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Mueiller细胞与视网膜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ue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的主要胶质细胞。除了一般的支持和营养作用外,近年的许多研究表明,在Mueller细胞和视网膜视风膜神经元之间在着双向的通讯,它们可以直接通过改变细胞外空间神经活性物质的浓度或间接(通过控制神经元的微环境)调制制神经元活动,因此在视网膜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源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修饰的Müller(hEPO-Müller)细胞对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质粒转染法构建hEPO和GFP的Müller细胞稳转株(hEPO-Müller和GFP-Müller);以体外共培养和体内细胞移植为研究体系,利用RT-PCR和冰冻切片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hEPO-Müller对RCS大鼠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干预作用。内核层与外核层厚度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了hEPO-Müller和GFP-Müller细胞系。将RCS大鼠的视网膜组织剥离并在体外不同条件下培养两周后测定视网膜各核层厚度发现,与对照细胞裂解液共培养组的内核层(15.94±1.77)μm和外核层(24.81±3.03)μm的厚度相比较,两核层的厚度分别在hEPO组为(23.03±3.29)μm,(33.92±7.59)μm(P〈0.05);Müller 组为(24.81±2.02)μm,(32.15±3.03)μm(P〈0.05);hEPO-Müller组为(32.40±8.35)μm,(40.25±3.29)μm(n=3, P〈0.01);以hEPO-Müller组厚度增加最为显著(P〈0.05)。提示EPO和Müller细胞对视网膜变性都有干预作用且两者可以叠加。将hEPO-Müller和GFP-Müller分别移植到RCS大鼠的视网膜下腔,四周后取视网膜进行冰冻切片检测,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移植后有更多的外核层细胞存活,且同样也是hEPO-Müller组的外核层细胞更多。此外,Müller移植并不会促进视网膜的胶质化。结论移植Müller细胞可以减缓RCS大鼠视网膜变性,而经hEPO修饰的Müller细胞对视网膜变性有更好的干预作用。因此,Müller细胞可以作为一种供体细胞兼携带hEPO等营养因子的载体用于视网膜变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S-电位的发现揭开了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内研究的序幕。细胞内染色技术已证明 S-电位起源于水平细胞。本文评述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展,特别是结合外网状层神经元回路的研究,讨论对各种水平细胞的感受细胞输入及其相互作用。也将论及水平细胞在视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19例人胎视网膜内Parvalbumin(PV)和Calbi-din-D28k(CaB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分布和发育,对它们在人胎视网膜发育中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V和CaBP免疫反应神经元属于视网膜水平细胞,无长实细胞和节细胞的不同亚群,CaBP免疫反应神经元还可能分属于视细胞。PV和CaB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发育主要是在胚胎中期,胎14周时它们已分别出现于视网膜内的不同部位,其各自的演变规律不同,至胚胎27周时初步建立了各自的分布模式。在整个发育过程,颞测机网膜内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密度及反应强度均高于鼻侧视网膜内的PV免疫反应神经元,PV和CaB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发育与视网膜的组织发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结果提示,PV和CaBP可能在视网膜神经元的分化、迁移及突触形成中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的离中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脊动物视网膜的离中纤维来自视峡核或中枢的其它部位,主要在内网状层与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调制这些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的生理反应,进而,通过网间细胞有可能调制远端视网膜神经元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小鸡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反应特性: 多电极记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网膜主要进行视觉信息的初级加工和处理. 应用多电极记录技术, 对一小块保持功能活性的小鸡视网膜上的多个神经节细胞的电活动进行同步记录, 然后通过相关非线性分析方法检测提取动作电位. 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群体活动特性的分析, 说明了视觉信息不仅为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所编码, 也为相邻神经元的协同放电活动所携带.  相似文献   

7.
移植视网膜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组段大鼠正常视网膜及移植视网膜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情况及其定位分布。方法 实验分正常视网膜发育组和移植视网膜发育组,应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结果 1、NOS阳性神经元最早出现于生后第五天(P5),P18时阳性神经元数目达到最高峰,2、移植视网膜具有正常视网膜的各层结构和相似的生长规律,NOS阳性神经元在生后第4天移植视网膜(TP4)中出现,TP12数量达到高峰值,TP22后降至正常成年鼠水平。结论 根据NOS阳性神经元的定位,分布,推测其为无长突细胞,移位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  相似文献   

8.
