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口唇形态的影响.方法:从直丝弓矫治的Angle Ⅰ类错合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侧位片中随机选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患者15例(A组),非拔牙矫治患者15例(B组),经X线头影软组织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口唇形态的变化,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拔牙矫治后上下唇的突度有明显改善,平均减少1.42和2.03 mm;上下唇的长度也平均增加0.51和1.58 mm;非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后鼻唇角、下唇突度、上下唇长度均有增加,但矫治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拔牙矫治有利于减小上下唇突度从而改善软组织侧貌.
Abstract:
Obji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gle Class Ⅰ malocclus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and without extractions on lip position changes.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Angle Class Ⅰ malocclusion were chosen. 15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4 first-premolars extraction (Group A) and 15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out extraction (Group B). The soft tissue X-ray cephalometric of the patient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compar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After the extraction treatment, the upper and lower projecting lip reduced by 1.42 mm and 2.03, mmrespectively. The length of the upper and lower lips increased by 0.51mm and 1.58mm, respectively. For the group B, the nasolabial angle, the lower lip protrusion, the length of upper and lower lips had been increased, though ther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s: After extraction treatment the upper and lower projecting lips decreased. The patients with extractment treatment had the facial aesthelics.  相似文献   

2.
夏璐  史衍辉  赵堂民  兰赟 《生物磁学》2011,(11):2156-2158
目的:探讨安氏11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中GMD矫治器的疗效和适应症。方法:选择36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病例,主要表现为以乳磨牙早失形成的磨牙近移或上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的非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GMD推磨牙装置远移磨牙开辟后牙间隙。结果:36倒患者中除1例因上切牙唇倾致患者对面形不满意而改行拔牙矫治外其余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第一磨牙平均远移5.6mm,远移到位平均4—5个月。磨牙建立中性关系。结论:GMD装置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推磨牙向后的矫治器,但要掌握好适应症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儿童骨性Ⅲ类错上下颌骨发育及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儿2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比较矫正前1个月和佩戴矫治器6个月后患儿软组织变化情况,评价患儿外貌改善情况;同时比较矫治前后患儿头颅侧位片指标差异,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结果:治疗后患儿面凸角由负变正,全面凸角显著减少,上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但下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SNA、ANB、Wits值、FMA、SND、SN-MP、SN-PP都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侧貌,促进患儿上颌发育,改变下颌骨生长方向,并使两者变得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非拔牙矫治中GMD矫治器的疗效和适应症。方法:选择36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病例,主要表现为以乳磨牙早失形成的磨牙近移或上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的非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GMD推磨牙装置远移磨牙开辟后牙间隙。结果:36例患者中除1例因上切牙唇倾致患者对面形不满意而改行拔牙矫治外其余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第一磨牙平均远移5.6mm,远移到位平均4-5个月。磨牙建立中性关系。结论:GMD装置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推磨牙向后的矫治器,但要掌握好适应症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儿童骨性III类错??上下颌骨发育及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儿2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比较矫正前1个月和佩戴矫治器6个月后患儿软组织变化情况,评价患儿外貌改善情况;同时比较矫治前后患儿头颅侧位片指标差异,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结果:治疗后患儿面凸角由负变正,全面凸角显著减少,上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但下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SNA、ANB、Wits值、FMA、SND、SN-MP、SN-PP都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侧貌,促进患儿上颌发育,改变下颌骨生长方向,并使两者变得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牙合面及颞下颌关节的改建能力,从而评估该矫治器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及恒牙列早期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及颞下颌关节核磁共振片,进行牙合面硬组织及髁状突的测量,包括下颌骨长(Co-Gn)、下颌升支长(Co-Go)、下颌体长(Go-Gn)、髁状突宽度、髁状突高度以及关节间隙的测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下颌骨长(Co-Gn)、下颌升支长(Co-Go)、下颌体长(Go-Gn)均显著增加(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髁状突高度显著增加(P0.05),髁状突宽度及关节前、上、后间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具有明显的骨矫形作用,髁状突的适应性改建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阻板矫治器基础上使用钕铁硼永磁体矫治Angle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15例替牙及恒牙早期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9-13岁,平均11.25岁。在双阻板矫治器的上下阻板安放第三代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矫治过程中磁块间距的增加说明疗效,间距加1mm以上考虑加力。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ANB角,Ao—Bo距,NA—PA角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B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力双阻板矫治器克服了传统矫形装置的缺点,从而能获得持续的矫形力,磁力调整易于控制,便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CBCT观察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22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治疗,应用CBCT评估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大小和形态的变化。结果: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矫治后上气道的总体积、腭咽、舌咽、喉咽及口咽体积显著增大(P0.05);软腭尖、会厌顶平面上气道的截面积及口咽段最小截面积、软腭尖平面矢状径、横径与会厌顶平面横径均显著增大(P0.05);硬腭平面的截面积、横径与矢状径及会厌平面的矢状径无显著变化(P0.05)。软腭尖平面上气道的矢横径比显著增大,会厌顶平面的矢横径比显著减小(P0.05)。结论: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后上气道变大。  相似文献   

9.
