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AECOPD患者7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6,低分子肝素治疗)和研究组(n=36,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0d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两组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10d后PaO2、SaO2较对照组高,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升高,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降低(P<0.05),治疗10d后研究组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Fib、APTT、TT、PT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采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但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者疗效更好,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改善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缩唇腹式呼吸联合呼吸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82例COP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缩唇腹式呼吸训练,41例)和研究组(缩唇腹式呼吸结合呼吸操训练,41例),对比两组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所占FVC的比例(FEV1/FVC)]、生活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BODE指数。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FEV1、FVC、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SGRQ评分、BODE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唇腹式呼吸联合呼吸操训练可改善COPD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提高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细辛脑联合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予低流量吸氧、抗炎、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细辛脑、多索茶碱静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9%、81.7%(P<0.05),观察组在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肺部罗音减少50%以上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在FEV1、FEV1/FVC、PEF、PaO2、PaCO2等指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细辛脑、多索茶碱可以有效提高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HFNC)治疗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3 月就诊于我院的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151名。随机分为接受 HFNC治疗组和NIV治疗组(HFNC组77名,NIV组74名)。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小时、24小时以及治疗结束前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CO2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O2,PaCO2)的变化、治疗不耐受和失败、有气管插管需求的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有6名患者死亡,死亡率分别为HFNC组7.8%,NIV组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R、RR、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PaO2/FiO2、PaCO2、动脉血酸碱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NIV组相比,HFNC组气道护理干预次数明显减少(4±1 vs 8±2,P<0.05),皮肤破损发生率明显降低(5.2% vs 20.3%,P<0.05),住院天数明显缩短(6±2 vs 8±2,P<0.05)。结论:HFNC治疗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COPD 患者效果并不亚于NIV,且HFNC的安全性更高,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通气支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1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56)。对照组患儿采取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及心肌酶的变化,同时观察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及48 h,两组患儿PaO2和PaO2/FiO2显著上升,PaCO2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儿PaO2及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FEV1和FEV1/FV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8 h,患儿FEV1和FEV1/FVC进一步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CK-MB和LDH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下降,且观察组CK-MB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82.14%,且不良反应BPD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NRDS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减少心肌损伤,从而降低心肺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前后进行评分,分析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O2、PCO2、pH)、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O2、PCO2、pH)均有改善,实验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缓解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联合纤维支气管镜(FB)肺泡灌洗对老年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82例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IPPV联合FB肺泡灌洗治疗,n=42)与对照组(单独NIPPV治疗,n=40)。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抗菌药静脉滴注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pH值(pH)、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肺功能指标[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H、PaO_2、SaO_2明显上升,而PaCO_2明显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H、PaO_2、SaO_2明显较高,而PaCO_2明显较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FEV1、FVC、PEF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FEV1、FVC、PEF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联合FB肺泡灌洗治疗对老年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及肺功能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抗菌药静脉滴注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应用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治疗。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12 h及24 h后的PaO2、血pH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胸部X线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胸部X线各项情况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患儿的用机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时机,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161例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气管插管时间分为早期组(n=89)和延期组(n=72),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28 d内病死率(预后)。根据预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9)和存活组(n=13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延期组(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下降,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升高,且早期组变化程度大于延期组(P<0.05)。延期组28 d内病死率为15/72(20.83%)。早期组28 d内病死率为14/89(15.73%),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对比无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与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年龄、PaCO2、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白细胞计数(WBC)、pH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B型尿钠肽有关(P<0.05)。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PaCO2偏高、年龄偏大、Hb偏低、pH值偏低、D-D偏高(P<0.05)。结论: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早期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血气分析,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PaCO2偏高、年龄偏大、Hb偏低、pH值偏低、D-D偏高均是导致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64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患者给予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24 h和48h的pH值、PaO2、PaCO2以及VAP、总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以及死亡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H值改善明显、PaO2明显增长、PaCO2下降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以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众说纷纭,特别是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改变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直接的试验证据。