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检测转录因子Snail mRNA及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探讨Snail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的方法检测NSCLC、癌旁相对正常肺组织(>5cm)中转录因子Snail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Snail mRNA的阳性表达率(82.7%)高于癌旁相对正常肺组织(23.1%,P<0.05);NSCLC组织中Snail mRNA的阳性表达量(1.368±0.614)高于癌旁相对正常肺组织(0.579±0.217,P<0.05)。NSCLC组织中Snail蛋白的阳性表达率(80.8%)高于癌旁相对正常肺组织(23.1%,P<0.05),且癌组织中Snail蛋白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组织分型、分化程度、吸烟史无关(P>0.05)。结论 NSCLC的癌变、侵袭、转移可能与Snail蛋白、mRNA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组织发生的关系。本实验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mRN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在44例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并与6例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及26例乳腺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为,p53mRNA在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组织中呈较强表达(66.7%),在乳腺导自欺欺人这非典型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为40%(轻度;55.6%,中度:41.7%,重度;26.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9.2%(导管内癌:21.4%,浸润性导管癌:16.7%),p53蛋白在导管单纯性增生组无表达,在导管非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为24%(轻度:11.1%,中度;25%,重度;34.8%)。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为38.4%(导管内癌:35.7%,浸润性导管癌:41.7%),bcl-2mRNA在单纯性增生组无表达,在非典型增生组中阳性表达为轻度:11.1%,中度:16.7%,重度:39.1%,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为导管内癌;78.6%,浸润性导管癌83.3%。实验结果表明,在乳腺导管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可检测到p53基因有较高的表达缺失,突变及bcl-2mRNA过表达。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组织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人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对70例乳腺癌组织PTEN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乳腺良性肿瘤均见PTENmRNA和蛋白表达,其阳性率为(100.0% 15/15);70例乳腺癌组织中PTEN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阳性率分别为51.4%(36/70)和47.1%(33/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基因表达下调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大小和ER、PR状况无关.乳腺癌PTEN mRNA表达检测结果与PTEN蛋白相似.结论乳腺癌中存在PTEN基因表达异常,PTEN表达下调与乳腺癌的进展、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p38MAPK)的表达关系,以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1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及12例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的新鲜组织中VEGF—C和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VEGF—C和p38MAPK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0%和61.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VEGF-C和p38MAPK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5,P=0.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VEGF-C和p38MAPK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3,P=0.001),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TNM分期(P=0.019,P=0.010)有关;VEGF-C和p38MAPK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的大小(P=0.203,P=0.086)和患者的年龄(P=0.0.266,P=0.087)无明显关系。Western blot也证实,VEGF-C和p38MAPK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VEGF-C和p38MAPK的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ZH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Hp-L)感染的关系。方法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和革兰染色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EZH2蛋白的表达和Hp-L型的感染情况;(2)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EZH2的mRNA表达。结果胃癌组EZH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EZH2表达水平升高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RT-PCR显示,肿瘤组织、远端正常对照组织的EZH2表达量差异明显(P<0.01)。胃癌组Hp-L型检出率78.8%(63/80)与对照组23.3%(7/3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率73.8%(59/80)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检出阳性率为71.3%(57/80);癌组中Hp-L型感染阳性组的EZH2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P<0.05),且Hp-L型阳性率和EZH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0,P<0.05)。结论 EZH2蛋白和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增加,且与胃癌的浸润、转移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抑癌基因Maspin(mammary-serp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VEGF和Maspin表达水平。结果:VEGF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率为44.4%(40/9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1.1%(82/90),Maspin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率为100%(90/9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8.9%(62/90)。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Maspin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分级、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结论:检测VEGF和Maspin有利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和乳腺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nail mRNA及其蛋白、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6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同时取80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snail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Snail mRNA的表达。结果(1)Snail蛋白在胃癌组织阳性率(83.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1.25%)(P〈0.05);高、中分化组Snail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Snail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nail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2)胃癌组织中snail mR-NA的阳性率(7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0%)(P〈0.05);高、中分化组Snail 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Snail 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nail mRNA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3)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阳性率(37.