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在体外利用7名志愿者的新鲜粪便作为来源,选择菊粉作为对照,研究干酪乳杆菌LC2W与鼠李糖乳杆菌Y37胞外多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利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分析样品中菌群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分析短链脂肪酸组成。结果与菊粉相比,粪便菌群在添加乳杆菌胞外多糖培养后,可以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成,保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论干酪乳杆菌LC2W与鼠李糖乳杆菌Y37的胞外多糖在体外有调节粪便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吲哚-3-乙酸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重要激素,吲哚-3-乙酸N-乙酰转移酶YsnE在吲哚-3-乙酸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拟解析解淀粉芽胞杆菌中YsnE参与吲哚-3-乙酸合成的代谢途径。【方法】通过基因ysnE缺失和强化表达,分析ysnE对吲哚-3-乙酸合成影响,结合吲哚-3-乙酸合成中间物(吲哚丙酮酸、吲哚乙酰胺、色胺和吲哚乙腈)添加和体外酶转化实验,解析ysnE参与吲哚-3-乙酸合成的代谢途径。【结果】明确了YsnE在解淀粉芽胞杆菌HZ-12吲哚-3-乙酸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现ysnE缺失菌株中的吲哚丙酮酸、吲哚乙酰胺和吲哚乙腈利用显著降低,揭示了YsnE主要发挥吲哚丙酮酸脱羧酶YclB和吲哚乙酰胺水解酶/腈水解酶/腈水合酶YhcX的功能,并通过参与吲哚丙酮酸、吲哚乙酰胺和吲哚乙腈途径来影响吲哚-3-乙酸合成。【结论】初步揭示了YsnE通过影响吲哚丙酮酸、吲哚乙酰胺和吲哚乙腈途径参与吲哚-3-乙酸合成的代谢机理,为吲哚-3-乙酸合成途径解析和代谢工程育种构建吲哚-3-乙酸高产菌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改良的乳酸细菌(MRS)培养基从健康人群的粪便中进行双歧杆菌的分离筛选。结果表明:在添加有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的MRS培养基上双歧杆菌的菌落呈典型的乳白色并带有蓝色,其他菌株的菌落呈白色或深蓝色。实验共分离出10株疑似菌株,经生理生化试验和Biolog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发现其中4株为双歧杆菌,这4株菌中有3株为两歧双歧杆菌,1株为长双歧杆菌。和传统MBS培养基相比较,改良MRS培养基能显著提高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糖、pH、温度及时间对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类干酪乳杆菌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甘露糖、半乳糖、山梨醇及果糖代替MRS中的葡萄糖,筛选出每种细菌的最适碳源。以此为基础,选择其最佳初始pH、培养温度、碳源添加量及培养时间。结果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类干酪乳杆菌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最佳初始pH为6.0、7.0和6.0;培养温度为42、30和30℃;碳源添加量为20、15和25 g/L;培养时间都为28-48 h。结论益生菌具有不同的最适增殖条件,本文研究结果为优化益生菌的生长条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体外利用7名志愿者的新鲜粪便作为来源,选择菊粉作为对照,研究干酪乳杆菌LC2W与鼠李糖乳杆菌Y37胞外多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利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分析样品中菌群组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培养前后胞外多糖组分变化.结果 与菊粉相比,粪便菌群在添加乳杆菌胞外多糖培养后,Parabacteroides类群细菌明显增加,4名志愿者粪便样品中出现明显的双歧杆菌条带,两种乳杆菌胞外多糖对粪便菌群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添加菊粉培养后,Bacteroides类群细菌的条带明显增加.两种乳杆菌胞外多糖中主要是大分子量的部分被利用.结论 干酪乳杆菌LC2W与鼠李糖乳杆菌Y37的胞外多糖在体外有调节粪便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是一种众所周知、使用范围很广的商用益生菌,其生长繁殖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具有益生功能的主要分子机制依赖于双歧杆菌自身分泌的胞外多糖。尽管一些细菌胞外多糖已经商业化用于食品和医药保健品等领域,如黄原胶、透明质酸和右旋糖苷等,但双歧杆菌等常用益生菌的胞外多糖还鲜见有商业化应用的报道。本文综述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的合成分子机制、单糖组成及其理化性质,分析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阐述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在抗氧化、改善和提高宿主免疫、抗过敏、抗肿瘤以及降低胆固醇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益生功能。