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矮岩羊夏季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和集群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取样法(每隔10 min进行一次扫描纪录,记录时间为5 min)对36只矮岩羊夏季昼间节律与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将矮岩羊行为划分为取食、移动、站立、卧息和其他行为等5类。结果表明,矮岩羊在夏季有3个取食高峰(6:00-9:00、10:00-11:00和16:00-20:00);1个卧息高峰(11:00-15:00)。在时间分配上,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0.14±3.32)%,其次是卧息(26.44±3.59)%,站立(24.90±4.27)%,移动(15.73±1.26)%,而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仅占(2.82±1.00)%。通过不同个体的比较,发现成年雄性用于取食和站立的时间最多,幼体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最多,成年雌性用于卧息的时间最多。在矮岩羊集群方面,其集群类型有:混合群、母仔群、雄性群、雌性群和独羊,在夏季集群平均大小为(7.81±8.42)只,2~8只的羊群,占总群数的54.05%;不同集群类型的大小差异极显著(χ2=13.197,dƒ=3,P=0.004),混合群群体最大,而雄性群最小;雌雄比为1∶0.54,雌幼比为1∶0.26,成幼比为1∶0.17。这些都说明矮岩羊这类独特的行为和种群特征是长期适应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对岩羊行为和活动节律的影响,于2017年3月—7月,以上海动物园的5只雌性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试验,利用瞬时扫描法对岩羊进行行为学观察,分析岩羊丰容前后昼间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环境丰容,岩羊的运动行为和反刍行为显著增加,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显著减少,取食行为无明显变化。在环境丰容基础上,开展食物丰容后,运动行为明显减少,取食行为明显增加。卧息行为有所减少、反刍行为和其他行为有所增加,但变化均不明显。丰容后岩羊的昼间活动节律也发生了变化。取食行为呈现2个高峰期(8:00—11:00和15:00—18:00),取食行为普遍提高;运动行为在13:30—17:30时段较丰容前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发生;卧息行为有相似的波动规律,但丰容后其昼间发生频次在16:00之前均降低;反刍行为波动最大,呈现出明显的2个高峰期(6:00—9:00和10:00—15:00)。试验表明,在进行环境和食物丰容后,岩羊的活动增加,优化了时间分配,福利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3.
吕慎金  杨林  杨燕  魏万红 《生态科学》2009,28(5):433-437
2007年4月至8月,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茱萸湾公园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28只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梅花鹿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昼活动节律中,取食和反刍行为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9:30~11:30时间段和12: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及母鹿取食频次与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7:30~8:30和9:30~10:30及12: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3 年2 月至4 月间, 在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0 头海南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摄食、卧息和反刍占有较大的比例;人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摄食、卧息、反刍、站立和运动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 P < 0.01), 半散放条件下幼鹿每天用于摄食和运动的时间比人工圈养的多, 而用于卧息、反刍和站立的时间较少, 其余行为时间比较接近; 在昼间活动节律方面, 圈养条件下摄食有3 个高峰期(09:00~10:00, 11:00~12:00, 16:00~18:00) , 卧息有2 个高峰期(10:00~11:00, 13:00~16: 00) ; 半散放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期,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食物的搜索和处理上, 而其卧息高峰出现在14:00 以后。  相似文献   

5.
蒙古野驴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研究了内蒙古中部中蒙边境地区蒙古野驴(Eqqus hemionus hemionus)的昼间行为及时间分配,并建立了蒙古野驴的昼间行为谱。统计分析表明,蒙古野驴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平均超过50%,其次是站立。蒙古野驴在冬春季节(11月至次年4月)取食时间明显长于夏秋季(5~10月)。蒙古野驴一天中7:00~10:00时和16:00~18:00时为取食高峰期,11:00~14:00时为其站立和休息高峰,蒙古野驴的其他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雌雄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的统计分析表明,取食、运动、卧息和站立凝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争斗和其他行为两性的差异显著。蒙古野驴昼间用于取食的时间最长,冬春季取食时间(53·95%)多于夏秋季(48·92%)。冬春季,蒙古野驴减少了运动和站立的时间,用于卧息的时间略有增加,中午前后两个取食高峰的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夏秋季。蒙古野驴通常在草原的开阔区域取食和移动,在背风和较为隐蔽处卧息。作者进行野外观察时,蒙古野驴对观察者表现出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6.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鲁庆彬  王小明 《兽类学报》2004,24(3):193-199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3%)、雌性群(33.3%)和母子群(23.3%)。藏原羚的雌雄性比为100:174,雌幼数量比是100:44,成幼数量比是100:16。在藏原羚的各种行为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7%),其次为移动行为(25%)、站立凝视行为(19%)和卧息行为(18%)。藏原羚产仔期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08:00.10:00)和下午(14:00~17:00)活动为主,中午(11:00~14:00)主要是休息,有两个取食和移动高峰、一个卧息高峰。取食与移动呈显的正相关,反映了藏原羚边走边吃的特性;取食和移动与卧息之间则表现极显的负相关。站立凝视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整个观察时间内,藏原羚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通常在山的中上坡取食和移动,在中下坡卧息,且雌雄性间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越冬白鹤家庭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琼  钱法文 《动物学杂志》2013,48(5):759-768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家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家庭为活动单位的白鹤群,成年白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80.9%、警戒10.5%、理羽4.0%、游走3.9%、其他0.7%;越冬早期,成年白鹤游走行为的日节律呈现早、晚高,中午低,低谷在10:30~12:30时;越冬晚期,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及警戒、游走和理羽的高峰;而越冬早期、中期的理羽高峰出现在14:00~15:00时;成年白鹤雄性与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越冬期早、中、晚三个时期,成年白鹤的警戒(F=3.45,P=0.040)、理羽(F=6.99, P=0.001)及游走(F=7.79, P=0.001)行为比例差异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与成年白鹤差异非常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66.2%、乞食14.0%、警戒3.7%、理羽5.4%、游走3.6%、其他7.1%。