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观察了川楝素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川棟素不可逆地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但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的传导,也不降低肌肉对直接刺激的反应。2.在经川楝素作用下接近麻痹的标本,于终板区做细胞内记录可观察到肌肉动作电位的消失,终板电位下降、脱落和完全消失的过程。3.川楝素对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无明显作用。用小鸡颈二腹肌标本检查,川棟素引起接头传递阻遏后,肌肉的乙酰胆碱敏感性不受影响。4.川棟素对在新斯的明存在下由单个间接刺激诱起的神经末梢的重复发放的作用是先加强然后减弱,在川楝素引起接头传递阻遏前重复发放完全消失。这些结果表明,川棟素是一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遏剂。  相似文献   

2.
川楝素突触前阻遏作用的电生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微电极技术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了川楝素对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并将所获结果与某些突触前阻遏剂如肉毒和β-银环蛇毒素等的作用进行了比较。(1)在川楝素作用下,间接刺激不能诱起肌肉收缩时,于终板区可记录到终板电位。此时串刺激可诱起一串振幅大小变化无规律的终板电位。(2)川楝素对终板电位和终板电位量子含量的影响是在使之逐渐下降之前有一暂时的升高。(3)小终板电位的发放最终可完全被川楝素所阻断,但在消失前其发放频率长时间维持高于对照,刺激神经使小终板电位发放频率的下降加速。(4)某些神经肌肉传递易化药物如Ca~( )、盐酸胍和4-氨基吡啶也有对抗川楝素的作用,如4-氨基吡啶可明显增大川楝素中毒接头的终板电位的振幅和量子含量,有时甚至恢复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小白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研究了川棟素的抗肉素作用。在我们所用的试验条件下,川棟素均显著地延长肉毒中毒标本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表明川楝素能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文中对川棟素的抗毒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白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和猫在体腓肠神经与腓肠内侧肌神经观察了乌头碱对神经肌肉接头电活动和神经千复合电位的作用,结果如下:1.大白鼠神经肌肉标本在乌头碱(1.7×10~5)作用下,20分钟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此时肌纤维静息膜电位无显著变化,在神经干上通常仍可记到复合电位。这种阻遏的可逆性很差。标本对乌头碱的最早反应是增大收缩幅度,出现自发活动,这种作用是通过接头的。2.新斯的明对乌头碱阻遏接头传递无解除作用,但高钙(8mM)却能有效地恢复标本对间接刺激的反应。用小鸡颈二腹肌测定乙酰胆碱的敏感性表明,在乌头碱阻遏神经肌肉间传递后,肌肉乙酰胆碱敏感性有所降低,但并不消失。3.乌头碱在使终板电位消失前不显著改变其时程与振幅。小终板电位在乌头碱作用下先是增加发放频率,最后完全消失。终板电位量子含量的变化是在显著下降前可以看到短时稍有上升。4.1×10~(-4)浓度乌头碱可完全取消猫在体腓肠神经与腓肠内侧肌神经复合电位各成份,冲洗以除去药物后只有少部 A 类纤维可重新传导冲动。1×10~(-5)乌头碱的作用是使复合电位各成份的振幅下降,传导时间延长。乌头碱对复合电位各成份的持续时间无影响。本文结果说明,乌头碱对神经肌肉系统的作用首先是阻遏兴奋在神经末梢的传导,高浓  相似文献   

5.