同时也对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分子机制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大豆多糖对双歧杆菌及人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豆多糖对双歧杆菌及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方法替换Bs培养基中的碳源,分为不加糖、加葡萄糖2%、加大豆多糖2%、加大豆多糖5%、加低聚果糖2%五组,加3种双歧杆菌(长双歧、青春双歧、两歧双歧)菌液1%,测其24h后的活菌数,比较大豆多糖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替换Bs培养基中的碳源,分为不加糖、加葡萄糖2%、加大豆多糖2%,加低聚果糖2%四组,加人体粪便菌液1%,模拟人体肠道环境厌氧培养24h后,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其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活菌数,观察大豆多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大豆多糖添加量为5%时对长双歧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不加糖组(P〈0.05);大豆多糖对人体肠道各菌群的生长促进作用与低聚果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豆多糖对长双歧杆菌的体外促进作用较明显;以粪菌群发酵糖试验表明,大豆多糖对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有促进作用,和低聚果糖作用效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益生元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藻类中多糖对双歧杆菌的促生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藻类中提取多糖对双歧杆菌的促生长作用。方法 以时间和多糖浓度为影响因素,了解不同藻类中多糖对双歧杆菌的促生长作用,对其量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温度在37℃,多糖浓度在0%~2%,双歧杆菌数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多糖浓度继续升高,则反而下降。结论 不同藻类中多糖在一定浓度下能很好地促进双歧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鉴别新生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方法。方法:采集10名健康新生儿粪便样品稀释涂布于添加了氯化锂(LiCl)和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的MRS培养基上,厌氧培养后挑单菌落经革兰氏染色、API50CH碳水化合物鉴定试剂条反应和有机酸代谢产物测定鉴定出双歧杆菌种类。结果:改良MRS培养基上的蓝色菌落经鉴定为双歧杆菌,白色菌落鉴定为乳酸菌,10份样品中有9份检出双歧杆菌。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快速鉴定新生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  相似文献   

10.
党参多糖对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党参多糖体外对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生长的影响。方法每隔12 h采用分光光度法测600 nm细菌培养液A值,气相色谱法测培养48 h后的双歧杆菌培养液中乙酸含量。结果党参多糖体外对大肠埃希菌没有促进或抑制生长的作用,对双歧杆菌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在中药作用下,双歧杆菌代谢的乙酸含量与其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党参多糖能够通过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从而增加乙酸的代谢,增强双歧杆菌的定植抗力,对肠道一些致病菌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邹垚  韩崇选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3959-3968
肠道微生物具有调节宿主营养、免疫以及能量代谢等生理功能。饮食是影响哺乳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一个重要因素。碳水化合物是哺乳动物食物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近年相关研究,本文从碳水化合物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机制以及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物短链脂肪酸对宿主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用于发酵的碳水化合物类型主要是抗性淀粉和非淀粉多糖;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适应性变化;复杂多糖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在调节宿主能量平衡和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近年来相关研究,可加深对肠道菌群对宿主碳水化合物代谢贡献的理解,为哺乳动物机体健康状况的营养调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多糖利用及代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昭曦  王禄山  陈敏 《微生物学报》2021,61(7):1816-1828
