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肽大部分来源于细胞内新合成蛋白质的降解产物,抗原肽直接体现细胞内功能蛋白质的部分变化,蛋白酶体、氨肽酶和抗原转运体(TAP)参与调控抗原肽的生成。在MHC的组装、折叠过程中,抗原肽促进各亚基的结合和折叠进程;而在起始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肽不仅诱导T细胞抗原受体的特异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延长MHC同T细胞抗原受体特异结合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一个对自身组织耐受且功能完整的T细胞库的建立离不开对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TECs)提呈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MHC Ⅱ)-自身抗原肽表位复合物的识别过程。已知在骨髓造血系统的抗原提呈细胞产生MHCⅡ-自身抗原肽复合物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TECs是非造血细胞中唯一能够持续表达MHCⅡ的细胞,属于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相似文献   

3.
陈仁彪 《遗传》1986,8(4):1-6
免疫现象的第一步是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 别。脊椎动物和人体有两类免疫活性细胞与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反应: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与可溶 性抗原反应,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与细胞表面 抗原反应。这些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类似的异 型二聚体(heterodimer) ; 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 ptor, BCR)由轻链(L)和重链(H)构成,T细胞抗原 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由,链和0链构成。抗原 分子多种多样。一个抗原分子还往往会有一个以上的 表位(e pi tope)或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均应有与它互补的对位(paratope)即抗原受体可与它 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一个脊推动物或人体的B细胞 和T细胞必需而且事实上具备极为丰富的抗原受体贮 备库。在抗原刺激下,带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B细胞 或T细胞发生克隆扩增(clonal multiplication),每个克 险只具有一种抗原结合特异性。这里有两个矛盾。一 个是淋巴细胞基因组内基因有限,与为如此众多受体 蛋白质分子编码需要大量遗传信息之间的矛盾;另一 个是淋巴细胞基因组的全能性与一个成熟淋巴细胞只 表现一种抗原受体特异性之间的矛盾。探究这些矛盾 的奥秘是近三十年来免疫遗传学中一个吸引人而又使 人烦恼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免疫细胞中的抗原受体分子直接影响着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抗原受体在内质网中的正确折叠、组装过程是细胞合成有正常功能的抗原受体分子的关键步骤之一。研究表明抗原受体分子在内质网中的折叠、组装以及转运均与内质网中的伴随分子(Molecular Chaperones,或称伴侣分子)有关。因此,阐明内质网中抗原受体与伴随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对了解免疫细胞中的抗原受体分子的成熟以及抗原递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组HLA-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pHLA复合物)在研究人类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有重要用途。pHLA复合物的制备以基因工程及蛋白体外稀释折叠复性技术为基础,在体外复性体系中重组HLA-Ⅰ类分子正确折叠,并结合抗原肽形成复合物。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超滤-高效液相色谱法(超滤-HPLC法)定量检测重组pHLA复合物中的抗原肽,尤其针对少量制备产物中抗原肽的检测。通过将重组HLA-Ⅰ类分子和抗原肽加入到复性缓冲液中,使重组HLA-Ⅰ类分子的重链(heavy chain,HC)与轻链(β2m)复性折叠,与含锚定残基的VYF抗原肽结合形成pHLA复合物,经超滤去除未结合的游离抗原肽VYF而保留复合物,最后将pHLA复合物经酸处理破坏其相互作用从而释放抗原肽,再超滤收集VYF抗原肽并进行HPLC检测,所测得的VYF抗原肽即为重组HLA-Ⅰ类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所结合的抗原肽。结果显示,制备的重组pHLA复合物可被HLA-Ⅰ分子构象特异性抗体W6/32识别,这说明重组HLA-Ⅰ类分子折叠构象正确,可鉴定为pHLA复合物;而超滤-HPLC法也可检测到pHLA复合物中含有抗原肽VYF,因此将超滤-HPLC法用于检测pHLA复合物的方法可行。与Western blotting法相比,超滤-HPLC法定量检测抗原肽浓度范围为0–9μg/mL,可根据复合物中结合的抗原肽量来优化不同结合条件,以提高HLA-Ⅰ类分子折叠效率并促进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还可根据pHLA复合物结合的抗原肽含量计算复性体系中形成pHLA复合物的制备率。因此文中所建立的超滤-HPLC法可用于pHLA复合物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在T细胞特异性免疫研究、人工抗原呈递细胞以及特异性四聚体探针应用开发方面都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BCR-ABL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异胞质抗原,为良好的免疫治疗靶标。该研究选择BCR-ABL融合位点的两段抗原肽SSKALQRPV(SS)、GFKQSSKAL(GF)为靶点,与胞质转导肽融合表达,负载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在胞质转导肽介导下,SS、GF短肽进入树突状细胞并定位于内质网,具备了被树突状细胞识别为内源性抗原并以MHC I类分子递呈的条件。在体外培养中,用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刺激脾脏CD8+T淋巴细胞,获得针对CML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同时检测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体外抗CML的效应。结果证实,胞质转导肽介导的GF抗原短肽负载的树突状细胞能够诱导CD8+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并产生针对CML的细胞毒性杀伤效应。因此,GF抗原肽有望作为CML免疫治疗的靶点。该研究为鉴定出靶向CML细胞的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TCR序列准备了条件,进而为后续制备靶向CML的TCR-T细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T细胞受体介导的T细胞活化在胸腺T细胞发育、T细胞亚群分化以及效应T细胞功能发挥过程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CR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提呈的抗原肽(peptide),并将胞外识别转化成可向细胞内部传递的信号,通过诱导TCR邻近酪氨酸激酶活化,促进信号传递复合物组装,活化下游MAPK、PKC以及钙离子等信号途径,最终活化相应的转录因子,调控效应蛋白分子的表达,完成T细胞的活化。TCR信号传递过程受到不同类型调控分子的调控,这些具有调控功能的分子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来精细调控TCR信号的起始、强度及终止。  相似文献   

