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弄岗黑叶猴的日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5年10月-2006年9月,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 oisi)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00-9:00和16:00-18:0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4: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旱季上午的觅食高峰被推迟了1h,且觅食时间长于雨季;旱季下午的觅食活动提前1h结束。猴群在雨季较早进入休息高峰,而且中午休息时很少有移动或零星觅食。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51.99%,移动占20.25%,觅食占18.61%,理毛占7.61%,玩耍占1.20%,其它行为(包括打斗、交配等)仅占0.14%。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与雨季相比,黑叶猴在旱季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移动,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活动时间分配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觅食,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移动和玩耍;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理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去垂体幼鼠的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了解去垂体术后幼鼠体内激素水平。方法 80只4周龄SD幼鼠2 d内经咽旁入路行垂体去除术,术后与20只同批系的正常幼鼠置于相同条件下观察并饲养,隔日记录体重、饮水量、进食量、体长、尾长等,1周时测量体温后,放入代谢笼饲养1d,记录尿量,2周时测量体温并经目眦静脉采血,分离冻存,分批测量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甲状腺激素(FSH、FT3、FT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结果去垂体术后2周中,生物特性明显改变,体重、身长、尾长增长,与正常大鼠比较,去垂体幼鼠存在生长障碍,体温逐渐下降,进食量减低,饮水量、排尿量增加。血清GH、IGF-1、ACTH、FSH、FT3、FT4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去垂体幼鼠生物特性改变,垂体激素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弄岗熊猴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了连续跟踪观察,收集相关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通过分析其与气候及食物组成的关系,从中探讨影响熊猴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熊猴的日活动节律中,觅食活动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最高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休息活动在中午出现一个小的高峰;其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旱季大部分时间段的觅食强度均高于雨季,且早上7:00-10:00出现一段长时间的休息,而雨季里长时间的休息则发生在中午12:00-14: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熊猴平均花费39.6%时间用于休息,33.2%用于移动,18.3%用于摄食,5.1%用于理毛,2.4%用于玩耍,1.4%用于其他行为,其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在旱季熊猴明显增加用于觅食的时间,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食物组成的变化有关;在不同年龄组个体间,青少年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而用于休息和理毛的时间明显少于成年猴。  相似文献   

4.
小毛足鼠繁殖活动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冬季活动和季节性繁殖模式的资料很少。九年来 ,我们在自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维持了一个实验室种群。这些自然条件说明其繁殖活动与野生条件下的很一致。甚至在零下 4 0度的冬季 ,罗氏仓鼠都不休眠。第一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4窝 ,每窝平均 3 5只幼鼠 )在 4月份 ,第二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9- 2 6窝 ,每窝平均 3 9- 3 6只幼鼠 )在 6 - 7月份。在秋季和初冬 ,繁殖强度降低到每 10对鼠产 0 1- 0 4窝 ,但繁殖并不完全终止。全年内 ,所有成年雄鼠可见下降的睾丸 ,雌鼠可见开放的阴道口。雄鼠的血液睾酮浓度在夏季最高 ,秋季和初冬降低。但是 ,独居鼠在最短的光周期和寒冷季节保持高的睾酮浓度。春季 ,睾酮平均水平显著升高 ,但未达到夏季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圈养山魈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9月,在成都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状态下14(8♀♀6♂♂)只山魈(andrillus sphinx)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用时间取样法记录每10分钟内目标取样法所见动物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1806小时的研究表明,山魈主要的日行为是取食、休息、运动三种个体行为,它们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22.91%、33.79%、和33.14%;其次为梳理行为,占山魈日活动时间的4.09%;嬉戏行为仅发生在非成年个体间。山魈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以外的所有行为)的高峰出现在8:00-10:00、16:00-18:00左右的两个时段。日活动时间集中在7:00-19:00,但在13:00-14:00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有一休息峰出现。  相似文献   

6.
棕果蝠对龙眼的取食行为及进食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比较常见的果蝠。本文研究了棕果蝠对当地经济作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的取食模式和取食时间规律,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对龙眼的整夜进食量。野外观察发现:棕果蝠叼取龙眼后不在母树上停留,而是携带龙眼到其他进食地点进食。棕果蝠在19:30~5:30时有3个取食高峰期,分别是在20:30~21:00时、22:00~22:30时和1:00~1:30时之间。此外,室内笼养实验结果表明,棕果蝠对龙眼的取食个数因体重不同而有差异,个数在6~20之间,实际进食量相当于其体重的1.0~1.8倍。  相似文献   

7.
