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椰子织蛾传入中国及其海南省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椰子织蛾原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现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是椰子、中东海枣、蒲葵等多种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我国目前尚无椰子织蛾发生为害的报道;但从适生性的角度看,该虫的地理分布区与我国南方棕榈植物分布区具有相似的生物气候,理论上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广大区域是椰子织蛾的潜在地理分布区。鉴于其危害严重性,一旦入侵,其危险程度将超过已在我国发生的重要入侵害虫椰心叶甲。【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利用相关风险性分析模型,从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5个方面,对椰子织蛾在中国及其海南省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椰子织蛾在中国及其海南省的风险值(R)分别为2.20和2.30,在我国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可为制定椰子织蛾的检疫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相似文献   

6.
【背景】椰子织蛾是棕榈植物上的主要害虫。该害虫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危害严重,现已入侵泰国。【方法】在收集、整理椰子织蛾原产地或已知入侵地的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椰子织蛾的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及后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椰子织蛾幼虫通常为5龄,大多在棕榈植物叶背面为害。卵期约为5 d,幼虫期约为42 d,蛹期约为12 d,成虫产卵约为137粒。从适生性风险角度看,目前椰子织蛾在南亚和东南亚棕榈植物分布区危害严重,我国南方棕榈植物产区具有相似的生物气候,是椰子织蛾潜在的地理分布区;从传入扩散风险角度看,椰子织蛾成虫能够飞翔,且我国与该害虫发生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贸易日益频繁,加大了该害虫传入我国的可能性;从经济与生态风险角度看,椰子织蛾入侵我国后将危害椰子等棕榈植物,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影响从业人员收入,同时影响本地生态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害。【结论与意义】椰子织蛾有入侵我国的可能,有效的检疫管理措施是防范其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害虫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椰子木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是2013年在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新发现的棕榈植物的危险性入侵害虫,其入侵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方法】应用CLIMEX软件对椰子木蛾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椰子木蛾在中国适生范围广,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均是其高度适生区。【结论】这些区域是我国棕榈植物的主要分布区,建议加强检疫和监测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8.
yatay椰子〔Butia yatay(M art.)Becc.〕原产于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及巴西南部,树干高3~6 m,直径约40 cm,羽状叶,叶柄两侧有齿状刺,雌雄同株,-7℃下能生存[1,2],属耐寒性椰子。果实黄色,秋天成熟,直径4~5 cm,能散发出强烈的香气;果肉酸甜可口,与柑橘和橙子味道相近。在巴西,yatay椰子除作为水果食用外,还可经发酵制成具有椰子香气的酒类饮料。除Rodenste in[3]曾经报道过yatay椰子果实的核与果肉的物化特性外,几乎没有关于yatay椰子的相关研究报道。为此,作者利用顶空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E(Head space sorptive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椰心叶甲、椰子织蛾同属棕榈科食叶性入侵害虫,两者同时取食棕榈科植物却无明显竞争作用,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两者的肠道菌群组成、肠道代谢通路进行比对,以此探讨两者食性之间相关性。[方法] 以16S rRNA菌群分析等预测手段对两者肠道微生物群落、代谢通路等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椰心叶甲体内变形菌门群落丰度显著高于椰子织蛾,椰子织蛾体内蓝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等菌群丰度显著高于椰心叶甲;椰心叶甲体内膦酸酯和亚膦酸盐代谢、N-聚糖合成等肠道代谢通路显著强于椰子织蛾,而椰子织蛾肠道中酮体的合成和降解、维生素B6代谢、核黄素代谢、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显著强于椰心叶甲。[结论] 椰子织蛾体内相对较高的酸杆菌门丰度可能导致了其偏好取食纤维素高的椰子老叶,而椰心叶甲则相反。同时,椰子织蛾肠道内显著较高的维生素B含量在其族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两者细菌丰度以及代谢通路强度的差异可能影响了两者的食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薇甘菊为危险性入侵植物;同时椰子坚蚜为椰子上的重要害虫,对其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薇甘菊次生物质对椰子坚蚜的生物活性可为薇甘菊的综合利用及椰子坚蚜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薇甘菊4种溶剂提取物对椰子坚蚜的胃毒和触杀活性。【结果】供试的4种提取物中,正丁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椰子坚蚜的胃毒水平较高,LC50分别为12.93和12.48 mg·m L-1,显著高于环己烷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而4种提取物对椰子坚蚜的触杀毒力差异不显著,环己烷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椰子坚蚜的LC50分别为15.28、12.28、11.40和16.62 mg·m L-1。【结论与意义】薇甘菊提取物在椰子坚蚜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葡萄花翅小卷蛾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害虫,一旦入侵我国,将会给葡萄产业和林果业造成严重损失。