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记录膈神经和膈肌的呼吸性发放的方法,对蝮蛇毒急性中毒引起的呼吸麻痹,在家兔和大白鼠上进行了实验分析。将稍大于最小致死量(1毫克/公斤体重)的蝮蛇毒,经静脉或肌肉注入动物体内,一般经数小时后出现软瘫性呼吸麻痹,若及时地给予人工呼吸,则在膈肌的呼吸性发放完全停止的情况下,心电和膈神经的呼吸发放都尚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若将蝮蛇毒直接注入侧脑室内,甚至达每公斤体重30~50微克,既不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亦未导致动物死亡。若将脑室注射量加大到每公斤体重100微克以上,则动物经一定时间出现四肢强直、头后仰,抽搐、流涎等症状而死亡。在离体标本上,蝮蛇毒具有不可逆地阻遏接头传递作用,并且这种阻遏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和银环蛇毒素乙、肉毒杆菌毒素对接头传递的阻遏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小白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研究了川棟素的抗肉素作用。在我们所用的试验条件下,川棟素均显著地延长肉毒中毒标本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表明川楝素能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文中对川棟素的抗毒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A型肉毒杆菌毒素中毒大白鼠的膈神经膈肌标本,随着毒素作用的发展,细胞外记录的神经末梢动作电位与终板电位的平均振幅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神经冲动不再能到达神经末梢。4-氨基吡啶、盐酸胍可恢复运动神经末梢传导冲动的能力,增加终板电位的量子含量,解除肉毒素产生的传递阻遏,恢复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而二性霉素对末梢电活动已消失的接头则无恢复作用。在上述资料基础上,对内毒素的作用机制和4-氨基吡啶等的抗肉毒效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凤阁  李海兵 《蛇志》1996,8(4):17-18
给小鼠、家兔、豚鼠等3种动物注射不同剂量的两种蝮蛇抗栓酶,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东北白眉蝮蛇抗栓酶未见神经毒反应,而浙江蝮蛇抗栓酶有神经毒反应,以豚鼠的反应最为敏感,主要表现为箭毒样毒性症状  相似文献   

5.
注射肉毒素(A 型)于成年猫一侧的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和比目鱼肮内,功能性地阻断这些肌肉与神经的联系。注射肉毒素约三星期后,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一侧被注射肉毒素肌肉(简称肉毒侧)的运动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与正常动物的或一侧肌内注射肉毒素动物的对侧运动神经元比较,肉毒侧极大多数运动神经元的后超极化电位时程明显减短,动作电位上升相的弯折不明显,动作电位时程减短;并且这运动神经元在通较弱电流时就产生重复发放。(2)给二个逆向刺激时,肉毒侧的极大多数运动神经元在较短的刺激间隔时间就出现第二个 SD 峰电位。(3)肉毒侧运动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神经轴突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超射均无异常。第三项中的结果与切断轴突后的结果不同。肉毒侧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运动神经元的后超极化电位时程都减短的结果与切断轴突、横切脊髓或河豚毒阻断神经冲动使肌肉不活动后的结果也不同,后两者仅使比目鱼肌运动神经元的后超极化电位时程减短。最后讨论了产生这些结果的可能机制,它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70年代末,在动物脑中发现 CCK 样肽类物质的免疫细胞化学证据后不久,有人在羊脑中分离出具有生物活性的8肽 CCK。含 CCK 的神经元已证明存在干新皮层、海马、纹状体、下丘脑和杏仁核等部位。药理学和生化研究表明,CCK 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对中脑和额叶前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兴奋作用。行为性研究表明,CCK 可对抗强直性昏厥以及对抗由β-内啡肽所导致的镇痛等作用。最近,Flood等发现,经过摄食训练的动物与预先剥夺食物的动物相比较,前者可提高在迷宫回避实验中的返回行为;腹膜内注射8肽 CCK(0.05~1.0μg/kg~(-1))亦具有这种作用。CCK 注射的剂量范围同已知啮齿类动物在进食期间循环血中 CCK 的水平是一致的。剂量(?)反应实验揭示了一种反向的“U”形曲线关系,表明 CCK 是典  相似文献   