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0%)(P〈0.05);高、中分化组E-cadherin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E-cadherin蛋白阳性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均无关(P〉0.05);(4)胃癌组织中snail mRNA和snail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4,P〈0.05);Snail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234,P〈0.05)。结论(1)E-cadher-in蛋白低表达与Snail蛋白高表达可能是胃黏膜恶性转变以及胃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E-cadherin蛋白与Snail蛋白对预测胃癌浸润转移有重要意义。(2)Snail蛋白可能在转录水平上调控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PR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L-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血管形成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新鲜乳腺癌组织及5例癌旁乳腺组织中PRL-3的表达情况,并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分析PRL-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RL-3表达定位于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的细胞质,间质无着色。癌组织与癌旁乳腺组织的阳性率为分别为69·4%和35%,癌组织中PRL-3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统计分析显示,PRL-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8)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0和0·299;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肿瘤大小、ER、PR和C-erBb-2阳性率无明显关系。WesternBlot结果亦证实PR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较癌旁乳腺组织明显增高(P=0·044),且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40)。72例乳腺癌中,PRL-3蛋白阳性组MVD的均值高于PRL-3阴性组,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结论PRL-3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并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来促进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MMP-3在乳腺癌中表达与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MMP-3、Claudin-1、Vimentin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1)MMP-3在乳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较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udin-1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在乳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乳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MMP-3表达逐渐增加,同时出现Claudin-1蛋白表达降低及Vimentin蛋白表达升高.相关分析表明MMP-3与Claudin-1的表达呈负相关(r=-0.301,P=0.019),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8,P=0.03),Claudin-1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278,P=0.031).结果提示,MMP-3可能是通过介导乳腺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来参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0.
凋亡抑制基因livin与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livin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survivin基因的表达和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4例乳腺癌组织、4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4个乳腺癌细胞系中livinmRNA和survivin mRNA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IHC)EnVision法检测上述组织和细胞中livin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livin mRNA和survivin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32/44)和61.4%(27/44),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3/40)和5.00%(2/40),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1)。liv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与mRNA结果相似(P<0.01)。livin和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4个乳腺癌细胞系中均有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MCF-7及MDA-MB-435细胞系中呈阴性表达。survivin基因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P=0.0047),livin在雌激素受体(ER)阴性或者Her2/neu阳性表达的乳腺癌中的阳性率有升高的趋势,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ivin和survivin基因在人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促进作用,sur-vivin和淋巴结转移的密切关系表明它的高表达可能反映患者较差的预后。livin和survivin基因一样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中的一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以及调控Snail和E-cadherin对肿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I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HIF-1α、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分析三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为61.3%、46.8%、36.3%,与正常内膜和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IF-1α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Snail表达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E-cadherin的缺失与肿瘤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和Snail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214,P=0.017),而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203,P=0.024)。结论 HIF-1α可能通过上调Snail的表达和抑制E-cadherin的表达在I型子宫内膜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ucleostemin(NS,核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PCR法检测13对NSCL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NS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3例NSCLC组织和13例癌旁正常组织中NS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NS mRNA相对表达强度(0.848±0.305)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153±0.020)(t=8.712,P0.01)。NS蛋白在NSCLC中的表达率为58.9%(43/7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0%(0/13)(χ2=15.315,P0.01)。NS蛋白的表达率与NSCLC的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腺癌组织的表达率为76.5%(26/34)明显高于鳞癌组织的表达率43.6%(17/39)(χ2=8.113,P0.01);低分化组织的表达率81.5%(22/27)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织的表达率45.7%(21/46)(χ2=9.023,P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NS基因mRNA及蛋白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对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起了重要作用,是一个新的有应用价值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中HIF-2α、VEGF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子宫颈鳞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4例子宫颈鳞癌组织和22例正常宫颈组织,收集年龄、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相关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ion法)检测各组织中HIF-2α、VEGF的表达。