开展葡萄花翅小卷蛾入侵我国的风险分析可为该虫的检疫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葡萄花翅小卷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参照通用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从该虫在国内外的发生情况、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受害作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风险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其入侵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葡萄花翅小卷蛾是一种对我国有很大潜在威胁的有害生物,其风险值为2.14,属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结论】建议新疆等口岸比较多的省、自治区口岸检疫部门加强对该害虫的检疫力度,杜绝其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新发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番茄潜叶蛾的入侵对我国番茄产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利用@RISK模型对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3种不同防治场景下我国番茄产业的潜在经济损失和投入防治后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可为我国番茄潜叶蛾综合防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内外文献收集到的番茄潜叶蛾危害数据(危害率、番茄产量损失率、防治成本和防治效果),结合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FAO获得我国番茄的种植面积、产量及价格等相关数据,利用@RISK模型对不防治场景和3种不同防治场景下的番茄产业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结果]番茄潜叶蛾在不防治场景下每年给我国番茄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在(8226165.67~41903398.26)万元,在化学防治(使用合成杀虫剂)、生物防治(释放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和理化诱控(基于灯光和合成性信息素的诱杀产品)3种不同防治场景下能有效挽回经济损失,分别为89.83%、87.90%和89.19%。[结论]基于不同的防治场景能够有效挽回番茄潜叶蛾造成的经济损失,面对该害虫在我国的严峻扩散形势,建议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应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番茄潜叶蛾的防控,保障我国番茄产业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3.
刘永耀  徐建 《生物安全学报》2020,29(4):292-296,301
[目的] 针对盐源小高山林业有害昆虫红脂大小蠹进行风险性评估,为该地区开展红脂大小蠹的防控、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风险分析方法,对影响红脂大小蠹的分布、传入定殖扩散、潜在危害、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危险性管理难度这5个因素进行分析,经查阅文献,并综合考虑红脂大小蠹在"国外、国内和盐源小高山"的分布对综合评价值R的影响,通过调整地理分布在评估系统的权重,进而优化评估体系,提出风险评估量化指标体系,计算红脂大小蠹的风险性分值。[结果] 盐源县小高山红脂大小蠹的风险性分值为2.05,为高度危险发生害虫。[结论] 红脂大小蠹已对盐源县小高山地区的云南松林造成一定的危害,应加强监测预警,防控其危害进一步扩大,为林业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速生槐叶蘋是一种原产于巴西东南部的多年生漂浮型水生植物,广泛引种至世界各地后逃逸,侵入湖泊、河流和稻田等各种水生生境。通过开展速生槐叶蘋入侵风险评估,进而提出其管理措施,可为其检疫决策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梳理文献,分别对速生槐叶蘋的国内外分布、传播方式及入侵扩散历史、防治方法、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生物学和遗传特性、危害性及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并基于外来植物风险指标体系和判断标准,对4个指标层的17个指标和32个问题进行量化赋值,完成速生槐叶蘋的定量分析。[结果]速生槐叶蘋通过自然和人为传播方式已经入侵全世界57个国家地区,可通过无性繁殖快速分裂生长建立种群,其环境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竞争能力强、检疫鉴定和根除难度大,对经济、生态和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速生槐叶蘋的入侵性R1为72,适应性R2为53,扩散性R3为82,危害性R4为81,风险值R为73.4,应归为严格禁止引入的植物。[结论]尽管速生槐叶蘋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有限,但属于高入侵风险物种,其潜在的逃逸扩散风险和危害性不可忽视,应严格禁止引入。考虑到该种已经传入我国且有作为观赏植物的市场需求,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检疫、监测和灭除,防止其逃逸至野外定殖于其他还未发生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The eriophyoid mite Aceria guerreronis Keifer (Eriophyidae), commonly called the coconut mite, is a key pest of coconut fruits. Surveys conducted on coconut palms in Brazil revealed the predatory mites Neoseiulus paspalivorus DeLeon (Phytoseiidae) and Proctolaelaps bickleyi Bram (Ascidae) as the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natural enemies of A. guerreronis on coconut fruits. However, virtually nothing is known about the life history of these two predators. We conduct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t 25 ± 0.1°C, 70–90% RH and 12:12 h L:D photoperiod to determine the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redatory mites when feeding on A. guerreronis and other potential food sources present on coconut fruits such as Steneotarsonemus furcatus DeLeon (Tarsonemidae), coconut pollen and the fungus Rhizopus cf. stolonifer Lind (Mucoraceae). In addition,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Tetranychidae) was tested for its suitability as prey. Both predators, N. paspalivorus and