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预测与鉴定烟曲霉抗原Asp f16的HLA-A *0201限制性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抗原表位.方法 以国人常见的HLA-A*0201位点为靶点,依据生物信息学软件扫描烟曲霉特异性抗原Asp f16的全部427个氨基酸序列.使用HLA-A *0201转基因小鼠制备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和CTL.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DC表面MHC Ⅱ类抗原,CD80,CD86和CD11c的表达来验证其是否成熟.ELISPOT试验检测烟曲霉抗原多肽特异性CTL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四聚体(Tetramer)试验证实烟曲霉特异性CTL与抗原肽,HLA-A*0201分子复合体的亲和性.结果 根据与MHC I类分子结合的半衰期评分,选择了3个HLA-A*0201限制性抗原表位.流式细胞仪分析示成熟DC高表达HLA Ⅱ类抗原,CD80,CD86和CD11c.Tetramer试验证实烟曲霉特异性T细胞受体与抗原肽,HLA-A*0201分子复合体的高亲和性.ELISPOT实验结果 表明烟曲霉抗原肽体外可以活化CD8+CTL,被负载了抗原肽的DC刺激活化后可以产生IFN-γ.结论 本研究成功鉴定烟曲霉抗原Asp f16的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可作为疫苗设计的候选表位,为进一步研发新型抗烟曲霉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重组CHO细胞乙肝表面抗原(CHO-rHBsAg)在小鼠中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全面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以CHO-rHBsAg免疫BALB/c小鼠,常规制备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并在体外以抗原或特异多肽刺激;采用ELISA法测定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法(LDH)测定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酶联斑点法(ELISPOT)测定CTL频数(CTLp),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rHBsAg可在小鼠中诱导Th1及Th2类细胞因子;加铝佐剂的rHBsAg较未加佐剂的抗原可诱导较高水平的IFN-γ、CTL克隆及较高百分比的CD8+T淋巴细胞亚群。重组CHO细胞来源的HBsAg可在BALB/c小鼠中诱导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pG-ODN2216致敏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对HBV相关性肝癌病人的树突状细胞(DC)成熟与功能的影响,寻求一种增强DC疫苗效果的方法。方法:从9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PBMC中诱导出未成熟的单核细胞来源的DC(MoDC),经HBV核心抗原(HBcAg)负载后,用CpG-ODN2216刺激的PBMC上清液、“细胞因子鸡尾酒(IL-1β、IL-6、TNF-α和PGE2)”以及两者的联合作用促进MoDC的进一步成熟,检测MoDC表型和功能;选择其中5例HLA-A2 病人,用成熟MoDC诱导自身T细胞产生HBV特异性CD8 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结果:用细胞因子鸡尾酒和CpG-ODN2216刺激的PBMC上清液联合作用可明显增强MoDC表面的CD80、CD83和CD1a表达,其对HBcAg负载的MoDC促成熟作用大于单独用细胞因子鸡尾酒或单独用CpG-ODN2216刺激PBMC的上清液。联合作用促进MoDC分泌IL-12和IL-10的能力明显强于单独应用PBMC上清液或细胞因子鸡尾酒,其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TNF-α、IL-6的能力也明显增高。联合作用促成熟的MoDC诱导HLA-A2 病人的自体T细胞产生HBVcore18-27特异性CD8 CTL的频率明显高于细胞因子鸡尾酒单独促成熟的MoDC。结论:CpG-ODN2216刺激PBMC的上清液和细胞因子鸡尾酒联合作用可以明显促进HBcAg负载的HBV相关性肝癌病人的MoDC成熟,增强MoDC分泌细胞因子、刺激自体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诱导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能力。为提高HBV特异性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效果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CD11c+m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磁珠分选技术获得BALB/c小鼠脾脏CD11c+m DC和CD4+T淋巴细胞。在CD11c+m DC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BL(2.5~20μg/m L)刺激,以不加MBL的细胞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用MTT法测定CD11c+m DC刺激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MBL显著增强CD11c+m 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和IL-12的分泌,促进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抗原递呈能力,诱导CD4+T向TH1反应分化。结论 MBL能够有效刺激CD11c+m DC的活化,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TH1反应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的体外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变化、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对K562、K562/ADM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 CD8+、CD3+ CD56+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NF-7的分泌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P< 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共培养物对K562和K562/ADM的杀伤活性均高于单纯CIK细胞组,且差异显著(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对K562和K562/ADM的杀伤活性均高于CIK细胞,为DC-CIK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转染hGM-CSF基因的HepG2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效应,为hGM-CSF基因修饰的HepG2细胞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hGM-CSF基因转染HepG2细胞制备转GMCSF基因的HepG2细胞疫苗。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PBMC,体外诱导人PBMC。WST-1法测定PBMC的增殖活性及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CD4+和CD8+的阳性表达率,ELISA法测定INF-γ的分泌。结果:WST-1结果显示,转基因HepG2组疫苗能诱导PBMC增殖,其增殖率优于野生型疫苗(p<0.05);其诱导的PBMC对HepG2的杀伤率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FCM结果显示,转基因HepG2疫苗组PBMC中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ELISA结果显示,转基因组PBMC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为1989.76±254.21pg/ml,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转染hGM-CSF基因能增加HepG2细胞疫苗的免疫原性,转hGM-CSF基因HepG2细胞疫苗可有效诱导PBMC增殖、分化,增加INF-γ的分泌,提高其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体内外MENK单独或联合IL-2、IFN-γ对C57BL/6小鼠CD4+T细胞数量,CD4+T细胞mRNA表达量以及细胞因子产生量的变化,来阐明MENK对CD4+T细胞的免疫效应.应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方法检测C57 BL/6小鼠体内外单独应用MENK,或联合IL-2、IFN-γ后,CD4+T细胞数量,CD4+T细胞mRNA的表达量及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MENK单独或联合IL-2、IFN-γ,在体内能显著增加小鼠CD4+T细胞数量,CD4+T细胞mRNA表达量及细胞因子IL-2、IFN-γ含量;体外MENK单独应用可以显著增加小鼠CD4+T细胞数量,CD4+T细胞mRNA表达量及细胞因子IL-2、IFN-γ含量;而体外MENK联合IL-2或IFN-γ与MENK单独作用时相比无明显差异.MENK单独或联合IL-2、IFN-γ,在体内能上调CD4+T细胞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8.
