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霄鹏  王堃  吕亚奎 《化石》2022,(1):48-49
蟾蜍,是一种通过特化出毒腺以求自保的两栖动物.它们种类众多,全球分布很广.现今在澳大利亚,活跃着一种体型巨大而又贪吃的蟾蜍——海蟾蜍.它们是无尾目里第三大、也是蟾蜍家族中体型最大的物种,最大个体肛吻距将近40厘米.如今海蟾蜍在澳大利亚的泛滥同时不断进化,引发了当地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产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华西蟾蜍的核型及Ag-NORs位点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 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蟾蜍与大部分蟾蜍相同:2n=22,NF=44,为6+5核型模式.核型为20M+2SM,次缢痕较为明显,位于第6对染色体(其中的一条)长臂末端,NORs位于次缢痕位置即6qter.通过与我国中华蟾蜍种组的核型及Ag-NORs位点等细胞学信息比较分析,不支持卧龙自然保护区卧龙蟾蜍和沙湾蟾蜍为有效种,其可能是华西蟾蜍的次级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首次报道该物种这两个基因的全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结合比较与其他7种两栖动物的同源序列.结果显示:西藏蟾蜍两个基因序列中碱基G含量明显低于其它三种碱基,密码子第三位碱基G含量在4种蟾蜍中是最低的;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第三位,属内转换率大于颠换率;相比核苷酸数据,氨基酸序列显示的遗传距离表明氨基酸序列更加保守,遗传距离显示西藏蟾蜍与中华大蟾蜍B.gargarizans的遗传距离最小;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西藏蟾蜍和中华大蟾蜍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4.
巯基乙酸对中华蟾蜍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以健康的中华蟾蜍为实验动物,研究注射巯基乙酸对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巯基乙酸可引起蟾蜍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遗传指标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巯基乙酸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蟾蜍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乙草胺胁迫条件下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心率和心电活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乙草胺处理浓度的增大,蟾蜍的心率减慢,心电图中P波、R波和T波的电压峰值降低,而P-R间期、QRS期和Q-T间期的时值延长.乙草胺胁迫条件下,蟾蜍心率与心电图的各项指标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乙草胺的喷施对蟾蜍心电活动周期和机械活动周期均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大田坡鹿保护区植被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海南坡鹿为稀世之宝,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科研价值,也是名贵药材。过去,由于法制不严,致使这一珍贵动物濒于灭绝。鉴于以上情况,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76年正式批准在我区东方县大田成立我团第一个坡鹿保护区,名为东方大田珍贵动物保护站。据记载,五十年前坡鹿广布于东方、昌江、白沙、乐东、崖县、琼中、屯昌等7县;而在解放初期调查,仅存于东方、昌江、白沙、乐东等4县,其总头数约2000左右。到1978年止,东方大田和白沙封溪仅幸存46头左右。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在大田保护区内,仅短短7年时间,坡鹿就得到较大发展,据1983年上半年统计已增至76头(下半年产仔20头不计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紫外线A对花背蟾蜍的毒性作用,选择微核及核异常为毒理监测指标,对花背蟾蜍红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紫外线A对花背蟾蜍成熟红细胞和非成熟红细胞核异常均有诱导作用并随照射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150 min的紫外线A短时间照射内,紫外线对核异常能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紫外线A能够刺激造血器官释放新的红细胞至外周血中以补充损伤的成熟红细胞.紫外线诱导的核异形主要是核畸形和核膨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一种对蟾蜍心脏功能影响较小的固定方式,适用于蛙心起搏点以及蛙心室舒缩与心电图同步记录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实验的固定方式。方法:将一定数量的蟾蜍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捣毁大脑和脊髓组、乌拉坦皮下淋巴囊麻醉组。模拟Ⅱ导联分别将麻醉组、捣毁组蟾蜍连接RM6240,进入心电图实验模块,观察并记录两组组蟾蜍的处理前后心电图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蟾蜍经过处理后痛觉、肌张力、呼吸的对比情况。快速游离三组蟾蜍的心脏,4%甲醛固定,30%蔗糖溶液脱水,修剪后冰冻固定,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通过光学显微镜观查。结果:①乌拉坦皮下淋巴囊麻醉组蟾蜍的固定效果与捣毁大脑和脊髓组蟾蜍相当。②给药前后麻醉组蟾蜍的心电图变化幅度小于捣毁前后捣毁组蟾蜍的心电图。③与对照组蟾蜍的心肌细胞相比乌拉坦皮下淋巴囊麻醉组蟾蜍的心肌细胞破坏程度小于捣毁大脑和脊髓组蟾蜍。结论:在蛙心起搏点以及蛙心室舒缩与心电图同步记录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实验中对蟾蜍进行乌拉坦皮下淋巴囊麻醉是一种优于捣毁蟾蜍大脑和脊髓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牛虻吃蟾蜍     
最近,“科学”杂志(Science)以牛虻吃蟾蜍作为封面,报道了一则新闻。1982年8月27日下午,R.jackman和S.nowlckl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湖边,观察到刚刚完成变态的蟾蜍(Scaphiopus multiplica)从水里往泥土地上爬。蟾蜍的大小为1——2cm,有些地方在数公分的范围内挤了很多。其中,有些个体的兰个身子已深陷泥中,并忆死  相似文献   

10.
