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柞蚕细胞色素P-450和酰胺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Antheraea pernyi G.)在我国蚕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防治其病虫害主要靠农药。因此研究蚕体内与农药代谢有关的酶类是有意义的。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MFO)起着代谢杀虫剂的中心作用,并与杀虫剂的选择毒性,抗性以及增效现象密切相关。细胞色素P-450(下简称P-450)是MFO的关键成分,  相似文献   

2.
人工培养柞蚕蝉花不同部位的代谢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蝉花是传统中药材,前期研究发现柞蚕培养蝉花与野生蝉花成分类似,因此有替代野生蝉花利用的潜力。【目的】揭示柞蚕培养蝉花各部分的代谢组差异,为合理利用人工培养柞蚕蝉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基于HPLC-DAD-TOF/MS代谢组学方法,比较人工培养柞蚕蝉花的虫体、体表菌丝和孢梗束的代谢组差异。【结果】人工培养柞蚕蝉花不同部位代谢组差异显著。蝉花虫体内虽然充满菌丝(菌核),但次生代谢产物并不多,仅二氢神经酰胺和植物鞘胺醇等少数化合物较其他部位多,表明虫体内物质以大分子储藏物质为主。虫体内的植物鞘胺醇含量较高,与蝉棒束孢受柞蚕蛹的免疫损伤有关。虫体表面菌丝中被检测到大量次生代谢产物,这可能是因为虫体内分解的营养成分会优先被菌丝吸收。孢梗束的次生代谢产物相对较少。【结论】柞蚕蝉花不同部位的代谢物显著不同,其虫体表面菌丝次生代谢产物较多,具有较大的代谢物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孙影  梁瑞业  张文娟  王勇  姜义仁  秦利 《昆虫学报》2021,64(11):1261-1274
【目的】挖掘柞蚕Antheraea pernyi微粒子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开发该病害检测方法及研究柞蚕被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侵染后体内代谢产物的差异及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分辨率质谱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调查健康和患微粒子病柞蚕雌成虫血淋巴中代谢物差异。【结果】正离子模式下从健康和患微粒子病柞蚕雌成虫血淋巴中共获得8 870个代谢物,注释代谢物5 390个,筛选到差异表达代谢物472个(上调260个,下调212个),其中二级鉴定差异表达代谢物12个(上调8个,下调4个);负离子模式下获得6 716个代谢物,注释代谢物3 848个,筛选到差异表达代谢物301个(上调207个,下调94个),其中二级鉴定差异表达代谢物9个(上调8个,下调1个)。正离子模式下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包括缬氨酸(valine)、苯并噻唑(benzothiazole)、3-脱羟基肉碱(3-dehydroxycarnitine)、1 甲基鸟嘌呤(1-methylguanine)、2-乙氧基萘(2-ethoxynaphthalene)、N6-乙酰基-L-赖氨酸(N6-acetyl-L-lysine)、生物素(biotin)、桑色素(morin)、噻吗洛尔(timolol)、酰基肉碱15∶0(acylcarnitine 15∶0)、酰基肉碱18∶4(acylcarnitine 18∶4)和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负离子模式下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包括二甲基丙二酸(dimethylmalonic acid)、戊二酸(glutaric acid)、2,5-二羟基苯甲酸(2,5-dihydroxybenzoic acid)、1,3-二乙酰基丙烷(1,3-diacetylpropane)、3-(4-羟基苯基)乳酸(DL-p-hydroxyphenyllactic acid)、泛酸(pantothenate)、荧光素(fluorescein)、飞燕草素-3-O-beta-吡喃葡萄糖苷(delphinidin-3-O-beta-glucopyranoside)和溶血磷酯酰肌醇16∶1 (lysoPI 16∶1)。【结论】健康与患柞蚕微粒子病的柞蚕雌成虫血淋巴内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挖掘出21个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开发柞蚕微粒子病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定量检测和代谢组学方法对柞蚕蛹虫草的成分和参与的代谢途径及通路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其对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高尿酸血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柞蚕蛹虫草共含有代谢产物233种,其中不仅含有定量检测已经报道的虫草素、虫草酸等成分,还含有皮质固醇、肾上腺素及谷胱甘肽等多种特殊代谢成分,这些成分主要隶属于羧酸及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及脂肪酰基类等10个不同类别,KEGG分析其显著性富集在ABC转运蛋白、氨基酸生物合成及嘌呤代谢等19种代谢途径;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柞蚕蛹虫草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尿酸水平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对防治高尿酸血症具有明显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本研究为柞蚕蛹虫草在高尿酸血症作用及其相关药理学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与赤眼蜂(Trichogramma)之间内共生菌的相互联系,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赤眼蜂和柞蚕卵的内共生菌多样性及相对丰度进行了测定,并通过KEGG和COG分析了内共生菌生物群落代谢途径差异,预测了生物群落蛋白功能。