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苜蓿假盘菌侵染苜蓿叶片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在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4h后,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表皮细胞形成侵染菌丝;24h后,表皮细胞中侵染菌丝向相邻表皮细胞扩展,同时侵入到叶肉细胞以胞内生长方式扩展;接种72h后,侵染菌丝在表皮细胞下的叶肉组织中形成初始菌落;第5d后,菌丝扩展至整个叶片组织,大量菌丝聚集形成子座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子囊盘与子囊。病菌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初期,并不  相似文献   

2.
苜蓿假盘菌侵染苜蓿叶片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在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4h后,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表皮细胞形成侵染菌丝;24h后,表皮细胞中侵染菌丝向相邻表皮细胞扩展,同时侵入到叶肉细胞以胞内生长方式扩展;接种72h后,侵染菌丝在表皮细胞下的叶肉组织中形成初始菌落;第5d后,菌丝扩展至整个叶片组织,大量菌丝聚集形成子座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子囊盘与子囊。病菌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初期,并不穿透寄主质膜与原生质,而是被其所包围。但随着菌丝进一步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中包括叶肉细胞肿胀、细胞质消解、叶绿体等细胞器解体以及寄主细胞坏死塌陷,并最终在叶表面产生典型的褐斑病症状。  相似文献   

3.
赵晶  朱刚  黄园  张荣  胡小平  孙广宇 《菌物学报》2012,31(4):548-559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角质层、在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分生孢子盘形成。随着菌丝扩展,受侵寄主细胞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壁降解,质壁分离,叶绿体内淀粉粒、嗜饿颗粒积累,叶绿体基粒片层瓦解,线粒体空泡化等现象。在不同抗性的苹果品种上,分生孢子萌发率差别不明  相似文献   

4.
小麦叶锈菌侵染过程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对小麦叶锈菌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叶锈菌从气孔侵入后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泡囊,然后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由膨大体产生1—2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延伸扩展,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形成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进入寄主细胞后形成吸器。初生菌丝在吸器母细胞处产生分枝,形成次生菌丝在叶肉细胞间蔓延。在病原菌侵染早期(接种后8—24h),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侵染中、后期(接种48—72h),被侵染叶肉细胞发生严重质壁分离,叶绿体膨胀变形,基粒片层排列疏松。线粒体嵴突退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感病杨树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前期(接种12h以内),锈菌夏孢子在杨树叶片上萌发,利用芽管或附着胞穿透叶表气孔后形成气孔下囊,进而在胞间产生侵染菌丝。进入活体营养生长阶段(接种后24-96h),锈菌不断产生大量吸器来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分枝生长至形成菌落结构。最终在产孢阶段(接种120h之后)产孢菌丝分化形成的夏孢子在表皮下聚集成堆,待成熟后突破表皮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侵染小麦的过程。病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垫、菌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侵染垫基部菌丝或附着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壁,向其它细胞纵横扩展。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变形、变小或接近消失,类囊体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饿颗料减少或无;线粒体解体等系列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7.
小麦纹枯病菌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雪梅  肖建国 《菌物系统》1999,18(3):288-293
本文报道了小麦纹枯病菌侵染小麦的过程,病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热 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染垫基部丝或附产丰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产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壁,向其它细胞纵横扩展,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有,变小或接近消失,类本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颗粒  相似文献   

8.
