泡湿地的20条样线上100 m等间隔470个取样点进行了地下0~20 cm的藨草球茎的取样工作。基于此,采用反距离权重、4种径向基函数和普通克里格共6种空间插值方法模拟了该区域藨草球茎密度。交叉验证和插值结果的空间分布图对比,径向基函数中的张力样条插值效果最佳,是最适于该区域挺水植物藨草球茎密度的空间插值方法。张力样条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藨草球茎密度均值为(46.0±44.3)个/m2。其中,<25个/m2的面积占研究区的41.7%,25~100个/m2的面积占45.9%,而>100个/m2的面积仅占12.4%。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分析白鹤迁徙种群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预测该地区白鹤的环境容纳量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扎龙湿地白鹤春季停歇地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4~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甸芦苇沼泽区的野生白鹤(Grusleucogeranus)在春季迁徙停歇地的昼间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时期内白鹤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31%、游走27%、静栖19%、警戒17%、修饰6%。白鹤觅食行为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分别为早晨和黄昏;游走行为基本上与觅食行为呈正相变化,并且几乎每个游走高峰及低潮相应地伴随着觅食的高峰和低潮;由于渔民清晨下苇塘收鱼和放牧,在5:30~6:30和6:30~7:3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比例最高;静栖行为基本与游走及觅食行为呈负相关,对比发现,静栖行为比例低于觅食行为,与笼养鹤类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可能是食物丰富度影响了野生状态下行为的时间分配;修饰行为所占比例较小,是由于修饰行为是非主要行为,其发生是随机的。天气状况对白鹤数量变化有一定影响,阴雨和大风天气,白鹤数量明显减少,鹤群转移。与正常天气情况相比,阴雨和大风对白鹤觅食、静栖和游走行为时间分配影响显著(P阴雨=0·000<0·05,P大风=0·000<0·05),觅食时间缩短,游走行为减少,静栖时间变长。  相似文献   

9.
于超  郝燚  倪义  刘琛  刘瑶  周纯 《动物学杂志》2022,57(2):219-224
水鸟的迁徙停歇是其生活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迁徙停歇地的水文因子和人为活动的变化直接影响水鸟对迁徙停歇地的持续利用.本文统计了 2015至2020年吉林长岭龙凤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迁徙季节的停歇种群数量和停歇期,并记录东方白鹳停歇地的水位和人为干扰类型,利用相关分析、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是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极为重要的越冬地,它们均主要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spp.)冬芽为食,且通过觅食空间生态位分化减少种间竞争。近年来,鄱阳湖苦草冬芽锐减导致大量小天鹅和白鹤由自然生境转移到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藕塘觅食。大量小天鹅和白鹤集中在小片藕塘觅食可能导致种间竞争强度增加。因此,本研究以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藕塘为研究地点,于2021年11月10日至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焦点动物法调查了藕塘与白鹤混群和不与白鹤混群时小天鹅的日间行为、单次取食时间和每分钟摄食成功频次,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天鹅日间行为主要以觅食(45.59%)、运动(17.05%)和休息(15.92%)为主。小天鹅和白鹤混群时的觅食行为比例和单次觅食时间显著高于不混群时,表明小天鹅主要通过增加觅食时间以应对种间竞争的负面影响,满足能量需求。小天鹅混群时的每分钟摄食成功频次显著高于不混群时,这可能是由于小天鹅通过摆动脚蹼或者扁平喙啄食的方式较难取食...  相似文献   