结果表明,柞蚕卵内共生菌物种丰度在各级分类单元上均高于赤眼蜂,二者共有内共生菌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埃希氏杆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除芽胞杆菌属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外,其他均隶属于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就相对丰度而言,赤眼蜂体内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分布量最高,而柞蚕卵内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分布量最高。KEGG代谢途径差异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功能主要为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但不同代谢功能的强弱有差异。COG生物群落蛋白功能预测表明,赤眼蜂内共生菌群落蛋白质的氨基酸转运代谢功能显著强于柞蚕卵,但是柞蚕卵内共生菌群落蛋白的脂质转运代谢功能和信号传导功能显著强于赤眼蜂。尽管赤眼蜂和柞蚕卵内共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有差异,但二者存在多种共有共生菌,这些共有共生菌为次生共生菌,参与了赤眼蜂和柞蚕卵的氨基酸代谢功能、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以及胞膜转运功能等,因此可能在柞蚕卵和赤眼蜂之间进行平行传递。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乐果、敌百虫和TOCP等三种药剂对家蝇胆碱酯酶与脂族酯酶的体内抑制与中毒症状之间的关系。试验以家蝇为材料,用上述药剂的LD50剂量处理后观察其在不同时间内的中毒症状,并用Warburg测压法分别在不同时间内测定家蝇头部和胸腹部胆碱酯酶和脂族酯酶的抑制情况 所得结果表明:无论头部和胸腹部胆碱酯酶的抑制程度都与中毒症状密切相关。当家蝇中毒倒伏时胆碱酯酶的活性最低。脂族酯酶的抑制作用与中毒症状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单独抑制脂族酯酶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因此,可以认为有机磷杀虫剂的主要中毒作用是抑制胆碱酯酶,虽然也可能是两种酶同时受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柞蚕蛹培养蛹虫草(简称柞蚕蛹虫草)不同时间后的代谢物变化规律,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比较不同培养时期的柞蚕蛹虫草代谢产物成分,找出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在柞蚕蛹虫草的5个生长时期共检测到10类421种化合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萜类、酚酸、有机酸、糖及醇类、甾体、脂类、生物碱、醌类等多种化合物。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时期柞蚕蛹虫草的代谢组表现出不同的代谢特征,5个生长时期样本在得分图中可分为3个不同区域,对照(S1)与子座形成初期(S3)归为一区,菌核期(S2)独自归为一区,子座形成期(S4)和子囊壳形成期(S5)归为一区。S2-S5筛选到的特有差异代谢物有36种,包括虫草素、甘露醇等主要活性物质,其中香豆酰腐胺、五羟色胺、γ-生育三烯酚等物质首次被检测到。对不同生长阶段变化排在前20的差异显著代谢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下调幅度较大的物质多为有机酸、酚酸、生物碱、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等次生代谢产物。5个生长时期筛选出的所有差异代谢物共富集在154条代谢通路上,差异代谢物数量富集最多的前5条通路,分别为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嘌呤代谢和氨酰生物合成。整个生长周期中,具有显著影响的通路是嘌呤代谢与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本研究结果可为柞蚕蛹虫草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经柞蚕蛹连续继代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酶解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五株不同地域分离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在柞蚕蛹体内继代后的产物进行EcoRI和SaII酶解图谱比较分析。观祭到经柞蚕蛹继代一次的五株病毒的EcoRI酶解图谱均相同;而SaII酶解图谱各有明显不同之处。其中二株病毒(ApNPV-3和Ap NPV-9)经柞蚕蛹继代1次与连续继代26次后的酶解图谱分析中,观察到,各样品的EcoRI酶解图谱仍相同,第1次与第26次的ApNPV-9的SaII酶解图谱也无明显差异。但第1次与第26次的ApNPV-3的SaII酶解图谱却有明显差异。结果提示:ApN  相似文献   

9.