马氏钳蝎毒对大鼠神经和骨胳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马氏钳蝎(Buthus marensi Karsch)毒对神经、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结果如下:1.在蝎毒(3×10~(-5)g/ml)作用下,由吸附电极引导的膈神经单相动作电位的下降相逐渐延长,形成平台,3小时后电位时程可达100ms 以上。2.蝎毒(5×10~(-7)—6×10~(-5)g/ml)显著改变肌纤维动作电位的波形,降低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如用6×10~(-5)g/ml 浓度蝎毒处理膈肌,半小时内即可使肌纤维动作电位下降相大大延长,形成平台。一小时后膜电位由对照的78±4mV 降低至59±13mV,2小时后至55±8mV(平均值±S.D.)。3.河豚毒(3μM)可使被蝎毒降低了的肌细胞膜电位迅速复原,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以再出现缓慢的轻度下降。4.在河豚毒(3μM)使肌细胞动作电位消失后,向溶液中加入蝎毒,半小时后将二者一并洗去,重新出现的动作电位亦带有明显的平台。5.在接头传递已被高 Mg~(++)或筒箭毒碱阻遏的标本上加蝎毒后,单个间接刺激可诱发出一串终板电位,甚至引起肌肉收缩。6.蝎毒(1×10~(-5)g/ml)明显增加小终板电位的发放频率,作用1小时后其频率可高达每秒100次以上。7.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在加入蝎毒后首先增大,然后逐渐下降,在1×10~(-5)g/ml 浓度蝎毒作用下1.5—2小时传递阻遏,此时肌肉对直接刺激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凡含有神经毒的蛇毒都具有与终板区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的突触后阻遏作用,其中只有银环蛇毒和澳大利亚虎蛇毒等兼有突触前阻遏作用。本工作对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阻遏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点进行了分析。当小鸡颈二腹肌标本在蝮蛇毒作用下出现传递完全阻遏之后,其肌肉对乙酰胆碱还保持着约50%的敏感性,同时由离子电泳注射法测知,蝮蛇毒能降低大白鼠膈肌终板区的乙酰胆碱敏感性。蝮蛇毒对神经肌肉传递除具有突触后作用外,尚应具有突触前作用。在较低浓度(40~100微克/毫升)蝮蛇毒作用下,小终板电位频率和终板电位的量子含量都有一短暂的增加,然后逐渐下降,但在高浓度下(200微克/毫升),两者在逐渐下降之前均无暂时增加现象。增加溶液中的镁离子浓度或降低钙离子浓度均能使蝮蛇毒引起的神经肌肉完全阻遏的出现时间延长。这些又进一步证实了蝮蛇毒中除含有作用于突触后的成分外,尚含有作用于突触前的成分。从蝮蛇毒中分离神经毒成分的方法已初步建立,根据本工作的启示,再进一步分离突触前毒素的工作已初获成功,有关资料将另行发表。  相似文献   

7.
驱蛔中药的活性成分川楝素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i YL  Wang WP 《生理学报》2006,58(5):397-406
利用楝属植物皮和种子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和防治农业虫害,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已有记载。川楝素(toosendanin,C30H38O11,FW=574)是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川楝皮提取、分离的一个用以代替进口驱蛔药山道年的三萜化合物。研究已证明川楝素具多种独特的生物效应和在科学研究、临床医学及农业上的应用价值。第一,川楝素以先易化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干扰神经递质释放,阻遏神经肌肉接头和中枢神经突触的突触传递。此作用可能是川楝素改变递质释放装置的Ca^2+敏感性和使之最终完全消失的结果。第二,尽管川楝素与肉毒神经毒素阻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有许多相似,川楝素在离体和在体实验中均显示出极有效的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川楝素可治愈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和猴;经川楝素孵育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或由经一次川楝素注射的动物取出的神经肌肉标本具抵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的能力。已有证据表明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是通过川楝素阻隔肉毒神经毒素与其酶解底物SNARE蛋白的接近而实现的。第三,近年观察到川楝素还引发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人的多种肿瘤细胞增殖。该作用是Ca^2+依赖性的,有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通路参与。第四,川楝素抑制多种K^+通道,选择性地易化通过L型Ca^2+通道的Ca^2+流,并由此导致细胞内Ca^2+浓度([Ca^2+]i)持续升高。川楝素对K^+通道的抑制,对L型Ca^2+通道的易化和由之引起的[Ca^].升高和超载,是川楝素引发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以及川楝素产生神经递质双相变化和阻遏突触传递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A型肉毒杆菌毒素中毒大白鼠的膈神经膈肌标本,随着毒素作用的发展,细胞外记录的神经末梢动作电位与终板电位的平均振幅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神经冲动不再能到达神经末梢。4-氨基吡啶、盐酸胍可恢复运动神经末梢传导冲动的能力,增加终板电位的量子含量,解除肉毒素产生的传递阻遏,恢复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而二性霉素对末梢电活动已消失的接头则无恢复作用。在上述资料基础上,对内毒素的作用机制和4-氨基吡啶等的抗肉毒效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骨胳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肌浆钙离子浓度主要由肌浆网系调节。青蛙心肌细胞的肌浆网系不发达,没有横管,且细胞直径很小,因此肌浆钙离子浓度很可能由发生在肌膜上的过程调节。本文从定量角度验证这一设想的可能性。假定青蛙心肌细胞兴奋时钙离子顺浓度差从细胞外跨膜扩散入细胞使肌浆钙浓度升高,又经肌膜上类似载体作用的主动过程将钙离子排出细胞,由此计算静息蛙心肌在某一频率的重复刺激下肌浆钙离子浓度随刺激次数的变化以及对不同刺激频率当收缩张力达稳态时肌浆内钙浓度值。利用肌肉稳态收缩张力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之间已知的单值关系可以看到,计算结果同实验记录的蛙心肌稳态张力与刺激频率间的“阶梯”关系符合得很好,说明青蛙心肌细胞膜在调节肌浆钙离子浓度中起决定作用这一想法从定量角度考虑也完全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用记录膈神经和膈肌的呼吸性发放的方法,对蝮蛇毒急性中毒引起的呼吸麻痹,在家兔和大白鼠上进行了实验分析。将稍大于最小致死量(1毫克/公斤体重)的蝮蛇毒,经静脉或肌肉注入动物体内,一般经数小时后出现软瘫性呼吸麻痹,若及时地给予人工呼吸,则在膈肌的呼吸性发放完全停止的情况下,心电和膈神经的呼吸发放都尚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若将蝮蛇毒直接注入侧脑室内,甚至达每公斤体重30~50微克,既不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亦未导致动物死亡。若将脑室注射量加大到每公斤体重100微克以上,则动物经一定时间出现四肢强直、头后仰,抽搐、流涎等症状而死亡。在离体标本上,蝮蛇毒具有不可逆地阻遏接头传递作用,并且这种阻遏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和银环蛇毒素乙、肉毒杆菌毒素对接头传递的阻遏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11.
