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儿童骨性III类错??上下颌骨发育及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儿2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比较矫正前1个月和佩戴矫治器6个月后患儿软组织变化情况,评价患儿外貌改善情况;同时比较矫治前后患儿头颅侧位片指标差异,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结果:治疗后患儿面凸角由负变正,全面凸角显著减少,上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但下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SNA、ANB、Wits值、FMA、SND、SN-MP、SN-PP都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侧貌,促进患儿上颌发育,改变下颌骨生长方向,并使两者变得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Le Fort I型截骨术与上颌牙根尖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制订截骨平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上颌牙槽清晰或出土后仍有牙保留的颅骨,在颅骨梨状孔下缘至上颌结节作一连线作为模拟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以上颌牙槽缘为标志,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侧上颌各牙的牙槽缘至上述模拟截骨水平的距离及牙槽缘至各牙根尖端的长度,然后计算出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结果:上颌各牙相对的牙槽缘至Le Fort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逐渐缩小,右侧中切牙为21.09±1.53mm,左侧中切牙为20.96±1.64mm,右侧第二磨牙为14.94±1.52mm,左侧第二磨牙为14.95±1.59mm;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也逐渐缩小,而两侧尖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49±1.74mm,左侧为4.69±2.14mm,第二磨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65±1.63mm,左侧为4.49±1.89,两侧尖牙牙根尖和第二磨牙牙根尖至Le Fort I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均比较接近。结论: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I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均在4mm以上,根据前牙中尖牙牙根尖的位置和后牙中第二磨牙牙根尖的位置,Le Fort I型术式截骨线水平在13、23(3|3)根尖及27、27(7|7)根尖上方4mm以上,按此平面作截骨水平较为安全,不易损伤牙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上颌牙根尖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制订截骨平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上颌牙槽清晰或出土后仍有牙保留的颅骨,在颅骨梨状孔下缘至上颌结节作一连线作为模拟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以上颌牙槽缘为标志,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侧上颌各牙的牙槽缘至上述模拟截骨水平的距离及牙槽缘至各牙根尖端的长度,然后计算出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结果:上颌各牙相对的牙槽缘至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逐渐缩小,右侧中切牙为21.09±1.53 mm,左侧中切牙为20.96±1.64mm,右侧第二磨牙为14.94±1.52 mm,左侧第二磨牙为14.95±1.59mm;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也逐渐缩小,而两侧尖牙牙根尖距离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49±1.74mm,左倒为4.69±2.14mm,第二磨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65±1.63mm,左侧为4.49±1.89,两侧尖牙牙根尖和第二磨牙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均比较接近.结论: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均在4mm以上,根据前牙中尖牙牙根尖的位置和后牙中第二磨牙牙根尖的位置,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水平在13、23(3|3)根尖及27、27(7|7)根尖上方4mm以上,按此平面作截骨水平较为安全,不易损伤牙根.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建立延期再植牙大鼠模型并观察牙根不同部位预后特点,比较不同组织学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为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10只,右侧上颌切牙脱位后延期再植,术后30 d 处死,分离上颌骨;利用micro CT从不同截面分析上颌切牙及牙周组织生理结构。切片后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TRAP染色观察比较牙根不同部位愈合情况、破骨细胞分布情况。结果:大鼠切牙唇侧有釉质覆盖,腭侧牙骨质覆盖,且再植牙不同部位愈合情况、破骨细胞分布有差异,其牙根唇侧未见明显吸收,腭侧根中1/3相比根尖1/3和根颈1/3吸收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破骨细胞分布数量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出了腭侧中1/3作为牙根吸收组织学分析区域的合理性。结论:本实验比较了再植牙大鼠模型牙根不同部位的愈合情况,提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组织学分析方法,能客观反映再植牙愈合方式,为进一步研究再植牙愈合机理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CBCT观察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22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治疗,应用CBCT评估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大小和形态的变化。结果: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矫治后上气道的总体积、腭咽、舌咽、喉咽及口咽体积显著增大(P0.05);软腭尖、会厌顶平面上气道的截面积及口咽段最小截面积、软腭尖平面矢状径、横径与会厌顶平面横径均显著增大(P0.05);硬腭平面的截面积、横径与矢状径及会厌平面的矢状径无显著变化(P0.05)。软腭尖平面上气道的矢横径比显著增大,会厌顶平面的矢横径比显著减小(P0.05)。结论: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后上气道变大。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治疗方法对中青年残根残冠患者咀嚼功能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到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进行前牙美容修复的中青年残根残冠患者82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牙冠延长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纤维桩加全瓷冠修复治疗,记录与随访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修复后3个月的舌向集中??侧向??与前伸??