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市售酸奶中乳酸菌的鉴定与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市售酸奶中乳酸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10种来自5个不同厂家的酸奶,通过细菌基因组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PCR (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PCR,rep-PCR)结合16S rRNA同源性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的乳酸菌进行基因分型和菌种鉴定.利用药敏纸片扩散法(K-B法)对分离的乳酸菌进行针对7种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用PCR特异性扩增结合测序的方法检测每个样品中不同基因型菌株的耐药基因(包括红霉素耐药基因erm A、erm B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tetK、tet S、tetQ、tetO、tetL、tetW).[结果]10种市售酸奶中分离到100株乳酸菌.其中,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sp.bulgaricus)23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26株,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30株,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5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6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10株.药敏实验发现所有100株乳酸菌均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42株对万古霉素耐药,没有菌株对头孢氨苄,四环素,红霉素以及土霉素耐药.在28株经过16S rRNA测序的乳酸菌中检测到5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在8株乳酸菌中检测到erm B基因,4株检测到tetK基因,2株菌检测到tetL基因,4株菌检测到tet M基因,2株菌检测到tet O基因,没有检测到erm A,tet S,tet Q,tet W基因.28株乳酸菌中有15株(53.57%)检测到耐药基因,其中有4株L delbrueckii ssp.bulgaricus检测到2-3种不同的耐药基因.[结论]本研究在市售酸奶中除了检测到商品标签上标注的L.delbrueckii ssp.bulgaricus和S.thermophilus以外,还检测到商标上没有标注的乳酸菌;作为常用发酵剂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嗜热链球菌更容易检测到耐药基因;分离得到的乳酸菌均对红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却检测到相应的耐药基因,再一次证明了没有耐药表型的菌株也可能携带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杭州地区市售发酵乳制品中分离鉴定的乳酸菌进行耐药传播的安全性分析,旨在揭示发酵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可传递耐药基因的超级耐药菌。方法自行分离鉴定的耐药乳酸菌,提取质粒并电泳分析是否存在质粒;以耐受叠氮化钠的大肠埃希菌J53作为受体菌进行质粒接合试验;若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发现存在耐药质粒,且耐药性可通过质粒传播,评定为3级。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发现存在耐药质粒,但接合试验未能证明耐药性可通过质粒传播,评定为2级。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但未检测出耐药质粒,评定为1级。结果美丽健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MLJ-G-2)和乳杆菌(MLJ-G-1)检测出含有质粒,但不会发生耐药转移,三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2、1。伊利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YL-G-3)、乳杆菌(YL-G-1)、嗜热链球菌(YL-Q)检测出含有质粒,但不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2、1、2。味全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WQ-G-3)、乳杆菌(WQ-G-1)、乳杆菌(WQ-G-2)、嗜热链球菌(WQ-Q)均检测出含有质粒,其中乳杆菌(WQ-G-1)、乳杆菌(WQ-G-2)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3、3、2。光明产品中分离的乳杆菌(GM-G-2)、乳杆菌(GM-G-3)、嗜热链球菌(GMQ)检测出含有质粒,乳杆菌(GM-G-2)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1、3、2。蒙牛产品中只分离的嗜热链球菌(MN-Q)检测出含有质粒,不会发生耐药转移,耐药危害等级为2。结论发酵乳制品中分离所得的乳酸菌81.2%的菌能检测出质粒,耐药性可能与质粒相关,存在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18.8%的菌的耐药性可通过质粒接合发生传播,存在直接的生物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3.
门诊妇女阴道乳酸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抗生素类药物对妇女生殖道正常菌群乳酸菌的影响,为临床医生选用抗生素治疗妇科疾病提供初步参考,并为微生态学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K-B法(纸片扩散法),以临床采集到的12株阴道乳酸菌为试验菌,研究其对临床常用9大类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在所测试的抗生索中,试验菌对甲硝唑形成的耐药环直径最小,对头孢噻肟形成的耐药直径最大。除甲硝唑外不同菌株对不同抗生索形成的耐药环直径差异较大。结论在该试验的条件下,乳酸菌对甲硝唑耐药性最强,可作为治疗阴道感染的首选药物;乳酸菌对头孢噻肟最敏感,因而在治疗阴道感染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该药物。  相似文献   

4.