P. bickleyi, thrived on A. guerreronis as primary food source resulting in shorter developmental time (5.6 and 4.4 days, respectively), higher oviposition rate (1.7 and 7.0 eggs/female/day, respectively) and higher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0.232 and 0.489 per female/day, respectively) than on any other diet but were unable to develop or lay eggs when fed T. urticae. Coconut pollen and S. furcatus were adequate alternative food sources for N. paspalivorus and Rhizopus for P. bickleyi. We discuss the relevance of our findings for natura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coconut mite A. guerreron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树莓疫霉根腐病是全球树莓种植业的最主要病害,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的检疫性病害之一。随着我国树莓引种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其入侵和发生的风险也在不断升高,有必要对该病传入我国风险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树莓疫霉根腐病菌的入侵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综合风险值后再确定其入侵的风险等级。[结果] 树莓疫霉根腐病菌是对中国树莓产业具有潜在威胁的有害生物,其综合风险值(R)为2.22。[结论] 树莓疫霉根腐病菌属于高风险的有害生物,建议我国各个种苗进境口岸的检疫部门加强对该病的检疫力度,严防其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防范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ToBRFV)跨境传入我国,本文对世界各国应对ToBRFV跨境传播采取的植物检疫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应对ToBRFV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官网、文献等资料,收集世界各国应对ToBRFV的相关信息,对其开展的早期预警、出台的植物检疫政策和防控措施等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为防范ToBRFV的快速蔓延风险,各国和组织通过将其列入警示名单、向WTO提交相关通报、发表相关文章等手段开展早期预警。为防止ToBRFV的传入和扩散,各国和组织快速出台将其列为官方管制对象、制修订相关进境检疫法律法规等植物检疫政策;从产地、出口前、进口后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防控措施。[结论]早识别、早应对是国际上应对ToBRFV跨境传播的关键举措,各国的检疫措施整体严格。建议我国继续关注ToBRFV发生动态、适时调整检疫措施、提高口岸检疫能力、开展调查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甜菜孢囊线虫是世界性的重要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甜菜是新疆重要的优势经济作物,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对新疆开展甜菜孢囊线虫适生性分析及风险评估,旨在为我区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的科学预警及防控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BIOCLIM模型对甜菜孢囊线虫在新疆的具体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采用多指标赋值运算,对其入侵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甜菜孢囊线虫在新疆荒漠绿洲区的适生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市、塔城、博乐市、伊犁州、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库尔勒市、阿克苏乌什县和拜城县和哈密市的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甜菜孢囊线虫的危险性综合评估风险值R为2.397,属于高度危险等级。[结论] 新疆主要甜菜种植区为甜菜孢囊线虫的高度适生区,需要高度重视,其预测结果为建立甜菜孢囊线虫长效预警与防控机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从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3方面指示其入侵性;从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2方面指示其生态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指示环境可入侵性,以上述3方面为框架进行评估体系构建。[结果]筛选20个指标构建了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举例说明该评估体系的应用。从法规政策、科学研究、治理技术和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外来养殖鱼类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对策。[结论]防范和治理入侵生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外来养殖鱼类的管理,既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生态风险于不顾,也不能片面放大外来养殖良种的入侵风险。科学管控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发展防治手段、促进公众参与,使外来鱼类养殖业在严格受控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效益,将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效应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印加孔雀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现已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局部呈现生态危害。分析印加孔雀草生态适应性特点,可以有针对地提出其风险指标体系和判断标准,确定其危险级别。【方法】对印加孔雀草的分布、危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定性分析其生态适应性特点,定量分析评估其生态风险,确定其危险级别。【结果】根据风险指标体系准则层的赋值,其中入侵性R_1为83,适应性R_2为88,扩散性R_3为65,危害性R_4为84,计算得出印加孔雀草风险值(R)=8061,属于具有危害性和侵入性的物种。【结论】印加孔雀草为具有危害性和侵入性的物种,应严格禁止引入。由于该植物已经传入我国,应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开展检疫、监测和灭除,防止其传入其他还未发生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