Gao F  Yu ZB 《生理学报》2005,57(5):653-658
为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soleus,SOL)与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EDL)间断强直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刺激频率的调节作用,采用离体骨骼肌条灌流技术,观测其产生强直收缩最大张力的最适刺激频率、疲劳性与疲劳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对照组大鼠SOL强直收缩的最适刺激频率为60Hz,尾部悬吊1周大鼠SOL的最适刺激频率亦为60Hz,尾部悬吊2周后,其最适刺激频率增高为80Hz,4周后则为100Hz;在最适刺激频率作用下,悬吊大鼠SOL间断强直收缩的最大张力(Po)在悬吊1与2周未见改变,第4周才呈现显著性降低(P〈0.01)。间断强直收缩5min后,对照组大鼠SOL张力降低到22.8%Po:悬吊1、2与4周组疲劳性均增加,与其同步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疲劳性强直收缩后,在20min内对照大鼠SOL张力基本恢复到疲劳前水平,而悬吊1、2与4周组则不能完全恢复(P〈0.05)。对照组大鼠EDL的最适刺激频率为120Hz,悬吊1、2与4周组EDL的最适刺激频率、疲劳性以及疲劳后恢复过程均未发生改变。以上结果提示,增加刺激频率可对悬吊1与2周大鼠SOL强直收缩最大张力的降低有代偿作用,但不能代偿悬吊4周大鼠SOL最大收缩张力的降低,亦不影响悬吊大鼠SOL间断强直收缩疲劳性的增加与疲劳后恢复的减缓。  相似文献   

12.
川楝素抑制粘虫幼虫化学感受器诱发峰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充以肌醇(20m mol/L)或蔗糖(10m mol/L)的玻璃微管做刺激-记录电极接触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下颚须或下颚瘤状体顶端,可诱起化学感受器发放峰。这种作用在感受器同渍过川楝素溶液(5×10-5g/ml)的滤纸接触15分钟后被抑制。冲洗或经一段时间自行恢复后,抑制可逐渐解除。进一步提高川楝素浓度可使感受器对肌醇和蔗糖的反应完全和不可逆地丧失。  相似文献   

13.
川楝素对粘虫幼虫拒食作用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罗林儿  廖春燕 《昆虫学报》1989,32(3):257-262
1×10-4g/ml川楝素溶液能诱发记录到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下颚瘤状体栓锥感器的传入发放.其发放频率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可引起几个感受器细胞的爆发性发放.若用1×10-4g/ml川楝素溶液处理栓锥感器,则经过一段时间后,能抑制粘虫幼虫侧栓锥感器对10mmol/L蔗糖和中栓锥感器对50mmol/L肌醇的诱发反应.用二硫苏糖醇及川楝素的混合液处理上述感器,则能解除川楝素的抑制效应.对川楝素作为拒食剂对昆虫化学感受器的可能作用方式作了初步探讨.对其拒食效应与活乐木醛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室曾经报道静脉注射安定对于清醒、麻痹、人工呼吸的家兔具有减低膈神经放电幅度、加快呼吸频率,缩短吸气时程(T_I)和呼气时程(T_E),降低动脉血压等作用。本工作在35只家兔中进一步分析了某些药物对安定的这些作用的影响。GABA 降低膈神经放电幅度和动脉血压,这与安定的作用相同,但 GABA 延长T_I、T_E和减慢呼吸频率,与安定的作用相反。事先用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异烟肼处理,或用 GABA 受体拮抗剂印防己毒素处理,可阻遏安定减低膈神经放电幅度的作用。在事先用印防己毒素处理的家兔中,可见安定缩短 T_IT_E的作用不受影响。异烟肼或印防己毒素还能部分对抗安定的降压效应。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和5-HT 受体拮抗剂赛庚啶都不能阻遏安定降低膈神经放电幅度和动脉血压的作用。上述结果提示安定降低膈神经放电幅度的作用可能通过 GABA 这一中间环节,而内啡肽和5-HT可能不起重要作用。安定的降压作用需要有内源性 GABA 参与才得以持续较长时间,在减少GABA 或阻断 GABA 受体后,安定只有短暂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大鼠的在体膈肌局部索曼(Soman)中毒法,观察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运动终板的再生和肌接头传递功能的恢复过程,以及肟类药物(HI-6)对两过程的促进作用。提出终板 AChE 活性与高频间接刺激(100次/秒)引起膈肌强直收缩幅度有一定的关系。中毒早期(30分钟以内)HI-6对索曼抑制的膈肌终板 AChE 有一定的重活化作用,并能相应地恢复肌接头的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6.