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自发清除者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收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自发清除者外周血(病毒清除后74个月),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体外应用已鉴定的表位肽刺激PBMC,10 d后计数细胞,去除表位肽,继续培养。第11天,ELISPOT方法检测PBMC中HPV抗原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PBMC经表位肽刺激10 d后,细胞数量有明显增加,由最初的4.1×105增加为4.2×106。第11天,细胞数量增加为4.65×106,为抗原刺激前细胞数的11.3倍。ELISPOT结果显示,PBMC中的记忆T细胞活化后,能够识别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的抗原肽,并分泌IFN-γ。此HPV自发清除者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的频数为0.007%。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自发清除者外周血存在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抗原肽可激活记忆T细胞,使之数量增加,分泌IFN-γ。ELISPOT可用于检测外周血中HPV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CD11c+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磁珠分选技术获得BALB/c小鼠脾脏CD1 1c+ mDC和CD4+T淋巴细胞.在CD11c+mDC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BL(2.5~20 μg/mL)刺激,以不加MBL的细胞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用MTT法测定CD11c+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MBL显著增强CD11c+m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和IL-12的分泌,促进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抗原递呈能力,诱导CD4+T向TH1反应分化.结论 MBL能够有效刺激CD11c+mDC的活化,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TH1反应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克隆HHV-6特异性CD4+ T细胞,并分析其基本特征。方法 微孔有限稀释法克隆HHV-6特异性CD4+ T细胞;3H-TdR掺入法细胞增殖试验筛选HHV-6 特异性CD4+ T细胞克隆;FACS分析HHV-6特异性CD4+ T细胞克隆的表面标志;ELISA检测HHV-6特异性CD4+ T细胞克隆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获得的细胞克隆中有4株以HHV-6感染细胞裂解物特异的方式增殖,并且其增殖水平与HHV-6感染细胞裂解物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克隆表面标志为CD3+CD4+;W-2和W-4细胞克隆的细胞因子分泌以IL-10为主,W-1细胞克隆的细胞因子分泌以IL-10及IFN-γ为主,W-3细胞克隆的细胞因子分泌以IFN-γ为主。结论 初步建立HHV-6特异性CD4+ T细胞克隆,并分析其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为HHV-6特异性Treg细胞的克隆、筛选及其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对SHIV感染CD8+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影响。方法从SHIV/恒河猴模型外周血中分选出CD8+T细胞,加入IL-21诱导培养,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浓度,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IFN-γ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泌IFN-γ的CD8+T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结果 10 ng/mL IL-21明显促进CD8+T细胞分泌IFN-γ(P〈0.05),IFN-γ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4 h为刺激CD8+T细胞胞内IFN-γ合成的最佳时间。结论 IL-21对CD8+T细胞分泌IFN-γ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化学合成针对人t-be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CD4^+、CD8^+T淋巴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中t-bet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IFN-γ产生的变化情况。探讨转录因子t-bet对人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IFN-γ产生的调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的人CD4^+、CD8^+T淋巴细胞t-bet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转染siRNA后,CD4+T淋巴细胞中IFN-γ+细胞比例为(18.46±6.86)%,与对照组(50.20±5.9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D8+T淋巴细胞IFN-γ+细胞比例为(74.18±9.33)%,和对照组(76.51±6.49)%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体外转录合成的siRNA可有效降低人CD4^+、CD8^+T淋巴细胞t-bet的基因表达;转录因子t-bet对人不同淋巴细胞亚群IFN-γ的产生所起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已成功构建表达anti-CD20scFv/CD80/CD28/zeta转染人T淋巴细胞,体外观察该类细胞特异性清除CD20+原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的能力,为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本室成功构建的含anti-CD20scFv/IgGFc/CD80片段的PLNCX质粒,转染PA317包装细胞,挑取高滴度的包装细胞株收获逆转录病毒,用收获的病毒感染刺激分裂的人外周血T细胞,经G418筛选后与CD20+原代CLL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CD20+的原代CLL细胞生长状态,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结果:重组基因修饰的T细胞能在体外杀伤CD20+原代CLL细胞,而对CD20-细胞无杀伤作用;同时靶细胞为CD20+组上清液中IL-2(1301.00pg/ml)和IFN-γ(602.18pg/ml)水平与CD20-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嵌合锚定T细胞能够成功构建;该类T细胞在体外能特异性杀伤CD20+的原代CLL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自体DC与CIK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给予20例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20例难治复发的应用同样化疗方案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治疗后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KVS)评分,DC与CIK细胞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测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细胞因子(IL-12、IL-2、IL-7、IFN-γ及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1)DC与CIK细胞治疗组有效率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2)DC与CIK细胞治疗后1周,患者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细胞因子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其中CD3+、CD3+CD56+及IL-12、IL-7明显升高(P〈0.05)。