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铁调素25(Hepc25)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3例AIS患者(AIS组)和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56例健康者(对照组),根据入院当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IS组进一步分为轻症组(NIHSS评分<6分,21例)、中症组(6分≤NIHSS评分<13分,38例)、重症组(NIHSS评分≥13分,14例)。根据患者出院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3分,18例)和预后良好组(0~2分,55例)。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分析PRDX1、FGF4、Hepc25与NIHSS、mRS评分相关性,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AIS组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高于中症组和轻度症组(P<0.05),且中症组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高于轻症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AIS患者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均与NHI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r=0.636、0.794、0.682;0.619、0.705、0.713,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NIHSS评分与AIS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高NIHSS评分,高血清PRDX1、FGF4、Hepc25水平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RDX1、FGF4、Hepc25水平明显升高,高水平RDX1、FGF4、Hepc25与AIS患者严重神经缺损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可以作为AIS预后评估的辅助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表达及其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初发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另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志愿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LSA)法检测并对比各组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差异。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AIS患者入院14 d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RBP4、Lp-PLA2、MCP-1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IS患者的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逐渐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AIS患者的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与NIHSS、MRS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RBP4、Lp-PLA2、MCP-1三项联合检测预测AIS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0.775、0.799、0.781。结论:AIS患者血清RBP4、Lp-PLA2、MCP-1水平显著升高,升高程度与患者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AIS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凝血功能、病情评分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我院诊治的15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组患者的生存状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118)和死亡组(n=32)。检测两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对两组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清PCT、CRP,PT、APTT,APACHE II和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PCT>7.32 ng/mL、CRP>86.73 ng/mL、PT>15.48s、APTT>36.74s、APACHE Ⅱ评分>15.88分和SOFA评分>6.48分均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2.099、1.747、2.333、1.596、1.916、2.208,P<0.05)。血清PCT和CRP均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T和APTT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PCT和CRP水平升高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两者与脓毒症患者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T和APTT存在正相关,并且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在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血清Klotho蛋白、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与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6例AD患者作为AD组,另选取150例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Klotho蛋白、VILIP-1、HMGB1表达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认知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上三指标与MMSE评分之间的关系;AD患者根据治疗1年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4)与预后不良组(n=62),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发A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Klotho蛋白、VILIP-1、HMGB1联合检测对AD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AD组的MMSE评分、血清Klotho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VILIP-1及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与MMSE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血清VILIP-1、HMGB1水平与MMSE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ILIP-1、HMGB1水平升高是引发A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Klotho蛋白水平升高是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 Klotho蛋白、VILIP-1、HMGB1联合检测AD患者曲线下面积为0.839,敏感度为80.65%,特异度为83.78%。结论:血清Klotho蛋白、VILIP-1、HMGB1表达水平与AD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均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临床可以通过联合检测以上三指标辅助评估A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ACI)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血清C肽(CP)、髓鞘碱性蛋白(MB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方法:选取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ACI合并LA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根据LA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39例、中度组40例和轻度组3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12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血清CP、MBP、MCP-1水平。对ACI合并LA患者行6个月的随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P、MBP和MCP-1对ACI合并LA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BP、MCP-1更高,CP更低(P<0.05)。重度组血清CP显著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MBP、MCP-1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血清CP显著低于轻度组,MBP、MCP-1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CP更低,MBP、MCP-1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升高、MBP升高、MCP-1升高是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P升高是保护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P、MBP和MCP-1联合预测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CP、MBP和MCP-1单独预测。结论:ACI合并LA患者血清CP较健康群体更低,血清MBP、MCP-1水平较健康群体更高,且CP、MBP和MCP-1与患者病情程度存在密切联系。血清CP、MBP和MCP-1联合检测对ACI合并LA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陷窝蛋白1(Cav-1)、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20例为ACI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对象76例为对照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对照组与ACI组以及ACI各亚组间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分析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与梗死面积、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av-1、VILIP-1、UCH-L1预测ACI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和预后的价值。