利用~(60)Co-γ射线对柞蚕卵进行辐射,探讨了~(60)Co-γ射线辐射对柞蚕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20 Gy以下辐射剂量对柞蚕卵孵化率及柞蚕死亡率影响不大,但随着~(60)Co-γ射线辐射剂量的增加,孵化率明显降低而死亡率显著升高;血液蛋白质图谱和相关基因序列在辐射前后亦存在差异.这些生物性状的改变说明~(60)Co-γ射线对柞蚕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柞蚕Antheraea pernyi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基因,并对其进行组织表达分析,探讨该基因在柞蚕滞育蛹解除滞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阐明柞蚕滞育期间碳水化合物代谢规律与蛹滞育解除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PCR及3'RACE技术从柞蚕幼虫脂肪体组织中克隆得到TPS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检测该基因在柞蚕幼虫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进一步采用Real-time PCR分析柞蚕滞育蛹解除滞育过程中该基因在脂肪体组织和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克隆获得柞蚕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并命名为ApTPS。其开放阅读框长2 487 bp,编码828个氨基酸,蛋白预测分子量为93.19 k D,等电点(p I)4.61;无信号肽,无跨膜区。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表明,ApTPS有两个保守功能区:TPS(第22-497位氨基酸)和TPP(第532-772位氨基酸)。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ApTPS基因在柞蚕幼虫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柞蚕解除滞育过程中,ApTPS在脂肪体和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均有所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淋巴中表达量的升高滞后于脂肪体。【结论】结果提示ApTPS参与了柞蚕蛹滞育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柞蚕蛹滞育解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正> 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在昆虫体内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神经传导的阻抑而引起昆虫中毒死亡。研究其毒理机制,胆碱酯酶活力是重要指标之一。其测定方法发展甚快,Guilbault(1970)已系统介绍。Ellman(1961)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技术在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等地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时,柞蚕蛹期软化病是繁蜂的主要障碍。通过对利用柞蚕蛹繁蜂时蛹内组织液化后呈粉红色这一未知软化病的典型症状进行病原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C3菌株。经Biolog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C3菌株为灵菌(Serratia marcescens),经过柯赫法则检验,确定灵菌C3菌株是导致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的病原菌。描述了繁蜂时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发病期的认别特征。  相似文献   

13.
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中的具有分子伴侣功能的蛋白质。近年来研究发现HSP与机体许多功能如免疫、凋亡、衰老等密切相关。柞蚕(Antheraea pernyi)小热休克蛋白20.1(Aphsp20.1)基因的开放读码框长度为534bp,编码17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柞蚕小热休克蛋白20.1属于HSP20家族。组织定量显示这Aphsp20.1在中肠和脂肪体分布较高。此外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及Micrococcus luteus病原微生物注射入5龄3天柞蚕幼虫后,发现Aphsp20.1的基因表达菌明显上调。另外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纯化后的蛋白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该研究表明ApHSP20.1在柞蚕的免疫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不仅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更加复杂的高等生物天然免疫反应提供一些相关的研究线索;而且对柞蚕天然免疫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昆虫自身的免疫系统,为保护益虫防治害虫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文航  卜颖 《生态学杂志》2003,22(6):137-139
柞蚕生产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小康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柞蚕生产能否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和生产的角度,分析了柞蚕场和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柞蚕场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柞蚕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柞蚕     
引言柞蚕是野蚕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种绢丝昆虫,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蚕蛾总科、天蚕蛾科、天蚕蛾属、柞蚕种,学名Antheraea pernyi G.M??neville. 柞蚕茧丝的利用,像家蚕茧丝一样,同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在1800年以前,我国汉魏史籍中,如后汉书,古今注(晋崔豹著)等古书,均记有当时农民把山野自然繁殖的柞蚕成茧收回来抽丝的事实.综观这些史料,  相似文献   

16.