最大应力值小于解剖??(P<0.05),解剖??的正中??少于侧向??与前伸??(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后3个月的咬合接触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左右侧??力百分比、??力中心距离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3个月的成功率为97.5 %,高于对照组的85.7吧%(P<0.05)。观察组修复后3个月的外观效果与舒适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的牙龈萎缩、感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5 %,低于对照组的19.0 %(P<0.05)。结论:相对于牙冠延长术,纤维桩加全瓷冠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与舒适度,并不会影响光弹性状况,从而提高修复效果,减少随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血小板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对正畸大鼠牙移动及牙周组织CC类趋化因子受体-1(CC chemokine receptor-1, CCR-1)及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表达的影响。方法:1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只,两组均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观察组每日腹腔注射10 % CGF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溶液,共注射14 d。分别检测第0 d、1 d、3 d、7 d和14 d两组大鼠的牙移动距离,TRAP染色并进行破骨细胞计数,检测牙周组织中CCR1和HO-1 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随正畸力作用时间的延长,两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均显著增长、破骨细胞计数显著增多、牙周组织中CCR1和HO-1 mRNA的相对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第1 d和第3 d时牙移动距离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7 d开始,观察组牙移动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鼠破骨细胞计数和牙周组织中CCR1和HO-1 mRNA的相对表达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结论:CGF可促进正畸大鼠牙移动,增加破骨细胞数量,从而促进正畸牙移动和牙周组织重建,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牙周组织中CCR1和HO-1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前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瘦素(leptin)的变化及与牙周指标和辅助性T细胞(Th)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黄寺门诊部口腔科收治的80例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炎组)和65例于口腔门诊检查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SAA、leptin水平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占比,并评估牙周指标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SAA、leptin水平与牙周指标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占比的相关性。结果:牙周炎组治疗前血清SAA、leptin水平,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牙周探诊深度(PD)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h2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牙周炎组治疗后血清SAA、leptin水平,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PLI、SBI、AL、PD较治疗前降低(P<0.05),外周血Th2细胞占比较治疗前增高(P<0.05)。牙周炎组血清SAA、leptin与PLI、SBI、AL、PD,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呈正相关,与外周血Th2细胞占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血清SAA、leptin水平增高,经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降,高水平SAA、leptin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以及Th亚群紊乱有关,检测血清SAA、leptin水平可评估侵袭性牙周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以及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9.
李潇潇  刘新强  陈杰  杨建军  孟迪 《生物磁学》2014,(3):511-514,496
目的:比较前方牵引器及下颌支抗颌间牵引两种正畸牵引方式矫治上中切牙埋伏倒置阻生的疗效。方法:选择10例患者10颗埋伏倒置阻生上领中切牙,在三维CT片上的位置、三维方向和埋伏阻生的程度均相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方牵引器牵引和颌间牵引,对两组的牵引时间和成功率进行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前方牵引组牵引时间长于颌间牵引组,有显著差异(P〈0.05),前方牵引组成功率为100%,颌间牵引组为6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埋伏倒置阻生的上中切牙外科开窗术后,通过前方牵引器牵引的时间显著长于下颌支抗颌间牵引,但成功率显著高于颌间牵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全瓷冠、高嵌体与覆盖体对大面积牙体缺损后牙修复效果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8年5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大面积牙体缺损后牙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其分为全瓷冠组、高嵌体组与覆盖体组各48例。全瓷冠组给予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治疗,高嵌体组给予高嵌体修复治疗,覆盖体组给予覆盖体修复治疗,观察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三组修复后3个月的牙龈指数(GI)与探诊出血(BOP)阳性率低于修复前,高嵌体组、覆盖体组低于全瓷冠组(P<0.05)。全瓷冠组、高嵌体组、覆盖体组修复后3年的龋齿、牙周炎症、牙体修复体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 %、16.7 %、8.3 %,对比有差异(P<0.05)。高嵌体组、覆盖体组随访3年的修复体固位、修复体外形、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评分都高于全瓷冠组(P<0.05)。随访3年,三组修复体固位对比无差异(P>0.05),但修复体外形、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对比有差异(P<0.05)。