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人工饲料养殖蛇蛇肉的营养成分。方法检测由人工饲料"富蛇康"养殖的眼镜蛇和滑鼠蛇成商品蛇蛇肉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糖、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与传统养殖方法 (用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喂养)的蛇以及野生蛇蛇肉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富蛇康"养殖的眼镜蛇及滑鼠蛇蛇肉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糖以及矿物质元素硒、铬、镁、铁、锌等含量与野生及传统养殖眼镜蛇和滑鼠蛇相比,除了脂肪和铁的含量偏高外其余无明显差异。结论 "富蛇康"是价廉、物美、安全的蛇饲料,富蛇康养殖眼镜蛇及滑鼠蛇蛇肉与传统养殖及野生蛇蛇肉的营养价值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2.
冯德进 《蛇志》2013,25(1):4-5,35
灵山县地处广西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濒临北部湾,总面积3558.6km2,辖18个镇389个行政村,人口约162万,属南亚热带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十分适合蛇类的生长繁殖。如滑鼠蛇和眼镜蛇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均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其中滑鼠蛇为蛇目游蛇科鼠蛇属动物,自古以来是著名的大型食用蛇,有较高的营养、药用和经济价值;眼镜蛇属眼镜蛇科动物,是一种剧毒蛇,是主要  相似文献   

3.
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念  赖小平 《遗传》2010,32(7):719-725
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序列共设计和合成了8对引物, 结合Ex Taq-PCR、TA克隆和步移测序技术, 文章首次获得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 EU_921899)。该基因组全长17 267 bp, 共编码13个蛋白、2个rRNA、23个tRNA-- 其中tRNA-Ile基因发生了复制, 属于一种新的蛇类物种线粒体基因排列模式, 另外还含有2个非编码的富含AT的控制区。除了8个tRNA基因和1个蛋白基因由L链编码外, 其余均由H链编码, 其中H链编码基因的A和T含量接近, 而L链上A的含量则明显高于T。基于21种蛇合并的“12S+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眼镜王蛇属与眼镜蛇属亲缘关系较近, 两者与环蛇属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作为国内外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 上述结果对于蛇类物种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头蛇属(蛇亚目,游蛇科)的分类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40号标本的形态研究,对中国小头蛇属Oligodon进行分类修订。四线小头蛇Oligodon taeniatus(Güther,1861)在中国没有分布,当初发表该纪录所依据的3号标本为紫棕小头蛇指名亚种Oligodon cinereus cinereus(Güther,1864);中国记录的管状小头蛇Oligodon cyclurus(Cantor,1839)应订正为束纹小头蛇Oligodon fascioatus(Güther,1864)。根据色斑、鳞被和半阴茎等综合特征,提出中国记录的喜山小头蛇Oligodon albocinctus包括2个物种,其中云南省陇川县标本为喜山小头蛇Oligodon albcinctus(Cantor,1839),而西藏墨脱县标本是尚未明确的小头蛇属未定种Oligodonsp.,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提供中国分布的小头蛇属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浙江省37种/亚种游蛇科蛇类进行数值分类(类平均法)探讨。结果表明游蛇科可分为6亚群18小群。与传统分类法的亚科和属比较,主要表现在锦蛇属和游蛇属这两个大属被分为不同的小群(属);且两头蛇属和颈棱蛇属分别提为亚群(亚科).为游蛇科的进一步分类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双版纳金花蛇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晓瑞 《四川动物》1990,9(4):35-36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属游蛇科Colubridae游蛇亚科Colubrinae金花蛇属,在我国仅有一种。一百多年前Bottger(1888)在香港发现此蛇标本;Stanley(1914)报道福建有金花蛇分布,但地点不确切〔1,4〕;杨大同等(1983)报道在云南永德县有金花蛇分布〔2,3〕,但未见有形态和生态的描述;赵尔宓等(1990)根据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888年由德国人Herz在海南岛采到1号雄性幼体标本,报道了该省金花蛇新纪录,并对它的形态作了描述〔1〕,这是中国境内所采金花蛇产地确切的报道。可见金花蛇在我国是十分罕见的。1985年7月28日,作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  相似文献   

7.
眼镜蛇一览     
《生命世界》2013,(2):30-31
非洲眼镜蛇有9个属:曼巴属(Dendroaspis,4种),沙漠眼镜蛇属(Walterinnesia,1种),水眼镜蛇属(Boulengerina,2种),树眼镜蛇属(Pseudohaje,2种),异眼镜蛇属(Paranaja,1种),非洲带蛇属(Elapsoidea,7种),盾鼻蛇属(Aspidelaps,2种)和唾蛇属(Hemachatus,1种)。现在眼镜蛇属(Naja)被分成7个种,但实际上不只这些。  相似文献   

