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模型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普通饲料组)、B组(高脂饲料组)和C组(高脂饲料+布拉酵母菌组)。实验第6周起,C组给予布拉酵母菌散10 mg/kg灌胃。第16周末进行肝脏病理分析和血清空腹ALT、AST、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分析菌群与LPS相关性。结果与A组相比,模型B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肝脏炎症显著增加,粪便菌群发生紊乱;与B组相比,C组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积分显著减轻,血清ALT、AST、LPS、TNF-α及MDA显著下降,脂联素水平和SOD活性增高,大鼠粪便中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高,大肠埃希菌显著降低;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与LPS负相关,大肠埃希菌与LPS正相关。结论布拉酵母菌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拮抗脂质过氧化,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影象分析评价高脂血症金黄地鼠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肝脏、主动脉弓部和心脏功能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超声影象分析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不同时期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32只叙利亚金黄地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分别给以正常饲料和高脂饲料,第0、3、6、9、14、16、20、24、40周时监测血脂水平,第20和40周时各组金黄地鼠行超声影象分析和病理学检查。结果高脂饲料喂饲后金黄地鼠血清TC、TG、HDL-C、LDL-C水平显著上升(P〈0.05),随着高脂喂饲时间的延长,不同时间点主动脉弓部内膜-中膜厚度显著增加(P〈0.000 1),超声影象分析和病理学结果均显示高脂喂饲金黄地鼠20周时已形成脂肪肝、主动脉弓部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至40周时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结论超声影象分析可应用于测量高脂血症金黄地鼠模型主动脉弓部内膜-中膜厚度,连续监测脂肪肝和主动脉弓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3.
探索CXCR4阻断剂AMD3100促进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子机制.36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普食组、高脂组和AMD3100组.ELISA法测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水平,采用氧化酶法测定apoE-/-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HE染色检测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横切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胸主动脉CXCR4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动脉组织TNF-α、NF-κB mRNA和蛋白质表达.AMD3100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横截面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高脂组严重,AMD3100组小鼠胸腹主动脉炎症因子TNF-α、NF-κB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表达增高,但血脂TG、TC、HDL-C和LDL-C含量与高脂组均无显著性差异.AMD3100组小鼠外周血SDF-1α水平和动脉壁CXCR4表达低于高脂组.结果表明:AMD3100通过上调炎性因子表达及下调SDF-1/CXCR4 轴促进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4.
豚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形成机制:LDL-C代谢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豚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同时与大鼠进行比较,阐明模型特点及优势。方法应用高脂饲料诱导方法,观察豚鼠和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情况。HE染色法分析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膜炎性细胞浸润和内膜表层斑块的形成情况;酶法检测血脂,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x-LDL浓度,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LDL-R 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膜CD3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豚鼠模型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与聚集增加,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斑块,而大鼠模型组未出现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机制研究表明豚鼠较大鼠易于诱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原因主要在于豚鼠血清Ox-LDL水平明显升高,肝脏LDL-R mRNA表达下调,动脉内膜CD36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等。结论与大鼠不同,经高脂饲料诱导10周后,豚鼠可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机制主要在于LDL-C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将24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ApoE-/-小鼠(6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2只,分别用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利拉鲁肽饲养,饲养12周后,比较两组小鼠AS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实验组AS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TC、TG及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小鼠血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小鼠血清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够改善ApoE-/-小鼠血脂水平、保护细胞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抗AS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t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对高脂喂养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新西兰兔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 1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取粪便提取细菌组DNA,根据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 模型组动物病理学检测肝细胞脂肪变性,提示模型成功.对照组与模型组动物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1.48 ±1.09,7.39 ±0.81)、乳酸杆菌(4.94±0.95,5.65 ±0.91)、双歧杆菌属(4.07 ±0.97,6.45±0.90),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模型组较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3.282,P =0.013),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1.204,P1=0.268;t2=0.423,P2=0.683).结论 NASH模型组粪便内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正常组增多,提示大肠埃希菌数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有关,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其与NAFLD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亚毒性剂量有机磷酸酯杀虫剂毒死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3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毒死蜱组、高脂组、高脂+毒死蜱组.每天以20 mg/kg亚毒性剂量的毒死蜱灌胃处理6个月.动物处死后检测血脂水平和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收集腹腔巨噬细胞,测定其胆固醇流出率.苏丹Ⅳ染色观察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血管内表面积的百分比.颈总动脉石蜡切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分别检测肝脏、血管和腹腔巨噬细胞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升高了血清总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主动脉和颈总动脉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肝脏、主动脉和腹腔巨噬细胞ABCA1的表达升高,腹腔巨噬细胞中胆固醇流出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毒死蜱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但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和肝肾功能损伤,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ABCA1的表达降低,腹腔巨噬细胞中胆固醇流出减少;高脂+毒死蜱组与高脂组相比,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和肝肾功能损伤,ABCA1的表达降低,腹腔巨噬细胞中胆固醇流出减少,主动脉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加明显.结果提示长期暴露于亚毒性剂量的毒死蜱可加速高脂饮食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毒死蜱降低体内ABCA1的表达和胆固醇流出有关.  相似文献   

8.