将65例妊娠14天SD大白鼠胚胎视网膜移植至新生第1天大白鼠中脑背面偏左侧,同时摘除新生鼠右眼。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HRP逆行追踪及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技术,观察手术后第10天至50天移植视网膜、与其相应年龄的正常和宿主视网膜免疫反应(Parvalbuminimmunoreactive,PV-Ⅰ)神经元的发育规律和定位分布,以及移植视网膜与宿主上丘的联系。结果表明:移植视网膜具有正常视网膜各层结构和生长发育规律;移植和正常视网膜PV-Ⅰ神经元是无长突细胞、移位无长突细胞和节细胞。PV-Ⅰ神经元在生后第3天移植视网膜的节细胞层出现,在生后第14天至19天移植视网膜中达很高程度,而在生后第3天移植视网膜节细胞层中有些PV-Ⅰ神经元同时具有HRP标记,提示这些细胞是节细胞,并与上丘建立了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高糖培养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牛磺酸转运蛋白(taurine transporter,TAUT)的表达变化,观察葡萄糖对Müller细胞牛磺酸(taurine)转运功能的影响,探讨牛磺酸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DR)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ǜller细胞,用免疫细胞荧光化学双染色、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牛磺酸干预下Müller细胞GFAP及TAUT的蛋白表达。结果:高糖可引起Müller细胞GFAP表达增强,TAUT表达减弱;牛磺酸可减弱高糖引起的Müller细胞GFAP表达增强,TAUT在0.1mmol/L~10mmol/L的牛磺酸干预后表达增强。结论:牛磺酸可以抑制高糖导致的Müller细胞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是一薄而半透明的、具有多层结构的神经组织,位于眼球后2/3部的内侧面。向前延伸达睫状体,止于不规则边界。Mu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内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它贯穿整个视网膜。Muller细胞对于维持神经元的完整性、代谢、内环境稳态以及信号转导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视网膜病变时,Muller细胞参与整个过程,并且在视网膜的各种疾病中都发现伴有Muller细胞的神经胶质增生反应。Muller细胞同时也调控视网膜病变的整个过程。Muller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谷氨酸受体、门控电压通道、所合成分泌的营养因子及自的身增殖分化都发生改变。近年来人们对Muller细胞的认识越来越多,研究的方向也从细胞的微观结构、主要功能转变成Muller细胞对不同视网膜病变过程的参与调控。本文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病理状况下Muller细胞发生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血管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以异常增生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旁分泌作用传递生物活性分子介导细胞间的物质与信息交换。其中,miRNA等内容物在传递信息中起关键作用,可调控缺血缺氧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增殖、管腔形成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且能够通过血视网膜屏障而不引起免疫、炎症反应,在眼科疾病治疗中极具潜力。本文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中miRNA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外泌体在眼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拓宽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组织化学方法对胎龄15周至36周的人胎视网膜含NOS神经元的发育进行了研究。胚胎15周视网膜颞侧半少部分神经元即有NOS的表达,20周视网膜含NOS神经元数密度达峰值。大部分含NOS神经元胞体位于内核层内带,只少部分位于节细胞层,其突起均分布于内同层,形成内同层的1、3、5亚层。含NOS神经元的形态各异,依据其突起的多少分Ⅰ、Ⅱ、Ⅲ等三种类型,其中Ⅱ、Ⅲ型含NOS神经元在28周以后才开始出现,且愈近晚期胎龄,它们所占含NOS神经元的数量比呈上升趋势。随视网膜发育成熟,含NOS神经元胞体均面积呈不断增大的变化。本文结果显示:人胎视网膜内核层含NOS神经元为无长突细胞,节细胞层的Ⅰ型含NOS神经元为移位无长突细胞,推测它们在视网膜的发育过程中对内网层突触的形成与修饰可能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鸡、大鼠和人视网膜中的穆勒胶质细胞(muller cell)在一定条件下,可显示出视网膜干/前体细胞的功能.但是,有关人类近亲猕猴穆勒细胞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研究首先使用基础培养基(DMEM+10%FBS)建立猕猴的穆勒细胞系,其表达GS、vimentin、CRALBP和EGFR等穆勒细胞标记,不表达GFAP,与人的穆勒细胞基因表达相似而与啮齿类差异较大.穆勒细胞经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一周后可表达pax6、nestin、sox2、otx2、six6和six3等视网膜干细胞标记,继续使用视黄酸诱导,部分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这说明猕猴的穆勒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去分化为视网膜前体细胞,有望成为视网膜疾病细胞替代疗法的一种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人。然而,视网膜是人体再生能力很差的一类组织,成年机体无法自我更新那些病变中丢失的视网膜细胞,导致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不可逆性。因此,恢复患者视觉将依赖于引入外源细胞替代丢失的视网膜神经元。胚胎干细胞(ES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形成机体所有类型细胞的巨大分化潜力。这两个特性使得ES细胞成为细胞替代疗法的理想供体细胞。近年来,人们在探索将E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甚至整个视网膜方面已取得多项进展,并且体外形成的视网膜细胞可以与宿主视网膜整合。在此篇综述中,首先简要概括哺乳动物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发育过程和调控机制,然后,重点阐述近年来科研工作者探索ES/iP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细胞和组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缺氧对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谷氨酸转运体(L-glutamate/L-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表达的影响,及对谷氨酸摄取的作用.