7.
肉毒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而引起肌肉麻痹.肉毒毒素在培养液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组分由3个非同源性结构域组成,是一种新型的金属蛋白酶.不同血清型的肉毒毒素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不同底物,这些底物在神经细胞的胞外分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肉毒毒素在胞吞胞吐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医学应用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皮下注射小于致死剂量的~(125)I标记金环蛇毒或二个类心脏毒素(毒素 A或 B),在注射后1、2、4、8、16和24小时测定了一些组织(或脏器)中的放射强度(脉冲数/min/mg 湿重组织)。结果表明,除血液放射强度在注射后1小时已达最高值外,其余均在注射后2小时达到或接近最高值。至于三者从动物体内的排除,则毒素 B 似较快,如它在各组织中的放射强度在注射后8小时已降到接近对照水平,而毒素 A 和粗毒一般都在注射后16小时方降到对照水平,甚至还稍高于对照水平。注射后2小时,三种被标记物质在各组织中的放射强度均以肾为最高。如以肾的放射强度为100%计算,则肺、肝和脾的为3.5%,心肌、膈肌和骨胳肌的为1—2%,脑的最低,仅为0.3—0.5%。这些结果和 Lee 等报道的有关银环蛇毒在体内分布的资料相似。未观察到粗毒或二种纯化毒素在某一种组织中有特殊的积聚,用放射自显影法也未能显示毒素 A 或 B 在神经肌肉接头有明显的集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于猫瞬膜,猫及大鼠血压对麻黄碱的快速耐受性进行了系統研究。在猫对麻黄碱快速耐受性产生过程中发现:(1) 麻黄碱对瞬膜的积累作用(机率)与积累剂量(对数)呈直线关系,(2) 瞬膜对电刺激交成神经的反应减弱,(3) 血压及瞬膜对静脉注射去甲腎上腺素的反应增加。与其他实驗动物相似,大鼠連续注射麻黄碱8毫克/公斤,其升压作用也易于产生快速耐受性。大鼠血压对麻黄碱产生快速耐受性后,酪胺的剂量反应曲线被压低,但去甲腎上腺素的曲线并无显著改变。猫预先注射利血平后,其瞬膜对麻黄碱的剂量反应曲线中部(2.5毫克/公斤)被压低。在猫和大鼠的剂量-升压反应曲线中,最大也卽最后一剂麻黄碱(猫:12.5毫克/公斤;大鼠:8毫克/公斤)的反应由于快速耐受性而有所降低;但用利血平后可使这个反应较对照組显著升高。大鼠预先用不同剂量利血平后,麻黄碱快速耐受性的产生趋于延緩;并且第一剂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特别是在注射利血平5毫克/公斤,3—4小时后,有增强现象。切除腎上腺对上述結果似无影响。预先灌注去甲腎上腺素也可增强第一剂麻黄碱的升压作用,但与利血平化不同,对多数大鼠,反可促进快速耐受性的产生。大鼠产生快速耐受性后,灌注去甲腎上腺素可部分地恢复麻黄碱的升压作用。预先静脉注射可卡因2.5毫克/公斤可压低麻黄碱的剂量反应曲线。以上一系列实验資料提示麻黄碱快速耐受性的形成由于两种重要因素:(1) 麻黄碱直接作用的快速耐受性是由于受体的饱和,(2) 麻黄碱间接作用的快速耐受性是由于介质的耗竭。  相似文献   

10.
猪气喘病实验猪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建立猪气喘病人工发病模型。方法 将分离得到的一株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Js株进行各种试验鉴定,证实其为Mhp强毒株。每头猪肺内接种Js株培养物2ml,15~25d后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采集病变组织,经冻干制成攻毒用组织毒。安检合格,批号为20000324。给15头小梅山二元杂交猪分别气管内注射以KM2培养基作10-2、10-3、10-4和10-5稀释的强毒,每头猪5ml,对照组注射培养基。攻毒后25d观察试验猪临诊症状,X线透视,记录病理变化。结果 10-2、10-3、10-4稀释的强毒试验组猪均出现了典型的猪气喘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论 人工发病试验测得Mhp Js株组织强毒接种气管内注射最小发病剂量为10-4稀释5ml,正式试验人工发病可用100个最小发病剂量即强毒冻干物1:100稀释气管内注射5ml,可确保攻毒成功。  相似文献   