8.
王平  江根伙 《蛇志》2006,18(3):202-203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岛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山地多,且山势高峻、林木茂密,便于部队隐蔽。由于岛上气温终年温和,潮湿多雨,因此,蛇的种类繁多,活动频繁。如海水中有海蛇;草地、砾石处有蝮蛇、眼镜蛇;山涧小溪旁有竹叶青蛇、银环蛇;高山、半高山有五步蛇、烙铁头蛇等,均系毒蛇、剧毒蛇。一旦被咬伤,轻者肿痛难忍,重者丧生,造成战斗力的降低和减员。如在激烈的战争中,当身陷野林、荒山无法与外界联系时,生存威胁更大。因此,首先应做好预防工作和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蛇伤药酒对眼镜蛇毒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用中华眼镜蛇毒于家兔制作的病理模型并用蛇伤药酒于注毒局部外敷治疗,再进行中毒表现和血液指标等观察。结果与蛇毒组相比,药酒组局部和全身症状均较轻,死亡率较低;WBC、CK和CRP变化没有那么明显,PLT、PT和FBG水平基本没有变化。结论蛇伤药酒能减轻炎症反应,防止急性DIC发生和保护机体组织受损,故有较好的对抗眼镜蛇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养蛇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弘  卢开和 《蛇志》2004,16(4):5-9
目的探讨广东省蛇类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的策略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按各市县养殖场逐个进行实地考查,调查蛇类养殖场的分布、规模、面积、养殖技术和投资金额以及蛇的种类、数量、来源和贸易情况,分析蛇类养殖存在的问题和经营利用的可能性。并以表格的形式搜集各养蛇场的基础资料、近年来的养殖情况及意见和建议。结果3个养殖最成功的蛇场饲养的主要蛇种类有眼镜蛇、眼镜王蛇、滑鼠蛇、乌梢蛇,目前已基本上解决了蛇类养殖的难题,掌握了蛇类冬眠和管理等关键技术,蛇类存栏量都达到10万条以上,存栏的个体都在第三代以上;养殖成本明显下降,经济效益可观。结论眼镜蛇、眼镜王蛇、滑鼠蛇、乌梢蛇是人工养殖成功的种类,提出发展我国蛇类产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为蛇类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研究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测定了中国产蛇亚目20种蛇约800bp的mtDNA 12S rDNA基因片段序列。所测序列与楔齿蜥的同源序列一起经Clustal X1.8软件比对,共有881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有494个。以楔齿蜥为外群,用NJ法构建了4科20种蛇的进化关系树,对这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4个科20种蛇分成4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蟒科的东方沙蟒和蟒2种蛇;第二个支系为蝰科3种蛇,即草原蝰、尖吻蝮、竹叶青组成一个单系群;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银环蛇构成第三个支系;游蛇科的13种蛇构成了第四个支系,其中灰鼠蛇、乌梢蛇和赤链蛇组成一个支系,锦蛇属的7种蛇组成一个单系群,然后它们与前一支系相聚。剩下的颈槽蛇属两种聚类后与赤链华游蛇构成一个支系,并与游蛇科其它蛇组成姐妹群。第四支系首先与第三支系眼镜蛇科聚类,第二支系蝰科构成了三、四支系眼镜蛇科和游蛇科的姐妹群,第一支系蟒科在系统树的最基部,为四个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2.
蛇类半阴茎形态在研究蛇类的形态进化、分类和系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颈槽蛇属八种蛇(虎斑颈槽蛇、海南颈槽蛇、颈槽蛇、九龙颈槽蛇、缅甸颈槽蛇、黑纹颈槽蛇、喜山颈槽蛇和红脖颈槽蛇)的半阴茎进行详细描述和比较,并以此探讨部分物种的有效性和推断它们之间的进化及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3.
蒋福升  陈铌铍  丁滨 《蛇志》2014,(1):108-111
目的探讨发酵床模式养殖尖吻蝮、舟山眼镜蛇和王锦蛇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选取3种健康驯饲好的4月龄蛇苗,各分成2组,一组采用传统沙床饲养模式,另一组采用发酵床饲养模式,饲养8个月后,通过比较蛇的体重、料肉比及环境氨气浓度变化,分析发酵床养殖模式优劣。结果就尖吻蝮养殖效果而言,采用两种养殖模式无显著性差异;但采用发酵床模式对眼镜蛇和王锦蛇饲养相比沙床模式具有明显优势,表现为增重更快、料肉比更小,且氨气浓度显著降低;氨气浓度及体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5ppm以上浓度对王锦蛇生长有一定影响,10ppm以上浓度对眼镜蛇生长有一定影响。结论发酵床技术可用于蛇类养殖,而且总体上优于传统沙床模式;此外,发酵床模式尤其适宜如眼镜蛇和王锦蛇等活动较多、进食量较大、排便量大的蛇类养殖。  相似文献   

