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04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黄大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赵松岭(兰州大学,兰州730000)Dynamicmodelsofyakliveweightanditsintakeinalpinemeadoweco...  相似文献   
2.
鳗鲡的生活史和人工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鳗鲡是逆和海的洄游性鱼类,一个多世纪以来,其生活史问题一直是不解之谜,早已成为一道世界名题。随着鳗鲡养殖业的发展,人们正努力探索鳗鲡的人工育苗技术。本文总结了鳗鲡的生活史、种类、分布、产卵地、人工育苗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情况,并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鳗鲡( Anguil la) 是逆河降海的洄游性鱼类, 一个多世纪以来, 其生活史问题一直是不解之谜, 早已成为一道世界名题。随着鳗鲡养殖业的发展, 人们正努力探索鳗鲡的人工育苗技术。本文总结了鳗鲡的生活史、种类、分布、产卵地、人工育苗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情况, 并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鸵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鸵鸟是世界上现有鸟类中最大的一种,经考证,本世纪曾有五个亚种,目前尚存四个亚种,鸵鸟食性广谱能适应不良的生存环境,人工孵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是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禽种。  相似文献   
5.
鳗鲡的生活史和人工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鳗鱼丽(Anguila)是逆河降海的洄游性鱼类,一个多世纪以来,其生活史问题一直是不解之谜,早已成为一道世界名题。随着鳗鱼丽养殖业的发展,人们正努力探索鳗鱼丽的人工育苗技术。本文总结了鳗鱼丽的生活史、种类、分布、产卵地、人工育苗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情况,并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羊草种群克隆分株之间光合产物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草 (L eymuschinensis)是具有克隆生长习性的多年生根茎植物。其分株系统能存活 7a,其根茎甚至可在地上部分死亡后继续存活。羊草分株可分为 7个年龄 (AC) ,有 :AC0、AC1、AC2、AC3、AC4、AC5和 AC6 ;4个世代 ,即祖代开花分株世代 (G(1) )或祖代营养分株世代 (G1)、母代开花分株世代 (G(2 ) )或母代营养分株世代 (G2 )、当代开花分株世代 (G(3) )或当代营养分株世代 (G3)和子代营养分株世代 (G4 )。揭示了羊草克隆分株之间存在 3种光合产物的转移格局 ,它们是向项性转移、向基性转移和水平性转移。还观察到 ,不同类型分株可调节不同类型分株之间的光合产物转移量。对于向项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营养分株 (VR) ,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开花分株 (FR)。对于向基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 FR,而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 VR。对于水平性转移 ,该种转移出现在同一世代的姊妹分株 (SR)之间 ,在从 FR到 VR的转移或在从 VR到 FR的转移 ,转移速率较高 ,但在同种类型分株 (即从 FR到 FR或从 VR到 VR)之间的转移速率较低。幼嫩的 VR比同一世代的 FR能保留更多的光合产物  相似文献   
7.
野古草种群克隆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酶电泳法和同工酶分析对东北松嫩草原西北部野古草种群克隆遗传变异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做了探讨。讨论了遗传多样性、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大种群和小种群的遗传变异性和种群间的基因流 ;种群间 ,包括大种群和小种群间基因流、遗传和地理距离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昆虫和风传粉、种群籽苗的补充、遗传多样性的发生和保持 ,自交不亲和性和无性繁殖及体细胞突变  相似文献   
8.
鉴于植物种群克隆遗传 -生态学研究日趋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 ,已经开始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中一门新兴分枝学科。现就植物种群克隆遗传 -生态学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 植物种群克隆遗传 -生态学植物克隆是“由遗传上相同的单元 (多指分株 (ramet) )组成的集合体 ,不管这些单元有  相似文献   
9.
西藏齿突蟾蝌蚪的发育和群体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志明  黄大明 《动物学报》1990,36(2):187-193
西藏齿突蟾是一种冷域性两栖动物,其蝌蚪和幼蟾大多群集在海拔2100—2400米的山区溪流或草丛中。6—7月初孵出蝌蚪,冰下越冬,经五年发育成幼蟾。由5月份所得蝌蚪的群体年龄结构统计,一和二龄蝌蚪占79%,三年以上个体明显减少,五龄变态幼蟾仅占2%。四龄个体的死率最高,仅有32%的四龄蝌蚪变成五龄幼蟾。  相似文献   
10.
鳗Li的生活史和人工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