结论:DC与CIK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以及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比例的变化,探讨其在哮喘的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8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组(54例)和缓解期组(26例),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各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CD4+IFN-γ+Th1和CD4+IL-4+Th2细胞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哮喘组CD4+CD25+Foxp3+Treg水平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发作期组Treg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哮喘组Th1/Th2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哮喘急性发作组中Th1/Th2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Treg和Th在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小鼠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的比例及脾和胸腺中CD8+CD12TT细胞数量变化;RT—PCR方法检测CD8+CD122+T细胞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deprivation,OGD)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TNF-α,IL-1β,IFN-γ的影响。结果:各时间点脑缺血组织中均有CD8+CD122+T胞浸润,且随脑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侧脑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5d和7d组差异显著,与非缺血侧相比,P5d〈0.05,P7d〈0.05;MCAO小鼠脾及胸腺中CD8+CD122+T细胞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星形胶质细胞经OG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显著增高,PIFN-γ〈0.01、PTNF-α〈0.001、PIL-1β〈0.01;CD122-blocked组与CD8+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明显增高,PIFN-γ〈0.05、PINF-α〈0.05、PIL-1β〈0.01;CD8+组与HBSS组相比,IFN-γ表达降低,P〈0.05;IL-1β表达有降低的趋势。结论:CD8+CD122可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其保护作用通过CD122抑制星形胶质细胞TNF-α,IL-1β,IFN-γ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汪菲  高春记  黄文荣  李晓红  李猛 《生物磁学》2012,(4):631-634,618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表面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L-选择素(LAM-1)和人整合素-4(VLA-4)的表达及其介导的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CD4+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方法:使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及动员后第5天供者外周血LFA-1、ICAM-1、LAM-1和VLA-4的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4能力,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CD11a)和VLA-4(CD49d)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前后CD4+T细胞LAM-1(CD62L)和ICAM-1(CD54)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1);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迁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后CD4+T细胞对ICAM-1的黏附率降低(P〈0.01);动员后IL-4和IFN-γ两个细胞因子在外周血血清的浓度均降低(P〈0.01)。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细胞LFA-1和VLA-4表达及CD4+T细胞迁移,但影响CD4+T细胞ICAM-1和LAM-1表达以及CD4+T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影响,并可能影响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及IFN-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转染hGM-CSF基因的HepG2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效应,为hGM-CSF基因修饰的HepG2细胞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hGM-CSF基因转染HepG2细胞制备转GMCSF基因的HepG2细胞疫苗。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PBMC,体外诱导人PBMC。WST-1法测定PBMC的增殖活性及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CD4+和CD8+的阳性表达率,ELISA法测定INF-γ的分泌。结果:WST-1结果显示,转基因HepG2组疫苗能诱导PBMC增殖,其增殖率优于野生型疫苗(p〈0.05);其诱导的PBMC对HepG2的杀伤率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FCM结果显示,转基因HepG2疫苗组PBMC中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ELISA结果显示,转基因组PBMC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为1989.76±254.21pg/ml,高于各野生型疫苗组和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HA纳米颗粒载体介导转染hGM-CSF基因能增加HepG2细胞疫苗的免疫原性,转hGM-CSF基因HepG2细胞疫苗可有效诱导PBMC增殖、分化,增加INF-γ的分泌,提高其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向阳  何江玲  曾宪升  郑玉兰  吴斌 《生物磁学》2011,(9):1751-1753,1788
目的:研究CD3+CD56+NKT细胞在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中的比例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组,22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二色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痰和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外周血IL-4、Ig-E及INF-γ等水平。结果: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外周血IL-4、Ig-E及INF-γ等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患者外周血中CD3+CD56+NKT细胞比例与IL-4、Ig-E及INF-γ升高成正相关。结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中的CD3+CD56+NKT细胞明显增高,CD3+CD56+NKT细胞可能通过调节IL-4、Ig-E及INF-γ等细胞因子从而在哮喘的发病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