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受损等原因,亚洲鲎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鲎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得鲎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迫在眉睫。生态位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公开发表的北部湾中国海域中国鲎和圆尾鲎地理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得到中国鲎和圆尾鲎在广西北部湾(中国部分)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确定了这两种稚鲎在北部湾中国海域潜在适生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坡度和地形指数是影响中国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潮间带底质的有机物含量和植被指数是影响圆尾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两种稚鲎适生区建立保护区,进行人工放流稚鲎,加强对海草和红树林的生态建设,进而促进鲎资源种群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中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其中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内幼鲎丰度极低,调查整个保护区仅发现2只幼鲎;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幼鲎丰度为6.45 ind·100m–2,但低龄期幼鲎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高龄期。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析显示,遂溪大型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食者为主,徐闻以植食者为主,浮游动物、微藻类以及浮游植物等天然饵料资源充足,符合幼鲎的摄食习性。此次鲎保护区资源调查表明广东省鲎资源现状严峻,鲎保护区管理亟待改善。提升鲎的保护等级、科学的人工放流、行之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措施等行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鲎是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世界现存4种鲎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是河口生态系统的标志物种, 同时其血液被用于生产医用检验试剂――鲎试剂。中华鲎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围相当狭窄, 仅局限于日本濑户内海向南延伸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的太平洋西岸海域, 其中在中国东岸和日本南部海域的历史产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华鲎种群数量出现了显著减少, 2019年中华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正式更新为濒危(EN), 明确了中华鲎资源呈现全球性衰退的状态, 究其原因可归纳为鲎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两个方面。在开展鲎资源保护的实践工作中, 作者深刻反思当前鲎资源保护在海洋保护区划定、增殖放流及科普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包括加快完善种群基线数据, 制定标准化种群和生境基线监测指南, 构建科学放流体系等, 以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中华鲎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4.
珍稀植物银砂槐中国分布区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唯一银砂槐(Ammodendron bifolium)分布区———新疆伊犁河谷地塔克尔莫乎尔沙漠狭窄区域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了银砂槐自然种群的径级结构图,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银砂槐种群结构中小径级个体较多,即Ⅰ~Ⅲ径级占70.4%,Ⅳ~Ⅶ径级占27.62%,Ⅷ~Ⅹ径级仅占1.98%,种群整体结构属于增长型,但Ⅰ径级个体数少于Ⅱ径级,种群的自然更新相对较差。(2)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径级的增加银砂槐种群死亡率大致为上升趋势,且种群内基径超过3.5cm(Ⅷ径级)的银砂槐数量迅速下降,即研究区内银砂槐基径越接近Ⅷ径级就越接近其生理寿命。(3)研究区内银砂槐的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但Ⅰ径级存活数低于Ⅱ径级,Ⅱ径级后存活数量迅速下降,说明该种群幼苗补充量较少,自然更新受阻。(4)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未来会呈现老龄个体增加的趋势。研究认为,新疆伊犁河谷地的银砂槐种群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限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内竞争,其种群的长期稳定维持较为困难,现有植株及生境斑块的妥善保护和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是该区银砂槐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调查了埃塞俄比亚森可勒斯韦恩麋羚保护区旱季和湿季斯韦恩麋羚(Alcelaphus buselaphus swaynei)的种群现状与结构.根据植被类型、道路和沟谷,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区域,并且调查了保护区外的一块休耕农地.利用全部计数法计数了每个区域内的斯韦恩麋羚,在28 km2的区域内共统计到283只(湿季)和351只(旱季)麋羚,湿季和旱季的麋羚数量变化显著,其季节间差异是由旱季的出生高峰造成的.斯韦恩麋羚种群中雌性个体占42.7%、雄性占36.0%、幼羚占21.3%.某些区域的麋羚数量要高于其它区域,且无论湿季或旱季斯韦恩麋羚多集中在狼尾草高草地中.斯韦恩麋羚的种群结构随季节而变化,其大集群经常出现在湿季而旱季集群较小.斯韦恩麋羚的种群动态因保护程度的不同在不同时期呈不规则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1986~2010年冬季采用路线调查方法,对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和针叶林中的黑熊(Ursus thibetanus)及棕熊(U.arctos)的相对种群数量和幼年个体比例进行了长期调查。调查面积分别为4万和3万hm2。调查期间累计遇到黑熊65头次(2.6头/年)、棕熊46头次(1.8头/年)。各年度黑熊和棕熊的数量变动很大,总体呈下降趋势。黑熊的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93.4%,幼体所占比率从17.2%下降为0%;棕熊种群数量下降了38.8%,幼体所占比率仅为7.1%。黑熊和棕熊的种群幼体所占比例极低,说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黑熊和棕熊自然繁殖力很低,2种熊种群均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栖息地减少和盗猎可能是导致熊类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为探究其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 以湖北赛武当自然保护区金钱槭种群为研究对象, 通过样地调查, 编制了金钱槭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以及4个生存函数曲线, 同时结合种群年龄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来探讨金钱槭种群的数量动态。研究表明: 1)金钱槭种群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其幼龄阶段的个体较多, 中龄次之, 成龄的个体数量最少; 种群的生存曲线更接近于DeeveyⅢ型。2)金钱槭种群的生存率呈现单调下降的趋势, 而累积死亡率呈现单调上升的趋势。3)金钱槭种群的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的走向相一致, 但是危险率的值都比死亡密度的值略大一些。4)时间序列分析显示金钱槭种群在3、6、9年后的数量预测中整体上呈现出小幅度增长的趋势, 并且种群动态指数>0, 表明金钱槭种群为增长型种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保护金钱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0年,该研究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在鄱阳湖区64个湖泊开展了越冬白鹤种群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越冬白鹤种群,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108±849)只,2002年冬季达到最大值4004只;从2003年开始鄱阳湖区越冬白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共有46个湖泊被记录到有白鹤活动。其中,达到全球白鹤种群数量1%标准以上的湖泊达25个;白鹤数量接近或超过全球白鹤种群数量的40%,即1280只个体以上的湖泊包括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汊池、蚌湖和蚕豆湖,以及保护区外的南湖。自然保护区涵盖了越冬白鹤的主要聚集湖泊。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总数量的(66±27.3)%。保护区外分布的白鹤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个体。  相似文献   

9.
