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京山区干旱胁迫下侧柏叶片水分吸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树木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降水稀缺且分配不均,叶片吸收水分是此地区树木吸收和利用小量级降水和凝结水的主要方式。北京山区处于易旱少雨的生态脆弱地带,森林植被经常遭受干旱胁迫,所以对该地区的森林系统而言,叶片直接吸收利用截留的降雨是干旱时期树木获得水分的重要途径。基于野外对比控制试验和室内盆栽模拟试验,选取北京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侧柏为研究对象,进行利用天然降雨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前后侧柏叶片吸水特征,探究侧柏在干旱环境下如何通过叶片吸水缓解干旱胁迫。结果表明:当侧柏长期处于干旱胁迫状态时,叶片可以利用降雨,从中获益用来缓解树木的干旱胁迫状态;叶片的吸水能力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重度干旱下侧柏植株在降雨强度为15 mm/h时叶片吸水现象最明显,叶水势变化最大为(1.18±0.17) MPa,叶片含水率变化最大为(8.47±1.00)mg/cm~2;当土壤水率高于20.8%时,基本不发生叶片吸水现象。试验结果说明在干旱地区叶片吸水是树木除根系吸水外的重要水分来源方式,并且对干旱地区有效利用短缺水资源,减轻植物水分亏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树木叶片面积与叶柄长、节间长和叶倾角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的叶片面积与叶柄长、节间长之间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本文分析研究了这个联系,在适当的理想假设下通过数学建模得到了反映树木叶片面积与叶柄长、节间长和叶倾角之间的关系模型.接着,文章对模型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分析与改进,并得到叶片面积与节间长、心茎距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最后,本文利用分别采集到的13种互生和对生树木叶子上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能够反映树木的叶片面积与叶柄长、节间长和叶倾角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亚热带常见树种米槠、木荷、浙江桂、罗浮栲、杉木和柑橘为对象,利用控制试验研究了温度对树木叶片甲烷(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在10℃时,供试的6种树木中,仅木荷、柑橘和罗浮栲的叶片排放CH4;温度高于20℃时,所有树木叶片均可排放CH4.温度高于30℃时,叶片排放CH4的平均排放速率(1.010ngCH4·g-1DM·h-1)是10~30℃时平均排放速率(0.255ngCH4·g-1DM·h-1)的3.96倍.增温对柑橘和杉木CH4排放速率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4种树木.培养时间对叶片排放CH4速率有显著影响,温度胁迫对树木排放CH4的影响受植物活性的控制.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树木干叶均不能排放CH4.高温胁迫对树木叶片排放CH4有重要影响,全球变暖可能增加植物的CH4排放.  相似文献   

4.
两种光照下木质藤本和树木幼苗的生理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军  朱师丹  曹坤芳 《生态学报》2008,28(12):6034-6042
对比研究生长在两种光照环境(4%和35%)下的7种热带木质藤本和5种常见的雨林冠层树种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色素含量和形态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与树木相比,低光下木质藤本光合能力(Pmax)较弱,光强升高,木质藤本光合能力提高86.4%,树木提高61.5%,且木质藤本具有更高的光合能力。其光合作用光补偿点(LCP)和饱和点(LSP)较高。(2)木质藤本和树木正午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非光化学耗散(NPQ)升高。相同处理条件下,木质藤本光化学效率高于树木,正午光系统Ⅱ受到光抑制的程度较小。(3)光强升高,木质藤本和树木单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减少。木质藤本比树木单位面积均具有更高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更高的叶绿素a/b的比值。(4)与研究树木相比,木质藤本具有更大的叶片厚度,并且具有更大的比叶面积(SLA),反映出其较低的叶片密度。  相似文献   

5.
