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盘齿突蟾     
孙呈祥  龚大洁  郑智  李万江 《生物学通报》2013,(12):14-14,F0003
六盘齿突蟾为六盘山地区特有的珍稀无尾两栖动物。但近几年来六盘山地区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六盘齿突蟾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致使其栖息地迅速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该物种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孙爱群  田应洲  李松 《四川动物》2008,27(2):233-235
对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的核型、Ag-NORs与C-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n=26=20m 6sm,NF=52,一对Ag-NORs位于No.6染色体长臂上,各号染色体均具着丝粒区C-带,将红点齿蟾的核型、Ag-NORs、C-带与同属的几种齿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由于栖息地质量下降,近年来齿突蟾属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明确齿突蟾属物种空间分布,是监测、管理、保护齿突蟾属物种的基础。横断山区可能是齿突蟾属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但齿突蟾属在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格局尚不明确。利用优化后Maxent模型,首次预测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胸腺齿突蟾Scutiger glandulatus、圆疣齿突蟾Scutiger tuberculatus、贡山齿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 5种高海拔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西藏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北部,圆疣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东北部的四川省境内,贡山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西南部,刺胸齿突蟾和胸腺齿突蟾的潜在分布格局较为相似,在横断山南的中部、西北部地区都有较多分布,但胸腺齿突蟾潜在分布区更为碎片化。另外,横断山南北部地区的齿突蟾属丰富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结果显示温度因子和降水因子是决定横断山南齿突蟾属潜在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冷季降水量对西藏齿突蟾、贡山齿突蟾、圆疣齿突蟾潜在分布有重要影响,但它们对最冷季降水量的偏好存在差异。此外,研究也显示,通过评估潜在的Maxent参数组合,选择最佳的Maxent模型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宁陕齿突蟾的补充描述及地理分布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角蟾科成体标本和蝌蚪进行形态学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依据分子生物学比较结果,确定该标本为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对其进行再研究发现,宁陕齿突蟾伏牛山居群与模式产地居群的主要特征共同之处为,吻端钝圆;瞳孔纵裂;肩背部前方有长方形深褐色斑,背部大疣粒断续相连形成4条纵行肤褶.补充描述了伏牛山居群的形态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伏牛山居群雌雄蟾的胸部均有两对密布角质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密布黑色角质刺;第1~3指着生黑色婚刺;雌蟾腋下散布大量白色疣粒;成熟卵径3 mm、动物极黄灰色、植物极乳黄色;5月中旬至6月为繁殖季节;蝌蚪发育需越冬.宁陕齿突蟾在河南伏牛山的发现,使角蟾科动物的分布向东延伸了近4个经度.  相似文献   

6.
2019年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徐家坝一溶洞中发现齿蟾雄性成体1只,并采集到12只蝌蚪标本。雄性成体标本形态特征与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模式产地标本相符:即鼓膜明显,有鼓环,雄性第一、二指上婚刺粗大,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极显著,排成倒“八”形;体侧有10余个极显著的橘红色或浅黄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橘红色。蝌蚪体形肥大,紫色或无色透明,第一行短唇齿的下方,又有一行短唇齿位于左、右第一和二行唇齿之间,两口角处副突多,且有小齿。故鉴定为红点齿蟾,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宁陕齿突蟾蝌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齿突蟾属(ScutigerTheobald,1868)包括齿突蟾亚属(ScutigerDubois,1980)和猫眼蟾亚属(AelurophryneFei,Ye and Li,1989),前者已知有10种,后者7种(费梁等,2005)。在我国有8种齿突蟾亚属物种分布于我国西南和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其中发现于陕西省宁陕县平河梁的宁陕齿突蟾(S·ningshanensis)是分布最东北的特有珍稀物种。尽管经过20多年来的多次采集,至今仅获得模式和配模标本,对其生物学特性了解甚少(方荣盛,1985;梁刚等,1989;费梁,1999),为这一珍稀齿突蟾的保护带来很大困难。蝌蚪是无尾两栖动物生命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有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8.
齿蟾属(Oreolalax)为中国特有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本文对该属的系统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属的建立与物种组成、地理分布特征、细胞分类学、系统发育研究历史,以及尚需研究或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藏齿突蟾蝌蚪的发育和群体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志明  黄大明 《动物学报》1990,36(2):187-193
西藏齿突蟾是一种冷域性两栖动物,其蝌蚪和幼蟾大多群集在海拔2100—2400米的山区溪流或草丛中。6—7月初孵出蝌蚪,冰下越冬,经五年发育成幼蟾。由5月份所得蝌蚪的群体年龄结构统计,一和二龄蝌蚪占79%,三年以上个体明显减少,五龄变态幼蟾仅占2%。四龄个体的死率最高,仅有32%的四龄蝌蚪变成五龄幼蟾。  相似文献   

10.