圈养马麝发情交配后期的日活动格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2001年1月,对46只圈养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记录了四种行为状态,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静卧。区分性别和年龄组,比较各组在发情后期的活动格局。在发情末期,马麝呈现多高峰的日活动节律,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故而包含于持续时间极长(07:00-14:30时)的上午活动高峰,另具黄昏(16:30-18:00)时和午夜(21:00-00:30时)活动高峰。发情后期,马麝的活动节律主要受圈养条件,气温和生理状态的影响,摄食高峰的初次出现与喂饲时间有关,在喂锔前后发生反刍高峰,这是对饲料限量投放的一种适应;为适应冬季夜间的低气温,马麝在夜间趋向于静卧,而在较暖的昼间活动,以减少热量消耗,马麝雌体的发情交配状态影响其活动性,已交配受孕的雌体活动性降低。雄体的活动格局也受年龄和近期交配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工光暗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活动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花绒寄甲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林木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研究其行为活动昼夜节律,可以深入了解该虫的生物学特性、阐明其生活习性。【方法】采用室内(温度27±1℃、相对湿度65%±10%)条件下雌雄单头隔离饲养的方法,将该虫的行为活动分为移动、取食、饮水、木块处静息和木块外静息5种行为,每隔30 min记录一次,于2014年7月10-15日连续进行观察。【结果】移动和木块处静息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移动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移动高峰发生在20:30-22:30和2:00-4:00之间,而在光期的6:00-16:30之间移动行为发生较少木块处静息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的9:30-16:30和暗期的0:00-1:30之间,而在20:30-23:00 的暗期中木块处静息行为发生较少。一天内,该虫发生取食和饮水行为均较少,两类行为主要发生在0:00-14:00之间。木块外静息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的0:30-3:30和20:00-22:00之间。雌、雄成虫的各行为出现的时间和发生百分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花绒寄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光、暗条件的显著影响,移动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而各活动行为在雌、雄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调整窝仔数的方法建立幼儿单纯性肥胖模型,并与高脂饲料制备模型进行比较。方法48只雌性KM小鼠产仔鼠后,一半仔鼠数目为14~16只,一半仔鼠调整为6只(雌雄各3只)。仔鼠离乳时或第9周时仔鼠分别饲喂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仔鼠在15周后处死,称重,测量体长、腰围,生殖器重、脂肪重(肾周和生殖器周脂肪),计算体脂比。结果①BD2组常规饲料饲喂至15周结束后,无论雌雄仔鼠,其体重与BDl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BD2组体重超过BD1组体重雌性为26.3%,雄性为20.0%。同一处理方式,雌性仔鼠体脂比均高于雄性。②不同时间饲喂高脂饲料,无论调整窝仔数与否,高脂饲料各组仔鼠,无论雌雄,其各组仔鼠体重均比BD1组高(P均〈0.05);HFD4组雌性和雄性仔鼠体重与BD2组相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调整窝仔数的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儿童单纯性肥胖模型。在儿童早期肥胖的情况下,成年后过度高脂饮食会导致机体储存更多的脂肪。  相似文献   

10.
