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D4+T细胞免疫识别的一种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获得性免疫具有抗原特异性,但同时T细胞识别却有混杂性和NHC制约等现象,这提示T细胞对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识别中可能存在不同模式。本文提出了CD4 T细胞有两种特异性识别活化基础单位(具有不同的生理学意义)的模型,一种为纯TCR模式(TCR model),对pMHC(尤其是抗原肽)高特异性识别;另一种为复合受体模式(TCR-CD4 model),对MHC-Ⅱ分子特异性要求很高(NHC制约),但有可以不同亲合度结合抗原肽的混杂性;它们在免疫应答中以不同组合形式出现,可形成细胞水平区分“自我”与“非我”的效应。由此可更合理、简化地理解各种有关免疫现象以及淋巴免疫系统的起源。  相似文献   

2.
确定T细胞所识别抗原分子上的短肽序列对T细胞表位进行定位,对于研究特异性免疫应答有着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实验确定和理论预测T细胞蛋白质抗原袁位的常用方法,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分析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T细胞是通过其表面受体-T细胞抗原特异性受体(T cell antigen specific receptor,TCR)识别抗原并进行免疫应答的.T细胞如何识别以及清除抗原一直是分子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免疫应答的重要过程是淋巴细胞的活化.而T细胞活化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鉴于T细胞抗原识别和活化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对近年来T细胞在抗原识别与活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T细胞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
将HSV-I免疫过的小鼠淋巴结细胞在体外扩增,收集富集HSV-I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与BW 5147胸腺瘤细胞融合。对融合后产生的杂交瘤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及MHC识别限制选择。结果所得的T杂交瘤细胞具有在HSV-I特异刺激下,MHC一致时,有分泌IL-2的能力,并在体内耳廓病毒清除中发挥作用。它们是HSV-I抗原特异性,H-2~d限制的,具有辅助活性的T杂交瘤细胞。  相似文献   

5.
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维持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昀  吴长有 《生命科学》2010,(6):506-514
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对某一抗原产生特异性识别及应答的同时,记住该抗原,当再次遭遇同一抗原时,能发生快速和强烈的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后,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提呈抗原短肽段,与T细胞相互作用。在T细胞抗原受体信号和共刺激信号的协同作用下,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收缩,小部分细胞作为记忆细胞长期存活。免疫记忆T细胞在表型特征和功能上都存在多样性。深入研究机体记忆性T细胞的特征,不仅能指导新型疫苗的设计,而且可望帮助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6.
脂筏与T细胞信号转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后通过MHCⅠ/MHCⅡ类分子提呈供T细胞识别。TCR对抗原的识别引起一系列下游信号事件的发生,最终使T细胞激活,但对TCR复合物结合抗原后引起胞内区磷酸化的早期事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最近的研究揭示脂筏参与了这一早期信号事件的发生。脂筏是一种膜脂双层内含有的特殊微区,T细胞膜表面参与T细胞激活的各种关键信号分子都定位于脂筏。T细胞激活过程中脂筏通过聚集和重分配形成一个信号转导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辅助T细胞在淋巴结中识别树突细胞或B细胞表面的MHCⅡ分子呈递的抗原而被激活,从而启动免疫应答的后续步骤。但是MHCⅡ分子所呈递的绝大部分是自身抗原,大多数时候辅助T细胞只能遇到这样的MHCⅡ分子而不能激活。那么自身抗原在免疫应答中有什么意义呢?最近的一项研究中,Fischer及其同事首先报道了自身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NKT细胞亚群     
经典的NKT细胞是一类表面既具有T细胞又具有NK细胞标志的T细胞亚群。与普通T细胞相比,1.NKT细胞不受经典MHC I类分子限制,而受非经典MHC I类分子、CD1d分子限制,不识别蛋白质抗原,而是识别脂类抗原;2.NKT细胞的TCR  相似文献   

9.
