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工作分别采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钠(MSG)损毁弓状核区及电刺激弓状核(ARC)区的方法,观察对脑和脊髓内亮-脑啡肽(LEK)、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MSG 大鼠脑和脊髓内 LEK、NE 含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端脑内 DA 含量显著升高。刺激 ARC 区后脊髓内 NE 含量明显上升。上述结果提示:弓状核区对端脑 DA 能系统可能具有某种紧张性抑制作用,而刺激弓状核产生的镇痛效应可能和下行 NE 能系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难  印其章 《生理学报》1988,40(6):529-538
本实验以电刺激鼠尾-嘶叫法和甲醛爪内注射-行为法两种测痛方法观察到:(1)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神经元胞体兴奋剂谷氨酸单钠(MSG)300μg/1μl 可引起明显镇痛效应。(2)双侧蓝斑内微量注射 β-内啡肽抗血清各0.1μl 可明显对抗 MSG 兴奋弓状核区神经元的镇痛效应。(3)直接在双侧蓝斑内微量注射 β-内啡肽各1ug/0.25μl 也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区注射 MSG 兴奋其中的 β-内啡肽能神经元群,可能通过下行纤维末梢释放 β-内啡肽,影响蓝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3.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丘脑弓状核区和脑内参与痛觉调制的结构有复杂的纤维联系,脑内β-脂肪激素-β-内啡肽-ACTH 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亦主要集中于下丘脑弓状核区。本实验用电解损毁、H 刀游离和电刺激大白鼠弓状核区的方法,研究该区在痛觉调制和唇针镇痛中的作用。(1)电解损毁或 H 刀游离弓状核区后基础痛阈未见明显改变,但唇针镇痛效应均明显降低。(2)单纯电刺激弓状核区能明显升高基础痛阈;唇针和电刺激弓状核区同时进行时的镇痛效应比单纯唇针时的镇痛效应有明显提高。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下丘脑弓状核区在大白鼠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β-内啡肽指标在脑内的表达变化,观察银杏叶制剂对致痛大鼠脑内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取SD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给药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天,给药组给与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银杏叶的混悬液,每天给药两次,给药10天后,在大鼠的右脚掌给与5%的福尔马林150μl刺激,1小时后将大鼠处死,取海马和下丘脑做连续切片后,采用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定位,用β-内啡肽做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图谱在显微镜下观察β-内啡肽在海马区及下丘脑的阳性细胞数。结果:高、中剂量给药组中下丘脑室旁核、室周核、弓状核内β-内啡肽表达增加(P<0.05)。海马的CA1CA2、CA3区β-内啡肽的表达增加主要在高、中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无差异。结论:大鼠给予银杏叶片制剂后,炎性致痛大鼠海马区及下丘脑区的β-内啡肽表达发生了变化,揭示银杏叶片在疼痛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对β-内啡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提示银杏叶镇痛的有一定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5.
很多资料表明,β-内啡肽(β-EP)是针刺过程中起镇痛作用的重要神经介质,但β-EP在电针镇痛中是否受频率的影响还不清楚。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β-EP作为循环激素或局部激素对免疫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脑内β-EP对免疫功能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尚无直接证据。本实验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单钠(MSG)的方法损毁弓状核,使人鼠全脑β-EP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別测定电针前和电针10min 后兔视前区灌流液中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PIS)和去甲肾上腺素(NA)及其代谢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的含量。结果,针刺镇痛时灌流液中β-EPIS 含量增加;而 NA 和MHPG 则减少;β-EPIS 和 MHPG 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r=-0.831;P<0.05)。提示在针刺镇痛时;视前区β-内啡肽与 NA 的释放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下丘脑弓状核区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这种镇痛效应随着反复刺激弓状核区次数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以致消失。即产生了刺激弓状核区的耐受。并且,随着停止刺激后时间的延长,此耐受又逐渐消失,最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刺激弓状核区镇痛和吗啡镇痛存在双向交叉耐受现象。上述结果提示:刺激弓状核区镇痛和吗啡镇痛在作用机理上可能有相似之处,刺激弓状核区镇痛可能通过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 β 内啡肽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唾液酸水平 ,探讨弓状核区注射β 内啡肽对唾液酸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 :( 1 )弓状核区注射 β 内啡肽后 ,血浆唾液酸水平较注射前明显降低 (P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亦有显著差异(P <0 0 5) ;( 2 )静脉注射胆碱能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 ,弓状核区再注射 β 内啡肽 ,血浆唾液酸水平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3)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后 ,弓状核区再注射 β 内啡肽 ,血浆唾液酸水平无明显变化 (P >0 0 5)。这提示弓状核可能是 β 内啡肽引起血浆唾液酸水平下降的主要中枢作用部位 ,其机制与M型胆碱能受体密切相关 ,并可能通过副交感神经实现此效应。  相似文献   

