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一)以耳廓反射阈值的改变为指标,我们观察了新霉素中毒时豚鼠耳聋形成过程。在14只豚鼠按每天200毫克/公斤体重剂量,分两次腹腔内注射共9天,耳聋形成最早发生在给药后的第9天,最迟发生在第96天。15天内有9只动物耳聋。在7只豚鼠按每天50毫克/公斤体重剂量注射40—44天,耳聋形成最早发生在第38天,最迟在第114天。两组豚鼠耳聋的发生均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急性耳聋,从耳廓反射阈值开始提高发展到耳聋的过程短。第二种类型为慢性耳聋,从耳廓反射阈值开始提高到耳聋经过的时同长。中毒豚鼠一旦听阈提高则迟早将不可避免地发展到耳聋。(二)新霉素中毒过程中豚鼠内耳生物电与组织学的变化:(1)听觉功能轻度损伤时,微音器电位最大值最先下降,其“阈值”与听神经电位阈值和最大值均无改变。形态上耳蜗第一圈外毛细胞最先发生变性。而且在形态没有检查到变化时,生物电已有改变。(2)听觉功能中等程度损伤时,微音器电位最大值的下降比听神经电位的下降更为显著。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电位阈值均提高5—20分贝。外毛细胞变性加重,内毛细胞出现轻度变性。部分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尼氏小体减少,核染色加深。(3)当听觉功能从中等程度损伤发展到耳聋的过程中,听神经电位逐渐下降到零,但仍可记录到低波幅微音器电位,该电位不是由毛细胞所产生,起源不明。外毛细胞轮廓和境界逐渐模糊,内毛细胞变性加剧,最后两者均消失。耳聋形成后历时较长的豚鼠,柯蒂氏器完全消失,支配内、外毛细胞的神经纤稚与蜗轴中的神经纤维全部退化。(三)皮层听区声诱发电位测定表明,在新霉素中毒豚鼠中未出现皮层诱发电位阈值提高的分贝数超过听神经电位阈值所提高的分贝值,或诱发电位消失而仍保留听神经电位的现象。可以认为皮层声诱发电位的改变是由于新霉素对听觉外周器官功能影响的结果。(四)旋转后眼球震颤实验表明,新霉素对豚鼠前庭功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
我们利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测定了蟾蜍延脑听反应的区域,并研究了延脑听神经元对短声及纯音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1.从内耳来的传入冲动主要是向同侧的延脑听区传递的。2.蟾蜍听觉系统感受的频率范围在4,000周/秒以下,对于500—600周/秒以及1,000—1,200周/秒的频率最为敏感。多数听神经元的反应阈值在人听阈上25—35分贝左右。少数在人听阈上5—10分贝或45—55分贝。3.根据短声及特征频率的纯音所引起的反应,可将延脑听神经元的反应分为长潜伏期(平均约12毫秒)及短潜伏期(平均约3毫秒)两种形式。反应潜伏期的长短,可能是由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的特性所决定的,但在同一神经元,在改变声音刺激的频率或强度时,反应的潜伏期也有变化。4.延脑听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有连续发放的、给声的、给-撤声的以及撤声的几种形式。其中以连续发放的反应形式最为常见。5.有时,纯音引起的连续发放是迭加在振幅达十几毫伏的正相慢波之上的,发放的波形为正单相锋形电位,它的上升相较陡,下降相缓慢。短声也可以引起这样的锋形电位,它们可能是细胞内记录到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利用听觉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催产素(Oxytocin)对豚鼠内耳听觉机能的作用。给豚鼠肌内注射催产素后,由短声引起的耳蜗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幅值增加,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和听皮层诱发电位的阈值降低。说明催产素具有提高豚鼠内耳听觉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本工作研究了静脉注入氯丙嗪对兔皮层体感觉性诱发电位与直接皮层电反应各相成分的影响,并观察了该药对隔离皮层电反应的影响。(二)每公斤体重注入4—5毫克的氯丙嗪可使诱发电位与直接皮层电反应的表负波受到显著的阻抑作用,但它们的表正波却受影响不大。诱发电位的次反应(第二正波)亦受到明显的阻抑作用。(三)静脉注入同剂量的氯丙嗪对隔离皮层的直接皮层电反应几乎不发生影响,局部施加氯丙嗪只在浓度很高时始能对皮层电位有阻抑作用。这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氯丙嗪对皮层电位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对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阻抑作用而引起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皮层的结果。(四)静脉注入同剂量的氯丙嗪可使血压明显降低,其变化过程与皮层电变化的过程在时程上十分一致,说明氯丙嗪对网状结构上行系统的阻断作用也可能与其对血压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刺激家兔杏仁复合体对听皮层声反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封茂滋 《生理学报》1993,45(1):75-82
实验在40只三碘季铵酚麻痹的家兔上进行。使用记录诱发电位以及单个神经元放电的方法,观察了刺激杏仁复合体对Woolsey AⅠ AⅡ以及嗅鼻沟后缘听区皮层声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刺激杏仁外侧核和基底核可以对皮层的声反应产生易化或抑制性影响。这种影响的潜伏期一般为10—25ms,时程为20—115ms,在1例动物上也观察到了2ms的最短潜伏期。这些结果表明杏仁核群对于听区皮层的抑制影响主要是经过多突触环路传递的,但也有可能经由单突触途径实现兴奋性影响。本文对杏仁复合体影响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具有不同间隔(0~32ms)的65dB nHL(正常听力水平)的成对短声刺激,记录20名正常人的单侧耳和两耳交替刺激的听觉脑干反应(ABR)。用计算机从成对短声反应中减去单一短声反应以提取衍生ABR。结果表明,单、双耳的衍生ABR V波振幅在成对短声间隔为0.2~1.5ms时,受到明显影响。单耳的减小54%~65%(P<0.01),两耳的减少46%~53%(P<0.01),但单、双耳的衍生ABR I波振幅未显示显著差异(P>0.05)。该结果说明,高位脑干通路在成对短声间隔为0.2~1.5ms时,不但对同侧耳的第2个短声反应能力降低,而且对来自对侧耳的第2个短声也如此。从而推断,在两耳交替刺激的耳间短声间隔小于2ms范围时,在下丘部位可能存在两耳交互作用。结果还提示,临床检查ABR时,采用的短声刺激间隔至少不应小于30ms。  相似文献   