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在新疆木垒县分4个时段采用样方法对草原兔尾鼠(Lagurus lagurus)进行野外调查,实验室采用数学生态学方法研究草原兔尾鼠的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草原兔尾鼠数量的下降,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繁殖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鲎和圆尾鲎血淋巴细胞分类和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69-1176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鲎(Tachpleus tridentatus)和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血淋巴细胞的种类组成和特征差异,综合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粒度仪,较为系统地对两种鲎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分类和特征研究,从而为两种鲎的血淋巴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根据血淋巴细胞大小、核质比、细胞着色特点、细胞中颗粒存在与否、颗粒的密集程度等,中国鲎和圆尾鲎的血淋巴细胞均可分为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三种主要类型,且两种鲎的血淋巴细胞均以颗粒细胞为主,透明细胞在血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小,但具有高核质比。两种鲎的同类血淋巴细胞在染色和形态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同一种鲎中,血淋巴细胞密度存在显著的雌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砍伐导致濒危植物种群个体数量减少, 群落结构改变, 加剧物种灭绝风险。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为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森林砍伐是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 到目前为止, 有关崖柏种群及其群落对砍伐的响应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重度砍伐后的崖柏群落为研究对象, 基于对崖柏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和两次复查, 对比分析了伐后崖柏种群径级结构、种群生存力、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动态等特征。结果表明: 崖柏残存群落伐后13年崖柏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了22.58%, 其中幼苗幼树占85.71%, 而崖柏种群生存率下降25.43%, 种群死亡密度和危险率分别增加了24.12%和28.62%。崖柏群落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96.43%和33.35%。研究结果表明, 砍伐使崖柏种群生存力及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持续下降, 崖柏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有向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崖柏种群受到严重威胁, 亟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黄檗野生种群生存现状及化学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为我国常用中药关黄柏的基原,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但在20世纪60-90年代其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并且至今种群规模未得到很好的恢复。本文对我国燕山、千山、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5条山脉黄檗野生种群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径级结构)、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黄檗野生种群年龄结构呈纺锤形,幼龄级、青壮级个体分别占总个体数的13.9%和68.0%,表明幼龄植株储备匮乏,天然更新不足,总体呈严重的衰退趋势,受威胁状况严峻;千山种群的小檗碱、巴马汀、黄柏碱含量及生物碱总量最高,而小兴安岭种群最低,且二者与其他三条山脉黄檗种群的生物碱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黄檗种群分布区缩小,年龄结构呈衰退趋势,部分种群个体数量极少,即使在保护状态下也难以自我恢复;千山黄檗种群的生物碱类成分含量较高,在开展药材生产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洋活化石——鲎(hòu)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科研、经济、生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鲎作为古老的海洋底栖动物被过度捕捞,现已到了枯竭的程度,2021年2月,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更新和发布,我国海域的中国鲎和圆尾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推动鲎研究和有效制定实施鲎资源的保护措施,本文主要从鲎的生物学研究、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入手,瞄准鲎的分类学问题、鲎的生物学前沿问题包括神经系统、视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与发育和共附生微生物等、生态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明确研究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扩大对鲎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蝴蝶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物种之一, 其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变化能够揭示环境改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优越, 植物区系多样, 孕育了丰富的蝶类资源。为了有效利用环境和保护蝶类资源, 2016-2018年, 作者采用样线调查法, 对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植被、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4种生境中眼蝶亚科昆虫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眼蝶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共记录眼蝶亚科13属19种4,363只, 其中阿芬眼蝶(Aphantopus hyperanthus, 961只)、亚洲白眼蝶(Melanargia asiatica, 637只)、爱珍眼蝶(Coenonympha oedippus, 594只)分别占总数的22%、15%和13%, 为保护区优势种; 蟾眼蝶(Triphysa phryne, 17只)仅占总数的0.39%, 为保护区的稀有种。在空间分布上, 4类生境中针阔混交林眼蝶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低, 多样性指数最高, 不同生境眼蝶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存在明显差异(P < 0.05), 优势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在时间动态上, 2016-2018年眼蝶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物种个体数量高峰期主要发生在8月, 优势种变化明显。因此, 保护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类多样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方法对该区域87个湿地的亟需保护和具有代表性的10种大型越冬水鸟,其中雁形目6种,分别是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fabalis、灰雁A.grus、白额雁A.albifrons、小白额雁A.erythropus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形目4种,分别是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白枕鹤Antigone vipio、灰鹤Grus grus和白头鹤G.monacha,进行了长期监测(2003—2019年冬季),并结合相关文献,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幼鸟比例和死亡率。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9年3种水鸟(豆雁、灰雁和灰鹤)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7种水鸟(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白鹤、白枕鹤和白头鹤)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种群趋势下降组(N=7)和上升组(N=3)的幼鸟比例均值在2016—2...  相似文献   

17.
