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后再次出血与血压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研究条件严格遴选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221例,依据其血压控制水平,将其分为〈140/80mmHg,140/80mmHg.160/100mmHg两个组别,分别总结两组发生再出血的病例数,对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个组中,患者年龄、性别、GCS评分、出血部位、首次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状等因素完全匹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血压控制水平与再出血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血压控制水平〈140/80mmHg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5.64%,明显低于140/80mmHg-160/100mmHg组的27.17%;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血压范围内,有望降低患者发生再次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重症监护治疗与早期(24 h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并进行重症监护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术后早期发生再出血情况,比较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出血量、术前收缩压、术后收缩压、镇静时间、插管时间、有无使用止血药、血压波动、血压差、有无镇痛情况,分析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5例患者,其中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44例,未再出血患者421例,再出血发生率为9.46%(44/465)。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术后收缩压、有无镇痛、血压差、血压波动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术前GCS评分、出血量、术前收缩压、镇静时间、插管时间、有无使用止血药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压波动大是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后血压差大、术后使用镇痛治疗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压波动、手术前后血压差及术后镇痛治疗均是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合理降压及镇痛治疗可减少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钙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体积、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2例,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清钙水平将其分为低血钙组(血清钙<2.1 mmol/L, n=34)、正常血钙组(2.1 mol/L≤血清钙≤2.7 mmol/L, n=39)和高血钙组(血清钙>2.7 mmol/L, n=29),比较各组性别、血肿体积、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访1年,观察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84)和预后不良组(n=18),比较两组血清钙、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GOS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钙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三组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GOS评分、1年病死率、1年再出血率、总预后不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钙水平、GOS评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清钙水平与脑出血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与GOS评分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钙预测高血压脑出血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129(95%CI:0.073~0.179)。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清钙水平与血肿体积、神经功能及预后存在一定关联,且入院时血清钙对高血压性脑出血不良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并分析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颅内压监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和监测组39例。对比对照组、监测组围术期指标情况,对比对照组、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纳入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13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纳为再出血组,再出血发生率为18.57%(13/70);剩余的57例未再出血患者纳为未出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入院时收缩压(SBP)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凝血机制异常、术前血肿量>60 mL、入院时SBP≥200 mmHg均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较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入院时SBP相关,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干预,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入院第1 d、3 d、7 d的血清NT-proBNP、H-FABP水平,按照入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评分≤2分)及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2分);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血清NT-proBNP、H-FABP与m RS评分的关系。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后3个月的m RS评分较高,而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评分较低(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第3 d、7 d的血清NT-proBNP、H-FABP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入院第1 d、3 d、7 d的血清NT-proBNP、H-FABP分别与m RS评分呈正相关,而与GCS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第3d、7d的血清NT-proBNP、H-FABP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NT-proBNP、H-FABP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对2008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3例患者,比较手术方式的优劣。结果:采用ADL分级评价治疗效果,神经内镜结合小骨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立体定向组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结合小骨窗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优于立体定向手术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值得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德生  郭天龙  刘景隆  李波  李春华  陈岩 《生物磁学》2013,(27):5302-5305,5309
目的:观察植物状态患者早期电生理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反应与后期意识是否恢复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院220例的植物状态患者分别在患病三个月内进行早期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每项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分级评分,并采用Glasgow结局量表(GOS)分别评价植物状态在一年时的意识状态和转归情况,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问卷调查,了解其预后情况。结果:植物状态患者早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不同表现与预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越好,其预后就越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与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早期评价植物状态患者意识转归和预后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的各种影响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105例老年人(≥60岁)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分析GCS评分、出血量、手术时机、年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术前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血肿量较小者(≤50m l)预后较好,年龄越大者预后差,患者在6小时内及6-24小时内手术则较24小时后手术预后好。结论患者术前GCS评分是H ICH预后的重要指标,不同的出血量有不同的预后,超早期和早期手术疗效好,高龄患者(〉80岁)手术风险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疗效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效果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62例,观察年龄因素、GCS积分、术前有无基础病变及血肿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年龄因素、病情轻重、术前有无基础病变的存在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血肿量的多少则无明显影响。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疗效是多因素影响,在确定手术指征时要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手术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对全部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合并症患者给予积极的对应处理。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可见穿孔平均直径(1.7±0.2)cm,腹腔平均积液(2100±200)mL,积液均为混浊或脓性液。术后1例患者死亡,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根据患者的临床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对,我们发现:患者的年龄较大、合并症越复杂、接受手术的时间越迟,那么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则越高。结论:采取手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应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特殊的临床因素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以安全、简单、有效为基本原则,选择适合病患实际病情的最佳术式,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肠内营养治疗的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间入院诊治的高血压颅内出血并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办法,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随访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无差异,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预防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苏斌  郭桂平 《生物磁学》2009,(13):2540-2542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三种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18例采用不同术式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效果用ADL分级评价,预后良好59例,预后不良38例,死亡21例。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估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8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脑出血治疗的同时,接受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即按摩康复、主动运动康复、被动运动康复;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脑出血住院治疗.治疗3个月后,计算和比较两组FMA评分及MBI评分评定患者的肢体的运动能力.结果:两组脑出血患者在接受治疗初期,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1.206,P>0.05;t =0.902,P>0.05);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FMA的评分以及MBI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10.742,P<0.01;t =-32.687,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有助于老年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严丽华  吴向坤  杜峰  李毅星  付岳亚  王延朋 《生物磁学》2011,(15):2928-2930,2880
目的:探讨老年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鳞状细胞癌45例(90.0%),腺癌4例(8.0%),透明细胞癌1例(2.0%);≤Ⅱa期占16.0%,≥Ⅱb期占84.0%;主要临床症状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66.0%,5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KPS评分≥70分、鳞癌、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其中应用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应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分布优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GOS评分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其血肿清除率也更高,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49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结果:49例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6例,Ⅴ级15例,其中14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1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2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后6月,根据ADL量表评价预后(ADL≥60分为预后良好):内科保守治疗者仅3例预后良好,手术及栓塞术者17例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主要是出血导致的脑损伤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通过手术或栓塞术积极治疗破裂动脉瘤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华烨  梁汝庆  丁新生 《生物磁学》2009,(15):2850-285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关系,并对高Hcy血症成因作初步分析。方法:测定225例缺血性脑卒中和4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85例同龄健康受试者的血浆Hcy水平以及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将缺血性卒中按照TOAST分型分为不同临床亚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心源性脑栓塞组以及其他或不明原因脑梗死组,并分别与健康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患者为(16.19±4.35)μmol/L,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16.89±6.41)μmol/L,心源性脑栓塞组为(18.23±4.83)μmol/L,其他或不明原因脑梗死患者为(17.31±2.56)μmol/L,脑出血组患者为(14.91±4.54)μmol/L,均高于对照组(7.20±7.91)μmol/L,P〈0.05;各缺血性卒中组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出血性卒中组(P〈0.05)。卒中各组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不同类型卒中中均升高,高血浆Hcy水平可能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和VitB12缺乏可能是导致高Hcy血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该疾病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0例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机械通气后的病死率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病死率为29.17%,经回归分析后,病死率与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肝功能衰竭以及呼吸衰竭等因素有关(P〈0.05);而与循环衰竭、胃肠损害(消化道出血异常)以及气胸等因素无关(P〉0.05);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高急性生理学评分(APS)、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以及低白蛋白水平。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后,能够引起心力衰竭等症状,影响患者短期预后情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