果醋对高脂小鼠血脂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目的在于研究果醋对高脂小鼠血脂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长期饲喂高脂饲料造成小鼠高血脂和肝脏脂质过氧化模型,预防性给予果醋,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测定肝脏中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地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证明果醋可以明显降低高脂小鼠血清中TC,LDL含量和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提高肝脏组织SOD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清血消脂片对代谢性炎症小鼠血脂和血清炎症因子IL-6、MIP-1a以及NF-κB和PPARγ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立普妥组、清血消脂片组(n=15)。采用高脂饮食联合脂多糖注射造成小鼠代谢性炎症模型。造模5周后,按成人临床等效剂量换算成小鼠剂量灌胃给药,每天两次,连续灌胃5周。处死后采血和取肝脏,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和MIP-1a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肝脏NF-κB和PPARγm 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清血消脂片组小鼠血清TC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炎症因子IL-6和MIP-1a水平明显降低(P0.01),清血消脂片组小鼠肝脏组织中NF-κB m 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PPARγm RNA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结论:清血消脂片可降低代谢性炎症小鼠血脂和血清炎症因子IL-6和MIP-1a水平,并可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NF-κB和PPARγ受体,抑制小鼠体内代谢性炎症,从而可能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火麻仁油、藻油混合油软胶囊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火麻仁油藻油低剂量组(85mg/kg)、火麻仁油藻油中剂量组(170mg/kg)、火麻仁油藻油高剂量组(340mg/kg),饲喂以高脂饲料及不同剂量火麻仁油藻油,测大鼠体重、脂肪,计算Lees指数、脂体比,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肾脂体比、睾脂体比、总脂体比显著增加(P<0.01或P<0.05),TG、TC、LDL-C含量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P<0.01或P<0.05),血清和肝脏中MDA显著升高,SOD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火麻仁油、藻油高、中剂量组大鼠体重、睾脂肪比、肾周脂肪比、总脂体比显著降低,TG、TC、LDL-C含量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1或P<0.05),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显著降低,SOD活性升高(P<0.01或P<0.05)。结论: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大鼠,中、高剂量火麻仁油、藻油混合油的摄入能够有效起到调节血脂、抑制脂质过氧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建立实验性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新方法。方法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实验组16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及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分别于0周、3周、6周、10周检测血脂、ox-LDL、TNF-α、IL-1、IL-10,实验结束时取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及NF-κBp65亚基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内膜面积比为53.6%,脂核面积与斑块面积比为54.9%,斑块纤维帽厚度与内膜中膜厚度(IMT)比约为8.5%;除甘油三酯变化不大外,实验组TC、LDL-C、HDL-C、LDL-C/HDL-C、TC/HDL-C、ox-LDL、TNF-α、IL-1、IL-10均有明显升高趋势,在3周、6周、10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NF-κBp65亚基阳性染色面积较对照组高13.5倍。结论高脂喂养、免疫损伤加球囊拉伤可以成功建立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旋多沙唑嗪(-)DOX、右旋多沙唑嗪(+)DOX和消旋多沙唑嗪(±)DOX对高血脂家兔血脂水平及动物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取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血清TC小于10mmol/L的8只家兔为普通饮食组,饲以标准饲料。血清TC大于10mmol/L的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n=10):高脂模型组、高脂模型+(-)DOX组、高脂模型+(+)DOX组以及高脂模型+(±)DOX组。普通饮食组和高脂模型组家兔腹腔注射无菌双蒸水;其他3组家兔分别腹腔注射(-)DOX、(+)DOX和(±)DOX,连续9周。分析药物对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结果:饲以高脂饮食13周时模型组家兔死亡率达40%,远远高于普通饮食组家兔(10%),亦明显高于(±)DOX和(-)DOX处理组。模型组家兔随高脂饲养的时间延长,血清LDL-C水平进一步显著升高(P0.05和P0.01);而各药物处理组动物的血清LDL-C水平未显著升高(P0.05)。结论:(-)DOX和(±)DOX可提高高脂饮食家兔的生存率,并对高血脂家兔的血清LDL-C紊乱具有轻度的改善作用;该作用可能不是其提高高脂饮食家兔生存率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复合因素制备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完全随机方法将24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16只),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实验组用大剂量高脂饲料饲喂加以注射胎牛血清白蛋白和球囊拉伤进行干预,饲养10周。测定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主动脉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测量斑块面积占内膜的百分比及内膜厚度及内膜面积等。结果实验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主动脉斑块形成,有典型“纤维帽”,斑块面积占内膜面积的53.6%±10.5%,相应的对照组未出现以上类似的变化。其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内膜厚度、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和内膜面积与内膜中膜面积的比值实验组都相应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用高脂饲料加以静脉注射胎牛血清白蛋白和球囊拉伤因素在短时间内可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此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可控程度高、易重复。能够更好地模仿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不稳定斑块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兔饵食性高脂血症模型的方法,观察高脂饮食对兔体重、死亡率及血脂变化情况。