T细胞表位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抗原分子被T细胞所识别抗原分子上的短肽序列,对T细胞表位进行定位对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有重要意义。由于CD4~+T细胞表位和CD8~+T细胞表位在各方面性质的诸多不同,对这两种表位进行定位所采取的策略也应该是不同的。运用所选择的效应细胞对合成肽库的筛选是对CD4~+T细胞表位进行定位的有效策略,而对于CD8~+T细胞表位定位,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法将抗原肽导入细胞后进一步运用效应细胞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0.
在同种反应性T细胞(同种T细胞)识别的配体中, 抗原肽的作用是免疫学长期争论的问题, 即同种T细胞识别是否具有抗原肽特异性. 为了证实通过长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LTMLC)方法能够诱生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特异性的同种T细胞, 本研究利用仅表达HLA-A2, TAP缺陷的T2细胞, 将酪氨酸激酶来源的自身抗原肽(Tyr369-377)和EB病毒来源的病毒抗原肽(LMP2A426-434)分别加载到T2细胞上, 使T2细胞提呈单一的T细胞抗原识别表位, 并且选择4个HLA-A2阳性(HLA-A2+ve)与4个HLA-A2阴性(HLA-A2-ve)个体的PBL样本, 与加载上述抗原肽的T2细胞混合培养. 在此实验系统中, HLA-A2+ve PBL与加载病毒抗原肽的T2细胞(T2/LMP)混合培养代表T细胞对普通抗原的反应, 而HLA-A2-ve PBL与加载自身抗原肽的T2细胞(T2/Tyr)混合培养则为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 利用特异性pMHC四聚体染色与特异性细胞毒试验检测LTMLC诱生CTL的特异性, 其中利用HIV抗原肽(Gag77-85)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 (ⅰ) T2/LMP与HLA-A2+ve个体的PBL混合培养产生CTL(CTL-T2/LMP), CTL-T2/LMP对T2/LMP的杀伤显著高于对照T2/HIV的杀伤(26.52%±3.72% vs 7.01%±0.87%, P<0.001); LMP四聚体对CTL-T2/LMP染色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HIV四聚体 (0.98%±0.33% vs 0.05%±0.01%, P=0.0014); (ⅱ) 加载自身抗原肽的T2细胞(T2/Tyr)可诱导HLA-A2-ve个体的PBL产生CTL(CTL-T2/Tyr), CTL-T2/Tyr对T2/Tyr的杀伤显著高于对T2/HIV的杀伤(28.07%±2.58% vs 6.87±1.01%, P<0.001); Tyr四聚体对CTL-T2/Tyr染色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HIV四聚体(0.88%±0.3% vs 0.06±0.03%, P=0.0018). 结果说明: 结合于自身MHC分子上的病毒抗原肽与结合于同种MHC分子上的自身抗原肽都能诱导产生抗原肽特异性的CTL; 在LTMLC诱生的同种CTL中, 有相当数量的CTL具有pMHC特异性, 这些同种CTL的识别机制与普通抗原反应性CTL一样, 识别的对象也是特异性的pMHC. 支持了同种抗原的pMHC种类繁多造成同种T细胞反应强度极高的假说. 利用LTMLC诱生抗原肽特异性同种T细胞方法对于T细胞过继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T细胞抗原受体(T ceIl receptor,TCR)是T细胞表面关键的受体分子。TCR特异性地识别各种多肽抗原并通过胞内区ITAM磷酸化传递抗原刺激信号,进而引发T细胞的免疫效应。TCR的活性异常将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的发生。对于TCR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从而为相关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对TCR的分类、基因重排机制、受体组装方式及其结构基础、TCR对抗原的识别以及活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了近几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效应型记忆型CD4+T细胞(effector memory CD4+T cell,EM CD4+T cell),在含氧量正常的血液和缺氧的组织间循环,进而识别同源抗原,发挥免疫功能。然而,这些细胞的线粒体是如何在氧气含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维持细胞生物能量稳定和抵抗细胞凋亡的呢?本文作者针对这一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缺氧状态下,相较于初始T细胞,EM CD4+T细胞能  相似文献   

13.
