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横断山区地质地貌复杂,历史上经历了剧烈的抬升和循环的冰期,这些地质和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分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川西白腹鼠Niviventer excelsior是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区的鼠类物种.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探讨来自四川、云南和西藏三地川西白腹鼠的种群分化.利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贝叶斯推断(Bayesian Inference)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显示川西白腹鼠和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没有形成交互单系,二者可能有不完全谱系分拣或基因渐渗现象.川西白腹鼠种群存在亲缘地理结构,大体按理塘-稻城一线分为两个进化支Clade A和Clade B.sub-clade A1来自川西地区(包括九龙、康定、丹巴和二郎山)和云南泸水;sub-clade A2来自滇西地区的哀牢山.在Clade B中,sub-clade B1全都是来自西藏察瓦龙;sub-clade B2则来自川西北地区,包括炉霍卡沙湖、雅江和巴塘.支持滇西亚种N. e. tengchongnsis和指名亚种N. e. excelsior的分化.川西白腹鼠的种群分化可能与横断山区地形的复杂性和在历史上该地区多次的抬升和气候的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麝Moschus spp.是亚洲地区特产野生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麝一直为中外学者所关注.目前,麝作为独立的科已被广泛接受,但麝与新反刍下目中其他现生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长期处于"广泛争论"状态.本文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对麝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总结了麝与其他新反刍下目现生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出了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对麝Moschus spp.的分子系统进化地位进行了再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的基因及序列长度、分析中不同的物种数目、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在用线粒体Cyt b、16S rRNA基因及二者的连接序列分别构建的NJ、MP树中,都支持麝与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在使用γ干扰素核基因的编码序列构建的NJ树中,显示麝与鹿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MP树则暗示麝与牛科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当选用包括林麝在内的18个物种,使用线粒体基因组重链上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串连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时,在NJ、MP、ML和BI树中都支持麝与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与选用23个物种得到的支持麝为鹿科/牛科二者共同姐妹群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麝科与鹿科和牛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分歧时间较短,其分子片段所累积的进化信息较少,而且不同的分子片段进化速率不一致等造成的.因此,要彻底解决麝在偶蹄目中的进化地位必须要找到更适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首次报道该物种这两个基因的全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结合比较与其他7种两栖动物的同源序列.结果显示:西藏蟾蜍两个基因序列中碱基G含量明显低于其它三种碱基,密码子第三位碱基G含量在4种蟾蜍中是最低的;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第三位,属内转换率大于颠换率;相比核苷酸数据,氨基酸序列显示的遗传距离表明氨基酸序列更加保守,遗传距离显示西藏蟾蜍与中华大蟾蜍B.gargarizans的遗传距离最小;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西藏蟾蜍和中华大蟾蜍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5.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内草坪动物与鸟类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2006年7月对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草坪动物及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目23科48种,其中优势种是:田鹨、家燕、小云雀、棕背伯劳、黑卷尾、针尾沙锥、红隼、黑翅鸢;记录到昆虫13目76科,其中优势种有: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各种蜘蛛.鸟类数量和昆虫数量存在密切联系,鸟类数量峰值和昆虫数量峰值有部分重叠,说明昆虫数量对鸟类数量有影响.严格控制草坪昆虫数量能有效控制机场草坪的鸟类数量.蛙鼠类对草坪鸟类数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扩增并测定了小蔗螟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其序列全长1146 bp,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了包括小蔗螟在内的4目(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缨尾目)共19条Cyt 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鳞翅目昆虫AT含量明显低于其它昆虫,其中小蔗螟AT含量为75.1%;AT含量与A或T碱基使用的偏倚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并且颠换率远大于转换率;密码子使用频率与基因碱基组成AT偏倚有相关性;相比于核苷酸数据,氨基酸所显示的遗传距离更为准确;使用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支持昆虫的单源进化学说.  相似文献   
7.
黑颈长尾雉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至2005年,在广西百色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5巢,其中3巢在针叶林中,2巢在灌草丛中。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的巢都是选择在向阳的东南坡且位于坡的下位,靠近林缘、水源和林间小道。对巢址10 m×10 m和1 m×1 m植被样方不同层次盖度作统计发现,黑颈长尾雉巢址选择更多的依赖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是三羧酸循环和有氧电子传递呼吸链中的关键酶之一,包含A、B、C、D 4个亚基.4个亚基分别由4个基因编码,即SDHA、SDHB、SDHC和SDHD,4个基因突变可以诱发癌症,包括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Leigh综合症等.近年来,突变的SDH已经被证实是一种重要的诊断与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分子标靶.本文就SDH存在的各种突变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的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进行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2004~2005年在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再引进黑颈长尾雉的育雏行为和育雏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活动能力随时间明显增强,1~3日活动面积在300 m2以内.育雏初期为地栖,后期开始为树栖.育雏地有3种类型:人工西南桦幼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生境的乔木盖度分别是75%、90%、85%;草本盖度分别是80%、60%、65%.Mann-Whitney U分析表明草本层盖度,水源距离,林缘距离,林间小路距离是影响黑颈长尾雉育雏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夜栖行为与夜栖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柄行为和夜柄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柄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在阔叶林独柄或者2~3只/树.黑颈长尾雉夜柄地选择受到柄树的高度、大小,灌术、乔木、草本层的盖度,水源距离及栖枝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夜栖地的栖树具有一定的高度(雌:4.96±1.39 m,雄:5.52±1.95 m)和胸围大小(雌:21.4±8.29 cm,雄:23.50±8.39 cm);乔木层(78.00%±8.23%)和灌木层(44.50%±29.67%)盖度较大,草本层盖度较低的环境作为夜栖地;与水源具有一定的距离(348.50±308.30)m;夜栖地的坡度(44.80.±14.73.)和栖枝的高度(2.40±0.74 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