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古拉山以北地区生态资产核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生态系统核算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定量性的决策依据,包括生态资产核算和生态系统服务核算两个方面,生态资产指生产和提供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生态系统。以唐古拉山以北地区(简称唐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资产进行了核算,建立生态资产实物量及变化核算表、损益表,提出了生态资产综合指数。2015年唐北地区草地生态资产面积为21800.01 km~2,其中良级比重最高达68.46%,湿地生态资产面积为4763.01 km~2,其中优级比例最高为59.72%,野生动植物共有138种,其中重点保护动物10种。2015年唐北地区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79.77,比2000年降低了3.60%。2000—2015年,湿地、草地生态资产分别增加了164.23、2.82 km~2。2000—2015年湿地生态资产存量增加202.90 km~2,其中由湿地恢复导致面积增加最大为200.50 km~2,存量减少38.63 km~2,其中湿地退化是导致存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面积为36.23 km~2,草地存量增加了39.18 km~2,主要是由于湿地退化导致的草地扩张,存量减少36.26 km~2,主要由湿地恢复和荒漠化引起。研究中不同生态资产质量等级的核算以及生态资产综合指数的提出利于生态资产的全面核算和比较,对于建立离任责任制、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评估了西藏唐古拉山以北地区(唐北地区)湖泊动态并预测了湖泊空间格局变化.使用面向对象分类和光谱角向量变化检测方法生成了2000-2015年西藏唐北地区每5年一期的生态系统分布数据.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湖泊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和空间格局特征,评估了湖泊空间格局的动态及其与相关自然地理因素的关系.通过增强回归树识别了不同因素对湖泊动态的贡献,使用GEOMOD模型预测了湖泊到2030年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唐北地区在2000-2015年间湖泊增加了14.2%,是唐北地区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区域内15个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有10个增加,另有5个减少,且缩减量较低.通过空间格局分析发现,唐北地区湖泊斑块表现为面积和数量同时增加,大斑块面积比重略有上升.扩张幅度高的湖泊多分布于海拔高、坡度大、温度低、降水少、距离冰川近的区域.位于现有湖泊周边、温度低、降水少、坡度小的区域转变为湖泊的几率较高.根据过去15年的趋势,到2030年,唐北地区湖泊将继续增加119 km2,主要变化形式从大湖扩张转变为小型水面扩张.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笔者在西藏昌都市八宿县、贡觉县、芒康县和昌都县先后观察并拍摄到白鹭(Egretta garzetta),为西藏首次发现。2013年9月29日,在八宿县然乌镇政府后方的湖边(29°30′17.28″N,96°45′25.44″E,海拔3 934 m),观察到2只白鹭成鸟,其体形纤瘦,全身羽毛白色,头部无羽冠,肩、背和前胸的蓑状羽也消失,呈冬羽特征;虹膜为黄色;眼先黄绿;嘴黑色,但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显淡黄色;胫与跗跖部黑色,趾黄绿色。2014年5月至6月,  相似文献   
4.
利用样点全采集法在湖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共采集到鱼类标本238条,它们隶属于4目11科32种.该地鱼类多样性系数(H′)为1.068.鱼类均匀度指数(J′)为0.835.优势种为马口鱼和波氏栉虾虎鱼。  相似文献   
5.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米小其  邓学建  郭克疾  牛艳东  周毅 《四川动物》2007,26(2):377-378,I0007
2005年1~2月,在Nikon体视镜下对挂榜山小鲵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对不同发育时期进行了数码拍照。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挂榜山小鲵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分为21个时期。在水温6.5~10℃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134h孵化出膜,初孵幼鲵全长约16.50mm。  相似文献   
7.
8.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挂榜山小鲵的精子形态具有小鲵科精子的共同特征:头部细直、有锥形顶体;颈部短而不明显,尾部细长、有波动膜;2)该种小鲵的精子超微结构具小鲵科物种精子的共同特征,即精子无顶体钩,顶体呈三叶草状,尾部无线粒体,轴纤维粗大呈圆柱状等;3)除精子全长(194.1±7.15μm)在小鲵科物种中属于中等外,挂榜山小鲵和本科其他物种的精子在形态量度学方面差异明显:其头部占全长的比例(22.98%)比其他已知小鲵科的物种都低,尾部占全长的比例(65.79%)比其他小鲵科物种都高.  相似文献   
9.
2004-2006年对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挂榜山小鲵繁殖期为每年的11月中旬至翌年1月;非繁殖期营陆生生活,繁殖期进入水中繁殖;繁殖期活动高峰为20:00到翌日6:00;繁殖种群数量为198条,现存分布区不足10 km2;繁殖期雌雄性比为1.6,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型,性成熟雌体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大于雄体;挂榜山小鲵的抱对行为与东北小鲵、黑小鲵、极北鲵相似;雄体具有求偶炫耀行为和精子竞争行为;繁殖场多为临时水凼和小而浅的池塘,大部分卵袋被固定在浅水的枯枝和水草上;挂榜山小鲵的卵袋较同科物种粗大,幼体刚出膜时卵袋长(18.40±4.21) cm(n=31),直径(4.23±0.52) cm(n=31);卵径(2.10±0.25) mm(n=45);卵粒数(88.90±20.30)个(n=98)(单个卵袋),受精率为(93.3±21.4)%(n=98).  相似文献   
10.
天际岭森林公园夏季鸟类群落调查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夏季,对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有鸟类39种,隶属于11目26科34属.通过对不同地区鸟类群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对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具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