季子敬  全先奎  王传宽 《生态学报》2013,33(20):6967-6974
叶片易受环境因子影响,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不但与叶片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而且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叶片结构的改变势必会改变树木的生理功能。同一树种长期生长在异质环境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和适应,会在形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产生变异,形成特定的地理种群。另外,母体所经受的环境胁迫也会影响到其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等特征。因此,了解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探索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适应机制的基础。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是我国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但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其现有的分布区。为了区分叶片对气候变化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本研究采用同质园法比较测定了6个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兴安落叶松种源的32年生树木的针叶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相关因子,利用石蜡切片方法分析了针叶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能力(Pmax-a)、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厚度、叶肉细胞厚度、传输组织厚度、维管束厚度、内皮层厚度以及叶片总厚度均存在显著的种源间差异(P < 0.05)。叶肉细胞厚度与Pmax-a、气孔导度和WUE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5)。叶肉细胞厚度、表皮细胞厚度、叶片总厚度以及叶肉细胞厚度和表皮细胞厚度在叶片总厚度中所占比例均与种源地的干燥度指数(即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呈正线性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种源兴安落叶松针叶解剖结构因对种源原地气候条件的长期适应而产生显著的差异,从而引起其针叶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等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有利于该树种在气候变化的情景下得以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6.
穗醛栗叶片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试验以小浆果类果树穗醋栗(黑、红、白)的叶片为试材,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三种穗醋栗叶(鲜样、干样)中总黄酮的含量及不同提取次数下总黄酮的浸提率,确定了最佳提取次数。结果表明:白穗醋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鲜样785.10mg/100g,干样189.01mg/100g;红穗醋栗叶片次之,鲜样393.22mg/100g,干样1597.73mg/100g;黑穗醋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相对较少,鲜样151.59mg/100g,干样265.03mg/100g。三种穗醋栗叶片浸提三次,总黄酮的浸提率可达到97%以上。此外,利用定性试验(颜色反应)并和标准品芦丁的试验做比较,初步确定三种穗醋栗叶片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和黄酮醇两类。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三峡消落带人工重建植被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幼林叶片在不同水文条件下的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水体磷的贡献潜力,本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设置了常规生长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水分胁迫(T1)、潮湿(T2)、2 cm水淹(T3)、10 cm水淹(T4)5个不同处理,研究落羽杉叶片分解及磷释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试验期间(90 d),T3、T4两个水淹处理的叶片失重率分别达51%(T3)和55%(T4),显著高于CK、T1、T2三个未水淹处理;(2)未分解残留叶片中的全磷含量在CK、T1、T2三个未水淹的处理组呈现增加趋势,而水淹处理(T3、T4)呈减少趋势;(3)土壤全磷含量在试验过程中呈现波动性变化特征,但至试验结束时,各处理中土壤全磷含量与CK相比均无显著差异;(4)T3、T4处理中叶片添加显著增加了上覆水体中总磷含量,试验过程中呈现出在分解初期迅速上升,在分解10 d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但试验结束时仍显著较高,分别是对应无叶片组的17.15倍(T3)和5.81倍(T4)。这些结果说明水淹通过促进落羽杉叶片的分解从而增加上覆水体中磷的含量,因此有必要在水淹前对消落带的落羽杉幼林叶片进行适时采收,以尽可能减少其对库区水体的磷负荷。  相似文献   

8.
以亚热带常见树种米槠、木荷、浙江桂、罗浮栲、杉木和柑橘为对象,利用控制试验研究了温度对树木叶片甲烷(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温度在10 ℃时,供试的6种树木中,仅木荷、柑橘和罗浮栲的叶片排放CH4;温度高于20 ℃时,所有树木叶片均可排放CH4.温度高于30 ℃时,叶片排放CH4的平均排放速率(1.010 ng CH4·g-1DM·h-1)是10~30 ℃时平均排放速率(0.255 ng CH4·g-1DM·h-1)的3.96倍.增温对柑橘和杉木CH4排放速率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4种树木.培养时间对叶片排放CH4速率有显著影响,温度胁迫对树木排放CH4的影响受植物活性的控制.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树木干叶均不能排放CH4.高温胁迫对树木叶片排放CH4有重要影响,全球变暖可能增加植物的CH4排放.  相似文献   

9.
