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型流感病毒在我国动物中分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血清学调查证实,人的绝大多数甲型流感病毒能自然感染家离、家畜。通过病原学调查证实了甲型流感病毒在我国动物中分布面广,品种复杂。这些进一步支持人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可能来源于动物的观点,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弄清近三次人的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均首先发现于我国及其附近地区的原因。并进一步证实了甲,与甲。型流感病毒均能由人自然感染猪;首次较确切地在含有H.抗体的猪血清中查到有N。的抗体;在少数鸡血清中再次查到低水平的H.抗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设计的一种4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以A型流感病毒各亚型的血凝素基因(HA)为检测靶标,实现了同时检测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和人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本法使用人细胞RNA酶P基因作为内参,以判断标本来源和实施质量控制。利用不同来源和亚型的流感病毒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利用连续稀释的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全基因体外转录物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测低至20个拷贝的RNA;特异性强,每对引物只检测出对应的病毒,无交叉反应;并且成功地验证性检验了34份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临床标本和20份人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病毒及人乙型(HB)流感病毒阳性临床标本。因此,该多重荧光定量RT-PCR法是一种可同时检测2009年新甲型流感病毒及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2017-2018年间,流感病毒在我国流行态势严重,为探讨佛山地区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为佛山市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搜集2019年佛山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分析佛山市流感流行病学数据库病人详细信息,分析流行趋势及病毒流行的类型,为制定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19年共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356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25.52%,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9.17%,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6.34%.不同职业人群共18个,小学生(7.67%),幼托儿童(3.17%)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较高.把年龄分成5个年龄段进行分析,流感阳性率最高的是25~59岁组与5~14岁组.2019年佛山地区主要检出新甲H1型、季H3型、BV型三种型别,1月份,12月份为流感活跃的两个高峰,各型别在不同的时间交替或共同流行.不同性别的人群流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型别病毒株在不同性别人群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佛山地区主要以甲型流感流行为主,优势亚型为新甲H1型,季H3型,部分乙型流感患者,以BV型为主.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点人群是小学生与幼托儿童,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在不同性别人群间感染无差异.通过对2019年佛山市流感流行特征的分析可以为佛山市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百色市2010—2014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结果,为流感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采集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共采集ILI咽拭子标本5 204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86份,阳性率为11.26%。5年中流感优势株交替变化,2010年以甲型、乙型及甲3型为主,2011年以甲型和乙型为主,2012年以乙型为主,2013年以新甲型H1N1和乙型为主,2014年以甲3型为主。0~14岁阳性人数占阳性总数的72.53%;男女阳性率无差异;高峰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暴发疫情6起,其中5起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百色市流感监测及防控重点是春秋季节及14岁以下人群,密切关注流感毒株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5.
了解辽宁省锦州市2009至2015年度流感流行特征及优势毒株的分布情况,为流感的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统计锦州市2009至2015年度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及病原学结果,分析ILI百分比(ILI%)、病毒分离率及各亚型的变化规律。共监测ILI 51 277例,ILI%为2.28%,主要集中于0~15岁年龄段,占56.72%;采集8 254份ILI咽拭子标本,其中阳性467份,病毒分离率为5.66%,其中新甲型H1N1型192份、季节性H3型186份、B型Yamagata系37份、B 型Victoria系52份。2009年和2013年以新甲型H1N1(55.73%,83.33%)为主,2011年以BY (74.42%)为主,其他年份以季节性H3型为流感优势毒株,BV在人群中流行趋势减弱,新甲型H1N1、BY在人群中偶有检出。2010至2015年各月份ILI%均显著低于2009年,提示2009年后流感病毒活动相对稳定;ILI%与病毒分离率呈正相关(rs=0.347;P=0.039),ILI%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地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新甲型H1N1型、季节性H3型、B型混合存在,季节性H1型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南宁市2012—2015年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监测结果,为流感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采集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并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流感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5年共采集ILI咽拭子标本共6 664份,经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988份,阳性率为14.83%。4年中流感病毒优势株交替变化,2012年和2014年的优势毒株为甲3型,2013年优势毒株为新甲型H1N1,2015年优势毒株是甲3型和B型;0~11岁组和21~31岁组的阳性人数占阳性总数的50.30%。流感暴发疫情61起,其中59起疫情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南宁市2012—2015年流感的流行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易感人群为婴幼儿、小学生和青壮年。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及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对控制流感疫情的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2009~2010年监测年度开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学监测并进行病原学分离鉴定,以及对血凝素基因(HA)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A)特性分析,研究其基因变异情况。采集了17 126份发热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进行核酸检测,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4004份,总阳性率为23.38%。对阳性标本开展病毒分离,并对分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与WHO推荐的疫苗株相比,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株HA、NA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6.9%~99.3%和99.1%~99.6%;利用Mega 4.0软件进行基因进化分析和氨基酸进化分析发现,与WHO推荐的疫苗株相比,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株有21个血凝素基因的氨基酸发生替换,其中11个氨基酸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区,一个糖基化位点发生改变;有16个神经氨酸酶基因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一个糖基化位点发生改变;未发生神经氨酸酶蛋白275位H→Y的替换。结果显示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株HA基因和NA基因均具有高度同源性,HA蛋白和NA蛋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替换,部分流行株抗原决定簇和糖基化位点发生改变,所有病毒均对达菲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7-2019年大连市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病原,为大连市制定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17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两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共检测2 560份标本,阳性515份,阳性率20.1%。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以BY型为主,新甲型H1N1型和季节性H3N2型次之。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以新甲型H1N1型为主,BV型和季节性H3N2型次之。各年龄组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0,P0.05),不同性别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0,P0.05)。结论 2017-2019年大连市流感流行形势与往年趋同,流感病毒的流行主要在冬春季(每年12月-次年3月),新甲型H1N1型、季节性H3N2型、BV型和BY型交替流行。  相似文献   

9.