9.
Yu CX  Wu GC  Xu SF  Chen CH 《生理学报》2000,52(3):263-266
为探讨褪黑素(MEL)镇痛作用的机制,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了注射MEL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神经细胞的β-内啡肽免疫反应的影响。实验大鼠分约药组及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MEL110mg/kg或配药液,1h后灌注取脑、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染色脑片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OD)。结果显示,给药组大鼠弓状核内β-内啡肽免疫反应明显减弱,IO  相似文献   

10.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对针刺镇痛究竟起增强或对抗作用,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本工作观察了电针镇痛时大鼠脑和脊髓 NE 及其主要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盐(MHPG·SO_4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电针刺激使脑和脊髓 NE 含量下降而MHPG·SO_4含量显著升高,提示脑和脊髓 NE 的更新加速。给大鼠脑室或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 NE 的直接前体二羟基苯丝氨酸(DOPS)来加强 NE 的功能,或注射α、β受体阻断剂来削弱 NE 的功能,从而观察其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和脊髓中的 NE 在电针镇痛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脑内 NE 主要通过α受体对抗电针镇痛,此外兼有较弱的通过β受体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而脊髓内 NE 则是通过α受体来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验在用水合氯醛麻醉的雄性成年大鼠上完成。目的是观察刺激中缝背核和蓝斑对刺激坐骨神经诱发下丘脑弓状核区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刺激中缝背核和蓝斑与腹腔注射吗啡一样,可以明显抑制外周伤害性刺激所诱发的弓状核区电位的第三个迟发成分(Sw_3);(2)脑室注射及微电泳作为中缝背核和蓝斑各自所释放的主要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也能明显地抑制 SW_3成分。  相似文献   

12.
陈文芳  吕秀文 《动物学报》2000,46(3):303-307
采用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β-内啡肽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唾液酸水平,探讨弓状核区注射β-内啡肽对唾液酸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弓状核区注射β-内啡肽后,血浆唾液酸水平较注前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2)静脉注射胆碱能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弓状核区再注射β-内啡肽,血浆唾液酸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后,弓状  相似文献   

13.
在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伏核内注射β-内啡肽抗体所对抗,在损毁下丘脑弓状核区(ARH)后该对抗效应消失。但损毁ARH并不影响PAG注射吗啡所引起的镇痛作用,也不影响伏核注射纳洛酮对于PAG内注射吗啡引起镇痛的对抗作用,以上结果提示,(1)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中有ARH及β-内啡肽能纤维参与;(2)除β-内啡肽以外,伏核内尚有其它阿片肽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鼠侧脑室注射精氨酸加压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为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由侧脑室注射精氮酸加压素(AVP)后,大鼠痛阈升高33.6%~68.5%,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痛阈提高202.4%~302.7%。脑室注射抗精氨酸加压素血清,动物痛阈虽无明显变化,但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削弱,痛阈仅增加41.6%~71.0%。注射抗β-内啡肽血清和抗强啡肽A血清并不阻断AVP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本工作的结果提示,脑内AVP参与针刺镇痛,这种作用与脑内内源性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关系不甚密切。  相似文献   