结果: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对照组低于ACI组(P<0.05);轻度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P<0.05);小面积梗死组低于中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低于大面积梗死组(P<0.05);预后良好组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ACI患者血清Cav-1、VILIP-1、UCH-L1与NIHSS评分、梗死面积及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Cav-1、VILIP-1、UCH-L1联合预测ACI神经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7、0.907、0.953,均大于单指标检测。结论:ACI患者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异常升高,且升高程度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及预后有关,早期联合检测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有助于ACI病情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又称神经球蛋白,是一种携氧球蛋白。有研究证明Ngb在脑缺血缺氧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对氧具有高亲和力,有助于预防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并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预后。本研究观察了AIS后血清Ngb水平的变化,并评估了Ngb与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地募集AI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在AIS患者起病后不同时间点(脑梗死发病后72 h内和第14天)及对照组中分别检测血清Ngb水平,并比较AIS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血清Ngb水平。对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AIS患者的血清Ngb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患者血清Ngb水平与梗死体积及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gb对AIS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IS患者的血清Ngb水平在脑梗死后72 h内和第14天时分别为105.7(88.3,123.1)μg/L和72.8(58.7,86.9)μg/L。对照组血清Ngb水平为58.2(35.0,81.6)μg/L。AIS发病后72 h内血清Ng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AIS患者血清Ngb水平在发病后72 h内及第14天均无显著差异(P>0.05)。AIS发病72 h内的血清Ngb水平与NIHSS评分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232,P=0.038)。在各时间点,大体积脑梗死组患者血清Ngb水平与中小体积脑梗死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Ngb水平对AIS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AIS发病后72 h内血清Ngb水平升高。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AIS患者血清Ngb水平无显著差异。发病后72 h内的血清Ngb水平与NIHSS评分显著相关。Ngb可能作为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骨髓细胞样转录因子-1(sTLT-1)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中度损伤组(61例,NIHSS≤15分)和重度损伤组(39例,NIHSS>15分);根据不同脑梗死体积分为小灶梗死组(41例,梗死体积<5 cm3)、中灶梗死组(35例,5 cm3≤梗死体积≤15 cm3)、大灶梗死组(24例,梗死体积>15 cm3);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不良组(31例,mRS>3分)和预后良好组(69例,mRS≤3分)。对比不同脑梗死体积、不同NIHSS评分、不同预后ACI患者的RDW和血清CRP、PCT、sTLT-1水平,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小灶梗死组、中灶梗死组、大灶梗死组患者的RDW和血清CRP、PCT、sTLT-1依次升高,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组的RDW和血清CRP、PCT、sTLT-1水平高于轻中度损伤组(P<0.05)。预后不良组的RDW和血清CRP、PCT、sTLT-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在脑梗死分型、吸烟史、性别、入院时NIHSS评分、年龄、梗死体积、饮酒史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梗死体积偏大、脑梗死分型为完全前循环脑梗死、RDW偏高、CRP偏高、PCT偏高、sTLT-1偏高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RDW和血清CRP、PCT、sTLT-1水平可有效反映ACI患者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且ACI患者的预后受到入院时NIHSS评分、梗死体积、脑梗死分型、RDW、CRP、PCT、sTLT-1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I(ANXA1)、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1)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aSAH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比较两组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差异。分析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与aSAH患者脑损伤程度和手术治疗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ANXA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dickkopf-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NXA1与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dickkopf-1与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经统计术后预后不良患者有56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ANXA1水平为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高dickkopf-1水平、高Hunt-Hess评分、高WFNS评分、高改良Fisher评分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血清ANXA1、dickkopf-1及Hunt-Hess评分、WFNS评分、改良Fisher评分对aSAH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最高,ROC-AUC(0.95CI)为0.843(0.748~0.942)。结论:aSAH患者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联合血清ANXA1、dickkopf-1与病情评分对aSAH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降钙素原与白蛋白比值(PAR)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9例ARDS患者,根据氧合指数(PaO2/FiO2)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00 mmHg<PaO2/FiO2≤300 mmHg,38例)、中度组(100 mmHg<PaO2/FiO2≤200 mmHg,42例)、重度组(≤100 mmHg,29例)。检测所有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及PAR,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内生存状况将其分为存活组(69例)、死亡组(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DS患者入院后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铁蛋白、ANGPTL4、PAR评估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组血清铁蛋白、ANGPTL4、降钙素原及PAR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死亡组血清铁蛋白、ANGPTL4、降钙素原及PAR高于存活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高SOFA评分、高PAR及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升高是 ARDS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铁蛋白、ANGPTL4、PAR三项指标预测ARD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的0.775、0.727、0.776。结论: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及PAR增高与病情加重以及预后不良有关,联合检测三项指标在ARDS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义  喻良  王曦  赵戈  黄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20):3939-394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清趋化因子12(CXCL12)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2018年9月期间接收的AIS患者13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症组(n=42,4分),中症组(n=61,4~15分),重症组(n=35,15分),根据改良RABKIN量表(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82)和预后不良组(n=56)。