全瓷冠组、高嵌体组、覆盖体组随访3年的满意度分别为87.5 %、97.9 %和100.0 %,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全瓷冠、高嵌体与覆盖体在大面积牙体缺损后牙修复的应用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对牙周组织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研究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TA)、iRoot BP Plus(iRooT)以及氢氧化钙(Ca(OH) 2)三种材料在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需要接受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的患者(60颗患牙)按照使用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三组:MTA组、iRooT组和Ca(OH)2组,每组20例(20颗患牙),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手术成功率、牙本质桥形成和牙齿变色发生率、牙根管壁厚度、牙齿功能和美观度、以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1)三组患者仅术后6个月临床治疗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2)Ca(OH)2组术后牙本质桥形成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牙齿变色发生率显著低于MTA组(P<0.05)和显著高于iRooT组(P<0.05)。(3)三组患者治疗后牙根管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治疗后Ca(OH)2组患牙根管壁厚度增加显著低于MTA组和iRooT组(P<0.05)。(4)Ca(OH)2组患者术后6个月牙齿舒适功能、固定功能和咀嚼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MTA组和iRooT组(P<0.05),而牙齿美观度评分显著低于iRooT组(P<0.05)和显著高于MTA组(P<0.05)。(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血清MMP-3和IL-8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并且MTA组患者血清MMP-3和IL-8水平显著高于iRooT组(P<0.05)和显著低于CaOH组(P<0.05)。结论:iRoot BP Plus和MTA材料应用于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均具有较高的远期成功率,但MTA材料远期牙齿变色率较高因而影响牙齿美观度。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小波阈值降噪的超声多普勒技术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NS)畸形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于本院进行规范化妊娠早期超声结构筛查的1092例11-13+6周单胎妊娠孕妇,所有孕妇均进行常规超声和小波阈值降噪的超声多普勒技术的检查,并对其妊娠过程和结果进行随访。结果:1092例胎儿产后病理或超声检查显示,胎儿CNS畸形共计19例,发生率为1.74%(19/1092)。其中,露脑畸形8例,无脑畸形5例,前脑无裂畸形3例,脑膜膨出2例,脊柱裂1例。基于小波阈值降噪的超声多普勒技术对胎儿CNS畸形检出的符合率94.74%(18/19)显著高于常规超声63.16%(1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基于小波阈值降噪的超声多普勒技术检出胎儿CNS畸形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差异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波阈值降噪的超声多普勒技术对妊娠早期孕妇进行规范化结构筛查更有助于及早发现胎儿CNS畸形,对降低畸形胎儿的出生率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矫正手术后力学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6月到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矫正术的患者80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出现力学性并发症分为力学并发症组和无力学并发症组,调查两组患者年龄、BMI、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合并神经损伤、术中截骨、性别、主弯角度、矫正率、手术史、入路以及疾病类型等病历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0例脊柱畸形矫正术患者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患者18例(22.50 %),分别为内固定失败4例、近端交界性失败5例、远端交界性失败4例以及术后冠状面失平衡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时间(OR=6.924,P=0.015)、年龄(OR=2.803,P=0.011)、矫正率(OR=3.215,P=0.032)、合并神经损伤(OR=1.629,P=0.021)、术中截骨术(OR=5.876,P=0.005)以及手术史(OR=1.692,P=0.043)与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力学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时间(OR=2.265,P=0.002)、年龄(OR=4.035,P<0.001)、合并神经损伤(OR=3.024,P=0.003)以及术中截骨术(OR=3.982,P<0.001)是成人脊柱畸形矫正术后发生力学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脊柱畸形患者矫正术后易发生力学性并发症,手术时间较长、年龄较大、合并神经损伤以及术中截骨术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考察iRoot BP Plus在大鼠再植磨牙牙髓血运重建的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以60只3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空白组、对照组及研究组。建立再植牙模型后,进行牙髓血运重建术,对照组采用MTA覆盖整个血凝块面,研究组使用iRoot-BP Plus,空白组不进行盖面。术后4周处死大鼠,进行影像学、免疫组化染色及VEGF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相比于空白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在影像学表现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再发育,根尖增大、根尖孔变窄,感染及根尖周骨损伤范围减小,根管腔狭窄,壁增厚。其中对照组牙根尖炎症范围有一定缩小,骨组织破坏未彻底消失,根尖有异型性钙化,研究组牙根尖周炎症和骨组织破坏消失,根尖形态无明显增生及异形。相比于空白组,对照组和研究组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值均显著增加,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Nrf2和bFGF表达的MOD值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和研究组大鼠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VEGF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大鼠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VEGF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iRoot-BP Plus在大鼠再植磨牙血运重建术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促进患牙愈合。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治疗对正畸患者牙齿移动距离以及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8例错颌畸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各7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分别给予50 g(A组)、100 g (B组)、150 g(C组)、250 g(D组)的远中正畸力。观察四组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牙齿移动距离,以及正畸前、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龈沟液中TNF-α、IL-2、HGF、PTX3水平变化和组间差异。