钕铁硼永磁体与双阻板矫治器矫治Angle Ⅲ类错(牙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阻板矫治器基础上使用钕铁硼永磁体矫治Angle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15例替牙及恒牙早期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9-13岁,平均11-25岁.在双阻板矫治器的上下阻板安放第三代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矫治过程中磁块间距的增加说明疗效,间距加1mm以上考虑加力.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ANB角,Ao-Bo距,NA-PA角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B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力双阻板矫治器克服了传统矫形装置的缺点,从而能获得持续的矫形力,磁力调整易于控制,便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10.
邱伟芳  邓文正  曾冠强  黄汝祥 《蛇志》2010,22(3):238-240
目的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治疗上前牙前突,评价微钛钉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例患者,上牙列前牙区牙齿覆盖在Ⅱ°以上,平均覆盖为8.3 mm。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200g力滑动内收前牙。通过比较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其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20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8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6 mm,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均无显著性扭转,种植体保持稳定。结论微钛钉种植体能有效治疗上颌前牙前突,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杨乐  王艳清  周顺成  张娟  丁寅 《生物磁学》2011,(7):1273-1276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错合畸形患者颈椎姿势的特点及差异,为正畸矫治错合畸形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及颅面、颈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226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儿童、成人在自然头位时拍摄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别比较儿童以及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间颈椎姿势的差异。结果:儿童:CVT-OPT、SN-CP、SN-OPT及SN-CVT在低、均、高角各组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成人:CVT-OPT在低角组与高角组间、均角组与高角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高角组低于低角组和均角组,在低角组与均角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SN-CP在低、均、高角各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SN-OPT及SN-CVT在低角组与高角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低角组〈高角组,在低角组与均角组间、均角组与高角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错合畸形患者的颈椎姿势在儿童无显著差异,在成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的拔除会否造成下颌角区骨骼形态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面型的影响。方法:30例因矫治需要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成人正畸患者,在拔牙前和拔牙后6个月拍摄CBCT片,采用三维测量软件mimics10.01测量下颌第三磨牙所在的下颌角区牙槽骨骨质的宽度、高度和长度,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前后数值有无差异。结果: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前后下颌角区骨质宽度和高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角区骨质前后向长度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拔除下颌第三磨牙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小下颌角区骨质高度和宽度,但是前后向长度度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与富血小板血浆(PRP)混合物应用于拔牙后种植位点保存的可行性。方法:拔除6只犬下颌双侧第三切牙与一侧第一切牙,并于每只犬的3个拔牙窝颊舌侧骨壁分别制造2 mm×2 mm×3 mm缺损,随机在两个牙槽窝内分别植入CPC或CPC与PRP的混合物,第三个不加处置作对照,在术后4、8、12周各处死两只动物,行大体、X线、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组的新骨生成情况。结果:术后4周时CPC/PRP混合物组骨形成早于其他组,8、12周时CPC/PRP混合物组新骨生成明显优于CPC组和对照组。结论:CPC混合PRP可促牙槽窝新骨生成并能保证成骨的高度和颊舌向宽度,从而为后期种植义齿修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对患者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检查侧貌软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2月~2020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和随访6个月后侧貌软硬组织的角度和厚度、软硬组织标记点到垂直参考线的距离及随访6个月后上下颌中切牙牙根体积和根长减小量及减少百分比、上下颌中切牙的根颈部与根体部体积减小量及减少百分比。结果:随访6个月后,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上唇缘点垂直参考线(UL-VRL)、鼻唇角(NLA)、上中切牙点矢状面距离(DUI)、上唇缘点矢状面距离(DUL'')较治疗前升高,MLA、鼻下点前下交角(MP-SN)、L1-SN、下唇缘点垂直参考线(LL-VRL)、Pog-VRL、颏唇沟点矢状面距离(DBs)、颏前点矢状面距离(DPo)、软组织颏前点矢状面距离(DPos)、下中切牙点矢状面距离(DLI)、下唇缘点矢状面距离(DLL'')、颏前点至鼻根点一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Po-NB)较治疗前降低(P<0.05)。随访6个月后,上中切牙牙根总体积、牙根顶端体积高于下中切牙(P<0.05);根颈部上中切牙、下中切牙体积变化和体积减少百分比均低于根体部(P<0.05)。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改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侧貌软硬组织,但可导致患者牙根吸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错合畸形患者颈椎姿势的特点及差异,为正畸矫治错合畸形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及颅面、颈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226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儿童、成人在自然头位时拍摄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别比较儿童以及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间颈椎姿势的差异。