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Hu et Fei,1979(无尾目,角蟾科)是中国特有种,也是当今世界上两栖纲中稀有的几种洞穴无尾目Anura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武陵山地区。研究了湘西北地区不同产地的红点齿蟾在形态结构、繁殖期等方面的差异;并依据繁殖期、采集日期、发育阶段、变态和全长、体长等基本素材创建了年龄组测算法测算年龄;着重报导了洞穴环境的特点以及红点齿蟾蝌蚪的生长发育特征和它们在洞穴中生活适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燕  谢锋  江建平 《四川动物》2011,30(2):214-219,封3
观察了齿突蟾属Scutiger 2亚属、4物种[西藏齿突蟾S.(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猫眼蟾S.(Aelurophryne) mammatus、木里猫眼蟾S.(A.) muliensis和胸腺猫眼蟾S.(A.) glandulatus]的体背、体腹皮肤及其腺体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表明:4个物种...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庄浪县发现六盘齿突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2年7月23日至8月3日,笔者等在甘肃省庄浪县通化乡和永宁乡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时,采集到一批无尾两栖动物标本.经鉴定其中含有六盘齿突蟾(Scutiger liupanensis)10只,为该物种在甘肃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2020年5月在洛阳市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顶林场(33°38′37″N,111°50′01″E,海拔1 882 m)采集到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9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联合构建的齿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齿突蟾标本系一新种,命名为华夏齿突蟾Scutiger feiliangi Zhou, Guan and Shi, sp. 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中等,雄性体长45.7~50.2 mm,雌性体长48.9~51.5 mm;2)头宽略大于头长,鼓膜不显;3)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后肢较短;4)背面粗糙,布满疣粒;5)指间无蹼,趾间微蹼;6)具两对胸腺,外侧者略小于内侧;7)背部有4行断续排列的纵行肤褶;8)肛周有多个近圆形腺体。同时,对新种华夏齿突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骨龄学方法研究了雌性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的年龄、寿命和世代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宁陕齿突蟾的寿命至少可达8年,表明它是一种长寿命两栖动物。雌性宁陕齿突蟾的世代时间(性成熟年龄)为6年,其中蝌蚪期3年。本文得到的雌性宁陕齿突蟾世代时间为该种有效种群大小的估算、种群历史动态和历史生物地理学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齿突蟾属物种已知19种左右,中国分布有16种。该属大多数物种为珍贵、稀有濒危物种。主要生活在高寒山区及高原地区,卵产于高寒缓流的山溪中。本文梳理了分布于我国齿突蟾物种的资源现状,分析了导致其种群下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能对该属物种保护和资源利用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5-2006年对贵州省务川苗族仡佬族自治县4个洞和1条溪流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标本收集,共获不同年龄蝌蚪134尾、幼体1只、成体3只。并在实验室对部分蝌蚪进行人工喂养、观察、测量。通过各项考察,结果表明红点齿蟾主要生活在水温14~16℃、pH7~8的微碱性水环境中。生活在洞穴的弱光带及黑暗带,小溪生境则躲藏在阴暗潮湿的石缝中。生态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17.
种内变异在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两栖动物功能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物种与物种之间功能性状的差异,而忽略了物种内功能性状的潜在差异。本文以峨眉齿蟾Oreolalax omeimontis蝌蚪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其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峨眉齿蟾蝌蚪的功能性状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较大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13.95%±12.79%),3个发育阶段的功能丰富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功能定位之间的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且两两之间的功能生态位重叠度极低,表明3个发育阶段的蝌蚪占据着显著不同的功能生态位。建议在功能生态学研究中,需将不同发育阶段的蝌蚪作为独立的功能性单元以便增强生态学家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功能和宏观生态格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贵州黑洞红点齿蟾组织和器官的δ13C、δ15N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胃肠、肌肉、肾脏、肝脏、骨头的δ13C值平均范围为-23.5763‰~-22.5933‰,跨度为0.9830‰,δ15N值平均范围为6.2940‰~7.2193‰,跨度为0.9253‰;其δ13C值大小顺序为骨头肌肉胃肠肾脏肝脏,δ15N值大小顺序为骨头肝脏肾脏肌肉胃肠。红点齿蟾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性别中,其δ13C、δ15N值也不同,其δ13C值大小顺序为幼体雌性成体雌性幼体雄性成体雄性,δ15N值大小顺序为幼体雄性成体雄性幼体雌性成体雌性。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点齿蟾肝脏的δ13C值随其体长和湿重的变化而成极显著变化(P≤0.01),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和0.833;其肾脏和肝脏的δ15N值也随其体长和湿重的变化而呈极显著变化(P≤0.01),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95和0.800,0.883。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五种高山锄足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树深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1990,36(3):315-323
作者用核型、Ag-NORs和C-带,对分布于川、滇两省的二属(齿突蟾、齿蟾)五种(胸腺齿突蟾、圆疣齿突蟾、凉北齿蟾、秉志齿蟾、疣刺齿蟾)锄足蟾作了属间和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齿突蟾和齿蟾两属间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演化途径主要的可能是含有重复DNA染色体片段的相互易位或臂间倒位;(2)属内不同种之间带型无显著差异,但某些对应染色体对间,其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差异明显,十分可能是常染色质片段的易位和臂间倒位所致;(3)凉北齿蟾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多态现象;(4)五种锄足蟾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1980和1984年在四川省贡嘎山西侧九龙县采到Scutiger(Aelurophryne)标本1种,经与该属其他物种的形态学特征对比研究,表明九龙标本与Scutiger(Aelurophryne)的其他物种均不相同,此外九龙标本与S.(A.)mammatus,S.(A.)glandulatus,S.(A.)tuberculatus的肌肉蛋白聚丙烯酰胺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的谱带也不相同,其结果与形态分类相吻合。因此确定九龙县的猫眼蟾为一个新种,即九龙猫眼蟾Scutiger(Aelurophryne)jiulongensisFei,YeandJiang,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