雄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呈递减趋势,雌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从11月底到12月初呈上升趋势,12月中旬以后呈递减状态。整个越冬期,雄、雌成鹤喂饲幼鹤频次无显著性别差异(P=0.340),但越冬中期(P<0.001)及晚期(P=0.005)表现出极显著差异。随着幼鹤的成长,其活动时间节律发生较大变化;幼鹤取食行为比例明显增加,同时其乞食行为的比例显著减少,警戒行为比例显著增加。本次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了成年白鹤性别差异、幼鹤的生长过程及成鹤对幼鹤生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半圈养条件下冬季长颈鹿日活动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11月~2003年1月,采用随机和焦点动物法对长颈鹿的日活动格局做了观察。结果表明:摄食是越冬的主要行为,相对集中在昼间呈锯齿状多高峰均匀的采食节律,其次是反刍和卧息,最少是站立;孕鹿趋向于站立反刍并减少移动时间;雄鹿以最少的摄食时间获得最大的干物质净收益,昼间趋向于维持站立姿势而夜间趋向于卧息。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2008年9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采用扫描取样法共对404只次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成年个体进行了19 385 min (323.1 h) 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观察,将蒙原羚的行为分为采食、站立、移动、卧息、繁殖和其他等6类.结果 表明:蒙原羚晨昏各有一个采食高峰,在12:00前后还会发生1~2次采食小高峰.卧息常发生在采食高峰后,在晨昏所占比例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蒙原羚春夏秋冬采食、站立、移动、卧息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蒙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有较大弹性,从而适应变化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吕慎金  杨燕  魏万红 《生态学报》2011,31(17):4881-4888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观察统计了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及扬州市动物园共48只梅花鹿昼间日常行为节律。以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为目的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研究梅花鹿行为性状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P-4引物,AA与BB基因型在卧息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运动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在P-5引物,CC/DD/CD基因型在观望行为上两两差异显著,并且CC和DD基因型在卧息与修饰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BDNF基因多态性和动物日常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1.
2008 年3 ~7 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 只獐(12 雌,12 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 ~08:00 和16:00 ~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analysis)和Mann-Whitney U 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赵玉泽  王志臣  徐基良  罗旭  安丽丹 《生态学报》2013,33(19):6021-6027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 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 < 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 < 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 < 0.05)和冬季(P < 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1月、12月和2008年3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采用扫描取样法对雌雄蒙原羚繁殖期及其前后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1)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雌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4.9±3.8)%、(43.5±4.0)% 和 (46.2±3.1)%;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 为(32.3±4.8)%、(29.2±2.9)% 和 (28.0±4.8)%;雌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移动和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站立、繁殖、“其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P<0.05)。(2)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 雄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52.6±3.8)%、(17.5±2.8)% 和 (29.8±4.8)%;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13.4±6.4)%、(24.2±4.1)% 和 (44.2±4.7)%。雄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卧息、站立、移动、繁殖、“其他”时间分配均有显著差异(P<0.05)。动物采食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反映动物的能量平衡策略。雌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雌性蒙原羚的能量平衡策略在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均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在繁殖期前,其能量平衡策略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繁殖期及繁殖期后其能量平衡策略转变为能量支出优化策略,尽可能少的支出能量,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卧息上。  相似文献   

16.
秦岭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通过野外直接跟踪观察,采用焦点取样和瞬时记录的方法,对秦岭川金丝猴西梁猴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将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定义为摄食、休息、理毛、移动和其他行为5 种类型,结果发现:川金丝猴昼间活动中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息期。川金丝猴昼间的主要行为类型是摄食和休息(约占全部活动时间的62%),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摄食(34.64 ± 1.70%)、休息(26.83 ± 1.69%)、理毛(11.58 ± 0.96%)、移动(18.93 ±1.08%)和其他行为(8.02 ± 0.82%)。在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摄食和休息行为占昼间活动时间比例在夏(75.00%)、秋季(74.15%) 大于春(52.74%)、冬季(56.64%);而移动、理毛和其他行为所占时间比例之和在夏(25.00%)、秋季( 25.85%) 则明显小于冬( 43.4%)、春季(47.3%)。不同季节间的活动时间分配经非参数检验( Kruskal Wallis H test,N = 199),理毛行为( x2 =11.438,df = 3,P < 0.05)有显著差异,摄食(x2 = 20.469,df = 3,P < 0.01)、休息(x2 = 27.235,df = 3,P < 0.01)、移动(x2 = 24.110,df = 3,P < 0.01) 和其他行为( x2 = 60.810,df = 3,P < 0.01) 季节间差异非常显著;除摄食行为外,其余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