11.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毒性极强的一类神经麻痹毒素,可引起人类和动物肉毒中毒。因其制备简单、毒性强,已被列为最具威胁的生物恐怖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毒素战剂。其感染剂量极低,每个人都易感。肉毒中毒后,病情严重者一般2-3 d内即可能死亡。如采取正确及时的治疗,可使肉毒中毒死亡率降低,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无疑是成功治疗的前提。本文就肉毒毒素及其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川楝素突触前阻遏作用的电生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微电极技术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了川楝素对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并将所获结果与某些突触前阻遏剂如肉毒和β-银环蛇毒素等的作用进行了比较。(1)在川楝素作用下,间接刺激不能诱起肌肉收缩时,于终板区可记录到终板电位。此时串刺激可诱起一串振幅大小变化无规律的终板电位。(2)川楝素对终板电位和终板电位量子含量的影响是在使之逐渐下降之前有一暂时的升高。(3)小终板电位的发放最终可完全被川楝素所阻断,但在消失前其发放频率长时间维持高于对照,刺激神经使小终板电位发放频率的下降加速。(4)某些神经肌肉传递易化药物如Ca~( )、盐酸胍和4-氨基吡啶也有对抗川楝素的作用,如4-氨基吡啶可明显增大川楝素中毒接头的终板电位的振幅和量子含量,有时甚至恢复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  相似文献   

13.
<正> 4.菌苗接种后特定时间内在人和动物必须具备使结素反应阳转的能力:结素试验是测定结核杆菌感染最简便而又非常可靠的试验。但它是否是抗痨的一种确实指标,目前尚无定论;在更好的方法发现之前,可以被认为它是接种成功和增加抵抗力的标志。由于人和动物反应不同,每批菌苗应作人和动物的测定。 动物试验:实验表明豚鼠皮内注射少至11个可培养单位(活菌)即发生结素阳性反应。注射大约4000个活菌就能使结素产生最大阳性反应。虽将剂量增大几百倍,也不能引起对结素的更高反应。然而,人则不然。多数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是以皮内剂量注射豚鼠,动物于4-6周后,应对10-50单位结素出现阳性反应(10mm以上)。 Rosenthal叙述了更敏感的试验方法,用对新生儿和婴儿大约1/36的剂量用单刺器接种豚鼠。试验用体重400~500 gm白色或浅色皮肤的豚鼠,大腿外侧脱毛滴标准菌苗  相似文献   

14.
用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柱层析法从蝮蛇毒中分离出三个血循毒组分和一个神经毒组分,再用交联葡聚糖G50柱层析法将神经毒组分进一步分成二个神经毒组分。这些组分为分别筛选对抗神经毒或血循毒药物提供了有关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65例清醒、肌肉麻痹、迷走神经完整的家兔,记录膈神经放电,观察第四脑室内分别给予几种单胺类递质受体阻断剂对全身应用吗啡和一侧结合臂旁内侧核区微量注射吗啡所致呼吸抑制效应的影响。结果是:酚妥拉明或妥拉苏林加强吗啡的呼吸抑制效应;肉桂硫胺、赛庚啶或氟哌啶醇对抗吗啡的呼吸抑制效应;心得安不影响吗啡的呼吸抑制效应。只给予上述受体阻断剂对膈神经放电活动的影响不一致。上述结果提示中枢内存在的单胺类拮抗性调制系统在吗啡的呼吸抑制效应中起一定作用,5-羟色胺和多巴胺系统加强吗啡的呼吸抑制效应,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则相反;后者的作用是通过。α-受体而不是β-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家兔延髓腹侧区在吗啡抑制呼吸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36只麻醉、制动和人工通气的家兔上进行。探讨了延髓腹侧区在吗啡引起呼吸抑制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观察到:将浸透吗啡药液的滤纸片敷贴于延髓腹侧面的S区,可以引起膈神经放电抑制;将纳洛酮置于同一区域可翻转吗啡的效应;谷氨酸钠用于S区可引起膈神经放电加强;脑桥臂旁内侧核(NPBM)微量注射吗啡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抑制效应可被钠洛酮用于S区所预防;电刺激NPBM 主要引起延髓腹侧区单位放电的抑制反应,在这些出现抑制反应的单位中,大部分对微电泳给予吗啡也表现为放电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家兔延髓腹侧区存在能激活膈神经放电的神经元;将吗啡微量注射于 NPBM,可通过激活延髓腹侧区的阿片受体使该区域某些神经元抑制,进而引起膈神经放电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的调节血脂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和评价了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的调节血脂作用及其安全性。将50只实验动物(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喂以不同剂量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和高脂饲料。饲养28天后,分别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血清总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含量。用Horn's法对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连续观察7天,记录各组动物的中毒反应情况和死亡只数,计算咀嚼片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同时对几丁低聚糖咀嚼片作了调节血脂的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对大鼠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有明显降低和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稳定作用,具有辅助降血脂作用;对咀嚼片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蝇蛆几丁低聚糖咀嚼片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大于10 g/kg·bw,提示其基本无毒。
  相似文献   