作用特点剂量-反应曲线引起机体中毒或阻遏离体神经-肌肉标本接头传递所需要的肉毒绝对量是很少的,曾有人以每只豚鼠与小白鼠含有250万个神经细胞推算,它们分别平均每个神经细胞只要4或8个肉毒分子便可被杀死。将稀释几个数量级的肉毒溶液注射给动物,动物存活时间仅较注射未经稀释原液的延长几分钟。肉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为双对数曲线,即将毒素剂量、反应大小分别取对数,二者关系呈一直线。将哺乳动物膈神经-膈肌  相似文献   

17.
施玉梁  马学海 《生理学报》1993,45(6):536-542
南湖霉素是我国学者筛选的一个新的多醚类抗生素,具有抑制枯草杆菌生长和抗鸡球虫病的作用。本工作利用电生理胞内记录方法,在小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了它的作用。结果为(1)NHM不可逆地阻遏神经肌肉传递,20μg/ml时1.5-2h完全阻遏。(2)2-20μg/ml浓度的NHM引起小终板电位发放频率显著地和阵发性地升高,持续40-60min;其间,终板电位的平均量子含量也相应升高,并随传递阻遏的发生,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GMC)收缩中的作用。方法: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系用于全部实验。应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蛋白激酶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CHE)处理或未处理的系膜细胞。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①膜细胞经AngⅡ诱导后,细胞出现明显的大幅度起始钙离子浓度升高(vs.control,p<0.05,n=16)②膜细胞经CHE预处理后减少AngⅡ诱导的GMC钙离子浓度(vs AngⅡ,p<0.05,n=16)。结论:①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系膜细胞收缩。②蛋白激酶C参与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收缩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实验在33例清醒、肌肉麻痹和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的家兔上进行,观察了刺激丘脑不同核团(VIL,VL,VPM 和 MI)和胼胝体纤维以激活皮层时膈神经的放电效应。当在吸气相(膈神经放电时)给予上述核团及胼胝体纤维电脉冲刺激,可使膈神经放电短暂抑制,随后的呼气相缩短、吸气相提前出现。如果在呼气相刺激上述核团,也能使该呼气时相缩短,随后的吸气时相提前出现。当在皮层接受 VL 投射的局部区域给予回苏灵后,再刺激 VL,皮层诱发电位增大,除使原先的膈神经放电效应更为明显外,还可在呼气相刺激时引起膈神经即刻的短暂放电。以上实验结果提示,当用回苏灵使皮层活动加强后,刺激丘脑 VL 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明显增强。损毁红核或切断皮层下行传导束但保留皮层脊髓束后,刺激丘脑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均不受影响,表明传入冲动激活皮层后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可能主要经皮层脊髓束下传,而皮层红核脊髓束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川楝素在大鼠大脑皮层匀浆中的结合位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驱蛔中药楝属植物根皮提取的一种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一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遏剂。根据它作用的专一性和不可逆性推测,突触前末梢应存在着川楝素的结合位点。本工作利用3H-川楝素进行的结合实验表明,大鼠大脑皮层匀浆中存在川楝素的结合位点;3H-川楝素与结合位点复合物的平衡解离常数(KD)约为2.0×10(-7)mol/L;皮层匀浆离心团粒(P2')的重悬液含川楝素结合位点约2.7×10(-12)mol/mg蛋白质;该结合位点的Hill系数为0.97。研究还显示,P2'重悬液经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得到的突触体组分是川楝素结合位点的富集亚细胞组分,其比结合活性是P2'重悬液的2至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