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翅膀一拍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我们食蜜蝙蝠功劳可真大!植物要授粉,先开漂亮花,蜜蜂蝴蝶只上白班哪能忙得下……"太阳刚落山,森林逐渐被夜色包裹,花蜜长舌蝠费迪伸完最后一个懒腰,准备起床上班了。临出发前,它伸出长舌头调皮地朝大家做了个鬼脸:"嗨,刚才我说的快板你们还听得惯吧?"  相似文献   

2.
Alzheimer 氏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发病率较高。是当今生物医学热点研究之一。本文概述了Alzheimer 氏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概况,对其发病机理的可能的三种学说以及Alzheimer 氏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rsinia enterolitica)是一种人畜共患腹泻病病源菌。1939年在美国首次被发现。1980年Zink等人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发现一种毒力质粒(Virulence plasmid)。此质粒编码多种性状。关于毒力质粒的酶切分析及基因定位等均有报道。本文报道了一种具有广泛寄主范围的质粒pKT230在诱动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被诱动转移至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这一工作为进一步在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进行外源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的研  相似文献   

4.
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p.)是海产品中常见的优势腐败菌,易在食品加工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而难以清除。生物被膜的存在不仅会造成食品的持续污染和交叉污染,也会影响加工设备的使用,从而对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目前,针对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型研究上,对其生物被膜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结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重点论述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并对希瓦氏菌生物被膜控制方法进行简要概括,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山西省境内沿黄河一带采集到一些新的四足动物化石。在临县白道峪铜川组一段产出的化石中,至少有一种副肯氏兽和一种新的中国肯氏兽——白道峪中国肯氏兽(Sinokannemeyeria baidaoyuensis sp.nov.)。新种以其前额骨向前延伸到达鼻孔后凹一线的特征区别于其他中国肯氏兽。这一材料的长牙未被前颌骨完全包裹,可能是不正常发育所致。在柳林的二马营组地层中识别出不同于中国肯氏兽和副肯氏兽的第三个肯氏兽属。这些新发现增加了中国肯氏兽-山西鳄组合带的组分以及时代延限。  相似文献   

6.
简述Claraia tumida(Patte)的研究历史,依据共模标本再度描述研究其右壳的足丝凹口特征。《中国的瓣鳃类化石》一书中曾描述的本种的半轮状"足丝凹口",实际上是完全依照裂缝或破口的痕迹修剪而成,与真正的足丝凹口并无关系。这一虚假的"足丝凹口"近年来曾被广泛引用,企图借以证明本种和克氏蛤属也发育了Claraioides型足丝凹口。凡是由这个虚假的"足丝凹口"派生而来的观点和推论都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Alzheimer氏病新基因被发现近年来,科学家发现,1760年移居到伏尔加河平原的德国人后裔中少数家族患Alzheimer氏病(AD)的年龄比通常年轻得多,有的在50岁前就患病该病。美国西雅图退休军人事务医学中心的GerardD.Schllenbe...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通报》2004,39(5):47-47
感染性肠道疾病是一组慢性且易复发的胃肠道炎症,美国约有100万患者。《自然——遗传学》刊载两项研究,最新确—定了两种最普通的感染性肠道疾病——克隆氏病(Crohndisea-—se)和溃疡性肠炎的易感基因。KatherineSiminovitch及合作者报告,5号染色体上两个相邻基因的变异与克隆氏病易感性相关;StefanSchreiber及合作者描述了10号染色体上另一个基因的变异并指出其与克隆氏病和溃疡性肠炎易感性的关系。研究人员均对机制进行了详细描述。摘自《科学时报》2004年4月21日感染性肠道疾病相关新基因…  相似文献   

9.
在对中国网衣类地衣进行研究时,发现1个中国新记录属——珐氏衣属及其新记录种——微型珐氏衣。该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化学的手段,对微型珐氏衣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相关照片。  相似文献   

10.
极地海域中的鱼类非常耐寒。它们的血液里常含有两种能降低其体内冰点的蛋白质:抗冻糖蛋白(AFGP)和不含糖的抗冻蛋白或抗冻多肽(AFP)。这些蛋白的编码基因已经被克隆,并将黄盖鲽AFP导入虹鳟鱼和大西洋鲑鱼,而改变了它们的抗冻性能。为开展中国的抗冻转基因鱼研究,本项目对中国北方的耐寒淡水鱼的抗冻基因进行了分离研究。所用实验材料鱼为中国内蒙古北部生活的瓦氏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属鲤形目(Lypciniformes),鲤科(L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inae)。基本按标准方法构建瓦氏雅罗鱼的基因文库,只在包装反应至30分钟时,再加一份BHB2690制备物,并延长30分钟反应时间。所得文库的成斑率大于1×105pfu。已知AFP基因常常多至40个拷贝,故已够用。采用通用的原位分子杂交和Southern分析进行瓦氏雅罗鱼AFP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及其亚克隆分析。以北美黄盖鲽AFP基因片段为探针,从瓦氏雅罗鱼DNA文库中筛选了三个阳性克隆。图一所示为其中一个的双份膜及其复筛结果。图二为这个阳性克隆DNA经过三种限制酶切后,同时与北美黄盖鲽AFP基因片段和该基因0.4KbcDN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中国网衣类地衣进行研究时,发现1个中国新记录属——珐氏衣属及其新记录种——微型珐氏衣。该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化学的手段,对微型珐氏衣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相关照片。  相似文献   