比较和分析2009~2011年广州地区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PB1-F2基因和世界各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PB1-F2基因的变异情况,为该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对分离自中国广州地区2009~2011年人类感染的17株新型H1N1和1株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PB1-F2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中68株人类新型H1N1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参考株的PB1-F2基因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甲型流感病毒的PB1-F2基因进化树形成了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全部2009~2011年新型H1N1流感病毒为一分支。广州地区PB1-F2基因与其它地区分离到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均为截短型变异。本实验室分离的1株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也发生了第12位氨基酸截短突变。广州地区新型H1N1流感病毒PB1-F2截短蛋白与其它地区病毒相比未发生氨基酸变异,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发现类似新型H1N1流感病毒PB1-F2的截短变异,提示新型H1N1流感病毒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PB1-F2可能发生早期重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发一种快速、简便的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的试剂盒,以用于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抗甲型流感病毒内部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两种抗甲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混合液,制成免疫层析试纸。待测样品中的甲型流感病毒首先与胶体金标记抗体结合,后移动至硝酸纤维素上与固定的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带。结果GICA试纸条与甲1型和甲3型流感病毒共16种毒株均能发生特异性反应,与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无交叉反应。用三种不同甲型流感病毒毒株的不同浓度标本与美国同类经过FDA批准的产品比较,灵敏度相同。结论GICA试纸条灵敏度能够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并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对甲型流感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检测方法,即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T-LAMP)应用于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检测。该技术使用对应于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序列中8个基因区段的6条特异引物,在等温条件下(65℃)进行核酸扩增反应1.5h,在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萘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以HNB的颜色变化做为结果判定标准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文中利用这种技术对不同来源及亚型的流感病毒进行了特异性分析,对体外转录的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RNA的系列稀释物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成功检测美国CDC提供的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标准品,利用RT-LAMP和RT-PCR同时检测了30份人甲型H1N1和26份季节性流感咽拭子标本。结果显示RT-LAMP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度可达到60个拷贝RNA分子水平,对临床标本的检出率与常规RT-PCR法相当,利用650nm的比色分析通过标准曲线可以实现对样品的定量。因此,基于颜色判定的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方法可用于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快速筛选,具有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和哨点医院推广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pH9.6碳酸缓冲液对甲3型流感病毒的血凝滴度有明显降低作用,对甲1型和乙型仅有轻微影响,对甲2型的影响则介于两者之间。用不同pH的碳酸缓冲液、磷酸缓冲液及盐水等,测定甲3型流感病毒的血凝滴度,结果表明高pH对其有明显影响。分别具有甲3、甲2或甲1血凝素的重组株,在pH9.6碳酸缓冲液中,其血凝素的稳定性也和上述结果一样,即具有甲3血凝素的重组株,其血凝素对pH9.6碳酸缓冲液最敏感;甲1重组株的血凝素较稳定:而具有甲2血凝素的重组株则介于两者之间。利用此pH特征测定新分离的经血凝抑制试验鉴定为甲3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得到同样结果,因此有可能利用此pH特征对新分离的甲3型流感病毒进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细胞培养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4年4月—2017年3月采集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PCR核酸检测,对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细胞分离培养,以分离得到的阳性样本为病例组,阴性样本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病毒分离阳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 298份PCR核酸检测阳性样本中,分离阳性率为22.80%(296/1 298)。其中,季节性H3N2占13.79%(179/1 298),甲型流感病毒H1N1占1.54%(20/1 298),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占7.24%(94/1 298),乙型流感病毒(Yamagata)占0.23%(3/1 298)。样本来源、发病采样时间间隔、原始样本PCR核酸检测结果、不同采样机构和采样至收样时间间隔对病毒分离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收样至接种时间间隔以及提高医疗机构的采样水平是提高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957—1964年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分离的1 6株亚洲甲型流感病毒间的抗原关系。结果表明:1964年分离的毒株的抗原性和1 957年所分离的是不同的。这种变异先在1960年引起,以后逐年不断地、轻微地进行。按照朱既明的假设,目前,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可能已通过了“相对稳定”时期而进入了“量变”f对期。随着时间的进展,一株新的亚型病毒可能会产生。