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荞麦属植物三叶期幼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28份栽培及野生荞麦植株三叶期幼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共23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9条,其中甜荞有6条带,而苦荞为9条.酶带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细野荞(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F.esculentum)和苦荞(F.tataricum)酶带分别与大野荞(F.megaspartanium)和毛野荞(F.pilus)相似,并分别与大野荞和毛野荞聚类最近, 支持Chen(1999)提出的大野荞和毛野荞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的祖先种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荞麦属植物三叶期幼叶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29份栽培及野生荞麦植株三叶期幼叶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酶带共31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9条,其中甜荞有8条带,而苦荞为9条.酶带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细野荞(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F.esculentum)和苦荞(F.tataricum)酶带分别与大野荞(F.megaspartanium)和毛野荞(F.pilus)相似,并分别与大野荞和毛野荞聚类最近, 提示大野荞和毛野荞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的祖先种.  相似文献   

3.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内蒙古是我国甜荞的主产区,西伯利亚龟象Rhinoncus sibiricus Faust是2013年在内蒙古地区新发生的严重为害荞麦的害虫,目前主要依靠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种类杀虫剂对西伯利亚龟象的毒力和作用机制.结果...  相似文献   

4.
荞麦起源于我国, 演化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了有效研究和利用荞麦及其野生种资源, 以从四川、甘肃、贵州等地采集的荞麦属(Fagopyrum)10个种(含变种、亚种和复合体种)共71份材料为对象, 通过ITS和叶绿体ndhF-rpl32序列分析, 利用MEGA5.0构建系统进化树, 探讨了荞麦种内及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在ITS序列矩阵中, 序列长度为725 bp, 信息位点为150个, 占序列总长度的20.7%; 在ndhF-rpl32序列矩阵中, 序列长度为940 bp, 信息位点为158个, 占序列总长度的16.8%。由ITS序列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两个进化树都可以将71份材料分为大粒荞麦种组和小粒荞麦种组; 其中, 大粒荞麦种组包括栽培苦荞和米苦荞(F. tataricum)、金荞复合体(F. cymosum complex)、栽培甜荞(F. esculentum)和野生甜荞(F. esculentum ssp. ancestralis); 小粒荞麦种组包括齿翅野荞(F. gracilipes var. odontopterum)、疏穗小野荞(F. leptopodum var. grossii)、小野荞(F. leptopodum)、密毛野荞(F. densovillosum)、细柄野荞(F. gracilipes)和硬枝万年荞(F. urophyllum)。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能区分栽培甜荞和野生甜荞, 具有更好的聚类效果。另外, 与栽培甜荞相比, 金荞复合体与栽培苦荞的亲缘关系更近。该研究为荞麦属种的分类和条形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荞麦13S球蛋白是荞麦种子中的一类主要贮藏蛋白。本研究选用荞麦属植物甜荞栽培种及其野生类型、苦荞栽培种及其野生类型、毛野荞、左贡野荞、细柄野荞和硬枝万年荞6个种共44份材料,进行PCR特异性扩增、测序得到荞麦13S球蛋白基因的保守片段序列。对序列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44份供试材料13S球蛋白基因片段的285个排列位点中不变位点为24个,多态性位点S为261个(含简约信息位点数198个和单型可变位点63个),序列总突变位点Eta为503个。野生甜荞种内13S球蛋白基因序列差异明显高于栽培甜荞,但野生苦荞种内13S球蛋白基因序列差异仅稍高于栽培苦荞。推测其一方面可能与繁殖方式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荞麦驯化过程中通常只有少数野生型群体被驯化有关。系统聚类分析发现栽培甜荞与野甜荞亲缘关系近,与左贡野荞亲缘关系次之;栽培苦荞与野苦荞亲缘关系近,与毛野荞亲缘关系次之;细柄野荞和硬枝万年荞的13S蛋白基因片段序列差异较小,说明其亲缘关系较近。上述结果为荞麦属种间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荞麦是一种蓼科(Polygonaceae family)荞麦属(Fagopyrum Mill)的古老作物,在全世界,尤其是东亚及东欧地区广泛种植。数千年以来,荞麦都是中国凉山等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营养丰富,其中富含的芦丁等生物活性成分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的功效。荞麦的栽培种甜荞和苦荞已经被广泛传播,但野生荞麦却只在特定区域分布。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各省以及西藏自治区,是公认的世界荞麦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荞麦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有文献报导的荞麦属植物超过20种,其绝大多数已在中国西南地区被发现,该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孕育了极具多样性的野生荞麦资源。但截至目前,这些已报导的种还没有经过科学的归类,同种异名的现象比较严重,本研究团队从2004年至今,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了多年多次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工作,并在室内进行花和果实的解剖观察,获得了大量的荞麦属植物分类学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和荞麦染色体数量分析,经馆藏标本和模式照片的对比,并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国荞麦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将产自中国的荞麦属28个种归并为21个:即将Fagopyrum megaspartanium Q. F.Chen,F. pilus Q. F. Chen并入F. cymosum (Trrev)Meisn作为异名;F. pleioramosum Ohnishi,F. wenchuanense J.R.Shao并入F.caudatum (Samuelsson) A. J. Li作为异名;F. callianthum Ohnishi并入F.qiangcai D.Q.Ba作为异名;F. zuogongense Q.F.Chen并入F. homotropicum Ohnishi作为异名;F. longzhoushanense J.R.Shao并入F. pugense T.Yu作为异名。重新制定了21个种的分种检索表。本文将有助于重新认识荞麦属植物的进化地位,并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属中各个种的亲缘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几种荞麦的抗氧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龚宁  陈庆富  李昌梅  张以忠   《广西植物》2006,26(1):88-91
测定了荞麦属六种十个居群的SOD、CAT、POD和ASP活性。结果表明在栽培荞麦中,苦荞的抗氧化酶活性高于甜荞;野生荞麦中差异很大,抗氧化酶活性高的有金荞和贵州云台山大野荞。  相似文献   

