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思远  赵文武  华廷  王涵 《生态学报》2021,41(20):7955-7964
“SDGs加速行动”是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私营机构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为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的全球行动。2019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后,政府、国际组织、私营部门等提出了214项SDGs加速行动。2019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了系列影响,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全球SDGs加速行动的实施成为重要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2019)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行动等政策文件进行信息提取,建立加速行动匹配性指数模型和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恢复力指数模型,根据匹配性-恢复力分类体系将各国按照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分为9类,为推动后疫情时代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行动提供支撑。研究发现:(1)现有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行动的实施与区域需求不匹配,且这种不匹配的情况在COVID-19爆发前已经出现;(2)加速行动的实施受限于现有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基础,区域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其自然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多边组织机构和其他利益攸关方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加速行动;(3)下一步实施加速行动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根据分类框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关系,分重点推进加速行动的实施,完善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体系,分类设立后疫情时代不同时期的阶段目标,分阶段循序渐进,定期反馈追踪,以在2030年促进17项可持续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刘月  赵文武  张骁 《生态学报》2016,36(12):3843-3846
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于2016年5月23日—27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来自174个国家的2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主题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环境目标"。会议聚焦于最新的全球、区域和国家环境问题,审视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环境目标的落实情况,并最终达成了2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于中国而言,应该在落实2030议程环境目标的过程中,加快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目标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张军泽  王帅  赵文武  刘焱序  傅伯杰 《生态学报》2019,39(22):8327-8337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并且是整体而不可分割的,但并未说明各项目标之间是如何相关联的,因此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理清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加快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促进政策一致性实现的保障。由于我国目前关于此方面的报道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对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了较全面的了解研究背景,首先简要回顾了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变过程;随后在综合分析已有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分别从"联结途径""相互作用程度""网络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型"以及"执行手段"等五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论述,并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挑战;最后分析了当前研究对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启示,主要包括:(1)明确我国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促进不同层级政府和管理部门间政策一致性的实现;(2)完善指标监测体系,消除数据缺口;(3)加快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过去40年城镇化发展迅速,从数字指标上看,不仅走过了一条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道路,也走过了一条快速城镇化道路。然而,中国城镇化发展重"量"而轻"质",偏重于城镇数量增多和城镇化速度的提升,而对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城镇就业、第三产业发展等城镇化的本质问题关注不够。2015年,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明确要求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中国新型城镇化应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如何将SDGs的具体要求用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机制,测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状况;通过推进城市绿色创新实践,拓宽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叶靓俏  尹彩春  赵文武 《生态学报》2023,(24):10480-10489
厘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研究的现有进展和发展脉络,有助于深化SDGs研究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SDGs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1)SDGs相关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累计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且涉及学科领域广泛。(2)英国、美国和中国等是SDGs的主要研究力量,发展中国家对SDGs研究的影响也持续增强。(3)环境问题、多方合作、SDGs全球治理与地方化等是SDGs研究的热点方向,而公民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是SDGs未来研究的关注重点。鉴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后续研究应重视SDGs评估、扩展指标数据源和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陈思含  邵超峰  高俊丽  赵润  杨岭 《生态学报》2022,42(12):4807-4822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战略保障基地,面临较为突出的不可持续问题,定量化开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是推动其绿色转型发展、激活再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结合行星边界理论,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出发,建立了由2个系统、4个支柱、12个领域和48项指标组成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全球SDGs监测评估实践经验,考虑指标属性,综合确定各指标的阈值,并采用改进的离差标准化、障碍度分析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等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以拥有“有色金属之乡”称号的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评价对象,对其2005—2019年连续15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郴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得分由0.398上升到0.610。(2)4个支柱中,自然资源支柱的得分进步幅度最大,高达71.3%,说明郴州市已经逐步提高对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视,同时意识到挖掘替代资源的重要性,资源保障与利用能力不断提升;而发展动力支柱得分始终处于较弱或中等水平,已成为制约郴州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其中科技创新驱动是该支柱发展关键障碍...  相似文献   

7.
朱婧  李秋杰  赵文武 《生态学报》2022,42(21):8914-8927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一项地方试点示范工作,倡导实验区基于自身特点设计实验主题,自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做法,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建设时间最长、覆盖规模最广、实验主题最为多样的政策试点,实验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现有文献多集中于对发展理念的概念和框架探讨、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估、区域发展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以及可持续发展投入产出效率差异等,为实验区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打下基础。为了系统梳理实验区研究的整体演进情况,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参考,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对实验区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为主题的研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厘清实验区研究的阶段性特点、研究领域、核心问题、前沿热点和科学合作网络结构,基于此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区主题的发文量总体上呈波动趋势,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局部性合作较强;研究的核心问题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在实验区的政策实践;研究前沿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相呼应,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一直都是热点问题;经历了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到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的历程。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这一全球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作为政策试点的作用,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加强与SDGs研究的衔接;二是增加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三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和发展峰会上,鉴于地球资源遭到过度的开发而陷入枯竭和受威胁的状态下,为了保持地球的活力,正式提出要求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21世纪议程上有简略而明确的规定。1994年,我国政府也率先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  相似文献   