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HIF-2α、VEGF mRNA表达较正常宫颈组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mRNA水平呈正相关(r=0.778,P0.00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表明HIF-2α、VEGF蛋白在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宫颈鳞癌组93.8%、正常宫颈组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IF-2α与VEGF呈显著相关(r=0.514,P0.05)。HIF-2α、VEGF的mRNA表达均与年龄无关,但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FIGO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组织HIF-2α、VEGFmRNA表达水平均相应对照组升高。结论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IF-2α、VEGF mRNA和蛋白在宫颈鳞癌中均呈高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中Wnt通路拮抗基因DICKKOPF-3(DKK3)的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ESCC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PCR,MSP)及RT-PCR的方法检测78例ESCC及相应癌旁非肿瘤组织中DKK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通路中心因子-βcatenin蛋白及下游靶基因cyclinD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在ESCC组织中,DKK3基因的甲基化频率为37.2%(29/78),明显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χ2=35.622,P=0.000);癌组织中该基因的甲基化率与肿瘤患者临床分期相关(χ2=4.705,P=0.030),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食管癌中DKK3基因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65.4%(51/78),明显低于癌旁非肿瘤组织(χ2=13.298,P=0.000)。在发生甲基化的食管癌组织中该基因的mRNA表达缺失及-βcatenin蛋白的异质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甲基化的癌组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mRNA=29.141,P=0.000;χ2-βcatenin=6.245,P=0.012)。食管癌中cyclinD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癌组织中该蛋白的表达与DKK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相关(χ2=4.921,P=0.027)。结论 ESCC组织中DKK3基因高甲基化导致的转录沉默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并可能通过活化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促进下游靶基因cyclinD1的过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癌基因MDM2蛋白表达,探讨PTEN、MDM2在腮腺腺样囊性癌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将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腮腺腺样囊性癌手术存档石蜡标本30例,另取10例腮腺腺样囊性癌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验PTEN、MDM2表达情况。结果:腮腺腺样囊性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20%(6/30)和70%(7/10),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DM2蛋白在两种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6%(20/30)和20%(2/10)(P0.05),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0.657),在腮腺腺样囊性癌中PTEN、MDM2的表达负相关。结论:PTEN、MDM2蛋白异常表达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52例食管正常黏膜、45例食管上皮内瘤变组织及63例食管癌组织ATM mRNA的表达。结果食管正常黏膜、食管上皮内瘤变及食管癌组织中ATM mRNA表达率分别为26.9%(14/52)、44.4%(20/45)及63.5%(40/63),食管癌组织中ATM mRNA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及上皮内瘤变(P≤0.05),ATM mRNA表达率与食管癌组织分级呈负相关(r=-0.312,P=0.013);食管正常黏膜和食管上皮内瘤变ATM mRNA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7),食管癌组织中ATM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其它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果 ATM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异常表达,有望成为食管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探讨VEGF—C和VEGFR-33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方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CmRNA和VEGF—C的表达,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相同组织中VEGFR-3表达状况。结果VEGF—CmRNA及VEGF—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17%(36/69)和49.27%(34/69),VEGF—C基因和蛋白表达基本相符合。VEGFR-3表达阳性率为43.48%(30/69),正常黏膜未见VEGFR-3表达(P〈0.05);大肠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中,VEGF—C与VEGFR~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4%(21/31)和64.52%(20/31),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C及VEGFR-3表达与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VEGF—C与VEGFR-3表达可增加大肠癌淋巴道转移和侵袭能力,其检测有助于大肠癌恶性程度评价及预后的判断,两者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中EGFR蛋白表达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基因扩增的结果的符合率,为EGFR靶向治疗病例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1月到2011年12月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的147例乳腺癌档案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的基因扩增,比较两种方法阳性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05/123)和79%1(9/2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分别有12%(15/123)和8%(2/24)存在EGFR基因扩增,两组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存在EGFR基因扩增的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的EGFR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为阳性。在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免疫组化阳性和基因扩增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免疫组化结果预测基因扩增的特异性较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R只能作为EGFR靶向治疗病例选择的初步筛选,进一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基因扩增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Fascin蛋白在软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软骨肉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livionTM法分别检测和比较70例软骨肉瘤和20例软骨瘤中Fasc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Fascin在软骨肉瘤组和软骨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9%和5.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8,P=0.00);(2)Fasc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Xk0.37,P=0.54;X2=-0.29,P=0.59);Fascin蛋白在肺转移组中的表达为76.32%,显著高于无肺转移组(5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Z=5.24,P=0.02);Fascin蛋白在间叶性软骨肉瘤、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中表达分别与普通型软骨肉瘤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分化软骨肉瘤与普通型软骨肉瘤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在普通型软骨肉瘤的I-II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l%、61.90%、75.0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cin参与了软骨肉瘤恶变的过程,其高表达与软骨肉瘤的分化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