14.
眼镜蛇咬伤的发病机理和诊治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李其斌 《蛇志》1991,3(1):14-17
眼镜蛇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有关全国各地6436例蛇伤病例统计结果,眼镜蛇咬伤占蛇伤发病率的第二位(16.68%),仅次于蝮蛇咬伤(34.37%),病死率1.6%。然而不同的地区发病率不尽相同,邓氏报道(1989)广西河池地区1973年至1985年共收集蛇伤病1人4781例,  相似文献   

15.
我们选择分属三个不同蛇科的眼镜王蛇(Ⅰ,属眼镜蛇科)、尖吻蝮蛇(Ⅱ,属蝮亚科)和青环海蛇(Ⅲ,属海蛇科)分泌的原毒液,分别测定它们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E.C.2.3.2.2)、乳酸脱氢酶(LDH,E.C.1.1.1.27)和碱性磷酸酶(AKP,E.C.3.1.3.1)总酶活力,并应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和等电聚焦电泳,比较上述三种酶的电泳表现。初步结果,总酶活力为,γ-GT:(Ⅰ)>(Ⅲ)>(Ⅱ)、LDH:(Ⅲ)>(Ⅰ)或(Ⅱ)、AKP:(Ⅰ)>(Ⅲ)>(Ⅱ);浓度梯度PAGE各呈不同酶谱,每种酶均有几种不同估计分子量;等电聚焦电泳显示各不相同等电点的多条酶带。此结果说明上述三种蛇毒中三种酶均存在多种形式,具多型性。  相似文献   

16.
红脖游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咬伤引起严重肺出血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杰  李其斌  吴韫红  杨宇宁 《蛇志》2007,19(2):123-125
红脖游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俗称红颈草花蛇,英文俗名Red-necked Keelback Snake,属游蛇科(Colubriue)游蛇亚科(Rolubrinae)游蛇属。1992年我们发现第1例红脖游蛇咬伤中毒引起血液失凝伤口流血不止病人开始,至去年我们共陆续发现7例被红脖游蛇咬伤引起血液失凝严重伤口流  相似文献   

17.
2010年7月~2012年8月,在贵州省荔波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时,分别在板寨、瑶山、翁昂和洞塘采集到游蛇科蛇类标本共5条,经分类鉴定为锦蛇属(Elaphe)的百花锦蛇(E.moellendorffi),为该物种在贵州省内首次发现,增加了其在国内的分布点.  相似文献   

18.
曾伟才 《蛇志》2002,14(4):77-78
眼镜蛇 ,别名饭铲头 ,吹风蛇、万蛇、扁头风、白颈乌等。国内分布在安徽以南各省区 ,国外分布孟加拉、泰国、越南等国家。眼镜蛇适应能力强 ,生活在山林地带、平原、丘陵坟场、沟谷、石堆和阴暗处的杂物堆中 ,昼行性 ,喜在晴天活动 ,主要取食老鼠 ,是老鼠的天敌。  眼镜蛇全身是宝 ,蛇毒、蛇血、蛇胆、蛇皮都有广泛的用途。然而 ,目前我国野生资源有限 ,人类利用蛇类资源必须走驯养繁殖之路 ,变野生为家养 ,满足人们对蛇类资源的需求。  我场自 1 996年以来在室内模拟自然环境繁养眼镜蛇仔蛇 ,成活率逐年提高。现将我们在养殖过程中总结…  相似文献   

19.
温泉蛇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温泉蛇(Thermophisbaileyi)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其核型模式可表达为2n=36=14M+2T+20m,ZW型性决定,Z和W分别为中及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该结果与游蛇属种类的核型有较大差异,从而旁证了将温泉蛇从游蛇属中分出的观点。仅一对NOR于No.9染色体长臂并与其次溢痕位置相当,该NOR与锦蛇属种类一致而与游蛇类不同。根据染色体特征,认为温泉蛇在游蛇亚科中处于较为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蛇伤药酒抗毒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蛇伤药酒抗眼镜蛇毒、内毒素及细菌的效果。方法抗眼镜蛇毒和内毒素试验采用鲎试剂法.抗菌试验采用纸片法。结果眼镜蛇毒与0.5EU/ml鲎试剂产生凝集反应的浓度在5.0ug/ml以上;蛇伤药酒浓度1ml/ml时有抗5倍量眼镜蛇毒的凝集反应;有抗2.5倍量内毒素的凝集反应;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结论蛇伤药酒有抗眼镜蛇毒、抗内毒素和多种病原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