12.
拟诺卡氏菌16S rRNA,gyrB,sod和rpo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了解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各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属现有有效描述种的gyrB,sod和rpoB基因的部分序列被测定,结合16S rRNA基因,对拟诺卡氏菌属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研究发现拟诺卡氏菌属gyrB,sod和rpoB基因的平均相似性分别为87.7%、87.3%和94.1%,而16S rRNA基因的平均相似性则达到96.65%,3个看家基因均比16S rRNA具有更高的分歧度。比较基于不同基因的系统树发现,由gyrB基因得到的系统树拓扑结构与16S rRNA得到的结构在亚群上基本一致。因此,gyrB基因在拟诺卡氏菌属的系统分类上比16S rRNA基因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用HLA基因频率计算人群间的遗传距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白细胞抗原(HLA)的基因频率按Nei氏法计算了中国11个民族和其他人种与国家的六个人群间的遗传距离,并按Sneath和Sokal氏聚类原则绘制了这些群体的系统树。得出的结果与用红细胞血型资料所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群体间遗传距离和群体分布的地理距离呈一定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弗氏2a志贺氏菌2457T株yciD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弗氏2a志贺氏菌2457T株yciD基因缺失突变体,以研究yciD基因的功能。方法:根据弗氏2a志贺氏菌2457T株基因组全序列,采用Red重组系统对yciD基因进行缺失,并经PCR和SDS-PAGE证实;对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长状态及生化反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构建了弗氏2a志贺氏菌2457T株的yciD基因缺失突变株2457TΔyciD,该突变株外膜蛋白样品中缺失了一条相对分子质量与从yciD基因推导的蛋白相当(约22000)的蛋白带。该突变株比野生株生长快,利用葡萄糖和甘露醇的能力也比野生株大为增强。结论:获得了弗氏2a志贺氏菌2457T株的yciD基因缺失突变株。  相似文献   

15.
美发现帕金森氏病基因继1996年《Science》报道美国的MichaelH.Polymeropoulos等人发现了帕金森氏病(PD)相关基因后(《生理科学进展》,1997,28(3)∶封三),他们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1个意大利及3个希腊PD...  相似文献   

16.
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是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为兼性胞内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鰤鱼诺卡氏菌DmpA基因的表达产物为分泌蛋白,且可能定位于宿主细胞的线粒体上。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 EGFP-DmpA和pc DNA-DmpA、鰤鱼诺卡氏菌胞外产物鉴定、亚细胞定位、过表达等方法,对鰤鱼诺卡氏菌DmpA基因进行了克隆、亚细胞定位及初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鰤鱼诺卡氏菌胞外产物中鉴定到了DmpA蛋白,证实其为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DmpA-GFP融合蛋白均匀地分布在FHM细胞中,与线粒体分布不重合,说明DmpA蛋白并不定位在线粒体上。DmpA-GFP融合蛋白的表达会改变FHM细胞线粒体的分布为团块状。DmpA在细胞中的过量表达对细胞核无明显影响,表明该基因无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通过对鰤鱼诺卡氏菌DmpA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和过表达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和深入了解鰤鱼诺卡氏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氏病相关基因已被定位美国NIH的MihaelH.Polymeropoulos等多位科学家发现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PD)相关基因与位于染色体4q21~q23上的遗传标记紧密连锁,定位于D4S2361与D4S421两个...  相似文献   

18.
刘武  周蜜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9-175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立克氏病(MD)对养禽业危害极大,可导致鸡群的免疫抑制,引起继发感染和免疫失败。然而,不同品系鸡对马立克氏病毒(MDV)抗性差异较大,呈现出较高的遗传相关性。近年来,随着MDV抗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与MDV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来自中国云南的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中国新纪录,分别测量了5号中国新纪录标本的外形量度和26项头骨指标;利用已有的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推算了耐氏大鼠、小泡巨鼠和沙巴长尾大鼠三者之间的遗传距离,并通过Cyt b基因和核基因IRBP合并基因数据集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耐氏大鼠与泰国地区的耐氏大鼠为同一个种,为中国鼠科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