将50只同期怀孕的大鼠分为5组,在怀孕第7—18d,每天给两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1和20mg/kg体重2,2’,4,4’-四氯联苯(PCB47);给另两组分别注射0.25和1mg/kg体重3,3’,4,4’-四氯联苯(PCB77);对照组注射0.1mL芝麻油。幼鼠出生时记录每窝产仔数和性比;出生后每隔7d称体重直到第119d;出生后第15天时检查幼鼠的睁眼率。与对照组相比,PCB47和PCB77所有剂量组每窝产仔数和性比无显著差异;PCB47(20g/kg体重组)和PCB77(两个剂量组)雌幼鼠肛门一生殖孔距离显著增加,出生后15d幼鼠的睁眼率显著降低;PCB77(1mg/kg体重组)雄幼鼠从出生后第35至119天体重显著降低。提示PCB77主要影响雄鼠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大陆沿岸属大陆棚水域,常见的齿鲸物种以近岸型的海豚科(Delphinidae)、小抹香鲸科(Kogiidae)及鼠海豚科(Phocaenidae)动物为主(王丕烈,2012),而喙鲸科(Ziphiidae)发现纪录相对较少,近年来仅由王丕烈等(2011)针对喙鲸科的中喙鲸属(Mesoplodon)标本进行检视校正,认为中国大陆沿岸存在柏氏中喙鲸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掌握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状况,采用公里网格布设红外相机,对宽阔水重点区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褐胸噪鹛(Garrulax maesi)、蓝歌鸲(Luscinia cyane)、灰翅鸫(Turdus boulboul)、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等4种为该保护区新纪录野生动物;(2)宽阔水拍摄率高的常见种类有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1.09)、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 (0.44)、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3.16)、野猪(Sus scrofa)(0.69)、小麂(Muntiacus reevesi)(0.49)等。这些常见物种在宽阔水呈现不同的日活动节律。野猪活动频率为早午主副峰型(08:00-09:00为小高峰,11:00-13:30为大高峰),小麂为晨昏型(09:30-11:30与17:00-19:00两个高峰),红腿长吻松鼠虽在早08:00-10:00稍显活跃,但整个日间节律高低峰并不明显;灰胸竹鸡日节律呈多高峰,而红腹锦鸡为早晚双峰型(10:00-11:00与16:00-17:00);(3)宽阔水监测区域内不同生境类型和海拔对物种拍摄率无显著差异。红外相机监测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宽阔水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状况,有利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编目、保护管理和重要物种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郭方正  高学斌 《动物学报》1993,39(4):392-398
本文从研究盘羊食性日活动时间节律及社群行为的角度出发,1989年6月到8月在甘肃省肃北县盐池湾乡,每天从8:00-21:喊0累积追踪观察424只盘羊(雄77只,雌207只,亚成体53只及幼体87只)活动情况,研究结果如下:①盘羊的食草初步发现隶属10科22种。②研究了盘羊日活动时间节律,发现该地区盘羊用于取食的较多,除上午和下午的两个取食高峰外,中午还有一补充取食的小高峰期。③对该期盘羊表现的14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圈养大熊猫主食竹食谱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为圈养单位提供科学合理的食物营养配比和饲养管理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10 只成年大熊猫4 年(2009. 03 -2013.02)的饲养数据,3只成年大熊猫1 年(2012. 07 -2013. 06)的觅食行为观察数据,以及投饲的3 种竹笋和5 种主食竹常规养分和总黄酮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基地圈养大熊猫偏好竹笋,喜食巴山木竹叶、白夹竹茎和苦竹茎,随机采食箬竹叶和刺竹茎;基地大熊猫根据投饲竹种类和季节的变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食谱组成;对投饲竹各部位成分比较分析发现,投饲竹养分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粗蛋白、粗脂肪、蛋白质和能量比都以竹叶最高,竹枝次之,竹茎最低;干物质和粗纤维的含量则以竹茎最高,竹枝次之,竹叶最少;竹茎和竹枝呈现钙少磷多的现象,而竹叶则是钙多磷少;各投饲竹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以叶中最高,枝中其次,茎中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主食竹食谱的选择遵循能量和营养学的规律,选择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假说。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对上海动物园内活动的9只赤腹松鼠进行无线电遥测,应用Homing法进行空间定位,基于最小凸多边形(MCP)和95%固定 核空间(95%Kernel)模型估算城市绿地中赤腹松鼠的家域面积、空间分布特征及个体间的重叠情况,同时记录赤腹松鼠的昼间行为规律。赤腹松鼠 家域面积平均值为12376(MCP)~18146 m2(95%Kernel),雌雄个体间家域面积无显著差异(Independent-sample test,t= -0.101,P=0.922)。 赤腹松鼠冬季家域面积与春季家域面积间无显著差异(One way ANOVA,MCP:F=3.900,P=0.070;95%FK:F=3.566,P=0.081)。部分赤腹松鼠家域 间存在重叠,冬季重叠指数0.36~0.63,春季重叠指数0.02~0.43。赤腹松鼠的昼间行为以移动(29.4%)、取食(25.1%)和休息行为(24.7%)为主 。在不同季节,赤腹松鼠的取食行为发生显著变化(One way ANOVA,F=119.268,P<0.001),冬季取食行为发生频率最高(33.3%),夏季最低 (16.4%);领域行为在夏(15.8%)、秋(16.2%)季发生频率较高,春季(5.8%)降低(One way ANOVA,F=140.416,P<0.001)。赤腹松鼠昼间 活动呈“U”型分布,主要集中于05:00—08:00和15:00—18:00,休息主要分布于12:00—13:00。  相似文献   