8.
很多研究表明T细胞免疫在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和预防重症死亡中起到关键作用。T细胞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递呈的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结合的短肽,因此新冠T细胞多肽疫苗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本研究利用三条C57BL/6J小鼠MHC II类分子限制性的新冠T细胞表位多肽分别结合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市使用的佐剂:铝佐剂,5’cytosine-phosphateguanine 3’oligonucleotide(CpG-OND,以下简称CpG)佐剂以及铝加CpG佐剂制备成小鼠新冠T细胞多肽疫苗,通过皮下、肌肉、滴鼻(CpG佐剂组别)三种给药方式两次免疫C57BL/6J小鼠,在二免后14 d和6个月(CpG佐剂组别)后利用荧光免疫斑点实验(FluoroSpot)评价疫苗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的辅助型T细胞1(T helper 1 cell,Th1)应答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  相似文献   

9.
将HSV-I免疫过的小鼠淋巴结细胞在体外扩增,收集富集HSV-I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与BW 5147胸腺瘤细胞融合。对融合后产生的杂交瘤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及MHC识别限制选择。结果所得的T杂交瘤细胞具有在HSV-I特异刺激下,MHC一致时,有分泌IL-2的能力,并在体内耳廓病毒清除中发挥作用。它们是HSV-I抗原特异性,H-2~d限制的,具有辅助活性的T杂交瘤细胞。  相似文献   

10.
NKT细胞亚群     
经典的NKT细胞是一类表面既具有T细胞又具有NK细胞标志的T细胞亚群。与普通T细胞相比,1.NKT细胞不受经典MHC I类分子限制,而受非经典MHC I类分子、CD1d分子限制,不识别蛋白质抗原,而是识别脂类抗原;2.NKT细胞的TCR  相似文献   

