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金印  张坤  沈勇  徐敏  蒋福升  丁志山  范永升 《蛇志》2012,24(2):156-159,184
目的观察投喂不同食物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的开口率,研究尖吻蝮幼蛇对食物的选择性,寻找最适宜的尖吻蝮幼蛇开口饵料;研究气味对尖吻蝮进食行为的影响,为人工配合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尖吻蝮幼蛇随机分组,在相同条件下对幼蛇进行饲养,分别使用泽蛙、幼体蟾蜍、SD大鼠的乳鼠、昆明种小鼠幼鼠、大麦虫、蚯蚓、中华蟋蟀、蟑螂对尖吻蝮幼蛇进行投喂,并统计开口率;在黑暗条件下投喂新鲜的死泽蛙和小鼠肉块,减少振感和食物与环境间温差对尖吻蝮的刺激,观察记录尖吻蝮的进食行为。结果尖吻蝮幼体开口率与食物种类有明显相关性,对蛙类和鼠类的开口率较高,而对昆虫类几乎无捕食。同时存在多种食物时尖吻蝮对食物有一定选择性,对运动较活跃和体温较高的食物选择性高。尖吻蝮可凭借气味寻找到食物并完成进食,对死食的进食率较活食低。结论 (1)泽蛙和幼鼠是尖吻蝮幼蛇的理想开口饵料;(2)尖吻蝮捕食过程中,除依赖视觉、震感、颊窝红外热感等感知食物外,还可通过气味来识别食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成活率低的原因,观察不同温度条件和不同卵大小对尖吻蝮幼蛇的孵化、幼体特征、转化率、幼蛇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不同窝尖吻蝮蛇卵按产卵日期相差不超过1天分为同一组,每组随机选择不同的温度进行孵化,采用隔水式恒温培养箱进行控温,以常温孵化作为对照试验,幼蛇出壳后采集相关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在环境条件、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相同情况下对幼蛇饲养3个月,然后统计各组成活率。结果尖吻蝮幼体的孵化和幼体特征及存活率与孵化温度条件有明显相关性,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期越短,畸形率越高,蛇卵重量转化为幼体体重的转化率越低,3月龄幼蛇存活率越低。较大的尖吻蝮蛇卵孵出的幼蛇个体较大,生存力较强,存活率较高。结论尖吻蝮幼蛇的存活率与孵化温度条件及蛇卵重量大小有明显相关性,较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4-26℃,蛇卵越大幼蛇存活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1株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槲寄生内生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刚果红-CMC平板染色法、DNS法从槲寄生内生真菌中筛选获得1株高效纤维素酶产生菌H-3-3,通过分析其菌落形态特征和18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将菌株H-3-3鉴定为拟茎点霉属Phom opsissp.;对其酶学性质研究得到:槲寄生内生真菌H-3-3中CMC酶、β-葡糖苷酶、滤纸酶这3种组分酶最适温度均为50℃,β-葡糖苷酶活和滤纸酶活最适pH值均为4.8,CMC酶最适pH值为4.4;3种酶在30~45℃,pH4.0~8.0稳定性较强。金属离子Mn^2+、Co^2+、Mg^2+和Ca^2+对3组分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Co^2+效果最佳;而Ba^2+、Zn^2+、Cu^2+对3组分酶分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雷丸菌核与发酵菌丝蛋白体外抑瘤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雷丸发酵菌丝与菌核蛋白体外对肿瘤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提取雷丸菌核与发酵菌丝蛋白,进行体外抑瘤试验,记录细胞形态变化,计算抑瘤率,分析两者在抑瘤效果上的差异.结果:两种提取蛋白在体外对HepG2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相近,最高可达80%左右.结论:发酵菌丝蛋白具有显著抑瘤作用,在深入研究药理毒理的基础上可替代菌核入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蕲蛇提取物的抗炎及镇痛作用,为蕲蛇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热板法、冰醋酸刺激致痛法研究蕲蛇提取物对小鼠痛阈的影响,利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模型和腹腔染料渗出法测定蕲蛇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结果 蕲蛇提取物醇溶性和水溶性部位对小鼠热板及冰醋酸致痛反应有明显镇痛作用,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蕲蛇提取物醇溶性和水溶性部位有一定的抗炎及镇痛作用,并且水溶性部位较醇溶性部位的药效好,可为蕲蛇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槲皮苷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学鑫  蒋福升  丁志山 《蛇志》2012,24(1):47-50
黄酮类物质广泛分布于中草药、蔬菜、水果、茶叶、葡萄酒等中,在人类健康、疾病的预防治疗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日常饮食中黄酮类物质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1],黄酮类物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量的体外实验表明,黄酮类物质通过直接清除各种活性氧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抑制LDL及DNA氧化损伤等途径,发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2],且某些黄酮抗氧化能力甚至强于典型的还原剂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相似文献   
7.
蒋福升  陈铌铍  丁滨 《蛇志》2014,(1):108-111
目的探讨发酵床模式养殖尖吻蝮、舟山眼镜蛇和王锦蛇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选取3种健康驯饲好的4月龄蛇苗,各分成2组,一组采用传统沙床饲养模式,另一组采用发酵床饲养模式,饲养8个月后,通过比较蛇的体重、料肉比及环境氨气浓度变化,分析发酵床养殖模式优劣。结果就尖吻蝮养殖效果而言,采用两种养殖模式无显著性差异;但采用发酵床模式对眼镜蛇和王锦蛇饲养相比沙床模式具有明显优势,表现为增重更快、料肉比更小,且氨气浓度显著降低;氨气浓度及体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5ppm以上浓度对王锦蛇生长有一定影响,10ppm以上浓度对眼镜蛇生长有一定影响。结论发酵床技术可用于蛇类养殖,而且总体上优于传统沙床模式;此外,发酵床模式尤其适宜如眼镜蛇和王锦蛇等活动较多、进食量较大、排便量大的蛇类养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