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华鲎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
| |
作者姓名: | 朱俊华 吴宙 冯炳斌 邓帅帅 甄文全 廖永岩 颉晓勇 Kit Yue Kwan |
| |
作者单位: | 1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 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 广西钦州 535011 2 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舟山 316022 3 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南宁 530311 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州 5103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618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培育项目(2019JJA150098);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7GXNSFBA198181);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广西八桂青年学者人才专项 |
| |
摘 要: | 鲎是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世界现存4种鲎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是河口生态系统的标志物种, 同时其血液被用于生产医用检验试剂――鲎试剂。中华鲎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围相当狭窄, 仅局限于日本濑户内海向南延伸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的太平洋西岸海域, 其中在中国东岸和日本南部海域的历史产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华鲎种群数量出现了显著减少, 2019年中华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正式更新为濒危(EN), 明确了中华鲎资源呈现全球性衰退的状态, 究其原因可归纳为鲎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两个方面。在开展鲎资源保护的实践工作中, 作者深刻反思当前鲎资源保护在海洋保护区划定、增殖放流及科普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包括加快完善种群基线数据, 制定标准化种群和生境基线监测指南, 构建科学放流体系等, 以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中华鲎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
|
关 键 词: | 鲎 濒危物种 种群趋势 海洋保护地 增殖放流 |
收稿时间: | 2019-12-1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多样性》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多样性》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