外源硅对黄瓜叶片组织结构和保水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硅(K2SiO3)对黄瓜叶片组织结构和保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显著增加了黄瓜叶片的厚度(3.03%~4.08%)、表皮层厚度(3.53%~7.23%)、栅栏组织厚度(5.69%~11.52%)及叶片组织紧密度(2.59%~7.11%),降低了叶片比表面积(4.76%~7.14%),显著降低了叶片组织疏松度(2.26%~2.45%),减少了水分蒸腾(25.8%~27.6%),显著提高了叶片含水量(3.25%~3.62%);硅通过改变植株叶片结构而降低蒸腾、提高保水能力,这是硅增强黄瓜抗旱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植物形态结构—功能—植物功能群的角度,采用PCA分析、RDA排序和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植物叶片形态特征与持水能力的关系,划分了叶片持水功能群。结果表明:决定植物叶片持水能力的主要形态指标为叶片大小、叶片宽窄、叶片粗糙度,据此,评价了贵州茅台水源功能区植物群落中31个主要树种的叶片持水能力,并划分为6个叶片持水功能群:大叶窄叶中粗糙度高持水功能群(PFGsⅠ)、中叶窄叶高粗糙度高持水功能群(PFGsⅡ)、中叶宽叶高粗糙度中持水功能群(PFGsⅢ)、小叶窄叶低粗糙度中持水功能群(PFGsⅣ)、中叶宽叶低粗糙度中持水功能群(PFGsⅤ)、中叶常叶低粗糙度低持水功能群(PFGsⅥ),并描述了各叶片持水功能群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光强和施氮量对催吐萝芙木叶片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光强(15%、40%和70%自然光强)和施氮量(15、30和60g/株)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催吐萝芙木(Rauvolfia vomitoria Afzel.)叶片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和施氮量显著影响了催吐萝芙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绿素含量(Chl)、比叶面积(SLA)和叶生物量比(LMR)(p〈0.01),Pn和Gs均随光强、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70%自然光强下叶片Pn和Gs显著高于15%和40%自然光强处理。总体而言,低光条件下,更有利于其叶绿素的合成,且施氮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大。低光处理和重度施氮量均有利于催吐萝芙木叶片SLA增大和叶生物量的分配,但实验中光强和施氮量处理并未引起催吐萝芙木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发生显著变化。光强和施氮量对催吐萝芙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气孔导度(G)、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生理指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2.
泡桐叶片蛋白质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4个提取泡桐叶片蛋白质组合的试验结果表明,用UKC(9.5mol/L尿素,5mmol/LK2CO3,1.25%CTAB,0.5%二硫苏糖醇,2%两性载体电解质pH3.5~10,5%TritonX-100)提取由10%冷(-40℃)三氯醋酸(丙酮配制,内含0.07%的巯基乙醇)处理的泡桐叶片干粉提取出的蛋白质总量和种类最多。这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泡桐叶片蛋白质的提取。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有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模型,利用Ball-Berry 的气孔导度模型,将叶片的光合作用模型和蒸腾作用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光强(I)、叶片-大气水汽饱和差(VPD)和大气CO2 浓度(Ca)等环境因子对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的模型。由于这3 种环境因子对光合、蒸腾的影响方式上的差异,作为两者之比的叶片WUE随各环境因子的变化出现复杂的图景,同时,在人工气候箱内分别于这3 个因子变化时对光合、蒸腾的变化作了测定,计算了叶片的W UE。测定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在多数情况下两者符合程度良好,但在高Ca下有较大的偏离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亚热带树木叶片叶绿素SPAD 值的分布规律, 以流溪河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的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中华杜英(Elaeocarpus chinensis)和黧蒴(Castanopsis fissa)6 种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植物种间SPAD 值的差异, 不同方向叶片SPAD 值的差异以及SPAD 在叶片各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 植物种间SPAD 值存在显著差异, 物种与叶片方向和叶片部位对SPAD 值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各树种叶绿素SPAD 值普遍以西边的叶片较低, 体现出与北半球西南朝向受到太阳辐射时间更长这一现象呈负关联。叶绿素SPAD 值在叶片不同部位的分布则表现为: 叶基的SPAD 值最大, 其次为叶中部, 叶尖SPAD 值最小, 中华杜英和黧蒴叶基和叶中部的SPAD 值无显著差异, 叶基和叶尖则差异显著; 其余4种植物SPAD 值在叶片各部位的分布则差异不显著。通过监测该森林公园主要树种的叶绿素SPAD 值, 可以及时获取其光合作用效能和营养状况等信息, 了解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将SPAD-502 叶绿素计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方法应用于阔叶树的研究中, 以期为野外测定树木叶片叶绿素含量提供参考, 为完善SPAD-502 叶绿素计在林业方面的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带雨林木质藤本植物叶片性状及其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雨林中木质藤本植物较为丰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木质藤本植物的丰富度具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有可能对热带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木质藤本响应环境变化的机制所知甚少。