对这种可能情况进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甲型流感病毒流行毒株检测和分型基因芯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可同时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1N2、H3N2、H5N1和H9N2等5种流行亚型进行检测和分型的基因芯片。【方法】根据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中Influenza Virus Resource数据库,针对H1N1、H1N2、H3N2、H5N1和H9N2等5种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设计46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和1条质控探针,点制成基因芯片。利用通用引物扩增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使用Klenow酶对扩增产物进行荧光标记和片段化,将标记后产物和芯片杂交,清洗、扫描后根据荧光信号判定检测结果。用18株不同种属来源的甲型流感病毒分离毒株和186份咽拭子对芯片特异性、敏感性和临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所有18株分离毒株均能被芯片准确检测并分型,芯片检测灵敏度能达约1×104个病毒基因拷贝。同时8份咽拭子检测结果为H1N1阳性,4份咽拭子为H3N2阳性。【结论】研究表明该芯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为甲型流感病毒的监测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流感病毒的毒性作用,Henle等已报告过原甲型、猪型及乙型流感病毒脑内注射均可引起小白鼠抽搐死亡。Evans报告甲、乙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家兔角膜混浊反应。上述作者们证实引起这些反应的物质和病毒颗粒不能分离开,并认为流感病毒的毒性大小在引起流感的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上有重要的意义。 Bennett等仔细观察过流感病毒引起的家兔发热反应,并证实引起发热反应的性质是与病毒颗粒相结合的,加温62℃30分钟或先用霍乱弧菌滤液注射家兔。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流感病毒分离、人群流感抗体水平测定和流行病学调查对 2 0 0 1年度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 )湖北地区流感疫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本年度湖北武汉地区出现过两次流感季节性小流行 ,第一次在 2 0 0 1年 8~ 9月 ,主要由甲 1型流感病毒引起 ;第二次在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月 ,以甲 3型流感病毒占优势。从病毒分离鉴定和抗体水平测定的情况分析 ,这次流行的甲 3型流感病毒与 1999年分离的毒株相比 ,可能发生了抗原性漂移  相似文献   

18.
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月在美国和墨西哥流感样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鉴定出新的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可人-人传播,已蔓延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遏制不断重组或重配的流感病毒,各国学者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复制周期及实验室诊断做了细致的研究,以研发相应的药物或疫苗,这些成就为世界各国防控今年新鉴定的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鉴定、基因组结构特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调查2009~2010年上海地区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毒性病原,探讨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背景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采用套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来自2 044例患者的2 044份标本(包括2 005份鼻咽拭子和39份肺泡灌洗液),同时检测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CoV)和人博卡病毒(HBoV)。其中,656(32.09%)份标本经呼吸道病毒检测为阳性,52份标本为双重感染。FluA检出率最高(13.36%),其后依次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10.23%)、FluB(4.84%)、ADV(1.96%)、PIV(1.76%)、RSV(1.32%)、CoV(0.59%)、hMPV(0.39%)和HBoV(0.20%)。但各月病毒检出率分布不均,2009和2010年呼吸道病毒检出率高峰出现在当年11月(53.07%和65.59%),低谷都出现在当年5月,且2009年5~9月的病毒检出率高于2010年同期(32.02%vs15.38%,P<0.05)。其中,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导致2009年10月~2010年1月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占当月检出FluA的100%,2009年6~9月也占当月检出FluA的较高比率,依次为90.91%(20/22)、75.00%(15/20)、48.00%(12/25)和56.25%(18/32)。比较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别在上呼吸道感染(URTI)和下呼吸道感染(LRTI)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URTI,85.29%vs76.61%;LRTI,14.71%vs23.39%;P>0.05)。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还与年龄相关,0~4岁组和5~1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在0~4岁及≥65岁组中,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检出率最高,FluA次之;其余年龄组中FluA检出率最高。混合感染中15岁以下儿童占50%(26/52),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占84.62%(44/52)。本研究表明,上海地区2009~2010年FluA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为2009年FluA的优势亚型。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结果提示,应长期监测主要呼吸道病毒的活动水平,并加强对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临床甲型流感病例分析流感病毒可能的致病机理。方法:收集87份陕西省2009年甲型H1N1流感重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的血常规参数,对其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个指标分析。制备针对甲型H1N1的单克隆抗体,采用抗体亚类鉴定试剂盒分析其抗体轻链和重链的亚型,通过血凝活性实验检测三株抗体的血凝抑制活性,通过ELISA检测三株抗体与人和小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膜和血小板膜的反应,通过免疫组化分析三株流感病毒抗体与正常小鼠肺组织的结合。结果:流感病毒感染后的死亡病例中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明显降低。三株抗体与人和小鼠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免疫组化结果同时也证实三株HA抗体与小鼠的肺组织有不同的结合力。结论:流感病毒致病的原因可能与流感病毒感染机体后产生的抗体可与血液和组织中的成分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