9.
杨屹  张柯 《生态学报》2021,41(16):6339-6350
西部城市群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自然资源消耗过快导致各市改善生态环境努力的差异加大,生态占用不公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给城市群实现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17 SDGs)带来了困难。在描述2007-2018年关中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ef)、人均碳足迹(cf)、人均水足迹(wf)和城市发展指数(CDI)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基尼系数评价了生态占用公平性对城市群实现17 SDGs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关中城市群各市CDI年均增长率低于efcfwf,城市发展滞后于资源消耗,不利于实现17 SDGs。②碳压力与碳承载的匹配度趋于优化,生态压力同生态承载、水资源压力同水承载的匹配度下降。③生态压力同CDI的空间均衡程度相对公平且稳定,碳压力、水资源压力同CDI的空间均衡程度下降,城市发展同承载力贡献差异性显著。建立监测城市群社会经济活动同生态占用公平程度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生态占用公平在实现SDGs情境中有利于保护森林与耕地、提高城市群内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的努力水平和平衡好各市在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取舍的影响。为此,提出改善城市群生态环境治理框架、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和城乡废物管理、建立跨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对10年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和发展峰会所确定的许多关键问题作了总结,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仍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尹彩春  赵文武 《生态学报》2021,41(23):9536-9542
2021年2月18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与自然和谐共处:应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危机的科学蓝图》。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环境紧急情况;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加剧环境风险、遏制环境恶化的全球承诺尚未兑现、环境风险威胁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多重挑战;全球亟需开展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框架的系统变革,加快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重点行动,改革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提高粮食、能源和水系统的环境友好性与可持续性,加强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健康的协同保护,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该报告结合全球环境评估的最新进展,强调了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仍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我国社会-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如下启示:(1)创新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探寻不同发展路径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社会-生态系统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2)注重科学研究对决策的支撑以及与国际重大议程的衔接,探索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海洋和滨海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苑晶晶  吕永龙  贺桂珍 《生态学报》2017,37(24):8139-8147
海洋和海岸带可以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与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以促进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被正式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几大挑战,包括如何减小陆基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强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提高海洋资源效率、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沿海居民的人类福祉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将海洋和海岸带融合为一个大型生态系统,利用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综合考虑各个部门和多种胁迫因素的累积影响,通过建立综合的海洋观测体系,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按照海洋环境承载力限制陆基人类活动,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从而进一步推进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侯焱臻  赵文武  刘焱序 《生态学报》2019,39(18):6943-6949
2019年4月29日至5月4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第七届全体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通过了IPBES全球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自然衰退"史无前例"和物种灭绝率"加速"的局面,保护和恢复自然需要"变革性改变"。会议于2019年5月6日发布决策者摘要,核心内容包括:(1)自然及其对人类的重要贡献的评估;(2)直接和间接的驱动力分析;(3)全球目标和政策方案;(4)政策工具、选项和最佳实践等内容。IPBES全球评估报告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带来如下启示:(1)系统评估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现状;(2)探讨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变革性方案;(3)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与公众宣传。  相似文献   

14.
韩逸  赵文武  郑博福 《生态学报》2021,41(3):1259-1265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学术论坛于2020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60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可持续发展;(3)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5)生态文明与国土空间规划;(6)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7)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8)湿地监测评估与规划管理;(9)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供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示有:(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动态连接;(2)注重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3)关注区域间的平衡,协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庆阳各县(区)1990年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基于元指标理论,构建了庆阳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对庆阳各县(区)1990年以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分析。之后根据评价结果,使用重心位移分析法与GIS技术,对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8年,庆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是在逐渐增强,但这种增强的主要拉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迅速进步,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这必将最终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全面恶化,目前西峰、庆城等部分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在2005年后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0—2008年,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性重心总体上是向南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重心与综合水平重心的波动较大,反映出各县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总体上不均衡、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徐苡珊  赵文武  韩逸  胡宝清 《生态学报》2022,42(21):8935-8939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学术论坛于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共吸引1700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研讨。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2)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3)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4)农村宅基地退出与乡村发展;(5)山地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6)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7)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8)喀斯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9)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示有:(1)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纳入生态文明建设;(2)深化多源数据和多模型耦合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评估;(3)建立健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锋  刘旭升  胡聃  王如松 《生态学报》2007,27(11):4793-4802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基地。城市将各种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文化的因素与冲突融为一体,形成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是衡量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以山东济宁市为例,建立了济宁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4类45项指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评价城市在各个不同时段的建设成效。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2004年为0.24,处于Ⅳ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2006年达到0.45,处于Ⅲ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2010年达到0.62,进入Ⅱ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2020年达到0.84,进入I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优良。评价指标全面,方法直观明了,反映了整体大于或者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詹天宇  赵文武 《生态学报》2021,41(24):10001-10005
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 "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IGU-GFE)主办的2020年地理学与可持续研讨会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研讨会以"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探究"为主题开展热烈讨论。研讨会针对5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生态系统压力和驱动力;(2)生态系统状态评估;(3)多重压力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多重压力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影响;(5)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策略。IGU-GFE地理学与可持续研讨会为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出了以下建议:(1)合理、科学、多维度提高生态系统质量;(2)有效恢复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3)优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协同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资源配置不甚合理等问题,阻碍了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9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目标间均衡度这一新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上中下游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状况、发展路径、对黄河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工农业用水效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基于水资源优化利用的协同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黄河九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不考虑各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均衡度时,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显著优于上游地区,考虑均衡度后则未发现显著差异;(2)忽略均衡度对评估结果带来的偏差也体现在省级层面上,如宁夏和山西在不考虑均衡度时都被认为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实际上两者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少部分目标上,和环境保护相关的部分目标反而出现了退步,这说明不考虑均衡度可能会高估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度;(3)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均有对黄河水资源较为依赖的省份,这些省份间工农业用水量和用水效率等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上游地区用水效率较低,中下游地区用水效率较高;(4)取水量...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国际发展援助是在全球范围达成《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主要途径, 也是中国在全球范围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维护中国海外发展利益和构建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中国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理论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基于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官方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融资水平分析, 以及全球主要多边和双边生物多样性援助组织政策经验总结, 从援助融资、总体布局、重点实施三个层面提出中国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总体规划和行动建议, 以期为即将于2021年在云南举办的COP15大会上, 中国作为东道国提出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国际倡议和国家行动计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