8.
荞麦属种质资源发芽种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以忠  陈庆富 《广西植物》2008,28(4):553-557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荞麦属9个种(含大粒组8个和小粒组1个)32个收集系栽培及野生荞麦种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23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到8条。其中,甜荞有7条带,而苦荞为4条。酶带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和苦荞酶带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相似,并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聚类最近,支持F.megaspartanium和F.pilus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祖先种的假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荞麦属果实形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产荞麦属Fagopyrum Mill.8种1变种的果实形态和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这些种类的果实可分为3类:(1)果实三棱锥状,表面不光滑,无光泽,具皱纹网状纹饰,此种类型的植物有苦荞麦、金荞麦。(2)果实卵圆三棱锥状,表面光滑,有光泽,具条纹纹饰,此种类型的植物有荞麦、长柄野荞麦、线叶野荞麦。(3)果实卵圆三棱锥状,表面光滑,有光泽,具大量的瘤状颗粒和少数模糊的细条纹纹饰,此种类型的植物有硬枝野荞麦、细柄野荞麦、小野荞麦、疏穗小野荞麦。研究结果认为金荞麦与栽培种苦荞麦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荞麦是禾本科之外的谷物类作物, 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栽培荞麦有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和苦荞(F. tartaricum), 这两种一年生草本分别为自交不亲和的二型花柱、自交亲和的同型花柱植物; 前者结实依赖昆虫传粉。根据国内外调查研究, 前人对蓼科荞麦属(Fagopyrum)记录了30个物种名, 已有形态学和遗传多样性的调查表明该属的物种多样性中心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特别是长江上游的三江并流区域; 甜荞和苦荞的起源地和祖先物种也认为在该区域。本文在论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对荞麦属的分类修订、野生种质资源的分布、种间关系的调查、优良品种的选育亟待研究。孢粉学和考古学的证据显示在我国长江流域, 人们在4,500年前就开始种植荞麦。荞麦可能曾经是山区人民的主粮, 为孕育长江流域文明提供了食物资源。加强对荞麦基础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运用现代基因组学的方法有望澄清栽培荞麦的起源并探究产量不高的原因, 挖掘和利用其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性状, 为荞麦成为一类优良的粮食作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五个中国荞麦(Fagopyrum)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48  
陈庆富 《广西植物》2001,21(2):107-T002
用去壁低渗法对甜荞 ( Fagopyrum esculentum)、苦荞 ( F.tataricum)、左贡野荞 ( F.zuogongense Q.F.Chen) ,大野荞 ( F.megaspartanium Q.F.Chen)及毛野荞 ( F.pilus Q.F.Chen)等大粒组荞麦种的根尖和茎尖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观察 ,并对其茎尖有丝分裂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这 5种荞麦在核型上类似 ,都有 2对随体染色体 ,而且都为对称核型。但它们彼此有一定的差异。甜荞、苦荞、大野荞、毛野荞及左贡野荞的核型公式分别为 1 2 m+4m( SAT)、1 2 m+4sm( SAT)、8m+4sm+4m( SAT)、1 2 m+2 m( SAT) +2 sm( SAT)及 2 4 m+4sm+4m( SAT)。  相似文献   