18.
黄武新  刘传缋 《生理学报》1985,37(2):191-198
在乌拉坦氯醛糖混合麻醉猫上,平静呼吸时膈神经和肋间外神经α纤维单纤维放电时程、冲动数、冲动频率及休止期经统计处理无明显差别。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深慢,两种神经的冲动频率升高、放电时程延长及冲动数增多。窒息时两种神经电活动先增强,然后同时停止活动。索曼0.2—3μg 椎动脉或10—20μg/kg 静脉注射后,主要抑制膈神经放电的占85%和87%,无主要抑制肋间外神经的反应。椎动脉注射吗啡0.5—5mg,主要抑制肋间外神经放电的反应则占58%,无抑制膈神经放电的反应。从膈神经元所在的颈髓局部浸润索曼不能停止膈神经节律吸气放电。以上结果表明,主要支配膈神经的延髓呼吸神经元背侧组(DRG)和主要支配肋间外神经的腹侧组(VRG)在平静呼吸时活动无明显差异。而索曼和吗啡可使这两个细胞核团表现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动物肉毒中毒常常是动物食人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或饲料而引起,病死率高.本文通过对我国动物肉毒中毒的发生、中毒机理、发病特征及流行分布、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今后畜牧业肉毒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乙型脑炎 (乙脑 )减毒活疫苗弱毒株SA14 14 2神经毒力的减弱程度 ,本文对弱毒株及其原株SA14强毒株进行了猴体和小白鼠的致病性和病理学变化的比较试验。SA14强毒株病毒 (原始滴度 6 15× 10 8/ml) ,以10 -2 和 10 -4 ~ 10 -7不同稀释度于丘脑两侧合并脊髓注射恒河猴 ,每组除 10 -4 1只外其余均为 2只。另以 10 -4 和10 -6~ 10 -8不同稀释度脑内注射小鼠 ,每组 8只。结果猴子除 10 -4 1只外其余全部发病死亡 ,小鼠则全部死亡。SA14 14 2以 1∶5稀释病毒 (原始滴度为 8× 10 6/ml)按同样方法注射 4只猴和 30只小鼠 ,结果全部存活。另以SA1410 -2 病毒皮下注射 3只猴未死亡 ,而以 10 -1皮下注射 30只小鼠时则全部死亡。SA14 14 2以 1∶5稀释病毒皮下注射小鼠时则全部存活。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二种动物接种SA14株强毒后主要表现为弥散性脑脊髓炎 ,以神经细胞坏死为其主要特征和最突出的病变。猴子的病变以脊髓前角、丘脑和中脑黑质为重 ,小鼠的病变则以大脑皮质、海马部最重 ,脊髓的病变却比脑轻。接种弱毒株的动物则仅有轻微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坏死极少出现。以上结果表明以脑内接种时恒河猴和小鼠对乙脑病毒均高度敏感 ,以皮下接种时小鼠的敏感性高于猴子。乙脑SA14 14 2弱毒株的神经毒力包括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