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指引导管早期应用维拉帕米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1月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于我院行急诊PCI的患者,共纳入162例患者,按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82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患者在首次球囊扩张后早期经指引导管内给予维拉帕米(200μg),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生理盐水。观察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CI术后冠脉血流情况,心肌梗死相关血清指标(CK-MB,cTn I)的峰值,住院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维拉帕米治疗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室性失常及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维拉帕米治疗组患者cTnI和CK-MB峰值分别为(46.63±13.77)μg/L和(139.87±35.45)U/L,生理盐水组cTnI和CK-MB峰值为(54.36±12.59)μg/L和(158.34±40.18)U/L,两组比较,P均0.01。MACE事件两组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经导管早期给予维拉帕米不但可显著减少无复流现象,还可显著减少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住院期间MACE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郑志刚  贺铿  李莺  石刚  叶君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0):5848-5850,585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GOODMAN血栓抽吸装置联合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试验组)40例和标准PCI治疗组(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TMPG、ST段回落百分比、LVEF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郑芳  胡孝贞  刘乐斌  高文华 《生物磁学》2011,(20):3927-3929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2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96例,分别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与传统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在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等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多于康复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行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安全、有益,可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2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96例,分别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与传统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在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等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多于康复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行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安全、有益,可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血栓抽吸术后行PCI治疗)和研究组(n=40,血栓抽吸术后,经导管注入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后再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变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完全回落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部分回落、无回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例数少于研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P0.05)。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后行PCI,可提高心功能、心肌灌注状态及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并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tomography,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心肌梗死(AMI)经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灌注疗效。方法:采用99mTc-tetrofosmin(P53)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54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追踪记录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SPECT显示无复流组22例,有复流组32例,两组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有增加趋势;另外,急诊PCI组的预后明显好于择期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可对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治疗疗效进行可靠的无创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手术组(49例)和择期手术组(4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平均二尖瓣压力差(mMPG)、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室舒张末径(LVDEd)、左室收缩末径(LVSEd)、左房内径(LAd)以及半年内心衰再住院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LVDEd,LVSEd及LAd均低于手术前,且急诊手术组患者LVDEd,LVSEd及LAd均低于择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mMPG及mPAP均低于手术前,且急诊手术组患者mMPG及mPAP均低于择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衰再住院率(2.04%)低于择期手术组(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与择期手术效果相比,急诊手术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重构,减少心衰再住院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总结采用临时起搏器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高风险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临时起搏器支持下实施PCI的18例高危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时起搏器置入以及冠脉介入的操作情况。结果本组病人置入临时起搏电极起搏成功率达到100%。结论联合应用临时起搏器与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慢性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能够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中由于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使病人尽快恢复正常心率以及各主要脏器的供血,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结构化电子病历上实现计算机化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进一步评价该方法的试用结果,为辅助临床医生治疗决策、规范治疗行为,并借此提高医疗质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有效的手段。方法:选取最新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指南作为制定治疗决策方案及编写临床路径的依据;通过程序设计将临床路径编写入医学知识库系统,并将医学知识库系统与结构化电子病历进行无缝连接;将20例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推行计算机化临床路径,在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以及医生对该系统的评价方面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普遍提高(p<0.05);该系统得到所有被调查医生的认可。结论:运用计算机化临床路径管理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在维持甚至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行为的满意度,增强医生对治疗指南的顺从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影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力衰竭的因素,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用PCI术治疗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心力衰竭术后影响,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87例作为研究对象,翻阅患者病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个人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血糖、血脂、血压、白细胞、受累导联数、术前用药、罪犯血管、术前LVEF、术后TIMI血流、病变血管术、BNP水平、CysC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术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28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心力衰竭71例,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4.7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梗死前心绞痛、术前血糖、白细胞、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LDL-C、术前BNP、术前CysC、术前LVEF、术后TIMI分级是影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3.6岁、高血压、术前血糖8.72 mmol/L、术前CysC1.57 mg/L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48.57%、术后TIMI2级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保护性因素(p0.05)。