柿树炭疽菌侵染不同柿树种、品种和部位的细胞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敬泽  徐同 《菌物学报》2005,24(1):116-122
用柿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分生孢子制备孢子悬浮液,接种无核柿、野柿、冬柿和浙江柿的新梢、叶柄和叶片,并观察致病性、附着胞形成和侵染特性。柿树炭疽菌可以侵染无核柿枝条和叶柄以及野柿枝条,但不侵染无核柿叶片、野柿叶柄和叶片,也不侵染冬柿和浙江柿枝条、叶柄和叶片。室内接种试验与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一致。柿树炭疽菌在不同柿树表面均能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产生在寄主表皮背斜细胞壁间结合处(JACWs)或近结合处的百分率达81%~93%。接种12h后,不同柿树表面都有附着胞形成;36h后,无核柿枝条、叶柄中有侵染菌丝存在;48h后,无核柿枝条、叶柄中观察到膨大初生菌丝和较细次生菌丝,初生菌丝可扩展到相邻细胞中,而野柿枝条中仅观察到侵染菌丝;60h后,野柿枝条中也观察到膨大的初生菌丝和较细的次生菌丝,但初生菌丝仅局限在最初侵染的细胞中,无核柿枝条和叶柄以及野柿枝条中都有分枝的次生菌丝在细胞内、细胞间或相邻的细胞中扩展;直到接种90h后,在冬柿和浙江柿上都未观察到侵染菌丝的形成。结果表明,柿树炭疽菌在不同柿树种和品种上侵染菌丝的形成和扩展方式可能是其寄主专化性(或致病性)差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Gerlachia nivalis)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特征。电镜观察发现,分生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由孢子细胞壁内层延伸而成;病菌侵入寄主体内后,胞间菌丝先在寄主细胞间扩展,随后胞间菌丝侵入坏死的寄主细胞,形成胞内菌丝;胞间菌丝和胞内菌丝在形态结构上无明显差异。在病菌扩展过程中,寄主细胞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最终坏死消解,寄主细胞的变化可能与病菌分泌的毒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侵染过程中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振生  左豫虎 《真菌学报》1996,15(4):284-287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雪霉叶枯病(Gerlachianivalis)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特征,电镜观察发现,分子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由孢子细胞壁内层延伸而成,病菌侵入寄主体内后,胞间菌丝先在寄主细胞间扩展,随后胞间菌丝侵入坏死的寄主细胞,形成细胞内菌丝;胞间菌丝和胞内菌丝在形态结构上无明显差异,在病菌扩展过程中,寄生细胞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最终坏死消解,寄主细胞的变化可能与病菌分泌的毒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对柑橘果实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接种12h后,伤口附近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产生芽管;然后从伤口处直接侵入果实表皮细胞内;接种24h后,受侵染果实细胞中的菌丝向相邻细胞扩展蔓延,寄主细胞壁开始消解,质壁分离,细胞内含物及各类细胞器凝集,颜色加深,最后完全消解,伤口部位的果皮开始变软,伤口处的菌丝向外生长;84h后伤口处病斑软化,部分长出白色的霉层;96h后病斑软化面积直径达3cm,白色霉层面积逐渐扩大;120h后白色霉层中间伤口处霉层颜色加深变为灰绿色;144h后整个果实变软腐烂。果胶质标记结果表明,菌丝侵入果实后产生果胶酶并降解柑橘细胞壁中的果胶,使得细胞壁松弛,软化腐烂。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苹果抗病品种秦冠在组织细胞学水平上抗苹果黑星病的特征,本研究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将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接种侵染寄主后,系统观察抗病品种秦冠和感病品种嘎啦的叶片组织和细胞结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秦冠和嘎啦叶片48 h后,病菌沿叶脉生长扩展,其菌丝可从叶片气孔或直接侵入。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秦冠叶片的角质层厚度明显高于嘎啦,其中秦冠角质层平均厚度为1.75 μm,嘎啦为1.06 μm。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菌菌丝在寄主叶肉细胞间扩展,导致嘎啦栅栏组织细胞萎缩,排列松散,叶绿体变形受损,细胞内出现较大淀粉粒和胞内物质外渗流失,并在后期发展成大量细胞坏死;而秦冠虽症状类似,但受损程度明显小于嘎啦。以上结果表明,秦冠在组织细胞学上对苹果黑星病具有抗侵染、抗扩展和延缓病程发展的作用,可作为苹果黑星病抗性育种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荧光染色和荧光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短柄草柄锈菌Puccinia brachypodii (分离系F-Co和K-Ki)在感病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自交系Bd21-3叶片中的发育过程。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12-18 h时,病原菌通过芽管侵入短柄草叶表皮气孔后形成气孔下囊,产生初生菌丝并形成吸器母细胞,进而侵入植物细胞形成吸器;接种24-48 h后,病原菌初生菌丝分支并形成次生菌丝;接种72 h后,短柄草锈菌开始形成菌落。F-Co的发育过程快于K-Ki,在120-216 h时,F-Co的菌落扩展面积明显高于K-Ki。本研究证实F-Co、K-Ki和二穗短柄草均为亲和互作。