吴莉莉  王海燕  徐岩  王栋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2):2182-2188
【目的】为认识乳酸菌在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分析、比较了酱香型与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菌群结构及其差异。【方法】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酱香型与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群的演变规律。并利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筛选方法进一步确定酱香型白酒发酵中的主要乳酸菌种。【结果】DGGE图谱表明, 白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乳酸菌种是乳杆菌。但两种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群组成及动态变化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清香型白酒酒醅中Lactobacillus fuchuensis是优势菌种, 而酱香型白酒发酵中检测到多种含量较高的乳酸菌种。利用MRS培养基从酱香型白酒酒醅中共筛选获得5种乳酸菌种。通过两种方法, 确定Lactobacillus homohiochii是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含量最高的乳酸菌。【结论】深入研究白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组成及分布规律, 对于更好地认识中国白酒酿造中主要的细菌类群——乳酸菌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认乳杆菌能否顺利通过胃酸屏障并在肠道内定植为进一步研究乳杆菌对大鼠的生理代谢影响做基础,为乳杆菌菌株的应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浓度梯度药物平板筛选利福平耐受菌株,用耐利福平(15 mg/L)乳杆菌菌株喂食SD雄性大鼠并采集其新鲜粪便,在耐药平板上筛选出能在大鼠结肠内定植良好的耐药菌株,并得到16S rDNA的鉴定结果,利用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乳酸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粪便中检测出的乳杆菌耐药菌株经纯化鉴定后与所喂食的乳杆菌同源。结论实验所筛选出的耐利福平乳杆菌在大鼠结肠内成功定植。  相似文献   

6.
乳酸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酸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工业中,其中有些菌种是重要的益生菌。目前,对乳酸菌的研究已从最初的形态学研究进入到了分子水平的研究。乳酸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已在全球展开。乳酸菌基因组研究有助于揭示乳酸菌的遗传和代谢机制,加速重要益生功能基因的挖掘,同时为乳酸菌的应用提供众多可能性。本文就乳酸菌基因组研究的概况、重要乳酸菌基因组、乳酸菌的功能基因组以及比较基因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玉米青贮过程中乳酸菌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青贮玉米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及种群的动态变化,以及微生物添加剂对乳酸菌种群变化的影响,采用了培养方法计数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目的变化,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方法分析青贮玉米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及种群变化趋势。经过对15d时间内青贮玉米中乳酸菌变化趋势的分析显示:一周后对照组乳酸菌数最高达到2.1×106CFU/g,两处理组中处理组Ⅱ乳酸菌数达到最高5.5×107CFU/g;利用MRS平板分离、培养出典型乳酸菌菌落152株,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为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其中86%的菌株属于乳杆菌属。此研究表明微生物添加剂有利于青贮玉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快速增殖,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都是青贮玉米发酵的启动菌之一,在发酵前期一直存在,但发酵后期乳杆菌属是玉米青贮过程中乳酸菌的主要菌群。  相似文献   

8.
乳酸菌素-安全、天然的食品防腐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酸菌素是一类由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抗菌多肽或蛋白,胞外分泌,能够通过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或抑制细胞壁合成来达到溶菌目的。主要从乳酸菌素在食品中应用的安全性、影响乳酸菌素生物合成的条件、乳酸菌素活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乳酸菌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揭示了乳酸菌素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从而使乳酸菌素这种天然防腐剂能获得更好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乳酸菌是传统的发酵菌株,是公认的安全级(GRAS)菌株。本文中,笔者综述了乳酸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乳酸菌的黏附能力和乳酸菌作为生物防治菌在水产品保鲜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介绍乳酸菌的黏附因素表层蛋白和生物膜,阐述了乳酸菌群体感应系统与乳酸菌黏附性的关系,旨在为乳酸菌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为工业化的细胞工厂,乳酸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和医药等行业。酸胁迫是乳酸菌在发酵生产以及作为益生菌在人体胃肠道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环境胁迫,严重影响乳酸菌的生理功能。近年来,随着系统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等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揭示乳酸菌酸胁迫抗性机制并提高其耐酸性能带来了可能。本文综述了乳酸菌酸胁迫研究进展,介绍了乳酸菌应对酸胁迫的生理机制,并提出了提升乳酸菌酸胁迫抗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林麝肠道中乳酸菌和肠杆菌基因型及表型多样性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本研究从10头健康成年林麝粪便样品中分离到22株乳酸菌和16株肠杆菌,通过16S rDNA进化分析和生理生化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析了分离菌株的基因型并利用药敏纸片法进行了分离菌株的耐药性研究。本研究共分离到了11种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河生肠杆菌E.amnigenu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耐久肠球菌E.durans、明串球菌Leuconostoc fallax、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idipiscis、屎肠球菌E.faecium和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其中大肠杆菌(n=11,28.9%)是林麝肠道中的优势菌群,肠球菌(n=10,26.3%)是林麝肠道中的优势乳酸菌群。PFGE分型结果表明肠杆菌分为7个基因型,乳酸菌分为9个基因型。本研究首次分析了林麝肠道中可培养细菌的基因型及表型并且对其耐药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麝肠道中的原生菌群多态性明显,并且对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敏感,未检测到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2.
