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征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是胃相关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一个重要的病原体。其毒力因子包括:尿素酶、鞭毛蛋白、粘附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和空泡毒素等,通过对全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对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稳定分泌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系,并对其分泌的mAb进行鉴定。方法:用初步纯化的重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尿素酶B的mAb,用间接ELISA检测mAb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检测mAb腹水效价,鉴定Ig亚类并测定其抗原决定簇。结果:获得8株能稳定分泌抗尿素酶B的mAb杂交瘤细胞系,这8株单抗与能产生尿素酶的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均无交叉反应,相对亲和力为1.13×10-8~4.66×10-10,腹水mAb效价可达2×104~3.2×105。其中2株单抗属IgG1亚类,3株单抗属IgG2a亚类。8株单抗分属于3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结论:获得了IgG1和IgG2a类型的针对3种不同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的mAb,为进一步用于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是(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导致人类多种胃肠疾病的主要病因,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鉴于目前幽门螺杆菌缺少商业化疫苗且多重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临床上对其根除效果不佳,因此,精准的检测技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也是评估感染后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查、内镜检查、组织学病理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细菌培养,每种方法在临床上皆存在优点与局限性。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金标准”尚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重点综述当前应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技术,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指明精准、快速且便捷的检测技术在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具备的优势,旨在为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成功地建立了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模型,并对两株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乳酸菌,进行了体内预防与治疗作用的初步验证。通过尿素酶反应、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切片检验三种指标测试,证明J16发酵乳能够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中乳酸菌数量和幽门螺杆菌数量相反。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葡萄糖浓度、不同溶氧条件、补料与非补料对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工程菌的菌体生长与外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的比较 ,建立了稳定、适宜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多批实验结果证明 ,菌体单产可达 86 g/L ,目的蛋白的表达率为 38.2 %。  相似文献   

6.
克隆表达幽门螺杆菌(Hp)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重组蛋白,可为Hp疫苗开发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基础。用PCR方法由幽门螺杆菌染色体DNA扩增UreB基因片段,将其融合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并在M15大肠杆菌表达。经酶切、测序分析,包括部分融合载体基因在内的重组UreB基因片段由1773bp组成。为编码59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表达的目的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66kD,表达量点菌体总蛋白的23.5%,并经免疫印迹分析证实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血清可与纯化UreB重组蛋白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反应。UreB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蛋白质疫苗以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用于Hp感染的防治和检测。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杂交瘤技术 ,建立稳定分泌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单克隆抗体 (HPU McAb)的细胞系。用纯化幽门螺杆菌尿素酶 (HPU)抗原加福氏佐剂免疫BALB/c小鼠 ,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胞融合 ,以纯化HPU抗原包被 ,间接ELISA方法筛选 ,并经多次有限稀释法克隆。获得 6株抗HPU的杂交瘤 ,腹水效价达 1∶6 .4× 10 4~ 1∶2 .5 6× 10 5,特异性专一 ,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连续传代 3个月 ,分泌抗体能力稳定。IgG亚类分型主要为IgG1型。该细胞系能稳定分泌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单抗。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是一类基因组结构变异很大的细菌,除具有共同的一般特征、看家基因、插入序列、致病岛、质粒外,还具有特殊的毒力基因,如尿素酶基因、鞭毛基因、粘连蛋白基因、vacA基因、cagA基因等。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结构的不断阐明,为它的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以及预防和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双歧三联活菌散剂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 :设对照组 (三联疗法 )和治疗组 (双歧三联活菌散剂 )进行胃镜检查并作尿素酶试验和 1 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两组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散剂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根治疗效。  相似文献   

10.
普通Taq DNA聚合酶扩增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基因长片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CR反应扩增较长的DNA片段比较困难。本实验对幽门螺杆菌染色体DNA上的27Kb尿素酶基因用普通TaqDNA聚合酶进行扩增,扩增结果以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得到所需的27Kb的片段。该实验为今后幽门螺杆菌工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经济,有效,简捷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空泡毒素是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已知的唯一蛋白毒素,该毒素与感染者胃肠上皮务和溃疡形成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幽门螺杆菌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重要候选组分。从幽门螺杆菌NCTC11637染色体DNA中经PCR方法获得了2.9kb的该基因成熟肽全长序列,将该基因克隆至载体pET22b ,经PCR扩增和酶切鉴定后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已知序列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物。毒力因子、宿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幽门螺杆菌的致胃癌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宿主的iNOS基因多态性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文章将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原的分离及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实验采用新型离了交换剂Sourece Q15为分离介质,用氯化钠盐浓度梯度洗脱法,从幽门螺杆菌超声处理上清液中纯化了幽累相菌尿毒酶抗原,所得纯化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证明具有良好的纯度,只含有分子量为66000及29500两种蛋白成分,与幽门螺杆菌两种亚基的大小安全相同。以此纯化尿素酶为抗原用于ELISA检测临床确诊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清12全水感染幽门螺杆者血清18例,其ELISA阳性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胃癌SGC-7901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本研究将幽门螺杆菌感染SGC-7901细胞后,采用细胞计数盒(CCK-8)检测SGC-7901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以及IL-8的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细胞TNF-α、IL-1β以及IL-8 m 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 p65蛋白表达以及IκBα磷酸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SGC-7901细胞活力显著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上调SGC-7901细胞TNF-α、IL-1β以及IL-8 mRNA的表达;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显著增加SGC-7901细胞TNF-α、IL-1β以及IL-8的水平;此外,幽门螺杆菌处理的SGC-7901细胞,其NF-κB p65的蛋白表达以及IκBα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调。本研究的结论初步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胃癌SGC-7901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其机制可能涉及激活NF-κB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叙述了幽门螺菌的基因定位,表面相关成分的超微结构及编码基因,尿素酶的结构和基因以及其他进展。最后阐述了几种分子水平上幽门螺菌的鉴定方法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和方法对胃活检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的影响,从而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分离培养方法。临床20例胃活检组织,14例组织学检查阳性,10例快速尿素酶和常规尿素酶试验阳性,8例细菌培养阳性,显示此培养方法敏感性57.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信号标签突变技术(Signature tagged mutagenesis,STM)构建幽门螺杆菌突变体文库重组质粒。方法:采用平末端内切酶随机酶切幽门螺杆菌基因组DNA,并回收300~500bp片段(记作Fr),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ID700-Fr,电转化E.coliDH5α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1200个幽门螺杆菌STM文库重组质粒。结论:STM技术可用于幽门螺杆菌致病以及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为幽门螺杆菌致病及耐药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将为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可引起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耐药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分子检测方法,尤其是核酸检测技术,可高效、快速、准确地检测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基因及突变,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对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大规模及时有效监控。本文讨论了关于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并着重总结了相关耐药基因及突变。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人类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各地人群中感染率高达50%以上。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包括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机制。幽门螺杆菌可以定植在人胃肠的不同部位,是否存在多克隆定植还不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口-口、粪-口或胃-口,传播方式可能以家庭内传播为主,其具体传播途径和方式尚无定论。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技术对定植类型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有多种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等,这些技术可能都不是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合适方法。本文分析了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现状,重点阐述了幽门螺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技术应用进展,探讨其揭示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之谜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是其致病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知的主要毒力基因包cagPAI,vacA,iceA,babA等,不同毒力基因分型及其结合与相关性胃疾病的关系在不同地区报道不同。对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分型的研究有利于鉴别其毒力菌株,揭示其致病机制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