11.
运用面积转换矩阵和景观指数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面积不断减小 ,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强 ,生境质量不断下降。生境质量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在该地区丹顶鹤繁殖数量的变化 ,从 1989~1998年 ,在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繁殖的丹顶鹤数量逐年下降 ,丹顶鹤的繁殖容量日益减小 ,原因是道路和油井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白枕鹤Grusvipio的巢址选择特征,2007~2009年的4~5月,在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样方调查法、因子调查法和因子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对白枕鹤的营巢生境类型和营巢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白枕鹤对营巢生境类型的要求比较单一,仅选择芦苇沼泽;巢址生境特征具有明显的偏好,即(1)距干扰区的距离多在1.5km以上(86.36%),(2)巢周的水深多小于16cm(95.45%),(3)巢周明水面面积多小于200m2(90.90%),(4)巢距火烧地的距离以1.0~2.5km居多(63.64%),(5)剩余苇丛面积多小于200m2(86.37%)、距剩余苇丛距离多大于30m(81.82%)、剩余苇丛密度多小于500株/m2(77.27%)、剩余苇丛高度以大于1.5m的居多(72.73%)。进一步分析表明,白枕鹤对营巢生境特征的要求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火烧地、剩余苇丛、干扰区和水是其营巢的主要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鸟类巢期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鸟类繁殖生物学资料,也可为理解和研究鸟类的生态适应与进化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2013—2014年3月份至7月份,在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及周边对55对繁殖黑颈鹤的营巢时长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黑颈鹤的营巢时长在0.5—40 d之间,平均巢期为(6.7±9.3)d;在其营造的4种巢型中,巢期长短依次为:泥堆巢草堆巢草墩巢岛地巢,且差异性极显著(P0.001),巢期与巢型显著相关(r=0.728);在其营巢的3种巢址生境中,巢期长短依次为:湖泊生境沼泽生境河流生境,且差异性极显著(P0.001),巢期与巢址生境显著相关(r=0.315);从不同营巢月份看,巢期长短依次为:4月份巢5月份巢6月份巢,且差异性极显著(P0.01),巢期与筑巢月份显著相关(r=0.664);巢期与巢体积大小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6),即营巢时间越长巢体积越大。黑颈鹤的营巢时间长短主要受营巢生境、月份和做巢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Studies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cranes and cryoconservation of their semen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nursery of rare species at the Oka Biosphere Reserve for many years. The criterion of successful cryoconservation of the semen is the obtaining of fertilized eggs after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the thawed semen. An experiment is described on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females of the white-naped crane Grus vipio by the frozen–thawed semen of the Siberian white crane G. leucogeranusafter one-year storage of semen in liquid nitrogen. As a result, an interspecific hybrid of cranes was obtained, which confirmed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a bank of cryoconserved crane semen. The use of the white-naped crane females was due to the absence of conspecific males and unavailability of Siberian white crane females. Problems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nd cryoconservation of semen of rare crane spec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cranes and cryoconservation of their semen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nursery of rare species at the Oka Biosphere Reserve for many years. The criterion of successful cryoconservation of the semen is the obtaining of fertilized eggs after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the thawed semen. An experiment is described on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females of the white-naped crane Grus vipio by the frozen–thawed semen of the Siberian white crane G. leucogeranus after one-year storage of semen in liquid nitrogen. As a result, an interspecific hybrid of cranes was obtained, which confirmed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a bank of cryoconserved crane semen. The use of the white-naped crane females was due to the absence of conspecific males and unavailability of Siberian white crane females. Problems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nd cryoconservation of semen of rare crane spec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唯一一种极度濒危(CR)鹤类,分布和种群数量是评估其濒危程度的重要参数。无人机调查作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调查方法,为查明白鹤的越冬分布、种群数量及幼鸟比例,于2022年1月使用地面监测结合无人机调查的方法在江西、山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湖泊和农田中开展越冬白鹤调查。野外调查共记录白鹤5607只,网络信息检索在调查区域外的8个地点记录白鹤9只,合计记录越冬白鹤5616只。其中江西鄱阳湖记录到越冬白鹤4813只,占总数的85.7%,主要分布在康山垦殖场、五星垦殖场和成新垦殖场;山东黄河三角洲记录到越冬白鹤625只,占总数的11.1%。安徽、湖南、湖北分别记录到越冬白鹤34,63和72只。对部分群体的白鹤幼鸟数量进行统计,4680只白鹤中,记录到幼鸟674只,幼鸟比例为14.4%,其中湖南越冬白鹤幼鸟比例最高,达28.6%,山东越冬白鹤幼鸟比例最低,为11.5%。调查刷新了白鹤种群数量,证实了山东黄河三角洲是目前除江西鄱阳湖外最重要的白鹤越冬地,缓解了白鹤越冬期过度集中的压力。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相似文献   

18.
The non-invasiv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sex of chicks after hatching based on the DNA isolated from capillary vessels of allantois of the egg-shell membranes was demonstrated on four crane species (Gruinae, Aves), which were bred in the Crane Breeding Centre of the Oka Nature Reserve in 2009–2012. Using the EE0.6 molecular marker of sex, the gender of 26 Siberian (Grus leucogeranus), 15 Red-crowned (G. japonensis), 4 Common (G. grus) and 1 Demoiselle (Anthropoides virgo) crane chicks was identified. This method can be recommended for determining the sex of chicks and the ratio of sexes in cranes that reproduce both in captivity and natur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