本文依据心力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降低幅度,探讨心力衰竭导致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方法: 选择5名心力衰竭患者,连续桡动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PaCO2,pHa和S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动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比较患者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是否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心力衰竭患者与心功能正常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包括2例外科手术和3例ICU住院监护患者,4男1女,年龄(69±7)岁,身高(169±10)cm,体质量(75±19)kg,左心射血分数(LVEF)=(38±3)%。动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7±2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7±2次心跳,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心力衰竭患者PaO2,PaCO2,[H+]a和S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分别是(7.94±2.02)mmHg,(1.18±0.56)mmHg,(0.54±0.17)nmol/L和(0.21±0.07)%,分别是各自均值的(6.1±1.5)%,(3.2±1.5)%,(1.5±0.5)%和(0.2±0.1)%。与心功能正常患者比较,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幅度呈现明显降低趋势,但仅PaO2和[H+]a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连续逐搏动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心力衰竭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也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但其变化幅度较心功能正常患者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法,在人体实验中验证呼吸调控核心信号——PaO2,PaCO2和[H+]a是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不是传统理念上误认的稳定水平信号。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Allen试验阴性需要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在左侧桡动脉穿刺,连接肝素化塑化管(3 mm×1 000 mm),注满血液并计数血液注满所需心跳次数。用止血钳将塑化管钳闭成与心跳次数相对应的分段后,迅速置于冰水中,立即进行血气分析。选取每位患者的2个典型波浪式周期,用于分析2对最高-最低和最低-最高共4个测定值,取平均值。对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作统计学配对t检验。结果: 血液注满塑化管需要16±2次心跳,均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每个呼吸周期是5±0.6次心跳。PaO2、PaCO2、[H+]a和SaO2都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式变化(相邻高点与低点比较,P<0.05),PaO2、PaCO2、[H+]a和SaO2的波浪幅度分别是(11.28±1.13)mmHg,(1.77±0.89)mmHg,(1.14±0.35)nmol/L和(0.52±0.44)%;波浪幅度分别是其平均值的(7.7±1.1)%,(5.1±2.5)%,(3.1±1.0)%和(0.5±0.4)%。结论: 动脉延长管连续取血,按心跳次数分隔血样,血气分析法简单易行,为验证动脉血气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信号提供了可靠证据。本方法为原创,技术操作层面仍需提高熟练程度,增加志愿者和试验样本的数量进一步探索此类信号的临床检测可靠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二氧化碳(CO2)气腹压力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苏醒质量、应激反应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1例,按入院奇偶号顺序将患者分为低CO2气腹压力组(低压力组,10 mmHg,45例)和高CO2气腹压力组(高压力组,15 mmHg,46例)。对比两组苏醒质量、应激反应、呼吸功能指标和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低压力组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高压力组(P<0.05)。两组患者注气针穿刺时(T1)、气腹成功建立时(T2)、放气后10 min(T3)时间点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均高于入室时(T0)时间点(P<0.05),低压力组T1、T2、T3时间点CRP、皮质醇均低于高压力组(P<0.05)。与气腹前相比,两组气腹20 min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P<0.05),与低压力组相比,高压力组PaO2更低,PaCO2更高(P<0.05)。术后第1 d、术后第3 d、术后第7 d,低压力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的高压力组(P<0.05)。结论: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较低的CO2气腹压力可提升苏醒质量,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呼吸系统损害和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谢才德  邹华兰  罗学斌  李循律  秦蓁 《生物磁学》2013,(24):4727-4729,4709
摘要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positiveairwaypressure,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ex—acerla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48例经诊断为AEc0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吸氧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iPAP呼吸机治疗,8h/天,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生命体征,抽取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2h股动脉血液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包括pH、PaCO2、PaO2、Sa02等),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生命体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H、PaCO2、PaO2、SaO2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H、P02、PC02、Sa02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的住院天数显著缩短(P〈0.05)。结论:采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AECOPD合并II型呼衰的患者疗效较常规治疗更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 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 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O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急性血液碱化前、后空气吸入下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基础上,本文探讨在血液碱化后吸入纯氧对呼吸调控的影响。方法: 正常志愿者5名在碱化血液后呼吸纯氧CPET,在静息、热身、运动及恢复期,连续测定肺通换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指标,对CPET期间的呼吸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同时与急性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数据比较。结果: 碱化血液后吸入纯氧运动呼吸反应与急性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呼吸反应基本一致。CPET期间,各运动状态下的每分通气量均与对照组相似(P>0.05);仅静息每分通气量较血液碱化空气CPET略高(P<0.05),而其它状态和恢复2min时均相近(P>0.05)。潮气量仅峰值运动时较对照和血液碱化空气CPET略低(P<0.05);而运动过程和恢复2min时的潮气量均相近(P>0.05)。呼吸频率在各个时间与血液碱化前后CPET均无差异(P>0.05)。在碱化血液后吸入纯氧运动各个时期的PaO2和SaO2较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时明显提高(P<0.001,P<0.05)。血红蛋白浓度虽然较急性血液碱化前后均低,但仅较血液碱化前显著降低(P<0.05),比血液碱化后差异不显著(P>0.05) ; 开始时的PaCO2较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时降低(P<0.05),无氧阈时相近(P>0.05),但到峰值及恢复2 min时明显增高(P<0.05);pH仅较对照增高(P<0.05),但与碱化血液空气试验时无差异;乳酸水平较对照略高,但仅在热身和恢复期有差异(P<0.05)。纯氧提高了两人无氧阈和三人峰值运动的功率和时间。结论: 虽然血液碱化给予纯氧, CPET呼吸反应与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呼吸反应模式相似,表明运动中呼吸反应主要取决于代谢变化,而非动脉血气平均值高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治疗1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1型呼吸衰竭患者46例,根据入院的顺序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FNC组和NPPV组,每组23例,分别给予HFNC治疗与NPP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48 h的动脉血气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动脉血气pH值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48 h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 PaO2和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5),且治疗后48 h,NPPV组显著高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的PaCO2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48 h的PaCO2值NPPV组显著低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呼吸频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逐渐降低(P0.05),且治疗后2 h、24 h及48 h的呼吸频率NPPV组显著高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心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FNC与NPPV治疗单纯1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相当,但HFNC在提高患者治疗中的舒适度及耐受性等方面可能优于NPP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