15.
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大鼠中刺激弓状核引起的降压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电击足底加噪音刺激的慢性应激方法,使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获得持续性高血压。在这种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大鼠弓状核区微量注射0.3μL-谷氨酸钠(150mmol),可导致明显的血压下降。分别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背内侧区和蓝斑区微量注射0.3μl和0.1μlβ—内啡肽抗血清后,上述弓状核神经元兴奋导致的降压效应明显减弱。结果表明,大鼠获得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后,弓状核神经元的兴奋具有明显降压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弓状核β—内啡肽能神经元的下行投射纤维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在清醒箭毒化大鼠人工呼吸条件下进行。实验显示下丘脑弓状核(AR)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Glut)所兴奋的 AR 神经元可以显著抑制蓝斑(LC)神经元放电。这一效应可被 LC内注射纳洛酮(Nx)或抗β-内啡肽(β-End)血清,以及切断支配 LC 的β-End 能束取消。这些结果提示它主要是通过兴奋β-End 能神经元,使其在 LC 内的轴突末梢释放β-End 而实现的。由于 LC 内单纯注射 Nx 时 LC 神经元放电率无可见变化,似可认为 AR 对 LC 无明显紧张性抑制作用。实验还显示 LC 内注抗β-End 血清后,电针兴奋 LC 的后期效应增加;如在电针的同时向 AR 内注 Glut 则电针兴奋 LC 的后期效应被取消;表明电针过程中有弓状核β-End 能神经元对 LC 的抑制作用参与。但此抑制作用似弱于电针对 LC 的兴奋效应,故只能取消(较弱的)电针的后期效应。不能取消(较强的)电针的早期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下丘脑弓状核(ARC)是脑内β-内啡肽(β-end)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核团(Bloom et al.,1978;Finley et al., 1981)。刺激大鼠ARC能明显抑制丘脑束旁核(PF)痛单位的诱发放电,而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吗啡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阻断(陈向阳等,1986)。 新生期大鼠腹腔注射谷氨酸单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能选择性地破坏ARC区神经元胞体(Krieger et al.,1979)。本实验在新生期注射MSG的成年大鼠上观察刺激ARC对PF痛单位放电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ARC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伏核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联系,构成内源性镇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作探讨下丘脑弓状核区(ARH)和β-内啡肽(β-EP)能纤维在这一神经联系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家兔伏核内微量注射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PAG内注射β-EP抗血清所对抗,当损毁ARH后上述对抗效应消失。但是,损毁ARH的家兔其基础痛阈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伏核内注射吗啡仍能引起明显的镇痛效应,而且这种效应仍能被PAG内注射纳洛酮所削弱。以上结果提示,(1)从伏核到PAG的下行镇痛通路中有ARH及β-EP能纤维的参与;(2)除β-EP外PAG内尚有其它阿片肽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醒箭毒化雄性大鼠在人工呼吸维持下,观察电针对中缝大核(NRM)的效应。实验显示电针可使 NRM 单个神经元放电增加。且此效应可被静脉注射纳洛酮完全阻断,表明它是通过内源性鸦片样物质(OLS)作用于鸦片受体而实现的。进一步电刺激 OLS 二系统中与镇痛有关的核团:下丘脑室周核(HPV:富有脑啡肽能神经元的部位)和弓状核(AR:β-内啡肽能神经元集中之处),发现分别电刺激单侧 HPV 和 AR 对 NRM 神经元亦起兴奋作用,与电针效应的幅度、形式和时程基本一致。静脉注射纳洛酮不仅能阻断电针对 NRM 的效应,且使 NRM 神经元自发放电率降低,说明“正常情况下”脑内 OLS 系统即对 NRM 具有紧张性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阿片肽血清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宋朝佑  刘文彦 《生理学报》1993,45(3):231-236
本工作观察了大鼠侧脑室注射抗阿片肽血清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脑室注射抗Beta-内啡肽血清(AEPS)使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但在注射催产素前预先注射AEPS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注射抗强啡肽Al-13血清使电针镇痛明显降低,但却使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明显增强。无论抗甲-脑啡肽血清还是抗亮-脑啡肽血清对电针镇痛都无明显影响,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也不产生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虽被脑内强啡肽Al-13部分对抗,但不受Beta-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影响,表明催产素增强针刺镇痛的作用不依赖于脑内内源性阿片肽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