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分析不同NIHSS得分、不同预后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GAL3、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m 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中症组AIS患者血清GAL3、CXCL12水平高于轻症组,且重症组高于中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AIS患者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血清GAL3、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m 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IS患者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异常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比值、载脂蛋白B (Apo B)/载脂蛋白A1(Apo A1)比值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疗效和出院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AIS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血运重建、抗血小板等治疗,根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76例)和无效组(26例)。治疗后检测所有AIS患者血清FT3、FT4、Apo B、Apo A1水平,计算FT3/FT4比值、Apo B/Apo A1比值,所有AIS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根据AIS患者随访期间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31例)和预后良好组(71例)。比较不同组间血清FT3、FT4、Apo B、Apo A1水平以及FT3/FT4比值、Apo B/Apo A1比值差异,分析影响AIS患者出院后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无效组血清FT3水平、FT3/FT4比值低于有效组(P<0.05),血清Apo B水平、Apo B/Apo A1比值高于有效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FT3水平、FT3/FT4比值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Apo B水平、Apo B/Apo A1比值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高、Apo B/ApoA1比值增高是AIS患者出院后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FT3/FT4比值增高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AIS临床治疗无效和预后不良患者FT3/ FT4比值降低,Apo B/ApoA1比值增高,低FT3/ FT4比值和高Apo B/ApoA1比值与AIS患者出院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评价及其与血脂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数值以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情况将其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对比各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m R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TC、LDL-C、TG、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LDL-C、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LDL-C、hs-CRP、NIHSS评分和m RS评分与斑块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技术可有效评估ACI患者的斑块稳定性,ACI患者的斑块分级与脂代谢紊乱、机体的炎症反应以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值、趋化因子(CXCL)9、CXCL12、CXCL16的变化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日至2021年1月10日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度组(25例)、中度组(32例)和轻度组(39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31例)和预后良好组(65例)。对比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对比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度组、中度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预后良好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可知,预后不良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疾病梗死部位、治疗方式、发病至入院时间、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无关(P>0.05)。而与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NIHSS评分有关(P<0.05)。糖尿病史、高血压史、LDL-C偏高、颈动脉IMT偏厚、NIHSS评分偏高是A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外周血Th17/Treg比值及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下降是ACI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Th17/Treg比值、CXCL9、CXCL12、CXCL16随着ACI病情进展呈升高现象,是影响ACI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糖尿病史、高血压史、LDL-C偏高、颈动脉IMT偏厚、NIHSS评分偏高也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铁蛋白(SF)、血管内皮素(ET-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神经缺损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度组28例、中度组43例和重度组25例,根据预后结果将研究组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不同神经缺损程度及不同预后患者血清HMGB-1、SF、ET-1水平,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HMGB-1、SF、ET-1水平与美国国立研究院急性脑卒中量表(NIHSS)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HMGB-1、SF、ET-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血清HMGB-1、SF、ET-1水平越高(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MGB-1、SF、ET-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HMGB-1、SF、ET-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HMGB-1、SF、ET-1水平与神经缺损程度、预后密切相关,三指标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且预后越差,检测上述指标对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联合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C)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AI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常规检查,获得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计算MPV/PC比值、NLR。出院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MPV/PC比值、NLR联合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MPV/PC比值、NLR大于预后良好组(P<0.05),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小于预后良好组(P<0.05)。IMT、PSV、EDV、MPV/PC比值、NLR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710、0.693、0.769、0.771,联合IMT、PSV、EDV、MPV/PC比值、NLR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结论: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联合MPV/PC比值、NLR在AIS患者预后不良评估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0医院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检测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随访1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3分及以上,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UA、CysC、Lp-PLA2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脑白质病变、高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清UA、CysC、Lp-PLA2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单独预测。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清UA、CysC、Lp-PLA2水平增高且与预后不良有关,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诊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55例设为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43例,并选择我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者50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之间的差异及不同神经缺损程度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情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重度神经缺损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中度神经缺损组和轻度神经缺损组,差异显著(P<0.05);中度神经缺损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轻度神经缺损组,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示,血清VCAM-1、MMP-2、TIMP-1均和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03, 0.915, 0.778,P<0.05)。结论:血清VCAM-1、MMP-2、TIMP-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表达异常,神经缺损越严重血清VCAM-1、MMP-2、TIMP-1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