7.
用适当剂量的麻醉剂和兴奋剂(如氯醛醣和胺基脲)混合处理的貓,短声和闪光均能在大脑皮层引起分布广泛的电反应。我们用运动区的电反应作为指标,分析了产生此反应的神经路径基础。短声在运动区激起的电反应包括三个正相的小波,潜伏期分别为8—9,18—20及30—35毫秒。除去两侧皮层听区对各波无甚影响,毁两侧内膝体则各波均消失。刺激内膝体在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舆短声引起的一样,只是潜伏期略短。毁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VA,VM一带,第二及第三波即告消失。至於第一波,吸去皮层运动区後在白质上仍可引到,是皮层下的电活动波及到皮层的结果。在闪光所引起的电反应裹,也可分辨得出三个正相的小波,其潜伏期分别为29—33,38—42及48—52毫秒,但一般各波间分界不明。除去两侧皮层视区,反应即不易出现,且潜伏期增长,但此时刺激外膝体仍可恒定地引起和在视区存在时闪光所引起的同样的反应(仅潜伏期缩短)。毁外膝体,各波均消失。毁VA,VM一带,第二第三波大为减小,第一波不受影响。第一波亦同样为皮层下电流扩布的结果。概言之,我们所形容声和光在皮层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是内膝体和外膝体兴奋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结果,但皮层听区或视区可能对皮层下的传导发生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500-Hz短纯音作为刺激声,分别测定了20位受试者(9例正常者,11例耳病患者,共40耳)的诱发性耳声发射(EOAE),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ERP)和行为反应三项指标的阈值。结果如下:EOAE阈值的主要分布范围在〔20,60〕dB nHL,该范围耳数是其阈值总范围〔15,70)dB nHL耳数的93%;40-Hz AERP阈值主要在〔20,60〕dB nHL,耳数是其阈值范围〔20,90〕dB nHL耳数的95%;行为阈主要在〔20,40〕dB nHL,耳数是其阈值范围〔15,80〕dB nHL耳数的91%,全部受试者有13耳EOAE未引出(正常者3耳,耳病患者10耳),占总测试耳数的33%。三项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EOAE—40Hz AERP,EOAE—行为反应,40Hz AERP一行为反应的r值分别为0.609(0.002相似文献   