宿主与肠道共生菌之间存在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肠道共生菌可以代谢宿主自身不能消化的多糖。进入肠道内的多糖是影响肠道共生菌生理状态和组成的重要因素,这些多糖主要来自饮食和宿主的粘膜分泌物。人类饮食中含有几十种不同的膳食多糖,其中大多数不能被人类基因组中编码的酶降解,并进入大肠,供肠道共生菌利用。肠道共生菌将这些不易消化的多糖转化为短链脂肪酸,作为大肠细胞和其他肠道上皮细胞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短链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肠道共生菌对进入肠道内的多糖具有不同的偏好性,表明摄入膳食多糖是一种可以直接影响肠道内共生菌物种平衡的策略。因此,研究肠道菌群的多糖代谢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肠道共生菌的组成、利用进入肠道内多糖的机制,以及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存在的潜在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代表性的肠道共生菌如拟杆菌和双歧杆菌利用多糖的途径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双歧杆菌奶粉对幼儿肠道内环境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分离到的短型双歧杆菌 CT5 0 6 6制成菌粉 ,同脱脂奶粉及 L actosucrose混合后即为试验用“双歧奶粉”,其中含短型双歧杆菌 CT5 0 6 6 :10 8CFU / g、L acto- sucrose:6 0 mg/ g。给 8名婴幼儿 (1.0~ 6 .0岁 ,离乳 )每天服用 2 5 .0 g。分别于服用前及服用 1周后、2周后及服用结束 1周后 ,检测服用儿肠内细菌群及腐败产物的变化。双歧杆菌数由服用前的 9.99± 0 .16 (log(CFU ) / g)升高到 2周后的 10 .6 1± 0 .16 ,有十分显著性差异。双歧杆菌数占肠内细菌总数的百分率由服用前的 (2 2 .1± 10 .2 ) %升高到 2周后的 (5 2 .6±12 .2 ) % ,有显著性差异。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与服用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乙酸及乳酸量显著升高 ,分别由服用前的 (2 35 .5 1± 41.3)μmol/ g、(77.15± 44 .4)μmol/ g升高到服用 2周后的 (311.5 5± 30 .8)μmol/ g、(115 .12± 2 4.2 )μmol/ g,有显著性差异。粪便中的腐败产物显著降低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服用 2周后粪便中的吲哚、粪臭素等的含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服用期间粪便的 p H值显著降 ,有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 ,服用“双歧奶粉”后 ,8名服用儿的肠内细菌群及肠道内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气、液相色谱分析法(Gas-Liquid Chromatography,GLC)分析细菌代谢产物,结合微生物学鉴定和微量快速生化反应,在我国首次定量测定了麻鸭小肠、大肠每克内容物4种厌氧菌的菌数,初次确定在小肠有卵形类杆菌、发酵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空肠弯曲杆菌4个种;在大肠有卵形类杆菌、多形类杆菌、解脲类杆菌、发酵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空肠弯曲杆菌和粪弯曲杆菌9个种。类杆菌和乳杆菌等是麻鸭肠道正常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耐盐碱乳酪短杆菌G20响应盐碱胁迫的代谢物组成以及代谢物合成潜力,为潜在功能分子和盐碱诱导的快速稳定响应逻辑门基因线路的挖掘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乳酪短杆菌G20盐碱环境与正常环境下4个生长时期的代谢产物。着重对富含高差异变化倍数代谢物的适应期与指数期进行分析。【结果】乳酪短杆菌G20可以在pH 10.0、9%NaCl环境中正常生长,同时环境pH值会随菌株生长逐步下降。综合正负离子2种模式,乳酪短杆菌G20在盐碱环境下各生长时期间差异代谢物数量分别为正常环境的0.69、0.75和0.81倍。盐碱胁迫诱导下适应期与指数期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苯环型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与有机杂环类化合物。其中上调的有机酸化合物吲哚-3-乙酸、犬尿酸和葡萄糖酸指数期质谱信号强度低于适应期。菌株中可能存在的渗透保护剂有L-瓜氨酸、L-脯氨酸、N-乙酰鸟氨酸和左旋肉碱等。适应期变化倍数较大或质谱信号强度较高的差异化合物有毛果芸香碱、植物鞘氨醇和柠檬酸等,指数期有组胺、L-脯氨酸和硫胺素等。菌株差异代谢通路集中在氨基酸代谢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菌株代谢物中存在甜菜碱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中药渣发酵物作为母猪饲料原料的可行性,试验选取2~6胎次妊娠90 d母猪32头,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头,限位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的中药渣发酵物。分别于产后第1、14和21 d采集母猪新鲜粪便样品,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粪便中菌群数量,同时采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粪便中代谢产物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母猪产后第1 d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以及丁酸、异丁酸、酪胺和亚精胺含量显著升高(P0.05);产后第14 d粪便中精胺含量显著降低,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总短链脂肪酸、酪胺和亚精胺含量显著升高(P0.05);产后第21 d各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上述结果表明,围产期饲粮添加中药渣发酵物可增加母猪后肠有益菌数量、功能性短链脂肪酸和生物胺含量,这有利于改善围产期母猪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7.
