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西北地区白蛉新记录和司蛉属一新种白蛉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从新疆、四川等地采集了一批白蛉标本。经分类鉴定,除该地区已有记录的蛉种外,还初次发现了司蛉属的孙氏白蛉雄蛉和一个新种(吐鲁番白蛉)以及白蛉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青川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面积2 946km2,绝大部分为山区,北部与黑热病流行区——甘肃省文县接壤.历史上该县尚无内源性黑热病病人,亦无关于传播媒介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的报导. 1997年7月下旬,我们在青川县进行有关调查时,在青川县城关镇和姚渡镇的野外岩穴、山洞中找到白蛉,于夜间在姚渡镇的农家人房也发现白蛉,并且在室内捕到了刚吸过血的白蛉.经蛉种鉴定,两处所捕白蛉均为中华白蛉:城关镇岩穴2只(♀、♂各1);姚渡镇山洞1只(♀),人房3只(♀).  相似文献   

3.
新疆荒漠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木文报告我国新疆南部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 major wui)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野生野栖蛉种。成蛉发生于5月初,消失于9月末,共有两个高峰期,预示一年至少繁殖两代。野外各种洞穴为其栖息场所。 该种白蛉在野外活动广泛,是贴地活动的蛉种,对人有较大的趋性,但并不善于在人房内吸血,而是典型的外嗜蛉种。主要活动时间系自黄昏开始至子夜前,最适温度在24—28℃之间。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该蛉活动迟缓,数量减少;至16℃时,出洞活动终止。此蛉有明显的趋光习性,利用光诱可设计防蛉和杀蛉的方案。开垦改变原来生境面貌可导致白蛉孳生地的破坏,种植玉米,蔬菜地内已不见白蛉活动。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热病调查组曾于1957年5—9月在茂汶县进行白蛉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一部分白蛉,与江苏白蛉相似,但雌蛉的受精囊很特殊,因为不能断定属何蛉种,故将标本寄给我们,经检查该种白蛉在形态上确有特异之处,尚未见诸文献记载。后来曾送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作进一步的鉴定,也认为这是一个新种白蛉。此种白蛉因系从茂汶县的土门乡捕得,拟就首次发现地点命名为土门白蛉(Phlebotomustumenensis sp.nov.)。兹将其形态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山西省西部有黑热病散发。1981年7月5日至31日,在该点区的石楼、大宁二县及其北邻柳林和离石二县进行了白蛉种类调查。在四个县不同生境的20个点中,共捕获白蛉845只,经鉴定有四种: 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 1916 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 Sinton, 1928 许氏司蛉Sergentomyia khawi Raynai, 1936 孙氏司蛉Sergentomyia suni Wu, 1954 四种白蛉中,后两种仅于二点各发现3只,其余均为中华白蛉和蒙古白蛉,具体分布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菊生 《昆虫学报》1959,(5):490-490
白蛉在我国的分布,多在长江以北诸省,长江以南并不常见。就贵州省而言,仅毕节曾记载有中华白蛉(王、吴,1956,黑热病学536页),其余各地均从未有发现。1957年8月12日下午7时半和同年10月16日下午8时半,金大雄教授,前后在其室内发现白蛉2只,经鉴定结果都为中华白  相似文献   

7.
<正> 1978年6—11月间,我们在自贡市的14个公社共捕获白蛉1,745只。在解剖鉴定的486只日蛉中,发现有贝氏白蛉Sergentomyia bailyiSinton、鲍氏白蛉和歌乐山白蛉三个蛉种。其中贝氏白蛉占总数的40.7%,数量仅次于鲍氏白蛉。在21个采集地点中,有20个点捕到了贝氏白蛉;这些地点包括竹木茂密植被较多的山谷、城市公路沿线的荒坡。活动场所以向阳干燥且多缝隙的大块石壁为主,居民住宅墙外壁亦可见到,室内和山坡的洞穴内未捕到过此种白蛉。  相似文献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白蛉种类分布,过去尚少记录。1957年和1958年在该自治区的19个县市共捕获白蛉2,590只,经蛉种鉴定,发现有属于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的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1916)、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Sinton,1928)、硕大白蛉(Phlebotomus major Annandale,1910)及属于司蛉属(GenusSergentomyia)微小白蛉种团(Minutus group)的一个新变种。这一新变种白蛉经定名为微小白蛉新疆变种(Phlebotomus minutus var.sinkiangensis)。  相似文献   