本研究表明,急性前壁心梗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术前CysC水平升高对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共入选230例,按照医生评估进行分组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和非介入治疗组,介入组患者12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非介入组患者110例,接受非介入治疗。对比分析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中心肌梗死病史及心衰病史患者明显高于非介入组(24.2%vs 20%P<0.05;25%vs 17.3%,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40.8%vs 71.8%,P<0.05),非介入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介入治疗组(26.7%vs 21.8%,P<0.05),同时非介入治疗组肺部感染及肾衰的发病率较高(11.8%vs 5.8%P<0.05;8.2%vs 2.0%,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虽然介入治疗存在更多的并发症,但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抑郁对心率变异性(HRV)、内皮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出院当日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值将其分为抑郁组(评分值≥53分)41例、非抑郁组(评分值<53分)76例。对比两组患者HRV相关指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5 min内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内皮功能指标[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水平差异,记录两组随访期内MACE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出院当日,抑郁组患者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水平低于非抑郁组患者;频域指标中LF、LF/HF的水平高于非抑郁组,HF的水平低于非抑郁组(P<0.05),两组患者T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患者的FMD、NMD水平均低于非抑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抑郁组患者的MACE总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PCI后合并抑郁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并最终增加MACE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水平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STEMI并成功行急诊PCI的患者275例,按照入院时SUA水平三分位法将患者分成A组91例(低尿酸)、B组90例(中尿酸)、C组94例(高尿酸)。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吸烟史、既往病史、血液学指标及冠脉造影结果等,观察三组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及术后6年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SUA水平对患者近期及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C组男性和心律失常病史比例明显高于A、B组(P0.05)。同时,三组患者AIP、Scr、BUN、SUA、APT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支架内血栓形成、总MACE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6年心力衰竭、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闭塞和总MACE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吸烟史、TC、SUA、血栓抽吸术、IABP应用是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AIP、SUA、APTT、IABP应用是PCI术后6年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SUA水平是其近期及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UA水平升高者长期MACE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术前SYNTAX积分32分的重度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6日至2017年5月20日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内外科成功行CABG且术前SYNTAX积分32分的重度病变CHD患者50名和成功行PCI且术前SYNTAX积分32分的重度病变CHD患者50名,分为PCI组与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和院内死亡发生情况,术后一年电话随访患者存活情况、病死原因、再次入院、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生情况,通过SF-12量表和西雅图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与CABG组相比,PCI组患者心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花费更少、有PCI史的患者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SF-12量表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的各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与CABG治疗不同病变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靶血管长病变(病变>25 mm)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因STEMI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急诊行PCI处理的患者442例,以靶病变长度分为两组,即≤25 mm为短病变组(n=235)和>25mm为长病变组(n=207),均急诊行PCI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辅助措施(临时起搏、IABP、血栓抽吸装置)应用情况,术后30天、2年电话或临床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短病变组比较,长病变组吸烟者更多(81.6%vs 62.6%,P=0.000);以三支病变偏多(34.8%vs 24.7%,P=0.037);多枚支架使用率更高(1.47±0.63 vs 1.04±0.28,P=0.000),平均支架总长度显著增加(29.80±7.02 mm vs 22.95±5.58mm,P=0.000),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辅助措施应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及2年随访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急诊PCI治疗的STEMI短病变患者对比,长病变患者虽然病变复杂,多枚支架使用率高,平均支架总长度增加,但术中并发症、30天、2年内MACE与短病变患者相当,提示在以药物洗脱支架为主的介入治疗时代,急诊PCI处理STEMI靶血管长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支架(DES)与金属裸支架(BMS)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67例患者,其中使用BMS65例,DES10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或脑血管事件(MAACE)的发生情况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至随访结束,BMS组有1例患者猝死,5例出现复发心绞痛。DES组有1例突发急性左心衰后死亡,1例复发心绞痛和1例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结论:DES应用于STEMI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术后MAACE发生率较BMS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6例12小时以内发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在入院后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1),此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1),A组不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入院即刻给予氯吡格雷300 mg,继之75 mg.d~(-1)治疗,平均随访30天。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而在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的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无主要和次要出血事件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论是否接受择期的冠脉介入治疗(PCI),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继之75 mg.d~(-1)口服,可显著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发作,且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联合血清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24例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36例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和30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并选择同期30例来我院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以上4组患者发病时尿微量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3个冠心病组的尿微量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尿微量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心梗的尿微量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3组病患的尿微量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52,P<0.05)。结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患者尿微量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含量较健康成人含量高,提示尿微量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助于对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