解淀粉芽胞杆菌是芽胞杆菌属的一个种,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向胞外分泌多种抑菌活性物质。按照胞外抑菌活性物质合成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核糖体途径合成的核糖体类细菌素、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抑菌物质;另一类是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合成的细菌素、表面活性素、芬荠素、伊枯草菌素等脂肽类物质。这些代谢产物种类丰富、广谱抑菌、抗逆性强,可应用于农业、食品工业和环境保护等。本文对解淀粉芽胞杆菌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全面开发解淀粉芽胞杆菌抑菌活性物质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马奶酒样乳杆菌ZW3含有一段长度为14.4 kb的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包含17个与胞外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WANG_1283?WANG_1299),主要分析17个基因在马奶酒样乳杆菌ZW3生长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表达量,探究其中一个表达量发生变化的基因对乳酸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实验,对基因簇上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含有表达量变化基因的重组乳酸乳球菌,比较重组菌与野生菌的产胞外多糖差异。【结果】经分析,WANG_1284、WANG_1286、WANG_1287、WANG_1288、WANG_1290、WANG_1291、WANG_1292、WANG_1294、WANG_1296、WANG_1297、WANG_1298、WANG_1299这12个基因在菌体生长的50 h和60 h (产糖量上升阶段)表达量最高,推测这些基因在多糖聚合过程中起作用。从这12个基因中选出一个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基因WANG_1291做进一步研究。将WANG_1291插入乳酸菌表达载体pMG36e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MG36e-1291。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乳酸乳球菌WH-C1中,得到重组菌株。测定重组菌与野生菌生长特性,发现重组菌与野生菌之间的生长速度存在一定差异。然后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得重组乳酸乳球菌的胞外多糖产量是野生菌的2.1倍,胞外多糖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确定WANG_1291基因是调控马奶酒样乳杆菌ZW3产胞外多糖的关键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培养条件对海洋假单胞菌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一株海绵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脂肪酸变化.结果表明,该海洋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在以淀粉作为外加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实验菌含13种脂肪酸,主要是c16:1(n7)、c15:0、c16:0、c17:0、c18:1(n6)、c18:1(n9)、9,10cp c17:0和其同分异构体.在30℃温度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急剧减少.在有外加碳源(葡萄糖和淀粉)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奇数脂肪酸和环丙基脂肪酸含量远比未外加碳源的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因子中,温度比碳源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与原出发菌株AUH-JLC140相比,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种未知物质,且该未知物质的产生与添加底物黄豆苷原无关。对该未知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测定其产生动态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未知物质进行分离,经紫外吸收图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等分析,对未知物质进行结构鉴定;通过1,1-二苯基-2-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试验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Aeroto-AUH-JLC140产生的未知物质被鉴定为吲哚,接种后15 h菌株产吲哚最高,所产吲哚量为19.89 mg/L。浓度为0.2 mmol/L(即23.40 mg/L)的吲哚除对DPPH自由基具有明显清除作用外,还能有效降低脑心浸液(BHI)液体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结论】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产生的未知代谢产物为吲哚,菌株通过产生吲哚降低培养基氧化-还原电位,进而为该菌株的生长提供适宜的低氧微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