16.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 of Clethrionomys rufocanus was studied under three different food conditions in a laboratory. The activity occurred both in the daytime and at night, but mainly at night (19:00~4:00). The mice fed with Mouse food exhibited six small peaks in their daily activity, and those fed with grass or hay exhibited seven, but the peak of the out nest night activity was 2~3 hours earlier.The activity amount of out nest was 30518.0 ±3694.9 s for those fed with grass, the next was 21811.7± 2288.0 s for those fed with hay, and the least was 15038.0±666.0 s for those fed with mouse food. The activity amount of feeding was 10867.3±1612.1 s for those fed with grass, much more than those fed with mouse food and hay. The activity amount for drinking was 988.5±79.1 s (fed with hay),568.9±60.9 s (fed with mouse food) and 139.3±47.2 s (fed with grass).  相似文献   

17.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进行观察,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探讨月相和环境因子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帚尾豪猪的活动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t=4. 666,df=23,P=0. 001),活动峰值出现在20:00~21:00和05:00~06:00;夜间主要以移动(63. 2%)和觅食(23. 6%)为主。帚尾豪猪各月份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t=8. 581,df=11,P=0. 001),旱、雨季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Z=-2. 166,P=0. 03)。各月相间帚尾豪猪出现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χ~2=5. 00,df=1,P=0. 025),以新月期和满月期活动最为频繁,上弦月活动最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活动强度指数与月降雨量、月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R^2=0. 440,R^2=0. 435,R^2=0. 457)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帚尾豪猪最适的活动温区为10℃~26℃。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帚尾豪猪在弄岗保护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有助于后期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其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郭延蜀 《兽类学报》2003,23(2):104-108
1987 年2 月至2000 年9 月, 用直接观察法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中先后对287 只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2 934 h 的观察。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与休息相间出现的节律, 晨昏和午夜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白昼活动强度较低以休息反刍为主。不同季节其昼夜活动节律有较大的变化。春、夏、秋、冬4 季每天单位时间的平均活动频率分别为: 55.29 ±32.97 %、46.42 ±37.24 %、48.21 ±35.80 %、47.75±32.21 % , 季节差异不明显( F = 0.32 < Fo.o1 ) 。昼夜年平均每天约有52.07 %的时间在活动, 其中白昼活动仅占5.28 % , 而晨昏和夜晚的活动占46.79 %。影响时间分配比例的因素为: 鹿的年龄、性别、繁殖状态、食物资源、天气状况、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9.
C Tarumi  H Masuda 《Jikken dobutsu》1991,40(3):343-348
Diurnal patterns of food and water intakes, fecal and urine outputs, and locomotive activity were observed on beagles for three days continuously. They were kept individually in cages at temperature 21-23 degrees C, humidity 40-70% with a light time 7:00-19:0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od and water intakes, and locomotive activity have diurnal patterns. Fecal and urine outputs have not diurnal patterns, but times of fecal and urine outputs is similar in many animal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hysical condition is shown by quantitative values of behaviors, and sensitivity of diagnosis is raised by recognition of their diurnal patterns.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仔、稚鱼的日摄食节律和摄食强度,以及饵料密度、温度、盐度对其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育8d仔鱼(摄食轮虫)、23d稚鱼(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38d稚鱼(摄食鳗鱼粉状饵料)均表现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白天摄食强度占日摄食强度的68%以上;在白天的摄食中,又以早晨6:00-8:00和傍晚16:00-18:00摄食强度最大:夜间摄食较少或基本不摄食,所以军曹鱼早期幼体的摄食习性属白天摄食且偏于晨昏性类型。在不同饵料密度梯度的试验中,发育8d-11d仔鱼和23d-26d稚鱼摄食的适宜饵料密度范围分别为15ind·mL-1-20ind·mL-1和7ind·mL-1-2ind·mL-1。温度和盐度对发育21d-24d稚鱼日摄食强度的影响均表现为抛物线型的变化曲线,摄食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7-31℃,适宜盐度范围为28‰-32‰。结果还表明,幼休摄食强度与饵料密度、水温、盐度的关系均适合于用二次多项式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