11.
免疫相关抗原T细胞表位的鉴定与筛选是疫苗开发的关键之一。目前,基于对天然MHC配体或合成肽与MHC分子结合特性的分析,若干计算机算法已被用于MHCI/Ⅱ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表位的预测。而且,基于对蛋白酶体裂解片段的分析,开发了预测蛋白酶体酶切位点的算法。为进一步证实预测的表位肽在体有效性及免疫原性,若干实验技术也被相继开发和应用。同时,若干方法也被用于检测活化T细胞针对表达特定抗原靶细胞的免疫识别和T细胞活化后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产生。该综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表位筛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同种反应性T细胞(同种T细胞)识别的配体中, 抗原肽的作用是免疫学长期争论的问题, 即同种T细胞识别是否具有抗原肽特异性. 为了证实通过长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LTMLC)方法能够诱生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特异性的同种T细胞, 本研究利用仅表达HLA-A2, TAP缺陷的T2细胞, 将酪氨酸激酶来源的自身抗原肽(Tyr369-377)和EB病毒来源的病毒抗原肽(LMP2A426-434)分别加载到T2细胞上, 使T2细胞提呈单一的T细胞抗原识别表位, 并且选择4个HLA-A2阳性(HLA-A2+ve)与4个HLA-A2阴性(HLA-A2-ve)个体的PBL样本, 与加载上述抗原肽的T2细胞混合培养. 在此实验系统中, HLA-A2+ve PBL与加载病毒抗原肽的T2细胞(T2/LMP)混合培养代表T细胞对普通抗原的反应, 而HLA-A2-ve PBL与加载自身抗原肽的T2细胞(T2/Tyr)混合培养则为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 利用特异性pMHC四聚体染色与特异性细胞毒试验检测LTMLC诱生CTL的特异性, 其中利用HIV抗原肽(Gag77-85)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 (ⅰ) T2/LMP与HLA-A2+ve个体的PBL混合培养产生CTL(CTL-T2/LMP), CTL-T2/LMP对T2/LMP的杀伤显著高于对照T2/HIV的杀伤(26.52%±3.72% vs 7.01%±0.87%, P<0.001); LMP四聚体对CTL-T2/LMP染色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HIV四聚体 (0.98%±0.33% vs 0.05%±0.01%, P=0.0014); (ⅱ) 加载自身抗原肽的T2细胞(T2/Tyr)可诱导HLA-A2-ve个体的PBL产生CTL(CTL-T2/Tyr), CTL-T2/Tyr对T2/Tyr的杀伤显著高于对T2/HIV的杀伤(28.07%±2.58% vs 6.87±1.01%, P<0.001); Tyr四聚体对CTL-T2/Tyr染色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HIV四聚体(0.88%±0.3% vs 0.06±0.03%, P=0.0018). 结果说明: 结合于自身MHC分子上的病毒抗原肽与结合于同种MHC分子上的自身抗原肽都能诱导产生抗原肽特异性的CTL; 在LTMLC诱生的同种CTL中, 有相当数量的CTL具有pMHC特异性, 这些同种CTL的识别机制与普通抗原反应性CTL一样, 识别的对象也是特异性的pMHC. 支持了同种抗原的pMHC种类繁多造成同种T细胞反应强度极高的假说. 利用LTMLC诱生抗原肽特异性同种T细胞方法对于T细胞过继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方法,其胞外段抗体以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方式与相应的肿瘤相关抗原结合识别后,使T细胞活化而发挥抗肿瘤效应。CAR-T在血液疾病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CAR的结构、CAR-T治疗的靶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采取的相应策略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磊  赵德  高凤山 《生命科学》2012,(7):686-690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首先作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被发现,进而以此命名。随着其抗原结合分子及T细胞信使生物学功能本质的揭示,关于MHC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并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论述了近年来猪MHC(SLA)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SLA的分类及多态性、SLA分子结构特点、SLA分子功能及SLA分子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维持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昀  吴长有 《生命科学》2010,(6):506-514
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对某一抗原产生特异性识别及应答的同时,记住该抗原,当再次遭遇同一抗原时,能发生快速和强烈的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后,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提呈抗原短肽段,与T细胞相互作用。在T细胞抗原受体信号和共刺激信号的协同作用下,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收缩,小部分细胞作为记忆细胞长期存活。免疫记忆T细胞在表型特征和功能上都存在多样性。深入研究机体记忆性T细胞的特征,不仅能指导新型疫苗的设计,而且可望帮助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6.
可溶性MHC-肽四聚复合物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定量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新方法.该法将特异性抗原肽段、可溶性MHC分子及β2微球蛋白在体外正确折叠构建四聚体,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外周血及组织中抗原特异性CTL的比率,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科研工具.  相似文献   

17.
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自发清除者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收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自发清除者外周血(病毒清除后74个月),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体外应用已鉴定的表位肽刺激PBMC,10 d后计数细胞,去除表位肽,继续培养。第11天,ELISPOT方法检测PBMC中HPV抗原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PBMC经表位肽刺激10 d后,细胞数量有明显增加,由最初的4.1×105增加为4.2×106。第11天,细胞数量增加为4.65×106,为抗原刺激前细胞数的11.3倍。ELISPOT结果显示,PBMC中的记忆T细胞活化后,能够识别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的抗原肽,并分泌IFN-γ。此HPV自发清除者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的频数为0.007%。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自发清除者外周血存在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抗原肽可激活记忆T细胞,使之数量增加,分泌IFN-γ。ELISPOT可用于检测外周血中HPV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  相似文献   

18.
HSP70抗原呈递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热休克蛋白70(HSP70)是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的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与维持新生多肽的正确折叠,并且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死亡。HSP70还是免疫系统识别的主要抗原,在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效应T细胞的激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来自同源肿瘤成份的HSP治疗小鼠肿瘤具有明显的效果,是肿瘤肽的高效传递系统,是CD^+8T细胞激活的佐剂。了解其功能对某些疾病发  相似文献   

19.
脂筏与T细胞信号转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后通过MHCⅠ/MHCⅡ类分子提呈供T细胞识别。TCR对抗原的识别引起一系列下游信号事件的发生,最终使T细胞激活,但对TCR复合物结合抗原后引起胞内区磷酸化的早期事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最近的研究揭示脂筏参与了这一早期信号事件的发生。脂筏是一种膜脂双层内含有的特殊微区,T细胞膜表面参与T细胞激活的各种关键信号分子都定位于脂筏。T细胞激活过程中脂筏通过聚集和重分配形成一个信号转导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辅助T细胞在淋巴结中识别树突细胞或B细胞表面的MHCⅡ分子呈递的抗原而被激活,从而启动免疫应答的后续步骤。但是MHCⅡ分子所呈递的绝大部分是自身抗原,大多数时候辅助T细胞只能遇到这样的MHCⅡ分子而不能激活。那么自身抗原在免疫应答中有什么意义呢?最近的一项研究中,Fischer及其同事首先报道了自身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