结果:儿童:CVT-OPT、SN-CP、SN-OPT及SN-CVT在低、均、高角各组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成人:CVT-OPT在低角组与高角组间、均角组与高角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高角组低于低角组和均角组,在低角组与均角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SN-CP在低、均、高角各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SN-OPT及SN-CVT在低角组与高角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低角组<高角组,在低角组与均角组间、均角组与高角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错合畸形患者的颈椎姿势在儿童无显著差异,在成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微螺钉种植体支抗(Microscrew implant anchor,MIA)技术对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对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法把患者分为MIA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头帽口外弓支抗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MIA组给予MIA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检测龈沟液MMP-2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MIA组正畸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P<0.05)。两组正畸后6个月的SNA角、OB与OJ值低于正畸前,MIA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正畸前后SNB角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畸后6个月的龈沟液MMP-2值低于正畸前,MIA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MIA技术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能抑制龈沟液MMP-2的表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头颅与牙齿的X线指标,从而促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T4K矫治器治疗替牙早期Ⅱ类错合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方法:选取从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替牙早期Ⅱ类错合患儿进行研究。采用T4K矫治器治疗患儿6个月,对比患儿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模型测量值、X线头影测量数据以及上面高、下面高、下面高比例,随访3年,分析X线头颅侧位片的检测数据。结果:患儿治疗6个月后的前牙覆合值、前牙覆盖值、上牙弓拥挤度、下牙弓拥挤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更低,上牙弓宽度和下牙弓宽度较治疗前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患儿的SNA角、ANB角以及U1-SN角和覆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NB角、L1-MP角以及U1-L1角和下颌平面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患儿的上面高、下面高以及下面高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年显示,ANB角和L1-MP角较治疗6个月后明显降低(P0.05),而SNB角、U1-L1角、下颌平面角、上面高、下面高、下面高比例、覆盖均较治疗6个月后明显增高(P0.05)。结论:应用T4K矫治器对替牙早期Ⅱ类错合患儿进行治疗的疗效较好,有利于其康复和预后,值得在临床上给予相应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评估骨性Ⅲ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后睡眠时期的呼吸功能情况,研究该类患者正颌手术后存在呼吸道梗阻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56例接受正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和术后6月的多导睡眠图报告。设计问卷调查表评估手术影响日间嗜睡度的变化。从PSG报告上获得的术前术后有代表性的2项参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最低氧饱和度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数据显示术前和术后AHI指数及SpO2无显著性差异(统计学上无差异)。54例病人术后均未出现睡眠呼吸障碍症状。2例病人术后出现睡眠时期打鼾,但术后随访6月后打鼾逐渐消失。结论: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后无明显呼吸道梗阻症状。但若患者同时具有超重、短颈、舌体大等其他危险因素及仅行下颌骨后退手术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调阅2010-2013年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病历资料,选择病历资料完整且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正畸病人病历44例进行分析,实验组22例为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对照组22例为单纯直丝弓治疗组。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进行扫描分析,对治疗时间及辅助支抗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完成时,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和单纯直丝弓治疗组的前牙覆合覆盖均减少,上切牙切缘均向远中移动,上下磨牙均伸长,前下面高度均增加,两组治疗结束后硬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与单纯直丝弓治疗组相比,治疗时间短,使用辅助支抗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是临床上一种速度快,费用低,效果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对采自北京地区的88只姬鼠标本(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除外)的10个形态分类指标进行了分析,以便确定出最具种问特异性的形态分类特征并给出定量判别标准.结果表明:除黑线姬鼠外,北京地区另有中华姬鼠(A.draco)和大林姬鼠(A.peninsulae)两种姬鼠;门齿孔后缘距上臼齿列前缘水平线的距离(x9)、上领M^1后内侧齿突向舌侧突出的程度(x1)及其与第2横嵴内侧齿突的相对大小(x2)是区分后两种姬鼠的最有效的形态分类指标;3个指标的种间界限大致为:中华姬鼠x9〈0.4mm,01≥0.2mm,x2≥0.6;大林姬鼠x9≥0.4mm,x1〈0.2mm,x2〈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