9.
以500-Hz短纯音作为刺激声,分别测定了20位受试者(9例正常者,11例耳病患者,共40耳)的诱发性耳声发射(EOAE),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ERP)和行为反应三项指标的阈值。结果如下:EOAE阈值的主要分布范围在〔20,60〕dB nHL,该范围耳数是其阈值总范围〔15,70)dB nHL耳数的93%;40-Hz AERP阈值主要在〔20,60〕dB nHL,耳数是其阈值范围〔20,90〕dB nHL耳数的95%;行为阈主要在〔20,40〕dB nHL,耳数是其阈值范围〔15,80〕dB nHL耳数的91%,全部受试者有13耳EOAE未引出(正常者3耳,耳病患者10耳),占总测试耳数的33%。三项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EOAE—40Hz AERP,EOAE—行为反应,40Hz AERP一行为反应的r值分别为0.609(0.002相似文献   

10.
足月新生儿听觉脑干电反应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工作根据北京市儿童医院临床的需要,在临床实验条件下对足月新生儿的ABR进行了测量,以期分析足月新生儿ABR的电反应特征。 新生儿听觉脑干反应(ABR)的波形是Ⅰ、Ⅲ、Ⅴ波为主的连续波复合体;新生儿在声强80dB(HL)刺激频率20次/秒的短声刺激条件下,I、Ⅲ、Ⅴ波潜伏期大体为2.50,5.00和7.00ms;新生儿ABR潜伏期—刺激强度函数的斜率是30—60μsec/dB(声刺激强度从80到50dB(HL),声刺激频率20次/秒);新生儿ABR Ⅴ波对Ⅰ波的比率大于1.0(短声强度80dB(HL),刺激频率20次/秒);在80dB(HL)短声条件下,改变声刺激频率(从20次/秒增止100次/秒),Ⅴ波潜伏期约延长0.6—1.0ms;新生儿ABR阈值在30—60dB(HL)的范围。综上所述新生儿ABR电反应特性,可以为其听力和脑干功能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适宜的参数,从豚鼠园窗记录出一种新的听觉40Hz相关电位,它不同于Galambos提出的听觉中潜伏期40Hz相关电位。通过不同部位引导的对比观察,对该电位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可能发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40HzAERP-ELR波形稳定,振幅高,频率响应好,反应阈值低。在0.5kHz短纯音的反应阈值为13.75dBnHL,较颅顶的听觉中潜伏期40Hz相关电位低35dBnHL。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记录和分析了豚鼠内膝体调频诱发电位的反应特性、反应类型及反应阈,并与听皮层的反应作了比较。和听皮层的一样,内膝体调频诱发电位也有“给”、“撤”和“给—撤”等反应类型,平行记录表明,同侧听皮层的反应类型和内膝体的有严格的一致性变化。内膝体调频诱发反应阈△Fm随载波F(250Hz—16kHz)的变化而变,其趋势也和听皮层的相似,但阈值较听皮层的为高。当F小于 2kHz左右时,内膝体的 △Fm没有随F而增大的明显趋势,一般分布在30Hz上下,比听皮层的约高15Hz。当F大于 2kHz时,△Fm随F的增高而相应地增大,和听皮层的△Fm差值也随之而渐次增大(差15—33Hz)。这说明对精确的频率分辨,内膝体不是最高级中枢。在内膝体分析的基础上,听皮层可进一步提高分辨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和方法 :本实验用耳廓反射 (P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疗法对豚鼠庆大霉素 (GE)耳毒性的防治作用 ,并探讨其机制。结果 :电针疗法能降低GE引起的PR阈值和BAEP反应阈的上移幅度及BAEP波峰潜伏期和波峰间期的延长 ,能维持毛细胞溶酶体的完整 ,防止毛细胞的自溶性破坏。结论 :电针疗法有对抗GE耳毒性作用。维持耳蜗毛细胞内溶酶体完整 ,防止溶酶体内水解酶的逸出而发生细胞自溶 ,可能是电针疗法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伴随短声和闪光在皮层运动区引起的电位变化,在锥体束及网状脊髓束有传出放射。部分网状脊髓束的放射,在除去皮层运动区甚至大部分皮层以後仍可得到。据本文分析,除去广泛皮层运动区之後,在皮层脊髓侧束所记录到的放射电位,实际上是由於在该束附近以及混杂在该束内的网状脊髓纤维的活动所致。毁坏内膝体和外膝体後,上述各传出放射均告消失。引起传出放射的神经路径基础,文中用图解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5.
刺激隐神经C类纤维诱发体感皮层电反应(平均诱发电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猫的隐神经A类纤维单独兴奋时,可引起同侧脊髓背表面电位 A-SSP(潜伏期 2.6±0.4ms)和对侧体感皮层诱发电位 A-CEP。A-CEP由早成分(潜伏期 9.6±1 1ms)和晚成分(203.0±10.gms)组成。当 C类纤维选择性传入时,出现特异的 C-CEP(潜伏期 134.4±25.9ms)和C-SSP(115.8±15.6ms)。C-CEP的幅值较A-CEP 小,并随C类纤维传入的数量而改变。C-CEP的最大幅值位于后乙状回一定部位,多为负或正-负电位,在皮层深层其相位倒转。与A-CEP相比,C-CEP的中枢延搁时间较长,跟随频率较低,对镇痛药较敏感。表明C-CEP不同于A-CEP,它是由C类传入所引起的,是在体感皮层内产生的。当A类和C类纤维同时传入时,只有A-CEP和A-SSP出现,而不出现C-CEP和C-SSP。在阻断电流逐渐增强过程中,C-CEP较C-SSP后出现;而在撤销阻断过程中,则C-CEP较C-SSP先消失。提示C类传入在中枢可能被A类传入所抑制,这种抑制可以发生在脊髓和脊上水平,后者可能更强。  相似文献   