结果:四组患者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牙位移距离先延长后缩短,然后再次延长后逐渐恢复基线水平(P<0.05)。四组患者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TNF-α、IL-2、HGF、PTX3出现先升高后降低,再次升高后逐渐恢复基线水平趋势(P<0.05),组间牙齿位移距离、TNF-α、IL-2、HGF、PTX3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B组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位移距离均大于A组(P<0.05),C组、D组与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龈沟液TNF-α、IL-2、HGF、PTX3水平均高于A、B、C组(P<0.05),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00 g正畸力可促使牙齿移动,保持正畸过程中适当的细胞因子水平,减少对牙周组织的破坏,有利于牙周组织恢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SGG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20名正常He青少年切牙区咀运动轨迹进行了描记。结果表明:1.描记出来的轨迹不仅重复性,而且较规则、较圆滑流畅。2.额状面咀运动轨迹可分四型,以开闭口阶段均有牙尖斜面接触滑动型最多矢状面咀嚼运动轨迹可分两型,观一咀嚼循环的开闭口接近重叠者最多见。3.咀嚼运动轨迹类型与咀嚼侧、性别无明显关系。4.3 95%的咀嚼运动轨迹在开口或(和)闭口阶段与侧方牙导滑轨迹部分重合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EarWell耳矫治器对新生儿耳廓畸形的效果及其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共78耳)耳廓畸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将年龄≤7 d的16例(21耳)患儿分为A组,8-14 d的21例(26耳)分为B组,15-28 d的23(31耳)分为C组,对所有患儿采取EarWell耳矫治器治疗,对比不同组别患儿新生儿耳廓畸形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和矫治时间。通过复查随访评价患儿预后情况,将48例(60耳)预后良好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将12例(18耳)预后不良的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相关资料。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EarWell耳矫治器对新生儿耳廓畸形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A组(100.00 %)高于B组(88.46 %)与C组(64.52 %)(P<0.05);A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 %,B组为15.38 %,C组为19.35 %,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性别、畸形部位对比无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外耳道闭锁分级以及容貌耳长差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为新生儿耳廓畸形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arWell耳矫治器对于新生儿耳廓畸形矫治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年龄越小矫治效果越好。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为耳廓畸形新生儿的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针对此类患儿需采取一定预防措施,预防预后不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比分析IPS e.max Press铸瓷高嵌体与普兰梅卡CADCAM系统制作的高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以2021年8月-2022年8月我院诊治的60例(86颗)后牙牙体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给予普兰梅卡CADCAM系统制作的高嵌体修复)和对照组(给予IPS e.max Press铸瓷高嵌体修复)各30例,对比两组修复前及修复1年后咀嚼功能、牙龈情况、RANK、CXCL16水平、IL-6、IL-8水平,统计修复结果及美牙效果满意度。结果:(1)修复前,两组咀嚼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修复1年后,研究组咀嚼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2)修复前,两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修复1年后,研究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3)修复前,两组RANK、CXCL16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修复1年后,研究组RANK、CXCL1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修复前,两组IL-6、IL-8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修复1年后,研究组IL-6、IL-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5)修复1年后,研究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修复体邻面解剖形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修复体表面及边缘着色、修复体折裂与固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6)修复1年后,研究组美牙效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IPS e.max Press铸瓷高嵌体相比,普兰梅卡CADCAM系统制作的高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效果更佳,能够提高咀嚼功能,改善牙龈指数,提高美牙效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SGG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20名正常(牙合)青少年切牙区咀嚼运动轨迹进行了描记。结果表明:1.描记出来的轨迹不仅重复性好,而且较规则、较圆滑流畅。2.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可分四型,以开闭口阶段均有牙尖斜面接触滑动型最多见;矢状面咀嚼运动轨迹可分两型,以同一咀嚼循环的开闭口轨迹接近重叠者最多见。3.咀嚼运动轨迹类型与咀嚼侧、性别无明显关系。4.有95%的咀嚼运动轨迹在开口或(和)闭口阶段与侧方牙导滑动轨迹部份重合。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全冠修复联合牙合贴面修复治疗牙体缺损疗效及对抗折强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牙体缺损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研究组应用全冠修复联合牙合贴面修复治疗,对照组只应用全冠修复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美观、固定及咀嚼功能、折裂载荷值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5 % vs.80.0 %,P<0.05);研究组的美观、固定及咀嚼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折裂载荷值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 % vs. 22.5 %,P<0.05)。结论:利用全冠修复联合牙合贴面修复治疗牙体缺损效果优于单纯全冠修复,抗折强度较高,美观、固定及咀嚼功能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