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笼养大紫胸鹦鹉的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晓君  杨岚 《动物学报》1998,44(3):277-285
研究了笼养大紫胸鹦鹉的行为活动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笼养大紫胸鹦鹉一天中除静栖外,其余各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而在早晚较大;在一年中不同月份间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时间比例也有变化,呈明显的年周期和日节律;节律变化与日出、日落时间、季节、温度等变化有关。大紫胸鹦鹉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静栖45.55%、身体护理16.66%、取食14.51%、运动10.60%、在巢8.98%、繁殖2.55%、社  相似文献   

2.
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对海南[开鸟]进行驯养的基础上,采用全部事件取样法研究了笼养海南[开鸟]的活动时间分配。结果表明:笼养海南[开鸟]一天中除静栖和静立外,其余各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白天极少,而在晨(5:00~7:00am)、昏(19:00~21:00pm)和午夜(23:00~1:00am)较大,呈明显的日活动节律;节律变化与季节有关;海南[开鸟]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比例依次为静栖82.48%、静立8.64%、运动5.36%、取食1.97%、身体护理1.30%、其它0.25%。其时间分配不受季节(春、秋、冬季)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4年连续3个春季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对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对白尾梢虹雉的巢、卵和雏鸟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高黎贡山南段,白尾梢虹雉的产卵孵化始于3月底,止于5月初,窝卵数为2~3枚,孵卵期为28 d.窝卵数低、适宜巢址缺乏有可能是白尾梢虹雉种群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4.
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是一种狭域分布的高山雉类,尚未开展过换羽研究。2014—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在云南高黎贡山收集了白尾梢虹雉的64张野外独立有效照片和9段视频,发现白尾梢虹雉繁殖不同步,不同巢出雏时间相差可达1个月,5月出雏较多;刚出雏的雏鸟飞羽有明显羽片,6月完成雏后换羽、9月完成稚后换羽;成鸟5月开始更换尾羽,10月更换完毕,从第5枚尾羽开始向两侧更换,兼具向心型和离心型的特点;雄性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可用状态信号假说解释。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野生白尾梢虹雉的换羽特征和雄性个体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表明红外相机影像可为雉类换羽提供时间和羽毛形态特征数据,这为野生雉类的换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生境利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7年4 ̄6月在高黎贡山大塘用鸣声监听和样带,样方法对白尾梢虹雉的生境利用情况做了初步观察。此间白尾梢虹雉主要活动在海拔3300 ̄3600m的箭竹林内,鸣叫集中在11:00 ̄17:00,取食贝母,多星韭,牛尾独活,高山羌活,紫花百合,七筋姑等植物的地上或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6.
云南白尾梢虹雉的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3年在云南对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确证11个分布点,另有3个点可能有分布。白尾梢虹雉在云南的栖息生境主要有高山草甸、高山亚高山箭竹林及亚高山针叶林3种类型。栖息生境承载量小、种群增长慢、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宣传不力是白尾梢虹雉濒危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开展驯养繁殖、加强禁止偷猎的法制宣传,以及加强基础研究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笼养大鸨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20 0 0~ 2 0 0 2年冬季 ,在哈尔滨动物园 ,采用瞬时扫描法对 2 2只笼养大鸨 (Otistarda)进行全日制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大鸨可以在北方安全越冬。笼养大鸨越冬期行为活动日节律、行为分配 :休息行为 (趴卧、静站 )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 78. 40 % ,而取食行为 (6. 1 5 % )、游走 (7. 3 5 % )、理羽 (4 . 3 5 % )、啄草雪(2 . 65 % )、打蓬 (1 .1 0 % )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且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 (P <0 . 0 5 )。大鸨在冬季不同时期内除取食、打蓬、啄草雪外 ,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 (P <0 .0 5 )。温度、天气的变化对笼养大鸨越冬行为时间分配也具有显著影响 (P <0 . 0 5 )。  相似文献   

8.
2011 年7 ~8 月和2012 年7 ~ 8 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蒙新河狸夏季夜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夏季蒙新河狸活动高峰呈晨昏型。觅食和移动行为分别占69.5% 和24.5% ,修饰、警戒和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依次是3.4% 、0.4% 、2.2% 。利用Pearson’s correlation 检验发现移动和警戒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觅食行为分别与移动、修饰和其他行为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警戒存在显著负相关;Mann-Whitney U 检验表明年龄因素对河狸各种行为的影响不显著(P > 0. 05)。  相似文献   