方法取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其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普通饮食组,喂以普通饮食;其他动物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根据血清TC水平分为高脂饮食敏感组和高脂饮食非敏感组,继续喂养9周,观察三组间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敏感组在第4~13周时血清TC、TG、HDL-C、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在第7~13周时,动物血清TC、HDL-C、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高脂饮食非敏感组血清TG水平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脂饮食敏感组相比,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的上升程度均显著低于高脂饮食敏感组动物(P〈0.01)。结论首次发现兔对高脂饮食敏感性存在差异,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抗病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性均高于高脂饮食敏感组兔。与高脂饮食敏感组家兔相比,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对高脂饮食耐受性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以高脂纯化饲料诱导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C57BL/6J小鼠代谢综合征(MS)模型,为研究营养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提供周期较短、稳定性好、可重复性、与人类发病可比性高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3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适应性喂养10d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10只)给予普通生长饲料(对照组),另一组(20只)给予高脂纯化饲料(模型组)。喂养期间对空腹血糖(FBG)、体重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监测体重指数(BMI)、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实验期10周。实验结束时取内脏脂肪和肝脏称重,取肝胰做病理分析。结果分组喂养1周时,模型组小鼠体重出现显著性升高(P〈0.001),并表现为中心型肥胖。4周时FBG显著性升高(P〈0.05),5周时FINS开始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8周时血清TC、HDL-C显著性升高(P〈0.001),10周时TG、TC、HDL-C、LDL-C均升高(P〈0.01)。HE染色显示肝脏中度脂肪变,胰岛细胞无明显改变。结论单纯施以高脂饲料10周即可建立MS小鼠模型。并且该模型造模方法简单易行、周期较短、稳定性好、可重复性高,与人类MS自然发病过程类似,是MS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性别对建立小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4组:雄性对照组、雌性对照组、雄性高脂组、雌性高脂组,按各组要求分别给予正常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连续2周,取血测定实验小鼠血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结果雌性对照组血脂四项指标与雄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高脂饮食使小鼠血中TC、LDL水平明显增高(P〈0.05),雌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性别对实验小鼠高脂血症模型的建立及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恒河猴模型,为人类高脂血症研究提供理想动物模型。方法设计高脂实验饲料配方并检测常规营养成分,用高脂饲料诱导实验性高脂血症恒河猴模型,分别在2个月、4个月、6个月后监测体重、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对其血脂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在实验2个月、4个月时的日采食量和摄入能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体重则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实验6个月时日采食量和摄入能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的TC、TG、HDL—C、LDL—C在实验前和2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4个月比较时TC、TG、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HDL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6个月比较时TC、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TC、LDL—C远远高于恒河猴血脂的正常参考值水平,而TG、HDL—C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变化趋势分析结果为,模型组TC和LDL-C水平有递增趋势、TG水平则出现了先递减后逐渐恢复的趋势、HDL—C水平未出现明显变化趋势。结论模型组恒河猴具有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特征,已经初步建立了实验性恒河猴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绞股篮和高脂血症对成年雄性兔睾丸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日本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组、C组、D组、E组,分别喂饲高脂饲料+绞股蓝5g,kg、高脂饲料、标准饲料+绞股篮5g/kg、标准饲料。饲养前和饲养后3周、6周、9周末检测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实验结束观察睾丸显微结构。结果①TG、TC、LDL-C、HDL-C:A组、C组随饲养时间延长,TG、TC、LDL-C渐升,与饲养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HDL-C渐升,与饲养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饲养后A组TG、TC、LDL-C低于c组,A组HDL-C高于C组,饲养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光镜检查:A组、D组、E组生精细胞正常;C组睾丸生精细胞脂肪变性,间质纤维化,基底膜增厚,精子细胞数量下降。结论高脂血症导致睾丸生精细胞脂肪样变,精子细胞数量下降。绞股蓝通过降低血脂、改善血脂代谢,对高脂血症导致的睾丸生精细胞脂肪样变具有抑制作用。绞股篮对标准饲料饲养兔睾丸显微结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睾酮对雄兔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红素氧化酶-1(HO-1)、脂联素(APN)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6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正常对照组10只(A组)、喂以普通饲料;假去势+球囊损伤颈动脉组16只(B组)、去势+球囊损伤颈动脉+生理剂量睾酮(6mg/(kg.2周))肌注组16只(C组)、去势+球囊损伤颈动脉+生理盐水肌注组24只(D组)均喂以高脂饲料。在实验第8周随机抽取处死部分动物,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抽血测睾酮、hs-CRP、MMP-9、HO-1、APN水平。结果D组兔血睾酮水平显著降低;B,C组较D组兔血hs-CRP、MMP-9水平显著降低,HO-1、APN水平显著升高;且B,C组较D组兔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和内-中膜厚度(IMT)显著减小,斑块纤维帽增厚、胶原含量明显增加。结论生理剂量睾酮可以影响雄兔血hs-CRP、MMP-9、HO-1、APN水平,并能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与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