12.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是 一种抗旱耐寒的粮食作物,起源于我国,在我国 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我国山区旱地普遍种植, 主要栽种有普通荞麦(甜荞)和M PA荞麦(苦荞) 两种,均属二倍体类型,产量皆低。苏联、美国、 日本等国开展荞麦多倍体育种工作较早,先后 育成人工诱导同源四倍体荞麦新品种「6,93。国 内这方面的工作未见有报道。1982年,榆林农 校开始研究荞麦人工诱导四倍体工作,已选出 优良品系混选四号,1986年,在榆林地区两个 点上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5-20外。同源四 倍体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意 义。本文以外部形态及细胞学方面对混选四号 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六个不同类型荞麦花花粉粒形态的电镜观察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霞  陈庆富 《广西植物》2002,22(3):232-236
对二倍体甜荞长花柱类型 (ES2 s)、二倍体甜荞短花柱类型 (ES2 S)、四倍体甜荞长花柱类型 (ES4s)、四倍体甜荞短花柱类型 (ES4S)、四倍体有翅细野荞 (GR4HI)、四倍体无翅细野荞 (GR4HO)等 6个不同荞麦类型花的花粉形态学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这些荞麦类型的花粉粒都是椭圆形 ,都有网状纹饰、3孔沟等特征。二倍体甜荞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四倍体甜荞 ,相对于二倍体甜荞而言 ,花粉粒显著增大和明显变圆。无论二倍体还是四倍体甜荞 ,其长花柱型花的花粉粒都比其对应短花柱型花的花粉粒要小。尽管四倍体甜荞和四倍体细野荞在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上一样 ,但是它们在花粉粒的大小上有显著差异。四倍体细野荞有翅类型和无翅类型的花粉粒大小和形态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等位酶电泳技术了云南省中北部昆明、富民、宾川3县(市)及四川省西南布拖县的硬枝野荞麦(Fagopyrum urophyllum)6个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硬枝野荞麦居群内维持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比率为50.0%,预期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251和0.471。并对硬枝野荞麦(F.urophyllum)与栽培荞麦之间遗传变异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甜荞是异花授粉作物,自然界中的甜荞种质资源多存在生物学混杂现象。每份甜荞种质资源可以分化出若干份新的遗传资源类型,其遗传背景复杂。简化甜荞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准确描述新品种的亲子代关系和遗传背景一直是世界荞麦工作者面对的技术难题。甜荞种质资源的繁育需要采取隔离措施,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甜荞花粉粒大小、甜荞授粉机制、访问昆虫种类以及种子量多少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建立了以隔离杂交圃、隔离单繁圃、隔离扩繁圃、隔离比较圃和田间试验圃的荞麦繁育新方法——"五圃法",以期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新的荞麦资源,在育种中可针对性的配制强优势组合,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蓼科一新变种——翅果密毛野荞麦[Fagopyrum densovillosum J. L. Liu var.pterocarpum J. L. Liuet X.J.Li],并绘制了形态图。新变种瘦果较大,长2.5~3mm,宽(2~)2.5~3mm,果棱上具翅,翅宽0.5~1mm,雄蕊长于雌蕊,从而区别于原变种密毛野荞麦(Fagopyrum densovillosumJ.L.Liu);另外,新变种全株密被短毛或长毛,茎枝较粗壮,红褐色,节较密集,叶片在表面具细皱纹和小泡状突起,雄蕊长于雌蕊,而又不同于齿翅野荞麦[Fagopyrum gracilipes(Hemsl.)Damm.et Diels var. odontopterum(Gross)Sam]。  相似文献   

17.
王旋  陈艳  刘志雄 《广西植物》2022,42(1):133-142
为从形态上研究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二型花发育的差异性,该文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甜荞pin型花和thrum型花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1)甜荞2种花的雌蕊、雄蕊发育的细胞学特征有很高的相似性,具直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直线型排列,合点端为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对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苯丙烷次生代谢受紫外线B辐射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仅卢丁、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紫外线B辐射下显著升高,而且叶片苯丙烷单环酚类化合物,如阿魏酸含量等也大幅度升高,两类化合物的应激提高对甜荞的UV-B胁迫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通过分析甜荞10个品种在4个不同海拔栽培的种子蛋白质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变异,以揭示不同荞麦品种之间以及不同栽培地点甜荞种子蛋白组分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在所有甜荞品种种子蛋白组分含量中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其中,种植于海拔最低的内蒙古通辽的甜荞种子平均球蛋白含量最高(1.081%),而种植于海拔1 450 m的河北甜荞谷蛋白平均含量最高(2.805%);海拔2 620 m的青海甜荞清蛋白平均含量为4.750%,而在海拔最高的西藏日喀则收获的甜荞种子的醇溶蛋白最高(平均为0.393%)。另外,蒙0530在4个地区的平均种子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都最高,而球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赤甜荞1号,定甜荞2号的种子醇溶蛋白含量最高。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种子清蛋白含量品种间变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地点间的种子醇溶蛋白含量达极显著水平,而地点和品种两个因素对种子球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的变异都有极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赤甜荞1号的醇溶蛋白含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蒙0530的球蛋白含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品种蛋白组分与海拔的相关性不显著。该研究结果对于甜荞优质品种培育和栽培以及推广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以忠  陈庆富 《广西植物》2011,31(2):233-23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荞麦属8个种(含大粒组7个和小粒组1个)33份材料发芽种子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不同酶带合计22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到8条。其中,甜荞有8条带,苦荞为7条。酶带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细野荞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和苦荞酶带分别与大野荞和毛野荞相似,并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聚类最近,支持F.megaspartanium和F.pilus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祖先种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