本研究以13个科20种热带雨林常见木质藤本植物为材料,测定了冠层叶片的17个形态特征及结构性状,并分析了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的种间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5%),而上表皮厚度的种间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80%),其它性状的种间变异系数为24%~61%。木质藤本植物的叶脉密度、叶片密度均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同生境的树木相比,木质藤本的叶面积更小、气孔密度和叶片密度更低、比叶面积更高,但两种植物类群的叶片横切面组织结构厚度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理解木质藤本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唑酮对绿豆幼苗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三唑酮处理可提高离体绿豆(PhaseolusradiatusL.)幼苗叶片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叶片衰老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及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20mg/L三唑酮可提高POD、AsAPOD活性和AsA、GSH含量,对SOD、CAT活性无影响。丙二醛(MDA)含量在叶片衰老过程中提高,并与POD、AsAPOD活性和AsA、GSH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三唑酮可降低MDA含量。表明三唑酮有提高植物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保护能力,延缓叶片的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悬铃木方翅网蝽是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昆虫,原产北美洲,20世纪60年代开始分别入侵欧洲,目前在欧洲、南美洲、澳洲和亚洲都有该虫危害,也是我国的重要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悬铃木(Platanus spp.)的叶片吸食汁液,致使叶片褪色,严重时叶片枯黄或提前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树木生长衰弱并影响景观效果。本期封面照片于2015年9月30日拍摄于北京市朝阳区中国科学院奥运园区。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季节性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等环境影响下,菌根树木优势度变化趋势机理,对3种优势EM树木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锥(Castanopsis chinensis)、黧蒴锥(C. fissa)和3种优势AM树木云南银柴(Aporusa yunnanensis)、山蒲桃(Syzygium levinei)、广东金叶子(Craibiodendron scleranthum var. kwangtungense)的水力性状和养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M树木叶片导水率下降50%和88%时的水势(P50P88)和膨压丧失点(Ψtlp)均低于AM树木,边材比导水率(KS)、叶片比导水率(KL)、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均高于AM树木。可见,EM树木比AM树木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以及更高的导水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在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EM树木优势度增加而AM树木优势度减少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叶片在不同发育阶段和季节累积桉叶油和桉叶素的规律,本研究在一个完整的年生长周期内,每月从相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的3株蓝桉上分别采集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测定其桉叶油和桉叶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叶片含油率和桉叶素相对含量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镰状披针形正常叶(L)含油率最高,茎尖及未木质化茎段上阔而无柄的幼态叶(N)的桉叶素相对含量最低,L阶段叶片是提取桉叶油和桉叶素的适宜采叶类型;叶片含油率和桉叶素相对含量在月份间均存在显著差异,7-10月份是提取桉叶油和桉叶素的适宜采叶时期;含油率和桉叶素相对含量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后者为蓝桉田间高效栽培管理的调控因子,建议将其控制在16.1%~26.1%。  相似文献   

20.
外源抗坏血酸对臭氧胁迫下水稻叶片膜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在田间原位条件下,运用OTCs(open top chamber)装置研究了外源抗坏血酸(exogenous ascorbate acid,ExAsA)对臭氧(O3)胁迫下水稻(Oryza Sativa L.)叶片膜保护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O3胁迫下的水稻叶片经过ExAsA处理后叶绿素a含量显著升高,而叶绿素b含量变化不明显;相对于对照,经ExAsA处理后的水稻叶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REC)均降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明显提高,抗氧化剂类胡萝卜素(Carotene)含量升高.这表明,ExAsA改善了O3胁迫下水稻叶片的抗氧化系统功能,减少了叶片中活性氧(activity oxygen species,AOS)的积累,抑制了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延迟了O3对水稻叶片的老化作用,提高了水稻叶片对O3危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