16.
给猫舌以味觉刺激或电刺激舌神经,均可引起颌下腺神经干低振幅的反射性复合传出放电。在颌下腺神经剥制神经细束,共观察了60个单位的电活动。各单位的反射放电潜伏期变异很大,短的只有7.5ms,长的可达104ms。测定47个单位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有38个单位小于3m/s,属于 C 类纤维,另外9个单位为9—12m/s,属于 B 类植物神经节前纤维。反射性单位放电有单个放电和串放电两种型式,有的能跟随200—250Hz,有的只能跟随低于14Hz 的刺激频率。有时尚能观察到长时间重复给予单个脉冲刺激引起的募集反应。以上结果指示在不同传出纤维的反射放电,有些可能是少突触甚至是单突触的,有些则为多突触并通过复杂的神经环路。  相似文献   

17.
用单个电刺激直接刺激不麻醉兔的大脑皮层,在对側皮层相应区域引起的反应包含一串頻率10—20次/秒,以表面負电位为主的重复反应。直接刺激胼胝体也可以在两侧皮层引起相同的重复反应,然而两侧之間并不同步。在切断胼胝体后这种反应仍能出現,但将胼胝体和丘脑都沿中綫切开,反应就消失不見。将一側丘脑吸去,保留胼胝体,不論刺激那一侧皮层,都只在丘脑存留侧的皮层才能得到重复反应。从这些結果来看,刺激一側皮层可以通过胼胝体和丘脑,激发另一侧皮层和丘脑之間线路的活动而引起重复反应。  相似文献   

18.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听觉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以耳廓反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耳蜗生物电和耳蜗铺片组织学检测为指标,观察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防治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减轻庆大霉素对耳蜗及听神经的损害,具有保护听觉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听觉诱发电位快成分中瞬态反应与稳态反应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和计算表明,由短声串所引起的头皮诱发电位快成分中,前面的短声对后面短声所诱发的反应有掩蔽作用;短声串所诱发的整个反应,就是每个短声在它之前短声的掩蔽作用下所引起的反应之和.这一结论,看来也可推广到频率跟随反应以至更一般的听觉诱发电位快成分的情形中去.  相似文献   

20.
尽管大脑听皮层神经元对声音空间信息的编码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但其编码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在大鼠的初级听皮层也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在大鼠初级听皮层考察了151个听神经元的听空间反应域,分析了神经元对来自不同空间方位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和平均首次发放潜伏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52.32%)神经元对来自对侧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较强,表现为对侧偏好型特征,其他神经元分别归类为同侧偏好型(18.54%)、中间偏好型(18.54%)、全向型(3.31%)和复杂型(7.28%).多数神经元偏好的听空间区域的几何中心位于记录部位对侧听空间的中部和上部.绝大多数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来自偏好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较多、反应潜伏期较短,对来自非偏好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较少、反应潜伏期较长,放电数与平均首次发放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在对声音空间信息的编码中,大脑初级听皮层可能综合放电数和潜伏期的信息以实现对声源方位的编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