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结合曲利苯兰和荧光素钠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点,从显微角度研究了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两个菌株X-27和HN-14在稗草和水稻上萌发和侵染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寄主稗草上,接种4h后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开始从一端或两端萌发形成初生芽管;10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在寄主表面,两端萌发的孢子约90%一端败育,仅一端形成成熟附着胞;在接种后24h内成熟附着胞形成率与接种时间成正相关,24h后趋于稳定;16h后在成熟附着胞下方受侵染的细胞内指状吸器开始形成,随后发育为掌状吸器;接种36h后菌丝在组织表面扩展形成网状,同时稗草叶片上显现叶斑病症状,部分菌丝能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在非寄主植物水稻上,同样观察到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但是萌发起始时间滞后大约4h,初生菌丝分枝明显减少,且未能观察到附着胞和吸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尖角突脐孢菌侵染过程及稗草反应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尖角突脐孢菌侵染稗草植株的致病机理,应用电镜观察了该菌侵染稗草植株过程和寄主细胞的超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尖角突脐孢菌分生孢子于接种8h后从突脐孢的基部开始萌发菌丝,接种13h后菌丝直接穿透稗草叶表面细胞连接处或经气孔侵入,接种后24~26h完成侵染过程。被侵染的寄主,膜结构发生变形,同时细胞线粒体的嵴变形膨大,叶绿体内的淀粉粒消失,寄主细胞内有大量酚物质出现。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侵染过程及菌体在虫体内的增殖方式。以浓度为1×107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小菜蛾4龄幼虫,在透射电镜下对虫体各部位的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1h玫烟色棒束孢菌株EBCL03011的分生孢子开始萌芽,至4h可观察到附着孢的形成和穿透,接种后24h已普遍侵入体腔。玫烟色棒束孢在寄主表皮和体腔内,以菌丝段出芽生殖、菌丝分隔及菌丝段分隔3种方式大量增殖,主要以颗粒状的菌丝段在寄主体腔内扩散,菌丝段在穿透表皮和体腔内增殖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和酶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苹果轮纹病菌葡萄座腔菌在成熟果实上的侵染扩展过程及其细胞学特征。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接种后3h位于皮孔处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萌发后的孢子从一端或两端产生芽管直接侵入皮孔细胞,接种后9h完成侵入。30d后果面接种部位表现症状,45d后产生子实体。对接种部位取样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病菌菌丝主要存在于寄主细胞壁、细胞内、细胞间隙及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菌丝呈丝状,分枝,具隔膜。菌丝细胞内含有细胞核、线粒体、液泡等细胞器;菌丝外散发出一些高电子密度的颗粒物质,这些物质以菌丝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病菌在果肉细胞生长扩展过程中,果肉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果肉细胞壁膨胀、变形,胞间层分离、破裂。与菌丝接触或相邻的果肉细胞细胞壁电子致密度降低,被降解成为如散发状的胞壁纤维束丝。果肉细胞的液泡破裂,质壁分离,细胞质凝结坏死并沉积于细胞壁周围,或通过受损的细胞壁胞间连丝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后期菌丝在表皮下聚集生长、发育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内壁细胞排列紧密,细胞中含有由数条丝状物平行排列而成的细胞器。该细胞器形状多样,周围总是分布着丰富的脂肪粒,推测可能与营养的运输与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Triticum aesetivum)品种洛夫林10和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小种162、165分别组成不亲和组合与亲和组合。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在小麦与叶锈菌的不亲和组合中,接种后12h,侵染点周围叶肉细胞核变形;接种后24h,核内染色质开始凝聚,并趋于细胞核边缘,同时叶绿体膨胀;接种后48h,核内染色质凝聚加剧,叶绿体开始解体;最终在接种后72h,细胞核、叶绿体完全解体,线粒体开始退化。此外,内质网和液泡共同行使溶酶体功能,吞噬各种细胞器残体及原生质降解组分。以上结果表明:在小麦与叶锈菌不亲和组合的互作过程中,寄主细胞呈现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典型特征。而在亲和组合中,叶肉细胞间隙中可见有大量菌丝蔓延,菌丝与寄主细胞壁接触后分化产生吸器母细胞。菌丝的存在对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从接种后24h开始,与菌接触的细胞出现质膜下陷,叶绿体稍显膨胀;在接种后48h、72h,大部分叶绿体膨胀,而其它细胞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12 h 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统计结果显示其孢子萌发率在6 h和12 h分别为83% 和95%,附着胞形成率在12 h和24 h 分别为93% 和9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病菌侵入以后在寄主角质层下和表皮细胞之间扩展、定殖并可形成子座。接种后12d,病菌开始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每产生一个单生的分生孢子就形成一个环痕并延伸其长度。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主要沿叶脉形成,在叶片上呈网状扩展,此时叶片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 12h 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统计结果显示其孢子萌发率在 6h 和 12h 分别为 83%和 95%,附着胞形成率在 12h 和 24h 分别为 93% 和 9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病菌侵入以后在寄主角质层下和表皮细胞之间扩展、定殖并可形成子座。接种后12d,病菌开始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每产生一个单生的分生孢子就形成一个环痕并延伸其长度。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主要沿叶脉形成,在叶片上呈网状扩展,此时叶片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