9.
甘肃南部山区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白蛉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1974年我们对甘肃文县和陕北宜川等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生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平原地区家栖习性的中华白蛉不同。在山区居民点内和野外的各种洞穴均有中华白蛉栖息。中华白蛉的季节,在野外比村内为早。野外雄蛉多于雌蛉,而村内则雌蛉远比雄蛉为多,它在村内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畜舍。根据生理龄期的分析,中华白蛉在村内吸血后停留约2—3天,大多数即飞往野外产卵,故村内的白蛉以吸饱鲜血、卵巢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居多,而在野外则以胃血消化大半、卵巢发育即将成熟及产卵后又将再次吸血的白蛉为多。由此可见,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具有半家栖的习性。 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南坪山区的垂直分布调查中,发现野外山洞内的中华白蛉的个体和某些部位的结构比一般所见的中华白蛉(暂称为“甲型”)较大,雄蛉的触角列式亦与甲型有某些差异。我们把这种中华白蛉暂称为“乙型”。这一型中华白蛉的比例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夜间在村内主要侵袭牛、驴等大家畜,吸血后多数栖息于畜圈内。如每年用杀虫剂喷洒畜圈一次,连续数年后,预计对半家栖中华白蛉的防制,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内四川白蛉人工饲养及其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敏 《昆虫学报》1990,33(3):380-381
迄今白蛉属Phlebotomus Rondani & Berte阿蛉亚属Adlerius Nitzulescu在我国已有三个蛉种报道:即中华白蛉P.chinensis Newstead、长管白蛉P.longiductus Parrot和四川白蛉P sichuanensisLeng & Yin。其中四川白蛉系采自四川省理县,由冷延家、尹治成(Leng和Yin,1983)报道的。这些蛉种的成蛉在自然界的生态,以及中华白蛉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发育已有报道(Patton和Hindle,1927吴征鉴,1950;丁绍铎等,1957;熊光华等,1958)。作者为了配合白蛉分类学研究,于1987年9月在四川省理县薛城区采集了四川白蛉,并以20—30℃、相对湿度75—95%、酵母粉为饲料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室饲养和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白蛉新记录—安氏白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白蛉(Phlebotomus andrejevi Shakirzjanova, 1953)系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副蛉亚属(Subgenus Paraphlebotomus)的一种。在国外分布于苏联中亚地区、阿富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1979年,我们首次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荒漠内采集到了这种白蛉,为我国白蛉种类的新记录。 该种白蛉除了具有副蛉亚属蛉种共同的基本特征外,雄蛉上抱器第一节的突出体(长:宽为2∶1)呈杵状,其顶端的刷状毛较密且略向两侧展开;上抱器第二节长与宽的比例为4∶1,顶端和亚顶端呈叉形,各有长毫1根,另有2根长毫分别位于该节中部和近基部1/3处(如图)。雌蛉的下颚须列式为1,(2,4),3,5。受精囊绝  相似文献   

12.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77,(3):331-336
应氏白蛉及其亚种已报道的共有:应氏白蛉指名亚种[Sergentomyia iyengari iyengari(Sinton),1933]、应氏白蛉冬蛰亚种[S.iyengari hibernus(Raynal et Gaschen),1935]、应氏白蛉马来亚亚种[S.iyengari malayensis(Theodor),1938]和应氏白蛉海南亚种[S.iyengari hainanensis(Yao et Wu),1938]。我国,姚、吴(1938)在海南岛首次发现了应氏白蛉海南亚种的雌蛉,冷(1964)继续在海南岛发现其雄蛉。同时冷(1964)依所采到的雄雌蛉标本核对原始描述而将 Ravnal和 Gaschen(1935)在越南报  相似文献   