乳酸菌是一类能在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目前,在自然界已发现至少43个属的这类菌。近年来,随着乳酸菌益生作用的相继发现,乳酸菌制品的生产及销售量也逐年呈上升趋势,正因如此,对乳酸菌进行正确的鉴定已成为乳酸菌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培养和非培养方法分析发酵白菜卤乳酸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明发酵白菜体系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和优势乳酸菌.[方法]采用培养和非培养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发酵白菜卤中乳酸菌的多样性.[结果]从培养平板分离得到的90株乳酸菌鉴定为Lactobacillus属和Leuconostoc属.通过对115个16s rRNA基因序列对比发现非培养样品的乳酸菌为Lactobacillu属,Pediococcus属Leuconostoc 属,Weissella 属.[结论]非培养样品的乳酸菌多样性较培养方法丰富.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显示上Lacto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白菜体系中优势乳酸菌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工业化的细胞工厂,乳酸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和医药等行业。然而在乳酸菌的工业生产中以及作为益生菌在人体胃肠道系统中都会面临多种环境胁迫,这些胁迫环境严重影响乳酸菌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食品微生物制造的效率。近年来,随着代谢工程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为乳酸菌生理功能的改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综述了系统生物学和代谢工程在乳酸菌生理功能的优化和调控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乳酸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工业中,其中有些菌种是重要的益生菌.乳酸菌中存在着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参与乳酸菌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是其代谢活动的重要调控机制.本文就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类型、特点以及乳酸菌中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肉制品营养丰富,极易被微生物污染,单增李斯特菌是污染肉制品主要病原菌之一。乳酸菌做为生物保护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控制单增李斯特菌。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总结了乳酸菌应用于肉制品安全控制的概况;然后进一步详细介绍了乳酸菌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着重探讨了乳酸菌对单增李斯特菌致病能力(生长、抗性和毒性)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了乳酸菌在食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建议,以期为乳酸菌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宋宇琴  孙志宏  张和平 《微生物学报》2015,55(11):1371-1377
摘要:乳酸菌是食品工业中重要的微生物,乳酸菌微进化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其生物学功能与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及基因组重测序(Whole-genome resequencing)等技术手段应运而生,使得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乳酸菌的系统发育和种群进化关系成为可能。MLST已被广泛用于乳酸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等微进化研究中,近期,测序成本的锐减使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乳酸菌微进化研究中的优势日益突显。本文对乳酸菌微进化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乳酸菌微进化方面的应用,旨在为乳酸菌微进化分析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低温环境中乳酸菌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资源,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自然界存在的乳酸菌中,有一类虽然人们一直在利用,但是还没有充分的研究和开发,这类乳酸菌就是低温环境中生长的乳酸菌.国外目前所见有关低温乳酸菌的报道多集中于低温冷藏肉、鱼制品及泡菜中的乳酸菌,集中研究和应用的菌属主要包括Leuconostoc和Lactobacillus,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根据目前国内外低温乳酸菌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其存在环境、种类及相应作用,并对其研究涉及的领域、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国内这类乳酸菌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乳酸菌作为干腌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之一,对制品品质的形成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耐受腌腊过程中的环境胁迫是乳酸菌生存的基本要求。已有研究表明,LuxS/AI-2介导的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能够调节乳酸菌在高盐、高酸等特定环境下AI-2的活性和luxS的转录水平。本文中,笔者主要综述了干腌肉制品中常见乳酸菌、乳酸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分类以及群体感应调控乳酸菌环境胁迫应激机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乳酸菌群体感应调控的干腌肉制品品质及其质量安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资料和文献中往往看到把乳酸菌和乳杆菌混淆起来,甚至把乳酸菌与乳酸杆菌等同起来。其实乳酸菌和乳杆菌的概念和内涵是不同的。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or LAB)不是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