采用出生3~7天的小鼠视网膜组织进行Müller细胞培养,采用125μmol/L的氯化钴(CoCl2)溶液分别进行缺氧干预6、12、24、48和72 h,不加CoCl2溶液培养的Müller细胞为正常对照.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GLAST和GS的表达,并检测谷氨酸摄取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缺氧早期GLAST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强(P<0.001),CoCl2溶液干预12 h后达到最强(P<0.05),之后逐渐降低.CoCl2溶液干预72 h后GLAST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缺氧也使GS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01),CoCl2溶液干预48 h后GS表达最强(P<0.001),之后开始下降.缺氧促进Müller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CoCl2溶液干预48 h后L-[3,4-3H]-谷氨酸的摄取量最大(P<0.005),之后开始下降.CoCl2溶液干预后,Müller细胞死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缺氧能够增强Müller细胞GLAST及GS的表达,增加谷氨酸的摄取.但持续缺氧最终会引起Müller细胞功能失代偿,从而导致谷氨酸的代谢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中良好的血液循环与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存活密切相关.在缺氧缺血条件下神经细胞的存活除了受其自身特性影响外,还受该细胞所处的微环境的调节.而血-视网膜屏障对调节视网膜的微环境,维持其稳态起重要作用.了解血-视网膜屏障的检测方法对研究血-视网膜屏障损伤在缺氧缺血性视网膜疾病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介绍多种检测血-视网膜屏障的方法,为研究者检测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提供方法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猫视网膜年龄相关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取老年猫(12龄,3~3.5kg)和青年猫(1~3龄,2~2.5kg)各4只的视网膜,经4%多聚甲醛处理后,用H.E.染色以显示视网膜结构,Nissl染色显示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以显示星形胶质细胞特征性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阳性反应细胞的分布。显微镜下观察测量视网膜厚度,计数神经节细胞、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与青年猫比较,老年猫视网膜总厚度以及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和内网状层厚度均显著减小;神经节细胞层的细胞密度显著下降;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显著增加,GFAP阳性细胞阳性反应强,胞体明显膨胀,突起稠密粗大。推测在衰老过程中视网膜细胞有神经元丢失现象,可能是造成视觉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增强可能会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8.
汪梦竹  蔡畅  刘洋  宋洪元  沈炜 《生命科学》2023,(10):1380-138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系统并发症之一,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是DR的终末期表现,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RNV)。但PDR现有治疗方式存在局限性。外泌体作为细胞间沟通交流的重要使者,其携带的非编码RNA和生物活性蛋白质等重要信号分子,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RNV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是一种多功能调节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外泌体在调控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巨噬细胞外泌体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光、电镜技术,研究了250例人胚胎视网膜神经元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出现和分布规律。结果发现早在第6周节细胞即呈NSE阳性,表明分化已经开始。第8~14周,无长实细胞,视锥细胞和水平细胞相继呈NSE阳性,而双极细胞和视杆细胞至第20周才出现明显的NSE阳性反应。NSE弥散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胞质中。伴随胚胎发育成熟,神经元NSE含量逐渐增多。不同神经元的NSE含量不同,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神经元的NSE含量也不同,提示神经元存在结构和功能的亚型。文中讨论了NSE作为视网膜神经元分化标志的意义,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周臻  张绍丹  李颖  张纯  王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19(4):287-291,I0013,I0014
目的研究Müller细胞在大鼠视网膜绿光损伤模型中的激活反应。方法 72只出生后8周(约230~280g)的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9组。一组作为正常对照,另8组暗适应24 h后置于波长为(530±10)nm的LED灯光箱中照射3 h,并分别于暗恢复3、6、12 h及1、2、3、7、15 d取眼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定位处视网膜组织形态、检测(TUNEL)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光损伤后光感受器内外节变短,外核层变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凋亡出现在外核层,暗恢复3 h出现,3 d时达到高峰,7 d时消失;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量于暗恢复12 h开始升高,随暗恢复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总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但可见蛋白一过性重分布,表达部位由内核层移至外核层。pSTAT3蛋白表达量于损伤后12 h出现一过性升高。结论绿光损伤视网膜激活Müller细胞,pSTAT3可能参与了此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