13.
亚历山大白蛉和蒙古白蛉人工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黑山湖荒漠地区,蒙古白蛉(P.mongolensis Sinton,1928)和亚历山大白蛉(P.alexandri Sinton,1928)的数量都相当多。经生态学调查,证明这两种白蛉均为当地野栖性的蛉种.当人们进入荒漠地区时,这两种白蛉有侵袭人类的趋向。为了解这二种白蛉能否感染黑热病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曾于1961年7—8月间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  相似文献   

14.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63,(3):382-384
1923年Newstead氏鉴定了松山等氏 1916年 6—7月间从日本所捕到的白蛉;发现其中有一新种,定名为鳞喙白蛉 Phlebotomus squamirostris,并对其雌雄蛉做了形态描述。1928年Sinton氏(1928)研究了Newstead氏的鳞喙白蛉模式和副模式标本,进一步明确了 De Meijere 氏(1909)在爪哇岛所发现的搅扰白蛉 Phlebotomus perturbans;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外文献记载,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副蛉亚属(Subgenus Paranhlebotomus)的蛉种已有6种和两个变种。过去在我国仅发现蒙古白蛉(P.mongolensis Sinton,1928)一种。1958年至1961年间,我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图什及甘肃省的酒泉与玉门等地的荒漠地区中发现了属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P.alexandri Sinton,1928),同时  相似文献   

16.
1984年6月作者等在武隆县的岩洞内捕获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5只江苏白蛉(P.kiangsuensis)4只、歌乐山司蛉(Sergentomyia koloshanensis)8只和鲍氏司蛉(S.barraudi)42只。其中中华白蛉和江苏白蛉是川东地区首次发现,余2蛉种在该地区仅见于重庆(Yao&Wu,1946)。鉴于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所以本发现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川东地区首次发现中华白蛉和江苏白蛉@王光第$武隆县卫生防疫站 @尹治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徐蔭祺 《昆虫学报》1957,(4):496-496
白蛉在我国的分布是北方较多于南方。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有记载的种类共有19种,包括变种。19种中分布在江苏省的有6种:(1)中华白蛉 Phlebotomus chinensis,(2)蒙古白蛉 Phlebotomus,mongolensis,(3)江苏白蛉Phlebotomus kiangsuensis,(4)鲍氏白蛉  相似文献   

18.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64,(1):118-128
1938年姚永政、吴征鉴二氏报告海南岛有5种白蛉,即:施氏白蛉P.stantoni,鳞胸白蛉 P.squamipleuris,贝氏白蛉平原变种 P.bailyi var.campester,应氏白蛉海南变种P.iyengari var.hainanensis()和嘉积白蛉 P.kachekensis()。195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在该岛又查见了中华白蛉P.chinensis()的雄蛉。著者于1957年4月至7月间在海南岛那大县的南丰镇和白沙县的大厦村、方亮村等地,捕获了白蛉  相似文献   

19.
孳生于蟹洞的蓝带蚊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于1984年至1986年在贵州省赤水县楠竹林区蟹洞中采获的一新种蓝带蚊。为悼念已故蚊类学家孟庆华教授特命名为孟氏蓝带蚊 Uranotaenia(Pseudoficalbia)mengi新种。 本新种模式标本系1984年11月,1985年2、8月先后采自竹林区溪边的蟹洞积水。存放于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20.
记广东首次发现巨羊及扬子鳄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1984年,广东罗定县博物馆在苹塘区普查时,在下山洞采集了近40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的巨羊和扬子鳄在广东是首次发现,本文就此作简要的记述.下山洞属罗定苹塘区管辖,距苹塘区4公里.洞穴发育在奥陶系石灰岩中,洞口向西北,洞身窄而长,入洞后有两个分支,主洞长(可见部分)20米,宽1.5-2米(图1,A-C),主洞及支洞均有堆积物,地层出露如次(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