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动态Ⅱ.季节性和周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季节性指标,讨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数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变量的季节变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每个季节都有变量达到最大值,但除个体数和均匀性外,其余4个变量均在冬季达到最小值;(2)物种数与生物量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互之间有类似的季节变动规律;(3)除个体数外,群落数量动态的其他变量与8个物种种群的密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物种数有最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指标SI=0.628;(5)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在92个月的研究期中未显示出任何周期性。最后总结了该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的时间模式,提出组成物种种群的扩散和休眠行为是形成这些模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川西平原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研究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的动态规律,用标志重捕的方法给出了川西平原农田的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等5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并分析了这些时间序列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的特点。结果表明:(1)5个变量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特别是年间交替升降十分明显;(2)群落的全部8个物种从未同时出现过,同一个月最多有5个物种,最少只有1个物种;(3)5个变量季节变动的幅度均较大并各具有1至3个不等的明显的峰值,而年间变动的幅度则相对较小;(4)5个变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则出现在春季、夏季或冬季;(5)5个变量的季节性均不强;(6)优势种大足鼠(Rattus nitidus)的种群密度分别与群落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均具有相似的变动规律;此外,优势种大足鼠的种群密度、生物量分别占群落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的比例均较高,而且这两个比例季节变动的幅度都较大而年间变动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两次标志重捕所获得的荒漠沙蜥体长的资料。由中国西北腾格里荒漠1985年标志重捕的182个个体体长与被捕时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不同体长的个体形成离散的体长区间,根据体长区间又可以推断各组对应的年龄。各年龄组的体长区间为:1—6月,一龄组无被捕个体,二龄组35—54毫米,三龄组55—65毫米,四龄组66—70毫米,五龄组大于70毫米;7—12月,一龄组小于42毫米,二龄组43—56毫米,三龄组57—67毫米,四和五龄组同前。我们用兰州大学校园内持续5年的第二次标志重捕资料验证了根据体长来划分荒漠沙蜥的年龄组是合理的。由低龄组到高龄组,各组体长日平均增长率逐渐降低且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6月作为时间间隔,对第一次标志重捕资料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为0—6月的个体平均预期寿命是16.7月;存活曲线介于对角线型和长方形之间,该种群密度1985年后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分属4科10属的17种啮齿动物生物量的时间序列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均匀性的Shannnon指数和季节性指标对该17个物种的生物量动态的比较研究说明:优势种在群落总生物量稳定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余非优势物种则在优势种种群密度较低时弥补低生物量,使17个物种种群能共存于同一群落之中,使处于复杂多变的荒漠生境中的啮齿动物的生物量保持相对稳定。扩散在维持这种稳定中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西荒漠鼠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无偏对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定震  宋志明 《兽类学报》1994,14(2):108-116
本文通过对安西荒漠鼠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无偏对应分析,得出决定鼠类群落结构的环境主导因子因季节不同而所有同;春季是地下水位、海拔高度、平均奖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夏季是植被覆盖度、植物平均高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坚实度;秋季是土壤含水率。综合主导因子。其中水是决定荒漠地区鼠类群结构的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天祝草原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列为现代化草原实验基地,并进行一系列草原生态学的研究。草原地区的中华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i Milne-Edwards)常常造成草场土层结构和植被的破坏,降低草场的生产力。危害严重地区因鼢鼠掘土而形成的土丘每公顷密度多  相似文献   
7.
荒漠沙蜥的年龄划分徐海根(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210042)杨凤翔,宋志明(兰州大学,730000)(四川大学,成都610064)AgeDifferentiationof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onDescrts¥.XuHaigen(NanjingInstituteofEnuiron-mentalSciences,210042),YangFengxiang(LanzhouUniuersity,730000),SongZhiming(SichuanUniuer-sity,Chengdu610064).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4):30-32.Usingmark-recapturemethodandaccordingtothesnout-ventlengthgrowthpattern,fiveagegroupsofPhry,iocephalusprzewalskiiondesertsaredifferentiatecd.Andbasedonthedataoflizardsmorpholo-gy,thecommunityofPhrynoc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105(sCD105)、骨膜蛋白(Periostin)、胸苷激酶1(TK1)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7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ⅢA-N2期NSCLC患者,根据术后3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4例和无复发组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ⅢA-N2期NSCL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对ⅢA-N2期NSCL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高于无复发组(P<0.05)。复发组纵膈淋巴结转移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数、N2多站转移、N2多区域转移、N2跨区域转移比例高于无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纵膈淋巴结转移数增加、N2跨区域转移和sCD105升高、Periostin升高、TK1升高为ⅢA-N2期NSCL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CD105、Periostin、TK1单独与联合预测ⅢA-N2期NSCL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0.771、0.787、0.917,三项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升高为ⅢA-N2期NSCL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sCD105、Periostin、TK1对ⅢA-N2期NSCL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6年半的标志重捕资料、夹捕解剖和人工饲养资料说明了川西平原大足鼠的存活和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大多数个体首末两次被捕的时间间隔小于4个月;雄雌寿命分别为12和15个月,雄性长于雌性。有90%的成体在其活动中心运动,平均运动距离雄雌分别是39m和35m;有10%的成体发生扩散,离开它们的活动中心,平均扩散距离雄性和雌性分别为115m和140m。我们所获得的关于大足鼠生活史的长期资料,说明它为了适应多变的农田环境条件,进化形成了成年个体有明显的扩散和寿命较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川西平原利用标志重捕、夹捕解剖和半自然条件下笼养的方法,提供了1989~1995年大足鼠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处于繁殖状态的比例、胎次数、每胎幼仔数、幼年个体的补充和发育等有关繁殖的基本资料。结果显示,大足鼠极灵活的繁殖策略 提高了这个物种幼年个体的存活,使该物种在可预见而频繁的周期性变化的农田环 境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种群。大足鼠的繁殖特征主要有:处于繁殖状态的雄性比例较大(平均0.491,95%置信区间0.451和0.534),怀孕雌性的比例较小(平均0.227,95%置信区间0.213和0.301),较高和相对稳定的繁殖能力(每年4胎,每胎8.245±0.452只),雌性幼仔较慢的生长和性成熟(4月),以及幼年个体加入种群与春季的小麦和秋季的水稻成熟相同步。这些繁殖特征使得大足鼠的繁殖活动集中在有利的时间。结果,虽然伴随繁殖活动雌雄性的个体质量下降,但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将大足鼠的胎仔数与一些关于中国啮齿动物繁殖参数地理变异 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后者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支持中国所有啮齿动物都有 "胎仔数随纬度增加"的过分简单的一般结论。每一个物种种群都有自己的最优胎 仔数,但最优胎仔数不一定随纬度而增加。我们认为在大尺度上研究如胎仔数这样的生活史性状时,生活史多样性的提法比单一性状的过分简单的一般化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