TCR有αβ或γδ两种异二聚体形式,使T细胞可分为TCR1(γδ)和TCR2(αβ)两种类型。TCR1T细胞特异识别MHC-I类抗原,在监视上皮细胞以及TCR2T细胞的分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歈 《生命科学》2002,14(1):23-26
肿瘤抗原可以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是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多肽疫苗的分子基础,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肿瘤疫苗筛选方法,利用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或抗体识别肿瘤抗原,为临床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大量备选抗原分子。文中总结了肿瘤抗原的种类,及迄今几乎所有被证明的含有T细胞识别表位的抗原分子及其血清学反应性,为临床肿瘤疫苗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少学者根据大量研究工作,对 Burnet 提出的关于“白我识别”的设想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就“自我识别”和自身免疫问题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事实证明,针对自身抗原的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并没有在胚胎期被消灭,而是持续存在直至成年;它们也不一定都是 Burnet 所想象的“禁株”。它们之所以不破坏自身抗原,或者机体之所以对这些自身抗原具有免疫耐受性,可能是因为:(1)抑制性T 细胞抑制了这些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2)一定剂量的某些自身抗原可以使相应的 T 细胞或 B 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因抑制性 T 细胞不足等因素造成免疫耐受性的障碍,就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TCR基因重排在蕈样肉芽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基因重排,从而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任何失调都会导致疾病。蕈样肉芽肿是由于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所导致的,病变组织表现出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通过Southern印迹分析技术和PCR技术来检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在蕈样肉芽肿的诊断的应用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T细胞和APC细胞相互作用形成免疫突触涉及到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的分子识别事件,最初APC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向T细胞移动,相遇后在抗原非依赖性的弱的黏附力作用下发生最初的黏附,同时伴随着TCR在APC表面俘获特异性抗原;抗原识别之后,由多种机制使T细胞和APC紧密接触并维持一段时间,随后分开,最终引起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免疫突触形成过程中的分子识别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拓扑模式和数学模式的解释,脂筏和细胞骨架蛋白的重排以及接头蛋白的连接为免疫突触形成中分子的识别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缘  高福  谭曙光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10):4004-4028
T细胞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核心,以T细胞功能调控为基础的免疫检查点疗法已经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基因工程化T细胞为基础的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在血液瘤治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免疫治疗已经对肿瘤的临床治疗产生了深刻变革,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赋予了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的特异性,能够识别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呈递的包括胞内抗原在内的广泛肿瘤抗原,具有高度的抗原敏感性,因而具有广泛的抗肿瘤应用前景。2022年第一款TCR药物的上市开启了TCR药物开发的新纪元,多项TCR药物临床研究表现出潜在的肿瘤治疗价值。本文综述了以TCR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策略研究进展,包括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 cell receptor-engineered T cell,TCR-T)和TCR蛋白药物,以及基于TCR信号的其他免疫细胞疗法,以期为以TCR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策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用同基因脾细胞和抗原在体外不断再刺激天花粉蛋白免疫过的C57BL/6J小鼠的T淋巴细胞,能刺激自身反应性的T细胞在体外增殖并长期存活。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增殖是依赖于同基因脾细胞的再刺激,C57BL/6J(H一2~b),B 10 ScSn(H-2~b)和129(H-2~b)小鼠的脾细胞都能引起它们明显的增殖,但对C3H/He(H-2~K)和Balb/c(H-2~b)小鼠的脾细胞很弱,说明识别的可能是H-2~b抗原。应用未经免疫的C 57 BL/6 J小鼠的脾和淋巴结T淋巴细胞,采用同样的体外刺激方法,未能引起它们对同基因脾细胞的增殖。从而提示自身反应性T细胞是存在于正常机体内的一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T淋巴细胞。在无外来抗原刺激时,它们可能是处于静止或不激活状态;在外来抗原诱发免疫过程中,它们也随了抗原特异的淋巴细胞一同被激活,并可能起调节作用。它们在免疫系统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20.
<正>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APCs)之间的识别过程介导了适应性细胞免疫和抗体应答反应。当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s)识别APCs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pMHC)上结合的肽段(抗原)时,T细胞信号立即被启动。TCRs与pMHC的识别,加上细胞间黏附受体的参与,共同形成了T细胞和APCs之间的特殊结构,称为免疫突触。免疫突触能介导效应分子和胞内信号在突触间隙进行有效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