9.
2011年6~8月,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露天笼舍内,采用瞬时扫描法对笼养条件下的4只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说明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研究对象在日间不同时间段行为节律差异.结果显示,笼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特点和日行为节律.大斑啄木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休息和飞行走动,占全部行为的36.24%和26.9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17.69%.除觅食、理羽和其他行为外,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大斑啄木鸟昼间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中午有午休现象,日间行为节律明显.飞行走动、休息、理羽、跳跃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雄性觅食的发生频次显著地大于雌性的(P<0.05).  相似文献   

10.
人工饲养大鸨雏鸟行为变化趋势及日节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目标取样法(focal sampling)相结合观察大鸨(Otis tarda)雏鸟的行为,研究了大鸨雏鸟行为日节律及其行为随日龄增长的强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鸨雏鸟在1~3日龄休息行为、站立行为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蹲伏行为、鸣叫行为比例减少,随着日龄的增加,大鸨雏鸟的行为逐渐接近亚成体的行为,但整体还没有形成规律;大鸨雏鸟期行为主要由休息(51.7%)、站立(16.1%)和游走(18.8%)行为组成,其次为理羽(3.2%)和展翅(6.1%)行为。在雏鸟成长过程中,休息行为比例一直保持很高,觅食和理羽行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鸣叫和蹲伏行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1.
非笼养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8 年4 月至2001 年4 月, 采用随机取样法、目标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10 只(5 雌5 雄) 非笼养东北虎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时间分配方面, 雌性每天用于休息、社会和其它(包括饮水、排遗和修饰) 行为的时间多于雄性, 雌性每天用于活动和取食的时间少于雄性, 只有站立比较接近。对雌雄各种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雌雄的休息、活动和其它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 取食存在显著差异, 站立和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活动节律方面, 雌雄的活动变化规律相似, 仅在出现和持续时间及强度上存在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季节东北虎的各种行为进行检验, 发现季节因素对取食和社会行为影响极显著, 对休息、活动和站立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6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成功的4对东方白鹳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各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依次是繁殖22.17%±21.69%(其中孵化19.75%±20.71%,晾卵1.31%±2.16%,育幼1.00%±1.01%,交配0.11%±0.32%),静栖19.09%±13.94%,修巢6.40%±5.92%,警戒3.94%±4.88%,理羽3.11%±2.31%,其他行为45.27%±11.08%;在繁殖不同时期各行为差异显著(P0.01)。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活动存在一定节律,并且不同阶段日节律明显不同。此外,温度与晾卵(r=0.810,P0.01)、孵化(r=-0.518,P0.01)行为显著相关;车辆数与警戒(r=0.745,P0.01)、静栖(r=0.612,P0.01)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笼养灰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的夏季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月至9月采用瞬时扫描采样法对昆明动物园内一群笼养灰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为58.7%,明显高于其它行为变量。玩耍所占的比例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大玩耍所占的比例越小。在理毛的活动时间分配中,雌性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雄性,理毛所占比例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灰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与同属的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食性和种的遗传特征可能影响活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14.
圈养山魈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1~9月,在成都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状态下14(8♀♀6♂♂)只山魈(Mandrillus sphinx)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用时间取样法记录每10分钟内目标取样法所见动物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1806小时的研究表明,山魈主要的日行为是取食、休息、运动三种个体行为,它们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22.91%、33.79%、和33.14%;其次为梳理行为,占山魈日活动时间的4.09%;嬉戏行为仅发生在非成年个体间.山魈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以外的所有行为)的高峰出现在800~1000、1600~1800左右的两个时段.日活动时间集中在700~1900,但在1300~1400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有一休息峰出现.  相似文献   

15.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4月 ,在哈尔滨动物园和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采用全事件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 ,对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时间分配方面 ,笼养东北虎的休息远远高于半散放东北虎 ,而摄食、站立和其它行为则明显低于半散放东北虎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运动较为接近。在活动规律方面 ,虽然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均有 2个运动的高峰期 ,但笼养东北虎的相对集中且变化幅度较大 ;半散放东北虎的休息有 1个明显的高峰期和 2个不明显的高峰期 ,与笼养东北虎的 1个高峰期有很大不同 ;笼养东北虎的摄食仅出现在 16∶0 0~ 17∶0 0 ,而半散放东北虎则在 1d中均有发生 ,且在 9∶0 0~ 11∶0 0和 14∶0 0~ 16∶0 0有 2个高峰期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站立和其它行为变化规律较为相似 ,但半散放东北虎的发生强度要远远高于笼养东北虎。通过对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各种行为进行的配对T检验 ,发现二者的休息、摄食、站立和其它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 (P<0 0 0 1)。  相似文献   