辽宁产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形态特征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 raddei 第36期蝌蚪外形和口部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了定量比较和分析.中华大蟾蜍蝌蚪体背观呈长卵圆形,全身黑褐色;尾呈桨形,背腹鳍透明无斑;唇齿式为2(2)/3 (即Ⅰ:1+1/Ⅲ).花背蟾蜍蝌蚪体背观呈卵圆形,体背面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深灰色,腹面灰色有金属光泽;尾呈纺锤形,背鳍近透明,其上有黑色细纹,腹鳍透明无色;唇齿式为2(2)/3(即Ⅰ:1+1/Ⅲ),个别为2(2)/3(1)(即Ⅰ:1+1/1+1:Ⅱ).两种蟾蜍蝌蚪在体色、体型、尾色、尾型、口盘形态结构以及繁殖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对辽宁和华西产的中华蟾蜍蝌蚪的分析表明两地蝌蚪在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显示出蝌蚪在种内的稳定性.编制了两种蟾蜍蝌蚪的简明检索表,供野外调查和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武艺 《生物信息学》2011,9(4):292-298,302
基因本体论是国际上标准的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知识词汇.利用基因本体论的功能富集分布比较和分析了两种蟾蜍bHLH基因分子功能分布特点.结果发现,两种蟾蜍的bHLH基因均有显著富集分布的GO注释语句,其中转录调控活性( GO:0030528)、转录调控(GO:0045449)、DNA结合(GO:0003677)、RNA代谢过程调控(G0:0051252)、DNA依赖的转录调控(GO:0006355)、转录(G0:0006350)和转录因子活性(GO:0003700)等频率很高,表明这些GO注释是蟾蜍bHLH基因常见的功能;此外,蟾蜍bHLH基因在肌肉器官发育、神经管和眼发育等一些重要的发育或生理过程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文英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1,23(1):20-25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云南的哀牢蟾蜍和新疆绿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新疆绿蟾蜍2n=44(36M+8SM),NF=88,除Nos.7,8,13,14四对是SM外,其余诸对均为M,一对随体和Ag-NORs位于12q ter,C-带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随体位置也显示C-带,并有少数不稳定的端位和插入型C-带。推测它可能是来自欧洲绿蟾蜍的老四倍体类型。哀牢蟾蜍2n=22(20M+2SM),NF=44,其中只有No.7为SM,一对Ag-NORs和随体位于6q ter,但该区域不着染C-带;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显示不同程度的C-带正染;本种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文中讨论了蟾蜍属的核型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 春季,正是蟾蜍生殖季节,采来体型较大、有婚垫的雄性蟾蜍(花背蟾蜍或中华蟾蜍均可),用1毫升的注射器,将注射器的玻璃头(不带金属针头)直接插入蟾蜍的泄殖腔中,取其液体0.5毫升,然后在载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滴入采集的液体0.1毫升,盖上盖片,放在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15.
蟾蜍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述蟾蜍的化学成分,主要针对近15年蟾蜍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蟾蜍及其制剂的抗肿瘤、癌症镇痛、放射增敏作用进行综述,为含蟾蜍的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分析了花背蟾蜍的核型,并与中华大蟾蜍进行了比较。与蟾蜍属的多数物种一样,花背蟾蜍的2n也是22,由6对大染色体和5对小染色体构成,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以区分。花背蟾蜍与中华大蟾蜍在核型上有微小而又重要的差别,主要涉及核仁组织者的位置和第10染色体。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与蟾蜍属的其它物种不同,花背蟾蜍的NoR染色体是第4染色体。在分析正常核型的同时,还发现了自发畸变的有丝分裂相,畸变率约为1%。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raddei)在4个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描记的心电图实验数据,利用SPSS/PC 统计分析的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蟾蜍的心率和心电图各指标有显著相关性;温度对蟾蜍的心电活动影响较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蟾蜍心率,P波、R波、T波电压值升高;P-T间期,Q-T间期,QRS间期值均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蟾蜍随机分为室温干燥、室温保湿、低温保湿和低温冬眠组,观察禁食蟾蜍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生存时间、体重变化、心脏活动、腓肠肌收缩功能和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探寻能够延长禁食蟾蜍生存时间和机体生理功能维持时间的途径。结果显示,室温干燥组蟾蜍体重自实验第1 d起显著性下降(P<0.01),其它组无显著性变化。室温干燥、室温保湿、低温保湿和低温冬眠组蟾蜍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00%(第6 d)、45.83%(第26 d)、16.67%(第36 d)、0%。除室温保湿组蟾蜍的心脏舒缩幅度自实验第20 d起下降之外(P<0.05),其它组的心肌舒缩幅度和心率无显著性变化。室温干燥组蟾蜍的腓肠肌收缩幅度自实验第1 d开始下降,第4 d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保湿组在第27 d也显著性下降(P<0.05),其他组未发生显著性变化。各组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充足的湿度和适当降温,尤其保持冬眠,能够延长禁食蟾蜍的生存时间和机体生理功能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了河南、北京、安徽3个地区分布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种群的核型与染色体银带.结果发现它们体细胞染色体数日都足2n=22,由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组成.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亚中部着丝粒的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以及银染位置等都有所不同.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蟾蜍属的染色体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2005年调查若尔盖湿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动节律,发现阳光充足时两栖类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多云天气;高原林蛙成体、亚成体、岷山蟾蜍亚成体活动的最低气温为0℃、2℃、8℃;高原林蛙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中午12:30左右,岷山蟾蜍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下午15:30左右;高原林蛙亚成体在草地、林地、河边均有一定数量个体活动,岷山蟾蜍亚成体主要集中在河边活动。在若尔盖地区,两栖类可能主要是采用晒太阳(basking)的行为来适应高海拔环境;高原林蛙成体对温度的耐受性比亚成体高,亚成体比岷山蟾蜍亚成体高;高原林蛙与岷山蟾蜍的亚成体在活动时间与活动生境上存在差异,可能是减少种间竞争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