低剂量杀虫剂对星豹蛛捕食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锐  李娜  刘佳  李生才  洪坚平 《生态学报》2014,34(10):2629-2637
探讨低剂量杀虫剂对蜘蛛捕食效应的影响及其生化机理。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低剂量吡虫啉作用下,星豹蛛和甘蓝蚜敏感性、捕食效应以及成蛛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中肠蛋白消化酶的活力变化。低剂量农药作用下,星豹蛛对甘蓝蚜的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星豹蛛的捕食量增加,寻找效应降低,对猎物的处理时间Th缩短,从而增强了对猎物的捕食作用;低剂量农药处理后,星豹蛛体内AChE和GST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酶活性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随吡虫啉浓度的增大而加强,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弱;SOD,CAT和中肠蛋白消化酶活性显著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且随吡虫啉浓度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最后接近对照组。低剂量杀虫剂作用下,蜘蛛体内AChE活性受到抑制,AChE敏感性降低,对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下降,使蜘蛛的兴奋性增加;GSTs、SOD、CAT等代谢酶活性发生变化,使蜘蛛的新陈代谢加速,从而刺激捕食;中肠蛋白消化酶的活性增强,提高了对猎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总之,在低剂量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通过外在的捕食行为和体内一系列酶系生理生化反应的综合作用促进蜘蛛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穿透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体壁和侵染其脂肪体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其对柞蚕蛹的致病机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球孢白僵菌穿透柞蚕蛹体壁的病理变化,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球孢白僵菌侵染的柞蚕蛹脂肪体的病理变化。【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球孢白僵菌侵染柞蚕蛹体表过程中,分生孢子主要侵染气门、刚毛根部和头部与胸部的节间膜等部位。分生孢子除了从气门、刺突、头部和胸部的节间膜进入体内以外,也可以直接穿透厚而坚硬的体壁进入体内。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脂肪体中,球孢白僵菌首先侵染细胞器(线粒体除外),然后再侵染脂肪滴。被侵染的脂肪滴颜色变浅,表面出现许多孔洞,变形,分裂成小的脂肪滴进而完全被侵蚀。蛹僵硬时,脂肪体细胞完全被破坏,只观察到芽生孢子和菌丝。【结论】柞蚕蛹经体表侵染和注射侵染球孢白僵菌处理后,蛹的体壁和脂肪体两组织都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刘喃喃  朱芳  徐强  高希武 《昆虫学报》2006,49(4):671-679
杀虫剂抗性是指“生物的一个品系发展了对该生物正常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具有致死作用剂量的杀虫药剂的能力”。行为改变、生理学上的变化或代谢解毒等抗性机制能够降低毒物到达靶标的有效剂量。行为抗性是指减少昆虫与毒物接触或使昆虫能够存活于对大多数对正常个体致死(或有害)的环境中的任何行为。生理学改变的机制包括杀虫剂对表皮的穿透性降低、增加对药剂阻隔(sequestration)或储存和加速杀虫剂的排泄。细胞色素P450、水解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杀虫药剂代谢解毒的主要3大酶系。细胞色素P450是一个超基因家族,是生物体内对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合物解毒代谢或活化最重要的酶系。在许多害虫中发现P450介导的解毒代谢增加导致了对杀虫药剂抗性的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可溶性的 二聚体蛋白,与代谢解毒、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排泄有关,许多昆虫中证明其抗药性与该酶活性增加有关。水解酶实际上是一组异源的酶类,其对抗药性的作用包括通过基因扩增增加酶量,作为结合蛋白隔离杀虫药剂或通过增加酶的活性加强对药剂的水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柞蚕害鸟对柞蚕危害很重,其危害损失率一般达30%以上,因此,防除害鸟在柞蚕生产中是很重要的。 我所从1977年开始对柞蚕害鸟的种类及防除方法进行了研究。危害较重的有: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大山雀(Parus major)和沼泽山雀  相似文献   

20.
由冷欣夫、康振华、王前长主编的《杀虫药剂分子毒理学及昆虫抗药性》一书于1996年10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0章,共计171页,25.5万字。杀虫药剂毒理学是近40多年来形成的交叉学科,近10年来这个学科迅速发展。当前人们试图从杀虫剂分子结构和性质上阐明杀虫剂的分子作用机理,即杀虫剂分子毒理,另一方面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酶系对杀虫剂代谢的研究,了解这些外源化合物是如何进行生物转化的,害虫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以便设计更为理想的药剂,采用更合理的用药技术,达到更有效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本书的内容正是全面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