16.
竹巴笼矮岩羊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中旬至2009年1月中旬和2009年3月至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的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岩羊的昼间行为活动有明显的节律性,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与矮岩羊昼间取食高峰时间基本一致。取食和卧息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53.83%和27.76%,频次较少的是站立和移动,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9.93%和8.24%,其它行为所占频次最少,只有0.24%,昼间2个取食高峰(9:00-11:00, 17:00-19:00)和1个卧息高峰(11:00-16:00),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规律。Kruskal-Wallis H 检验表明,季节因素对矮岩羊取食(P <0.05)、卧息(P <0.05)和其它行为(P <0.05)所占时间影响显著,而对移动(P >0.05)和站立(P >0.05)行为影响不显著。各年龄段之间其它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差异显著(P<0.05),而取食(P>0.05)、移动(P>0.05)、卧息(P>0.05)和站立(P>0.05)所占时间比例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雌性的取食、移动和卧息的时间略高于雄性,而站立和其他行为时间低于雄性;Mann-Whitney U 检验对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的各种行为差异进行分析表明:性别因素对矮岩羊昼间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笼养东方白鹳春季行为和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笼养东方白鹳春季日节律行为和时间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不同 ,并出现较明显的日节律。节律变化与饲养方式和笼舍环境等因素有关 ,性别、年龄、繁殖与否等影响其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18.
扎龙湿地白鹤春季停歇地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4~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甸芦苇沼泽区的野生白鹤(Grusleucogeranus)在春季迁徙停歇地的昼间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时期内白鹤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31%、游走27%、静栖19%、警戒17%、修饰6%。白鹤觅食行为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分别为早晨和黄昏;游走行为基本上与觅食行为呈正相变化,并且几乎每个游走高峰及低潮相应地伴随着觅食的高峰和低潮;由于渔民清晨下苇塘收鱼和放牧,在5:30~6:30和6:30~7:3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比例最高;静栖行为基本与游走及觅食行为呈负相关,对比发现,静栖行为比例低于觅食行为,与笼养鹤类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可能是食物丰富度影响了野生状态下行为的时间分配;修饰行为所占比例较小,是由于修饰行为是非主要行为,其发生是随机的。天气状况对白鹤数量变化有一定影响,阴雨和大风天气,白鹤数量明显减少,鹤群转移。与正常天气情况相比,阴雨和大风对白鹤觅食、静栖和游走行为时间分配影响显著(P阴雨=0·000<0·05,P大风=0·000<0·05),觅食时间缩短,游走行为减少,静栖时间变长。  相似文献   

19.
人工饲养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哈尔滨动物园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做了观测分析,统计在某个时间单位(如孵化期)及整个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得出东方白鹳因性别、繁殖期阶段等不同因子在行为上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期笼养东方白鹳的行为及其时间分配主要为站立(4 9 4% )、繁殖(1 9 7% )、理羽(8 9% )、取食(6 4% )、修巢(5 7% )、打嘴(5 7% )、游走(4 3 % )等几种,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日节律。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之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14年7—8月,在浙江省富阳市獐养殖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圈养条件下哺乳期雌獐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雌獐的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卧息(59.01±2.93)%、走动(13.91±2.39)%、采食(10.60±0.74)%、梳理(7.76±1.10)%、反刍(2.84±0.66)%、站立(2.72±1.01)%、警戒(1.53±0.59)%、社会行为(1.26±0.54)%、排遗(0.36±0.22)%。2雌獐的昼间卧息时间极显著低于夜间(P<0.01),梳理时间显著低于夜间(P<0.05),而走动、采食、反刍、警戒和社会行为的时间极显著高于夜间(P<0.01),站立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一天中,雌獐的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呈现双峰型的节律特征,走动、站立和梳理行为出现了3个高峰期,卧息和社会行为则呈多峰型,其中取食高峰后延迟1~2 h为反刍高峰。4卧息行为分别与采食行为和走动行为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采食行为与走动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之,哺乳期圈养雌獐的日活动行为体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且大多数行为时间具有明显的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