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 Tsoong)为我国三级保护植物,是秦岭特有的濒危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通过对庙台槭主要分布区野生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用动态指数(Vpi、Vpi')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其种群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庙台槭种群幼龄个体多,中龄和老龄个体少,其生存曲线呈Deevey-Ⅲ型;静态生命表及相关曲线分析显示,庙台槭种群的存活率与径级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而种群死亡率曲线总体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种群数量动态分析显示,庙台槭种群整体结构处于增长型,在缺乏成年个体的情况下,种群对外部环境的抗干扰能力下降;时间序列预测发现,经过幼苗、幼树阶段,同一时间曲线的庙台槭种群数量在高径级所占比例略有增加,但高龄级个体相对较少;庙台槭分布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但庙台槭个体受保护较少,人为活动及病虫害影响较大,天然更新困难,生存和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紫纹兜兰(Paphiopedilum purpuratum)进行样方调查,运用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种群生存函数值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研究紫纹兜兰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各龄级植株的数量动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紫纹兜兰龄级以幼龄为主,幼龄阶段占整个种群的54.73%,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指数V_(pi)为0.33、V_(pi)'为0.07,均大于0,紫纹兜兰的存活曲线更接近Deevey-Ⅱ型,表明该种群目前属于稳定型种群。累计死亡率函数和危险率函数上升,生存率函数下降,死亡密度函数波动较大。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种群整体数量随时间的增加,成年植株逐渐增加,幼苗减少。平均开花和结实率仅为16.94%和3.29%,种子没有胚乳而营养不足,在自然环境下很难发育成幼苗,主要靠分蘖植株繁殖,因此对紫纹兜兰幼苗的保护很关键。  相似文献   

19.
探讨大苞山茶(Camelliagranthamiana)的野外种群结构,揭示大苞山茶种群的更新过程及发展趋势,可为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广东省紫金县内的两个大苞山茶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计算数量动态指数,绘制存活曲线和种群生存力函数曲线,并采用种群数量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对大苞山茶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大苞山茶的种群均为幼龄个体占比高的金字塔型结构,鹿子嶂种群和杨梅坝种群的幼龄个体(Ⅰ、Ⅱ龄级)分别占总数的71.48%、64.32%,但幼苗死亡率高;2)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Ⅱ型,说明大苞山茶各龄级死亡率基本相同;3)两个种群在忽略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和考虑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均大于0,而V′pi趋近于0,属于不稳定的增长型种群,其中,杨梅坝种群的稳定性相对较好;4)生存函数分析表明,两个种群的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在Ⅰ、Ⅱ龄级达到了平衡, Ⅴ龄级后生存曲线变化幅度变小,有限的个体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 5)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为:在经历未来2、4、6、8龄级后,每个龄级的个体数量均有...  相似文献   

20.
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为水青冈属植物,仅分布于中国,且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了解台湾水青冈的种群的龄级结构及数量对于揭示种群动态和生活史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川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老林沟北坡台湾水青冈种群样地进行调查,根据树木径级大小划分龄级,采用匀滑技术,编制其种群生命表,并进行生存分析和谱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水青冈种群幼苗、幼树和小树占总数的52%,中龄级个体占总数的46%,老树较少,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处于成熟阶段,种群更替无障碍。死亡率在第1龄级呈最大值,在第17龄级呈峰值。生存率下降趋势总体较平滑但中间出现2次大的降幅,累计死亡率则相反。谱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水青冈种群更新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振幅A_k最大的2个值分别位于基波A_1和谐波A_2处,显示了台湾水青冈个体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台湾水青冈种群数量动态除受基波A_1和谐波A_2影响外,还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小周期波动,如A_3和A_7。A_3处的波动与台湾水青冈的高生长有关,而A_7的波动与径向生长期的激烈竞争有关。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台湾水青冈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符合DeeveyⅢ型,种群动态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